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独孤九剑”领会数码摄影知识体系的九大环节 - 老赵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2:11
《独孤九剑》
“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求败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
用剑的时代结束了,当今是数码摄影的时代。数码摄影所包含的技术环节很多,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在这里我借用独孤九剑来阐述一下进入数码时代必须掌握的九大知识环节,从而帮助大家避免盲目学习,建立一个好的知识结构。
在同一个知识框架结构内,许多技术环节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许多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熟悉了甲,可能就会正确理解乙,明了甲乙之间的关系,再理解其他就容易了。等到全部都有所感悟时,又会对已经学习过的甲又有了新的认识。这就好比,“独孤九剑”虽只是一剑一式,却是变化无穷,到最后将前后式融会贯通,更是威力大增。
独孤九剑的第一招:总诀式(摄影基础知识)
“总诀式”是独孤九剑的关键,这一招剑法是后面八招剑法的基础,只有学好这一招剑法,你才能学好后面的八剑。就像摄影基础知识,没有摄影基础,就无法进入数码摄影。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呢?
摄影基础的内容太多太大,可以说传统摄影的任何知识都可以为数码摄影所用。这里从看到双手直伸数码相机看液晶的拍摄姿势说起。正确地手持相机也是学问,也是实实在在的、不能缺少的基础。或许需要先从摄影的姿势学起,包括全身、双腿、双臂、左右手的协同,食指接触快门的部位、按快门要用手的合力、保证手持照相机的力学稳定等。如此说来,话题太大,我试图再次进行归纳梳理,找出进入数码影像必须掌握的相关摄影基础,尽量简化,列举如下。
了解掌握旁轴取景和单反取景的区别。
了解并掌握视差的概念,熟背光圈、速度、互易律,快速准确地口算互易律。
深入领会景深三要素,镜头焦距、光圈、拍摄距离,不能够在控制景深时,只动光圈,不管其他。
认识18%中灰在特性曲线的落点以及整个曲线的趾部和肩部之间的关系,理解它在测光上的原理和意义,进而能够在任何画面场景中找到中灰区而不用灰板测光。
18%中灰
了解单反相机评价、中央重点平均、点测等几种测光方式的特点,以及适合在什么场合来使用。
EV值与测光、互易律的关系,光比与宽容度的关系。光线的软硬与反差的关系,什么样的光线适于表现什么样的场景和什么样的材料质感。
不同焦距的镜头,视角不同,透视不同,对空间的压缩感不同,凭经验能预见什么场景应该使用什么样的镜头,或者说用什么样的镜头能够取得什么样的透视效果。
做大量的手动对焦的练习,不能只靠自动对焦。使用三角架固定相机,对固定距离的物体反复地手动对焦,直到每次对焦的镜头标尺都完全一致,练就对焦的功夫和功力。
色温和光谱还原比例的关系,用色温表或者是数码相机拍摄验证,练习对任何场景的色温的判断。首先是练习设定符合现场的色温,以正确地还原色彩,再练习色彩偏移设置,以求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色彩效果。
根据运动方向、拍摄距离、镜头焦距和需要的清晰、动感、虚化影像的程度选择合适的快门。
观察光线的早晚变化,掌握阴天、晴天、雨天、雪天、强光灯、人造光等不同光线特点,练就对光线细微差别的敏感性,直到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光线。
影棚拍摄,一个摄影师应该经历影棚拍摄的训练过程。在完全是人造光的环境里,练习和把握控制光线和学习光线造型的基从实践中适当扩大或缩减这些环节,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没有条件的可以在家里布置一个小静物台,使用能够调动的灯光和反光板等器材进行练习。
