第二节 数学发展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30:27
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 数学形成时期 (
——公元前 5 世纪)
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创造简单的计算法,
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
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
二、 常量数学时期 (前 5 世纪——公元 17 世纪)
也称初等数学时期,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
何、
代数、
三角。
该时期的基本成果,
构成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17
1.古希腊 (前 5 世纪——公元 17 世纪)
毕达哥拉斯
——“万物皆数”
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
—— 面积、体积
阿波罗尼奥斯—— 《圆锥曲线论》
托勒密
——
三角学
丢番图
——
不定方程
2.东方
(公元 2 世纪——15 世纪)
1) 中国
西汉(前 2 世纪)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公元 3 世纪——5 世纪)——刘徽、祖冲之
出入相补原理,割圆术,算 π
宋元时期 (公元 10 世纪——14 世纪)——宋元四大家
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
天元术、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求解;
大衍总数术 —— 一次同余式组求解
2) 印度
现代记数法(公元 8 世纪)——印度数码、有 0;十进制
(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也称阿拉伯记数法)
数学与天文学交织在一起
阿耶波多——《阿耶波多历数书》
(公元 499 年)
开创弧度制度量
18
婆罗摩笈多——《婆罗摩修正体系》《肯特卡迪亚格》

代数成就可贵
婆什迦罗——《莉拉沃蒂》《算法本源》

(12 世纪)
算术、代数、组合学
3)阿拉伯国家(公元 8 世纪——15 世纪)
花粒子米——《代数学》曾长期作为欧洲的数学课本
“代数”一词,即起源于此;阿拉伯语原意是“还原”
,即
“移项”
;此后,代数学的内容,主要是解方程。
阿布尔.维法
奥马尔.海亚姆
阿拉伯学者在吸收、融汇、保存古希腊、印度和中国数学
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他们自己的创造,使阿拉伯数学对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数学的崛起,作了很好的学术准备。
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公元 16 世纪——17 世纪)
1)方程与符号
意大利 - 塔塔利亚、卡尔丹、费拉里
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法国 - 韦达
引入符号系统,代数成为独立的学科
2)透视与射影几何
画家 - 布努雷契、柯尔比、迪勒、达.芬奇
数学家 - 阿尔贝蒂、德沙格、帕斯卡、拉伊尔
19
3)对数
简化天文、航海方面烦杂计算,希望把乘除转化为加减。
英国数学家 - 纳皮尔
三、变量数学时期(公元 17 世纪——19 世纪)
家庭手工业、作坊 →→ 工场手工业 →→ 机器大工业
对运动和变化的研究成了自然科学的中心
1. 笛卡尔的坐标系(1637 年的《几何学》

恩格斯:
“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
动进入为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
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2. 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17 世纪后半期)
3. 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复变函数、概率论
第三个时期的基本结果,如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
高等代数、概率论等已成为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现代数学时期(公元 19 世纪 70 年代——

1. 康托的“集合论”
2. 柯西、魏尔斯特拉斯等人的“数学分析”
3. 希尔伯特的“公理化体系”
4. 高斯、罗巴契夫斯基、波约尔、黎曼的“非欧几何”
5. 伽罗瓦创立的“抽象代数”
6. 黎曼开创的“现代微分几何”
20
7. 其它:数论、拓扑学、随机过程、数理逻辑、组合数
学、分形与混沌 等等
现代数学时期的结果,部分地成为高校数学、力学、物理
学等学科数学教学的内容,并被工作者所使用。
第三节 数学的魅力
你可能喜欢音乐,因为它有优美和谐的旋律;你可能喜欢图
画,因为它从视觉上反映人和自然的美;那么,你应该更喜欢数
学,因为它像音乐一样和谐,像图画一样美丽,而且它在更深的
层次上,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内在的规律,用简洁的、漂亮的
定理和公式描述世界的本质。数学,有无穷的魅力!
一、 数学的美妙
1. 欧拉公式
无论你用什么绳索织一片网,它的结点数(V),网眼数(F),
边数(E)都必须适合欧拉谱写的旋律 V – E + F = 1
2. 证明-南开区至少有两个人的头发根数一样多
3. 陈省身:
“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 180º”这个命题不好。
4. 圆的魅力
5. 素数的魅力
6.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7. 庞加莱:地球上任何时候总有一处风速为 0
21
8. 。。。。把 5 个重要常数和谐地统一在一个等式中
。。。
二、 数学的“用处”
1. 不应实用主义地理解“用处”
数学有广泛的用途,但那不同于一般工具的“用处”
;不像
一把斧头,拿来便可砍柴。不应实用主义地理解数学的“用处”

