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7:47
谁是中国“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1935年获提名
2010-01-26 09:20  来源: 中新网
诺贝尔基金会规定,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凡作为候选人的科学家,名字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出现的各种传闻,如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云云,其真实性必须等50年后才能得到印证。
伍连德,字星联 (1879~1960) ,祖籍中国广东新宁(今台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189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维多利亚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学习。在做研究期间相继在英国圣玛丽医院、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Elie Metchnikoff教授与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教授。伍博士负笈七年,共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学士、文学学士、医学外科学士、
医学博士学位。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1907年,伍连德应清政府特别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副校长职。他是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始创者之一,曾担任第一、二届会长;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为第一任主编。他积极促成并参与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的创建;1915至1918年,创建了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首任院长;1926年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首任校长;他先后兴办检疫院所、医院、研究所、医学校20余处。1930年在他的倡
导与一代人共同努力下,中国政府收回了国境检疫主权,伍连德任全国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处长。
1935年,时任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处长、中央防止霍乱临时事务所所长的伍连德,由广东W .W .Cadbury
教授提名,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侯选人。
1910年夏秋至年末,俄国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一种烈性传染性肺疫大流行。伍连德受命清政府出任全权总医官,他深入疫区领导治疫,不久即告控制。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今沈阳)举行国际防疫大会即“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他被推举为会长。同年7月,他组织中俄科学考察队赴西伯利亚草原和蒙古及北满地区考察旱獭(西伯
利亚土拨鼠)课题,最终确定西伯利亚土拨鼠为那场导致6万人死亡的烈性传染性肺病之疫源宿主。之后,他创办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和肺鼠疫科研所,驻守中国东北防疫、抗疫一线20余年。
1937年,暮年伍连德举家回到故乡马来亚,开诊所悬壶济世;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于他的出生地槟榔屿去世。
伍连德生长于19世纪末英属南洋,马来亚(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他的故乡,因此又有英侨民身份。但他的诺奖候选人报表“Country”一栏上写明了“CHINA”。此时他56岁,回到祖国服务已28年。
在这份资料中,还有两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侯选人,于“Country”一栏也填有“CHINA”,但都不是华人:曾在奉天(今沈阳)南满医学院工作的日本人Yas Kuno(人类排汗生理)和在北京工作的法国外交官George Souliéde Morant(针灸),分别于1936年和1950年获得提名。
伍连德博士的诺奖推荐人William W Cadbury(汉名“嘉惠霖”),是当时在华著名美国医生、广州博济医院院长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费城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1909年来到中国,曾在中国工作近40年。他著有
《博济医院百年史》,该书是研究中国现代医史及近代中外医学交流史重要的参考文献.
伍连德的诺奖评价人是著名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1881-1977),中译“韩森”。 在瑞典医学界乃至
世界医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曾于1942-1946年担任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审主席。他著有《病理学史》(The historyand geography of diseases),其中一句名言“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被广为引用。
他给伍连德的诺奖提名理由: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土拨鼠)于其传播中的作用)。
试将此段评价语展开——
通过抗疫实践和“疫的研究”(伍连德英文自传中有此专题),伍连德博士提出和确立了“肺鼠疫”学说(著有《肺鼠疫论述》,1926年,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印行,英文版)。在他带领和组织下,依据科学的流行病田野考查,确认了野生啮齿类动物如蒙古旱獭为疫菌宿主;通过临床实践及病理解剖和微生物学实验发现和确认了肺鼠疫“呼吸”和“飞沫”的传播方式,并对肺鼠疫自然疫源地追踪调查,提出见解。他于肺鼠疫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流行病科学理论,为公共卫生学,检疫学、防疫学、疾病社会学等诸多相关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这
应是伍连德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候选人提名的大致理由了。
1983年由国际著名流行病学家J.M. Last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伍连德是惟一被列入的华人科学家,当是对他在人类医学科学领域杰出成就的有力肯定。伍连德因他的科学抗疫实践和对疫的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于
1927年获得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今W.H.O前身)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伍连德博士一生受颁嘉奖名衔无数,晚年著有《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传》1959年于剑桥出版(英
文)。但诺奖申报一事从未见他提及,其中怎样的过程尚不得知。这份解密资料告诉我们:伍连德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第一人 ,或说与诺奖“擦肩而过”的历史上第一位华人。
附录二:有关伍连德的英文名字
英译汉名,一名多译,是历史上海外华人在姓名上普遍遇到的问题:在以往普通话及汉语拼音尚未流行的时候,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往往有好几种读法,依各方言语音不同,拼成英文也就互相乖异,容易歧义以至难以辨认。
伍连德之名原意为兼有五种美德,今天的汉语拼音为wu lian de,粤语拼音为 Ng Lean-Tuck;上世纪初北京音为 Wu Lien-The;而福建音为 Gnoh Lean-Teik;最终他在入学注册时,槟榔屿大英义学的老师凭自己的发音定为 Gnoh Lean-Tuck,伍连德后来的学业记录就以此译名为据。留学英国剑桥时,西方人就按惯例将姓氏置于后而称其为“德先生” (Mr Tuck) 。直至他回到中国天津陆军医学校任职时,才正式改为 Wu Lien-The,尔后被一直沿用。 由于这样特殊的历史沿革,致使他共有Gnoh Lean-Tuck或Wu Lien-Teh、 Lien-Teh WU等多个名字在现存文献、资料上交
错出现。其中以其返回中国的 1908年为分线,之前概为Gnoh Lean-Tuck,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