微距。利用镜头反接法、微距镜头和正常镜头的微距功能重点解决对焦、微距摄影用光的浅景深问题。空间概念照片是两维的,力图用平面来表达三维的空间,着重观察并理解四大透视,即影调透视、色彩透视、空气透视和远近透视。四大透视是描述空间感的法宝,它们往往同时存在一个场景中。
构图。了解黄金分割、三角、S型、C型、三分法、均衡、重复和反重复等经典的构图方式,打破经典首先要了解经典。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摄影应该是无构图的。我的理解是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所限制,真正无构图的照片是不存在的。重点是要理解画面元素在照片中的位置关系,这是不可更改的永恒的构图规律。
目测曝光。一段时间内不用任何测光表,完全靠眼睛来估计曝光,可以大大加强你对光线的辨析能力,再结合后期数据判断验证,达到对曝光控制的手法和意义入木三分地认识,此时再用测光表会游刃有余。没有适当的训练,也不会真正用好测光表。经过练习会发现,你估计的曝光比测光表得到的曝光值还要好,真正是你所需要的效果,那你就走进专业的“M”档境界了。
玩一下机背取景相机(如4×5)。看似简的单机背取景相机,实际上蕴藏着的高深的摄影原理,把玩一段时间可以理解很多关于涵盖圈、暗角、焦平面转移、透视变形控制和什么叫苛求细节。
去30公里以外的地方,只拍一张照片回来以后检查,看看焦距、层次、曝光、清晰度等,从纯技术上看是否合格(主题和意义除外),能否达到高倍放大、印刷等要求?如果有一样不行,自己惩罚自己,再去一次,还是只拍一张,回来后再检查。如果还不行,第三次再去,此时,你已经跑了150公里了,是否会格外谨慎些了呢?直到成功时,你的收获会刻骨铭心。这种训练会使我们珍惜每一次拍摄,绝不敢马虎,也会使你出手不凡,因为你练就了每按一次快门,就能闪电般地快速地检查每一个*作细节的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
摄影基础知识是那么重要,无论你用多么高级的设备,没有系统学习过摄影基础,也不可能成为摄影家。数码摄影的本质仍然是摄影,离不开摄影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不能脱离的也不能绕过去的技术门槛,必须面对。
独孤九剑的第二招:破剑式(胶片影像输入)
独孤九剑的第二招:破剑式(胶片影像输入)
“破剑式”用以破解普天下各门各派的剑法。对于数码摄影的爱好者来讲,同样需要对胶片时代要有所了解,胶片与当今数码的结合就是通过底片扫描实现的。
数码影像技术并不只是针对数码相机,使用胶片拍摄后用底片扫描,把底片变成数据文件,同样可以进行全新的数字化制作,享受数码技术的便捷和快乐。全能的电子暗房胜过任何传统暗房技术,能够更好地表达使用胶片拍摄的照片的创作意图。胶片输入可用普通的扫描仪、底片扫描仪、滚筒扫描仪以及电分。普通扫描仪和底片扫描仪一般由摄影师本人*作的,扫描的质量好坏与*作者有很大的关系。扫描中有很多的设定,有分辨率、反差、曲线和线性、白平衡设定、锐化、去网、降噪等,根据底片的不同进行一系列的个性化的设定。多做实验是取得正确设定的最好方法。滚筒扫描价仪格较高,一般作为营业部门对外使用。滚筒扫描仪的扫描质量优于平板扫描仪,但是一定要看机器的摆放是否合理。在高速旋转时,如果机器没有稳固的摆放和支撑,会造成抖动而影响扫描质量。此外,滚筒也同样具备多项调整设定。据我个人运用以上几种扫描设备的经验,特别是经常制作扫描仪扫描的照片,对以上几种方式获得的影像质量稍感缺乏信心,这些设备有时对底片还原质量折扣比较大。辛辛苦苦地拍片子,在扫描的时候损失素质,令人惋惜。我对以上几种扫描持有限的推荐态度。要获得真正好的文件,只能去电分。
上图是海德堡3900电分扫描机示意图。电分扫描与以上几种根本不同,它不是通过镜头系统,而是直接利用光束通过底片在感光元件上读取底片信息,调整的硬件丰富,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色彩文件,避免了从RGB转四色的损失。电分*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甚至是工作态度与质量有密切关系。同一台机器,*作人员不同,影像的扫描质量会有所不同。最好能在一个固定的单位由一个固定人员来扫描,与*作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一个优秀的电分师对我说,他对待电分,是在理解摄影师底片基础上的再度创作,足见*作的重要性。
