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村语之毛子兵法概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1:03:47
毛泽东军事思想,应当说是集古今大成的民族传家宝。毛子兵法,既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如孙子兵法、曾胡治军思想等;又借鉴了克劳塞维茨和苏联的军事思想。因此,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
以前计划写《毛子兵法十三篇》,拖了很久不敢动笔。原因:一是太过于博大精深,手头资料有限,担心把握不好;二是兵法是诡道,是坏人心术的,也有些犹豫。现在为了便于同志们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以及如何开展网络斗争,还是把最核心的观点写出来,以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确保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巩固壮大,以求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作为山寨产品,供网友们批评、启发之用。
毛子兵法的核心,就一个字“势”!用两个字概括:“绝杀”;用三个字概括:“天地人”;用四个字概括:“统一战线”;用五个字概括:“强内以攘外”。
一、关于“势”的概括
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观点。什么叫“势”?就是“在特定的时间、位置上形成的力量的对比。”也就是传统的“天地人三才”思想。克氏讲过:战争就是通过强力,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行为。所以战争就是力的对决。这个力是什么力呢,就是武器和人的结合,就是人与物的高度统一。在人机一体化的基础上,强调天时、地利诸条件的配合,争取形成一切条件最有利于我方、最不利于敌方的局面,从而形成绝对优势――自己感觉打则必胜的绝对优势。没有这个绝对优势,轻易不打。打则必胜,而且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就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以上就是“势”的核心内容。
二、关于“绝杀”的概括
这是借鉴了象棋上的一个术语。如鹰击长空、激流漂石,一击必杀。意思就是在决定整体战局的关键环节上,不能轻易被眼前的利益诱惑。要么不打,一定要忍;要打,就要特别精心地准备,在十分的把握下,在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战役上,争取一打就打死,不要打而不死,或者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如中央苏区第三反“围剿”,在严峻的局势面前,毛泽东集中主力,千里回师,在具有良好群众条件的根据地内部,先到高兴圩集中,后到兴国隐蔽待机;被围困后,再次突破重围,西移至兴国、万安、泰和之间的均村、茶园冈地区隐蔽待机。当敌一再扑空、精疲力竭、士气低落、实行退却时,毛泽东、朱德令红军发起反击,取得老营盘、方石岭战斗的胜利。至15日,第三次“围剿”以我方完胜告终, 红一方面军共歼敌3万余人。这样就一忍再忍、一击必杀,直接打破了第三次“围剿”,取得了整个战局上的主动(毛泽东同志对此有详细解释)。
要注意区别的是:“绝杀”不是用在慎重初战、集中优势兵力专打弱敌这些局部性战斗上的,而是用在一个较长时间的战役中,是用在影响整个战局后续发展的转折关键之处的决定性手段。实施“绝杀”必须要建立在对整个战局发展的科学预测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力戒只求一时一地之利。失败的例子如“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四平保卫战”;成功的例子如锦州之战的坚韧以关门打狗。
用“绝杀”原理分析1962年中印之战。当时我们不具备实力,不能对敌人实施一击必胜的打击。原因有五:一是后勤保障困难,短期胜利不代表长期可胜,有美苏英同时支持的印度,有很强的反击能力;二是我国无核弹无远程运载工具,无法对美苏进行核报复;三是我国当时的主要任务还是大规模经济建设,战争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短期化,不能偏离主要方向;四是对印度先礼后兵、兵后再礼,目的是以打促和以保证西南安全,警告其他国家,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五是为争一块不是特别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如果边境战争长期化,我们不仅打不死敌人,而且台湾就有可能反攻,苏联也可能入侵,就会因小失大。
三、关于“天地人”的概括
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但远远比孟子丰富得多、效率高得多。
天时,一是要选最有利的战机,时机不好,不仅坚决不打,而且过头的话都不讲。如我们的夜战、毛泽东亲自拟定宣传口号等等。二是战术上,要根据力量比对选择最有利的战术。力量对比达不到我方占优时,坚决不采取不利于我的战术,如果解放战争初期坚决不打阵地战,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三是战略上,要根据战局的长期发展来确定战略思想和战役原则,要在防御、相持、进攻三种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略:如防御阶段,一定要坚决避免正面冲突,要忍耐以保存壮大自己的实力;相持阶段,要有理有利有节有别,又打又拉,有拉有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若犯我,我必犯人。总之以团结共处为原则,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进攻阶段,不轻易打,要打就要采取短期的强大力量的“绝杀”,以实现代价最小、收益最大,避免长期作战、两线作战。
地利,有三个含义。一是自然地利。二是在社会系统的位置。一是地自然地利上,就是一定要通过认真细致的侦察,选择最有利的地方做战场。对地点的选择,要根据我们的武器装备、人员训练等各方面条件综合考虑,总的原则就是最有利于发挥我方长处、限制对方长处的发挥。二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如毛泽东同志经常讲,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抗战初期我们要搞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打击敌人是主要任务,但保存和壮大自己是更主要的任务。等我们势力强大后,1945年就可以发出命令,不投降就消灭他。三是组织系统的构建。如支部建在连上、士兵委员会、诸葛亮会等等。由于过去只借阅过一个军的军史,手头没有如38军这些毛泽东亲手创建部队的军史,缺乏资料通过案例来说明。这个只能点到为止,以后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反过来写吧。感兴趣的同志可以从共识理论出发研究这个问题。
关于人的因素,林总概括的“四个第一”和抗大的“三八作风”就已经说尽了,如果有时间再解释吧。后面两个问题,有时间了专门写统一战线和先强内后御外的思想。
附:十大军事原则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