2. 数学的应用常常是难以预料的
1) 素数在密码学中的应用
2) 圆锥曲线论在行星运动开普勒三定律中的应用
3) 黎曼几何在广义相对论中的应用
4) 陈省身的纤维丛理论在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中的应用
5) 正电子、黑洞与电磁场的发现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S•Weinberg)曾无可奈何
地感叹:
“当一个物理学家得到一个思想时,却发现在他之前
数学家已经得到了。

三、 数学的语言
1.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
1) 自然语言-具体的语言;数学语言-形式化的语言
2)
科学工作者用数学语言使自己的工作精确化
如:牛顿-运动三定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2. 数学语言是人类文明、宇宙文明的共同语言
1
1)当你写下 c2 = a2 + b2 ,S = v0t +
gt2,不同的民族虽
2
然有不同的自然语言,但对此数学语言描述的内容,不同的人种
都能明白。
22
2)20 世纪 70 年代,为与外星人取得联系,美国曾发射过
一艘宇宙飞船。飞船上带去了地球人类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其中
包括一件用黄金制作的体现勾股定理的图案。
3.数学语言的特点
1)明晰;2)严谨;3)简洁; 4)规范
4.重视数学语言的学习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四、数学的发展
1.数学的分支越来越细
以至不可能再有一位数学家熟习数学的所有分支
2.数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渗透越来越广
“一门科学应用数学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成熟的程度”
3.历史遗留许多难题,数学永远充满魅力
“费尔马大定理”上世纪末刚被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等难题仍未解决
23
趣味题一:抓堆和抓三堆
1. 抓堆:有一堆谷粒(例如 100 粒)
,甲、乙轮流抓,每次可抓
1-5 粒,甲先抓,规定谁抓到最后一把谁赢。问:甲应该如何抓?
为什么?
2. 抓三堆:有三堆谷粒(例如 100 粒、200 粒、300 粒)
,甲、
乙轮流抓,每次只能从一堆中抓,最少抓 1 粒,可抓任意多粒;甲先
抓,规定谁抓到最后一把谁赢。问:甲应该如何抓?为什么?
解:
记号:将三堆谷粒的状况记为(a ,b ,c),例如(100 ,200 ,
300)
。这样,谁抓为(0 ,0 ,0)
,谁赢。
分析:
1)只有一堆时,即状况为(a ,0 ,0),此时先抓者必胜。
2)只有两堆时,即状况为(a ,b ,0)
(1)若 b = a , 即状况为(a ,a ,0),此时后抓者必胜。因
为对方先抓后,结果或剩一堆,成为(a ,0 ,0)的状况,一把可抓
完;或剩两堆,成为新的(d ,d ,0)的状况,且 d < a ,继续由对
方抓。
(2)若 b ≠ a ,不妨设 b > a ,即状况为(a ,b ,0), 此时
先抓者必胜。因为先抓者可以把第二堆抓掉 b – a 个,使状况转化
为(a ,a ,0), 成为新的状况(1)

24
3)三堆都有,且其中两堆相等,即状况为(a ,a ,c),此时先
抓者必胜。
因为先抓者可以把第三堆全抓完,
使状况转化为 ,a ,0)
(a
,
成为新的状况 2)
(1)