电分机的设置与底片的曝光、放大倍率、黑白场设定等有直接关系。同一张底片,设置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上图中对同一张反转片用不同设置扫描了10次,在清晰度最锐利时,颗粒也最突出,颗粒最小时,画面又显得清晰度不够,需要通过实验找到两个指标的最佳平衡点。图中截取了其中的五张实验局部,从左往右,第五张达到平衡点。达到平衡点时,设置数据如下图所示。
这是120反转片分别放大2.5倍和5倍的设置数据,在电分时可以作为参考,这些数据经过实验比对,效果可靠。
独孤九剑的第三招:破刀式(数码前期拍摄)
第三招“破刀式”,用以破解单刀、双刀、柳叶刀、鬼头刀、大砍刀、斩马刀等种种刀法。“破刀式”讲究以轻御重,以快制慢。“料敌机先”这四个字,正是这剑法的精要所在。同样,数码摄影的先机在于前期拍摄,如果要简化后期制作那么前期就要拍到位。
数码拍摄不用胶卷,拍摄之后可以立即查看的方式,使人们普遍认为数码的前期拍摄比胶片拍摄简单了,这只是刚刚接触数码摄影时的初步认识。传统的胶片拍摄的底片是别人造好的,你买来的,而数码的底片是靠诸多的前期设定“自己造的”。如果不会设置或者说设置错误,就等于造了一张不合格的底片,其后果可想而知。如果实拍灰阶、读取数据,反复用灰阶与实拍景物画面对照,你可能会发现,数码摄影的曝光比传统摄影还要严格。假如拍出一张正常影调的照片,白场数据在245~253之间,黑场数据在2~8之间,曝光量如果有三分之一级的误差,就达不到这样优质的数据。底片在扫描前,因为不能用密度计测取画面中景物的局部密度,测量相对困难,事实上使测量无法实现。数码则不同,可以轻易地使用吸管点击,精确到像素级度量数据,可以准确地评定曝光量是否正确。做过这样的实验就知道,如果要简化后期制作,前期就要拍到位,前期要拍到位的核心就是正确设置相机和曝光准确。
数码的前期拍摄要比传统胶片拍摄复杂得多。它“制造底片”的过程涉及的知识有些比胶片摄影广泛,例如色域设置。胶片摄影完全不需要了解Adobe RGB和sRGB,而数码摄影如果设置了sRGB,用来印刷肯定是要吃亏。数码相机的色温设置最令人困惑,最有意思的是改变色温与现场实际色温是一种相反的色彩偏移关系。比如,设3200K的色温去拍6000K色温的景象,照片不是偏红而是偏蓝,因为现场色温高于你定制的色温,这一点似乎令人困惑,一般认为3200K是低色温,照片会偏红,6000K是高色温,照片会偏蓝。这是因为用简单的色温现象理解色彩再现,数码影像的色彩再现受现场色温与设定色温的差异的影响,这种差异可用来得到特殊的色彩效果。
数码的前期拍摄快捷,几乎无成本,使人们养成了乱拍、胡拍的轻率习惯,过足了瘾却落下了一些坏毛病。难怪有人说,36张胶片能够出好几张好片子,数码拍了几百张也没有几张像样的。拍胶片,谁拍得多机会就多,而拍数码谁拍得少,可能是动了脑筋,拍得认真了,这是一种拍摄态度。
通读数码相机的说明书,彻底地搞懂数码相机,快速准确地设置,无障碍地*作相机,进而创造性地使用相机。电影中神枪手把枪扔到空中,枪落到手中以后同时枪响,百发百中,达到玩枪的最高境界。摄影人也要把自己的照相机玩好。试试做一个练习,请另外一个影友在旁边给你发口令:感光度250/速度1/30秒/光圈13/色温6300K/RAW格式+M/色彩偏移M2/色域Adobe RGB/反差+2/锐度+3/中高饱和度/打开过曝警示/打开横竖偏转换/液晶显示屏的亮度降低一档/开启快速连拍。这是一连串的相机设置指令,你要快速地完成这些命令,一直要练习到他的命令发完一分钟之内你就要能够全部在你的相机中设置完成,并保证准确没有错误,才算得上会用数码相机。这不是危言耸听,我见过太多的人在现场玩不转相机,拍出的是废片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拍到,甚至相机罢工,根本不听使唤。我曾经在夜里四点半钟接到过电话,一个朋友在长城上拍日出,到了山顶上不会设置相机,我凭着记忆在电话中一项一项地告诉他,帮助他完成了拍摄。而另外一个人的照相机我不熟悉,没有办法告诉他,结果一会儿他又打来电话,说他的照相机上显示“Err99”(相机品牌不同,错误代码可能不同),这是严重故障,需要立即关闭相机送维修站修理。半夜上山没照成相,反倒把相机折腾坏了,真是可惜。平时不练,半夜山上抱佛脚,这就是不看说明书、不了解手中相机的后果。
