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书法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2:57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土,历官乾、嘉二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清。他通经博史,又以善书与翁方纲齐名。刘墉书法,随乾隆年间的书坛风气,初学赵孟頫,后学董其昌,继而泛学诸家,博采众长。小楷书师法钟繇、颜真卿;行草则泛学《淳化阁帖》中诸家书,以及隋智永、宋苏轼等。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出他从形迹上摹仿古人书法。如行书《临初唐书轴》,笔画圆圆软软,细体会其筋骨,则沉着内含,最能体现“绵里裹铁”的妙用风格。尽管他以笔画丰肥为主要特点,却也常常出现细瘦如筋的笔画,忽肥忽瘦,变化无常,又表现了藏巧于拙、自成万态的情趣。刘墉特别喜好浓墨,写字比较圆厚,不加连绵,空白宽大,在一种特殊的手法中,表现出独特的境界。不喜欢他的字的人,说他写的字像“墨猪”、“兔粪”,加以这一类的讥评。但是有很多人喜欢他那丰满之中强劲有力的字,称赞说:“貌丰骨劲,味厚藏神”(《松轩随笔》)。刘墉还喜用狼毫硬笔,在极光滑的腊笺上写异常丰肥的字,墨色沉郁浓厚,且字画沉着不浮,确实表现出了他的深厚功力。刘墉的小楷书仍为馆阁一体,未能摆脱当时社会的习尚。从根本上说他仍是帖学书家,并且是当时最博学的帖学书家。
刘墉代笔书作的两种类型
刘墉的代笔书作,迄今所知有两种类型:其一,刘墉中晚年的小楷书相当讲究结字、笔法的变化,与方整均齐的馆阁体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他的“进御”小楷书作,大多非亲笔,而是内廷如意馆中的馆阁书手的代书。顺便指出,当时有许多进御的书作,皆非书者亲笔,这不是“欺君”,反倒更是“恭楷敬上”。其二,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记:“诸城(指刘墉)有摄夫人黄氏,嘉兴人,笔势极似,惟工整已甚,较诸城疏散韵味微减耳。诸城晚书多出黄手,小真书竟至莫辨。有家书个册,黄夫人原书后,诸城批答,皆绝妙,世人罕有知者。”又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称:“石庵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外人不能辨,晚年书代笔最多。其但署名‘石庵’二宇及用长脚‘石庵’印者皆代笔,署‘瑛梦禅’亦其一也。”有关刘墉家妾代笔的传闻甚广,应确有其事。详察刘墉传世的书法作品,一般仿书者较少使用名贵书绢,多不署年款,且看不出刘墉书学经历中种种鲜明的痕迹。还有一种传为刘墉的作品,如《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二首》,书为行楷字,书法较为工整清润,笔法圆肥而轻浮,不尽是刘墉晚年的面貌。可见刘墉的代笔者绝非一人,因此才有这些区别。据《艺舟双楫》记载,刘墉作书有当人面、背人面的不同做法的事例。可见刘墉对其笔法有自珍自秘的一面,对外又给人一种假象。因之他用一些代笔人作书,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临初唐书轴 清 189.5×89.5厘米 估 价:RMB 40000~50000
笺本,立轴。钤印:刘墉之印(白文),石庵(朱文),御锡清爱堂(朱白文)。鉴藏印:归安赵滑卿藏书画印。此幅虽有作者自题称“临初唐书”,但从各方面的情况看,只不过是托意罢了,其丰肥而沉着内含、偶出细瘦如筋的笔画,既有赵孟颊的肥厚道娟,董其昌的生拙天真和颜真卿的拙中寓巧等特色,更有集前人诸家特点而融会变化而成自家面貌的意趣,堪称集帖学大成的佳作。

行书 清 50×16厘米 估 价:RMB 5000~8000
纸本,扇面。题识:石庵刘墉。钤印:日观峰道人。此幅笔画还处在以体现筋骨,出锋为特点的阶段,尚未形成笔画丰肥饱满、墨色沉郁浓厚的特点。

行书 清 135.5×55厘米 估 价:RMB 20000~30000
洒金纸本,立轴。钤印:刘墉之印信、石庵、御赐海岱高门弟。此幅为刘墉书法成熟期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