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强:面对灾难,中国人为何情绪如此稳定//曹林:反思血案 拒绝“何不去杀贪官”的仇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2:00
汪强:面对灾难,中国人为何情绪如此稳定//曹林:反思血案 拒绝“何不去杀贪官”的仇恨
2010年04月01日 08:3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6条
先请看两篇报道的节选:
“30日当天搭乘地铁的人们仍很多,但乘客们大都一言不发,表情肃穆,又显得非常警觉。‘地铁上的气氛非常紧张,听不到任何笑声,人们的脸上也没有一丝笑容。’莫斯科大学生艾丽娜·塔莎托娃说。另一名学生卡特雅·凡科娃说,‘今天坐地铁时,有人的电子表嘟嘟作响,然后我想:天哪,又来了!’”(《新京报》3月31日)
“3月24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上课。目前,学校师生情绪稳定,教学秩序如常。”(新华社3月25日)
将两篇报道作如下比较:
新闻背景:前一篇报道的新闻背景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地铁站和文化公园地铁站3月29日上午接连发生自杀式爆炸事件,已造成至少38人死亡、64人受伤。俄罗斯情报机构初步调查显示,制造这两起爆炸袭击的是两名来自北高加索地区的女“人弹”。后一篇报道的新闻背景是,3月23日早上7点24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重大凶杀案,55秒内13名小学生被杀,其中当场死亡3人,送医院救治10人。制造这起惨案的凶手是一名医生。
时间:都是惨案发生的第二天。
人物:前一篇报道中的人物是乘客,多数是大人。后一篇报道中的人物是师生,多数是小学生。
节选部分的要点:前者强调乘客们感到紧张,非常紧张,后者强调师生们情绪稳定。
结论:中国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超过了俄罗斯的大人。显然,中国人比俄罗斯人坚强。
写到这儿,又想到几天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说了大意如下的话:一天,他看中央电视台四频道的节目,内容是台湾地区的物价上涨了4.5%,台湾人说,活不下去了。随后,他转到一频道,巧得很,也恰好在说物价问题,说大陆物价上涨了6%,而几个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说,对于物价上涨他们能够承受。由此,我进一步得出结论:不仅中国人比外国人坚强,而且中国大陆人比台湾人也来得坚强。
果真如此吗?我们再看看南平事件发生后的一些报道:“由南平市35名心理咨询老师组成的南平实验小学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心理干预小组已经成立。福建师范大学15名心理学老师、福建医科大学6名心理学老师也来到了学校,共同为实验小学师生开展心理辅导。”这段话说明南平小学的学生们情绪还没有稳定,他们需要心理救治,他们并不是“坚强如铁”。
同样,物价上涨6%,大陆人会都能够承受吗?恐怕未必。至少一个月拿千把元退休金的退休职工难以承受,下岗工人难以承受,生活困难的家庭难以承受。
我不明白记者为什么总要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大陆人说得如此“坚强”,好像无论是发生大地震,发生特大事故,发生群体性事件,他们都能平静如水。或许在记者看来,这是在歌颂中国人,而在我看来,这是在贬低中国人,表面上在夸中国人坚强,实际上在说中国人麻木。原题:面对灾难,中国人特别坚强吗?
张恒
欢迎订阅凤凰网资讯电子期刊
曹林:反思血案 拒绝“何不去杀贪官”的仇恨
2010年04月01日 08:24燕赵都市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8条
南平血案对学生产生了强烈冲击,尤其是在惨案的发生地。当地一所学校老师让学生以“选择给郑民生或受难者家长或受害小伙伴写一封信”的方式谈对血案的看法,有学生在给凶手郑民生的信中写道:我看着那些无辜的小伙伴受到伤害,就想把你碎尸万段,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3月31日《羊城晚报》)
布置作文的老师评价说“从作文看,学生的心理基本稳定”——确实如此,许多学生表现出的成熟、理智和温情让人欣慰。有人给遇害者的家长写信安慰,有人给躺在医院的伙伴写信鼓励,写信谴责杀手的学生也表现出了理性:看着那些无辜的小伙伴受到伤害,我就想把你碎尸万段,可我不能那样做,如果我那样做了不就和你一样了吗?仇恨中保持对“以暴制暴”的警惕,孩子的这份理智甚是难得。
不过,个别孩子“要仇恨就去杀贪官”的表达还是让人感觉不安。反思南平血案,一定要警惕和拒绝这种仇恨思维,特别不能向孩子传递这种以暴制暴的仇恨,无论这种仇恨指向谁。
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这样充满暴戾之气的话从孩子嘴中说出来,让人感受到了社会中弥漫的仇恨。孩子们的脑子天然是不会有这种观点的,天真的孩子不会想到“杀贪官”,是成人世界生产出的意识形态并传染给了孩子。南平血案发生后,网上充满“为何不去杀贪官”的言论。因为此次校园惨案中凶手杀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此次杀手遭到了舆论一致的谴责——以往并非如此,比如前年发生在上海的杨佳案中,杀警察的杨佳竟获得了不小的舆论支持,甚至被不少网友描述成杀贪官的英雄和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侠士,暴力和血腥被诗意化、浪漫化和道德化。
这是一种病态的舆论取向,这种取向下舆论中充满着仇官和仇权的情绪,“杀贪官”之类的话语暴力充斥着网络舆论空间。可想而知,这样的舆论生态会熏出怎样的孩童价值观,情绪很容易在耳濡目染中传染到孩子心中,“何不去杀贪官”的作文表达显然就源于这种成人情绪潜移默化中的传染。
我能理解舆论对贪官痛恨,也对这种滋生贪腐的体制土壤充满反感,但反对“要仇恨就去杀贪官”这种空有一腔道德激情、充满快意恩仇却极其非理性的暴力复仇思维。谁是贪官,谁有资格判断一个人是贪官?即使确定一个人是贪官,也应由法律去惩处,而不是以血复仇和民间执法。“要仇恨就去杀贪官”听上去似乎有道义正当性,其实仅仅是一种道德幻觉。当一个人陷入“杀人”这种仇恨思维和报复情绪中时,已经脱离了秩序的轨道和道义的原则,而成为暴力的信徒,会把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当成自己的敌人——不要寄望于这种暴力会指向恶人,每个无辜的人都可能成为暴力思维的受害者。不要以为“要仇恨就去杀贪官”的思维与南平血案凶手郑民生的思维有什么区别。他杀的虽然不是贪官,但发泄的一样是仇恨,主宰他的一样是反社会的仇恨思维。
反思南平血案,应警惕这样的仇恨思维,老师们应引导学生们远离仇恨,用爱和理性去消弭血案留下的阴影。记得美国弗吉尼亚枪杀案发生后,学校举行悼念仪式时,不仅给32个遇难的学生点燃蜡烛,还有第33根蜡烛,那是为自杀的凶手而燃。这根蜡烛,也是为了消弭仇恨。南平血案面前,我们也需要这种消弭仇恨的公共情怀。□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