独孤九剑的第四招:破枪式(后期处理技术)
“破枪式”,包括破解长枪、大戟、蛇矛、齐眉棍、狼牙棒、白蜡杆、禅杖、方便铲种种长兵刃之法。数码摄影比传统摄影所“长”之处在于有丰富的后期处理空间。
后期制作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摄影人遇到的最常见的制作是什么?一般包括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色彩不准或者是获得某种需要的色彩、色彩管理、局部影调反差调整、多底片合成新画面等,好像科目并不是很多。当然,这些归类所涵盖的制作内容的方式、复杂程度千变万化。进行大的归类,以便理清它们之间的脉络,建立学习后期制作技术清晰明朗的思路。这里归纳出大约五类的常见制作,那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后期制作技巧呢?好的大夫看病治感冒,对千千万万个病人来说各有差异,如果一个一个地去研究病例,那么,这个是笨大夫,而从病理学上研究原理的治疗方法,就可以用一个或几个思路去治好千千万万个病人,这就是方法论层面上的逻辑概念认识。我们能否找到这么几条思路,用这么几条思路来解决千千万万种类似的问题,以共性抓住脉络分类,以个性差异研究具体的个案的制作方法,再反过来用个性的案例来促进其共性的脉络分类的科学合理,建立起我们进行高深后期制作学习的捷径。
首先从RAW格式开始谈起。RAW格式文件实际是一个没有经过相机内部数字处理器成像的完整的数据包,它仅仅是数据包而不是照片,也就是一张未经冲洗的电子底片。电子底片通过外部的软件而不是照相机内部的影像处理器来生成照片,外部的影像软件的功能比照相机内部的功能要强大,速度、功能有很大的优势,可以生成质量更高的照片,可以还原RAW格式所保留的最大宽容度和最宽的色域。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多次不同的冲洗。同一个原始文件,可以转换成不同的层次、色彩、反差的照片,这是照片后期还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关于RAW格式使用的一些具体技巧,在后面的章节还有说明。
数码拍摄觉得痛快,但很快就装满了硬盘。这么多的文件一张张都需要去解压、调整,并分门别类加以管理,这是何等大的工作量?一次采风,拍摄20~30GB的照片是常有的事情。使用常规处理的办法至少要用两个月,整理文件时,要从文件堆里面找出某一张照片,差不多就是大海捞针,怎么办呢?我们必须要掌握一种办法,大批量、高效率、高质量地制作照
片,建立档案学概念上的照片管理流程。后面的章节将有详细的介绍。
后期制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选择。Photoshop本质上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它的一切都是在选择, 选择色彩、影调、明暗、像素、素材等。选择就是制作选区,没有选区一切都无从谈起,再好的想法也无法实现,选区的重要性占到了Photoshop全部技巧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这是明的,还有暗的(蒙版和通道),就是你看不到而在事实上在选择前提下进行的改变,几乎存在于Photoshop全部的过程中。因此,学会选择、制作选区是后期制作中最重要的、必须掌握的内容。选择方式有很多,图层、蒙版、通道、色彩隔离、图层混合方式隔离、混合方式、运算等都可以用来制作选区,并不单单是指魔术棒和套索工具那么简单。市面上纯粹的Photoshop图书中,对图层蒙版、混合和隔离等都有大量地介绍,但是通过这些翻译的语法生涩的书籍真正学懂的人并不多。本书力图把这些东西简单化,不是绕来绕去地玩文字游戏,以显示其“专业”,而是用最通俗的大众语言,特别是摄影人熟悉的语言来表达清楚。
