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花开在武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21:33:18
作者:李慧奇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12
锡剧花开在武进
锡剧是滩簧系统上升的一年轻剧种,它属于江南滩簧系统。江南滩簧很广,不但包括常州滩簧、无锡滩簧,而且上海的申滩(沪剧),浙江的甬江滩(宁波滩簧),苏州的苏滩,都是属于江南滩簧系统。它们之间由于同属吴语地区,都有内在联系。
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是锡剧的两大帮,在到上海前常滩和锡滩互不来往,互不了解。1920年春,常滩王嘉大与袁仁仪在上海“典春堂”首次合作,合演《庵堂相会》。王嘉大仅串男花旦饰演金秀英,袁仁仪演小生陈宰庭,过后不久,周甫艺又约锡滩艺人,人称红满天的男旦过昭容合作,开创了常锡滩簧合作的先声。
两滩艺人合作,就产生剧种的名称问题。之前两滩命名并不统一。常滩由王嘉大提名为“常州古典”,锡滩称“无锡小戏”。两滩合作一度时期根据领班人属于那个滩,就决定那个滩的名称,如苏锡文戏,无锡小戏,常州古典等。直到风雅小生李如祥与男旦陈梅森合作,两滩才开始研究共同的名称。李陈均为无锡人,但他们的师父周甫艺、王嘉大均为常州人,另外常州、无锡当时同属常州府治。于是他们就决定名为“常锡文戏”,并把这四个字绣在舞台上的桌上。从此,“常锡文戏”的名称首先在上海被大家所采用,到了1936年,在无锡也把常锡滩簧改为“常锡文戏”。于是“常锡文戏”这一名称也在常州、无锡一带的滩簧班社普遍采用了。
解放前,在无锡城乡演出的先声、首先、正风、怡风、三友滩簧班,开始称为锡剧团。解放以后,苏南行署,江苏省文化局先后作出决定,将“常锡文戏”改为“常锡剧”。195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出文件,将“常锡剧”改为“锡剧”。
常州滩簧班,人才济济。“祖师爷”高林福,1961年调查的常州滩簧师承系统图中记载了高林福收了王嘉大、王盘林、余桂良、白秋鸿、孙七大等十大弟子。这些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都收了大批徒弟,传至彬彬腔创始人王彬彬是第八代,代代相传,已有250多名常州滩簧(锡剧)艺人了。
高林福生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是现今的武进牛塘镇沈家弄高家塘人。而真正使滩簧走向锡剧的领军人物当属高林福的弟子王嘉大,年轻时被誉为满天红。他承上启下,对滩簧的改革、创新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王嘉大1885年农历正月三十日,出生于武进湖塘王野鸡村,家境清贫,父亲为塾师,曾随父上过几年私塾。21岁拜滩簧艺人高林福为师,开始其演唱艺术生涯。初学旦角,以青衣见长,后因身材高大,32岁后改演小生,兼及老旦,老生等。只因第一次去上海小世界演出时,广告牌上写的是王嘉大,从此一生阴错阳差改了姓。
他开创了化妆滩簧的先声,把滩簧从坐着清唱,发展到又唱又表演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使滩簧进一步具备一个新型剧种的雏形。
接着又编演大同场戏,演出题材内容更为复杂丰富,情节曲折角色行当众多的大同场戏。开始以城市的剧目,及其形式来影响农村。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开创了新局面,奠定了一个剧种的基础。
解放后,王嘉大写出11个对子戏。省锡剧团整理上演的《庵堂相会》电影剧本,就是根据他的原稿改编的。1957年,省锡剧协会筹委会成立,公推王嘉大为主任,主持日常会务工作。1964年7月在无锡寓室里整理剧本,因高温晕倒,导致中风,救治无效,7月初六日逝世,终年80岁。无锡市锡剧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后,灵柩运回武进湖塘王野鸡村安葬。
说起锡剧,人们就会想起脍炙人口的“梅派”唱腔创始人——梅兰珍。梅兰珍是常州南门外武进县湖塘镇降子桥人。她的唱腔声美腔圆,甜糯婉润,华丽多彩,韵味醇厚。在锡剧旦角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她擅长随着角色思想感情的变化,创设新腔。她系中国剧协会员,著名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毛主席、周总理生前都看过她演出的剧目。
武进锡剧舞台新秀茁壮成长。2002年4月,对于武进锡剧团演员陈云霞来讲,这是她终生难忘的时刻。她因在2001年度戏剧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获得中国戏剧奖最高奖,19届戏剧梅花奖。这是我省县(市)级戏曲团体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也是锡剧界继倪同芳,小王彬彬之后的第三任梅花奖得主。
长江后浪推前浪,锡剧花开在武进。锡剧之花这朵奇葩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将会开得更加妍丽芬芳,走向一个又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