4)
三堆都有,
且其中任意两堆都不相等,
即状况为 ,b ,c)
(a
,
且不妨设 a < b < c ,此时情况比较复杂。
为了下面表述的清楚,我们把前面的结论用“反面说法”
,总结
为“把两堆相等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然后再讨论 a、 c 的不同情况。
b、
以其中最小的 a 为
“主要线索”
分情况讨论。
(1)a = 1 时,即状况为(1 ,b ,c)
。下面再对 b 分情况。
由于 a < b < c ,即 a、b、c “前大后小”,因此 b 最小为 2,
于是起始情况是(1 ,2 ,3)
。经用“穷举法”分析,该情况下后抓者
胜;或用“反面说法”说成,把(1 ,2 ,3)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
可以取胜。
下一个情况是(1 ,2 ,c),c > 3。此时必先抓者胜。因为先抓
者只要把第三堆抓剩 3 个,就转化成(1 ,2 ,3)的状况,从而必胜。
下一个情况是(1 ,3 ,c), c > 3。此时必先抓者胜。因为先抓
者只要把第三堆抓剩 2 个,
就转化成 ,3 ,2)
(1
的状况, (1 ,2 ,3)
也即
的状况,从而必胜。
下一个情况是(1 ,4 ,c), c > 4。起始情况是(1 ,4 ,5)
。经
用“穷举法”分析,该情况下后抓者胜;或用“反面说法”说成,把
(1 ,4 ,5)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25
这样类似地分析下去,逐渐可以得到结论:
把(1 ,2 ,3)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1 ,4 ,5)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1 ,6 ,7)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1 ,8 ,9)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于是归纳、猜测:
把(1 ,2m ,2m+1)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这样,就把 a = 1 时的情况,全搞清楚了。
(2)a = 2 时,即状况为(2 ,b ,c)
。下面再对 b 分情况。
由于 a < b < c ,即 a、b、c “前大后小”,因此 b 最小为 3,
于是起始情况是(2 ,3 ,c)
。c > 3。此时必先抓者胜。因为先抓者
只要把第三堆抓剩 1 个,
就转化成
(2 ,3 , 1)
的状况,
也即
(1 ,2 ,3)
的状况,从而必胜。
下一个情况是(2 ,4 ,c), c > 4。起始情况是(2 ,4 ,5)
。此
时必先抓者胜。因为先抓者只要把第一堆抓剩 1 个,就转化成
(1 ,4 ,5)的状况,从而必胜。
下一个情况是(2 ,4 ,6)
。经用“穷举法”分析,该情况下后抓
者胜;或用“反面说法”说成,把(2 ,4 ,6)的状况留给对方,自
己可以取胜。
这样类似地分析下去,逐渐可以得到结论:
把(2 ,4 ,6)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26
把(2 ,5 ,7)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2 ,8 ,10)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2 ,9 ,11)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于是归纳、猜测:
把(2 ,4m ,4m+2)或(2 ,4m+1 ,4m+3)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
可以取胜。
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这样,就把 a = 2 时的情况,全搞清楚了。
(3)a = 3 时,即状况为(3 ,b ,c)
。下面再对 b 分情况。
类似地分析下去,逐渐可以得到结论:
把(3 ,4 ,7)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3 ,5 ,6)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3 ,8 , 11)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3 ,9 , 10)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于是归纳、猜测:
把(3 ,4m , 4m+3)或(3 ,4m+1 , 4m+2)的状况留给对方,自
己可以取胜。
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这样,就把 a = 3 时的情况,全搞清楚了。
上面的方法,本质上是“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知道上面这些
结论以后,对一般没有研究的人,你的赢律应该是很大的了。只要先
27
把最少的那堆抓剩 3 个,对方迟早会进入你的圈套的。
但是,这并无必胜的把握。为了赢律更大,还需研究 a = 4 时
的情况,a = 5 时的情况,等等。
例如 a = 4 时的情况,经过研究可以得到结论:
把(4 ,8 ,12)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4 ,9 ,13)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4 ,10 ,14)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4 ,11 ,15)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4 ,16 ,20)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4 ,17 ,21)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4 ,18 ,22)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把(4 ,19 ,23)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于是归纳、猜测:
把(4 ,8m , 8m+4)或(4 ,8m+1 , 8m+5)或(4 ,8m+2 , 8m+6)
或(4 ,8m+3 , 8m+7)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然后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这样,用“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继续研究下去,也能得出取
胜的策略,但表达起来会很繁琐。
因为已经看到,在(a ,b ,c)
,a < b < c 的规定下,
a = 1 时,有一种表达式(1 ,2m ,2m+1)的状况留给对方,自
己可以取胜。
a = 2 时,有二种表达式(2 ,4m ,4m+2)或(2 ,4m+1 ,4m+3)
28
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a = 3 时,有二种表达式(3 ,4m , 4m+3)或(3 ,4m+1 , 4m+2)
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a = 4 时,有四种表达式(4 ,8m , 8m+4)或(4 ,8m+1 , 8m+5)
或(4 ,8m+2 , 8m+6)或(4 ,8m+3 , 8m+7)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
可以取胜。
可以猜测,
a = 4、5、6、7 这四种情况时,都分别有四种通项表达式的状
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a =8、9、10、11、12、13、14、15 这八种情况时,都分别有
八种通项表达式的状况留给对方,自己可以取胜。
…………
a =
这 种情况时,
都分别有 种通项表达式的状况留给对方,
自己可以取胜。
如果把以上情况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
特别是把上行中
种通
项表达式全写出并证明了,那么,起始情况有利时,就可以稳操胜算
了。或者说,若甲、乙双方都懂得上述策略时,起始的状态就决定了
谁胜谁负。
这种解决问题方法的复杂性,迫使我们考虑,能否找到一种新手
段、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历史上有过多次类似的情形:笛卡尔引进坐标系,描述了过去难
29
以描述的曲线;牛顿引进微分法和积分法,解决了变变速时的速度、
路程问题;
伽罗瓦引进
“群”
的概念,
解决了 5 次方程根式解的问题,
等等。
给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