假如告诉你某人居住的场所,一种表述是“距离地面之上,类似于砖头若干层累计的、具有一定水平的海拔高度,在一系列结构和水平逐渐提高的落差之上,相__加后形成的,能够纳入相对的,形成用户的移动空间”。你能明白这些语无伦次的话是什么意思吗?另一种说法只有6个字“我家住在二楼”。第一种是语无伦次的某些Photoshop的语言,第二种是正常的中国话。你喜欢哪一种?你听得懂哪一种呢?本书试图用后一种语言把事情说清楚,让大家看明白,可能不够“专业”,但尽力讲得通俗易懂。
后期制作中的另一个难点就是色彩。色彩是一个独立的科学系统。有枯燥数据抽象的描述和复杂的心理个性认同。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和摄影增添了无穷的情趣,也给我们运用到摄影语言上带来了挑战。真正把色彩全部搞懂,那是不切实际的奢望。但是,理清色彩王国的框架、条理,找到一些规律,还是有望达到的。好在Photoshop的研发者已经整理了色彩的大线索,把高深、抽象的色彩用一目了然的窗口方式演示,为我们方便地进入色彩世界创造了条件,问题是如何理解它、认识它、与它友好无间地交流。当然,理解这些窗口的前提是理解色彩原理,这也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最后一点是合成技术。合成的准确定义没有见人提及过。我个人认为,只要是移动像素就构成了对画面的合成。一般来说,甲的照片元素移到乙画面上去是合成,这个好理解。仅仅在甲画面之内,去选择一棵电线杆子,去掉一棵电线杆子,用旁边的天空覆盖电线杆子的像素,用天空的像素来合成一个局部,这也是合成。因此,合成是一个大概念。判断合成与否,或者是否是原始图像,关键是看它是否移动了像素,凡是移动过像素的照片,元数据就会有使用过软件的记录,已经不再是原始文件,这个概念在新闻、纪实摄影中很有用。合成照片是数码制作的高级阶段,也最能够体现作者的理念,画面神奇而令人神往。现在有许多人指责数码照片是做假,认为拍出来的、传统暗房洗出来的都是真实的,电子暗房做的都是假的,这种说法在新闻和纪实照片中部分成立,但是在艺术创作中再加以限制就荒唐了。我们换一种想法,绘画的艺术价值没有人怀疑,然而绘画都是在白纸上凭人的感觉凭空画出来的,这是不是造假?拿摄影来说,世界是彩色的,而黑白摄影却把一切色彩都抹去了,变成了黑白的是不是就不真实了,也成了造假呢?可以说合成的照片是未来的数码摄影艺术发展方向之一,真正的大作将在数码合成中诞生。做这个设想并非痴人说梦,没准几年后就成为了现实。别有什么顾虑,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巧是明智的,至于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那是另一个话题。
合成技巧牵扯到构思、组织拍摄素材与后期合成。有的题材可能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名副其实的摄影工程。因为大,所以要慎重,否则劳民伤财。因为是“工程”,所以就要讲究质量,要经得起人们的批评、推敲、评说,更要对得起自己付出的努力。合成的质量表面没有标准,可以随意制作。但是,它又有标准。业内的人、同行、外行、普通
老百姓乃至整个社会,大家都认可你作品的价值,承认和赞扬你的理念和超人的技巧,也就是达到了公认的标准。所以合成创作是对摄影人全面素质的考核,是全面学习数码知识的厚积薄发,也是对所学数码技术的总检验。
合成制作是创意作品的主要手段。有关合成创意,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有详细的论述,请参阅相关的章节。
独孤九剑的第五招:破鞭式(色彩学和色彩管理)
“破鞭式”,破的是钢鞭、铁锏、点穴橛、拐子、峨眉刺、匕首、板斧、铁牌、八角槌、铁锥等等短兵刃。目前大多数爱好者甚至摄影师知识结构上的“短”就在于色彩方面。不懂色彩是没法进入数码时代的。
色彩的内涵丰富超过人们的想像。人们以极大地热情和理性寻找它的规律,并且能够表达和运用它。和学习摄影基础一样,我们也要把色彩的结构骨架找出来,从骨架的大脉络中寻觅规则,分清主干和枝节,边缘与中心的关系。我们不是色彩学家,没必要终身去研究色彩,但是不懂色彩又没有办法进入数码时代。找规律、抓主干,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简洁、快速学习色彩的好方法。
现在世界上自己发明并且制定了国家色彩标准的有以下几个。美国的美术教师蒙赛尔(Munsell,1858~1918),于1915年首次出版了蒙赛尔图册。美国国家标准局和光学学会,于1929和1943年修订出版了蒙赛尔图册,成为色彩界公认的标准色系之一。发明了奥斯瓦尔德色彩空间的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瓦尔德(1853~1952)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瑞典自然色彩体系研究始于1611年。在数十位各行专家数十年的努力下,该系统于1979年完成,并且成为了瑞典国家色彩标准体系。日本色彩研究所的表色体系(PCCS),也是一种国家标准。瑞士画家伊顿设计的12色色相环也是一种标准。中国的色彩标准研究始于2001年,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承担了科技部“中国应用色彩研究项目”(CNCS)。中国人的CNCS从中国人的视觉特点出发,包含了160级色相、30级彩度和14级明度,涵盖的色彩范围很宽,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之中。以上几种色彩系统各有特色,但基本的原理相同,都是依据色彩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色相、色明度、色饱和度进行研究的。我们最好的把这几种色彩都看一看,至少要看一看两种,特别是蒙赛尔和奥斯瓦尔德系统。在大脑中建立起色彩的三维空间模型,色彩是立体的,只有立体的才能够表达色相、色明度和色饱和度这三大特征。以上的色彩系统都是显色型的(HVC)。显色型的色彩系统是建立和服务于反射光(即绘画、颜料、印刷等),显色系统描述了色彩反光的一面,而缺少了对光线本身的研究。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总部成立,公布了CIE 1931-XYZ系统,奠定了现代色度学的基础,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混色系统。显色系统研究的是色彩学,混色系统研究的是色度学,一个是对反射光,一个是对光色本身,这两种系统为现代的彩色数字色彩的产生打好了理论基础。
计算机的问世使蒙赛尔的色彩学与CIE的色度学整合,并且完全应用数学形式来表答。建立数学模型的立体结构,把抽象的色彩变成具体的数据,成为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工业标准,把偏重于心理研究的色彩学,提升到物理性研究的色度学。数字色彩源于经典的艺术色彩,以色彩模型、颜色区域、色彩语言和全部对应的数字化载体的形式出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标准。
数字色彩逼迫画家、设计师不得不跳出原来的小圈子,重新修订自身形成的多年的色彩概念,比如画家称红、黄、蓝为三原色,而不是色度学上的红、绿、蓝。摄影人倒是直接从色度学上开始学习色彩的,但是缺少了画家对色彩的领悟、经验和控制能力。毕竟色度学是从色彩学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摄影人还需要向画家和美术界学习色彩的运用。
这是只掌握一张照片的色彩,如果是一大堆来源不同的照片,在多台设备上交流,最后还要交给别人去打印、印刷,就必然牵扯到一个保持色彩的一致性的问题,这就是色彩管理。
独孤九剑的第六招:破索式(掌握电脑*作)
“破索式”,破的是长索、软鞭、三节棍、链子枪、铁链、渔网、飞锤流星等等软兵刃。“软”件的掌握水平对于数码时代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并不必*作相机简单。
数字制作离不开电脑。掌握电脑*作技术并不比*作照相机简单。那么,需要重点掌握哪些技术呢?
作为处理图片的计算机,在硬件的配置和性能上有一定要求。如果条件有限,最低应该是什么样的配置呢?假如我们一般处理的照片文件都在100MB以内,使用Photoshop CS2、CS3这样的耗内存较大的软件,电脑的CPU主频不应该低于2GHz;内存最少1GB以上,如果能够扩展到2GB那就更好了;可以选用独立显卡;系统盘至少要保留5GB的空间,为Photoshop运行多图层大文件预留暂存盘的空间。一般不主张在电脑硬盘中储存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可以储存在外挂的大容量硬盘中,并且随时刻录DVD、CD备份,因此系统硬盘没有必要太大,80~120GB就可以了。选PC机还是选苹果机呢?苹果机是数码工作的首选,苹果机系统极其稳定,一般不会感染病毒,界面美观、时尚,令人一见倾心。苹果机预装有许多性能优良的软件,无需单独再购买。苹果机的稳定显示的一致性,倍受图像制作行业的青睐,后期专业输出、打印、印刷多使用苹果机。但是,苹果机曲高和寡,与大众的交流性差,经常碰到交流时对方没有苹果机,也不认苹果机格式化的硬盘,妨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苹果机的普及。
PC机绝对数量大大超过了苹果机,是家庭、办公的主流。现在的PC机大部分都配了能耗低、体积小、外观漂亮的液晶显示器,使PC机更是长盛不衰。但是,普通液晶显示器,特别是价格低廉的液晶显示器,看似色彩艳丽、讨好人们眼睛,其实色域不适合图像处理。在这种机器上处理的照片,不能够在后期输出的时候得到最好的影像还原。可以为PC机配置CRT显示器,显示器要能够设置色温(应当设置为6500K),进行图形校正、消磁等调整,并且最好能够进行RGB的单色校正,可以有效地提高显像质量。尺寸不要小于17寸,大的显示器可以充分显示细节。
专业和高贵的苹果机,现在放下了架子,终于在平台开放和价格上作出了让步。最新的苹果机可以装双系统,安装Windows当PC机用,这对图像处理用户是一个福音。笔者使用的苹果Mac Book笔记本电脑就非常令人满意。
无论是PC机用还是苹果机,屏幕的校正是必不可少的。偏色的显示器就好像是准星偏移的步枪,根本就打不准。校准屏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方法。现在有许多专业校正显示器的设备和软件,比如Colorvision和ProfileMaker。
摄影爱好者到了一起,现在谈得最多的,是摄影器材,再过几年可能会把话题转到软件和电脑上。这已经成为现实。大家在一起交流使用软件的体会,学习数码技术需要环境,互相交流是共同进步的好方法。
进行图像处理的软件比较多,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RAW格式的处理软件。主要是使用RAW格式插件的Photoshop、Phase one、LinghtRoom、Capture One以及每一种数码相机自带的RAW格式处理软件,例如佳能DPP等。另一类是主要从事文件管理的软件。这类软件名目繁多,功能比较强大的有ACDSee,这是一款主流浏览软件。该软件不仅能够管理照片而且能够进行RAW格式解压,以及简单的图像处理。第三类是图像处理软件,其中最优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Photoshop。在它们的背后,间接参与的人的数量更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人托马斯?诺尔创建了一个叫做Display的图像格式程序,主要用于在苹果机上打开和显示不同格式的图形文件,这就是Photoshop的前身。之后,他弟弟加盟,并为之增加了图形编辑的功能,诞生了真正的Photoshop。后被Adobe收购并不断发展。
越是了解Photoshop的人,就越是对它充满敬仰。它是人类视觉经验、计算机科学、色彩学、摄影术等各种学科卓越的结合,代表着图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最高水平,得到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的广泛尊崇和应用。
学习Photoshop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支离破碎的应景式的尝试,不如系统地学习,找几本能够读懂的(语法合理)的书,从头一步步地细读,把菜单、子菜单、工具等一项一项地搞清楚,看完一遍再来一遍两遍,反复地加深理解。
学习Photoshop有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特别困难,看不懂、记不住,需要反复练习,强制记忆。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忽然有一天你会发现,看得懂了,也能记得住了,以至于到最后,一看就懂,做过的练习也能够牢牢地记住,过去要练习20遍才能够掌握的,现在练习几遍就行,这就算你进门了。当然学习Photoshop只啃书本、抱电脑是不够的,必须掌握与数码有关的知识。
独孤九剑的第七招:破掌式(后期输出品质控制)
“破掌式”,破的是拳脚指掌上的功夫。对方既敢以空手来斗自己利剑,武功上自有极高造诣,手中有无兵器,相差已是极微。天下的拳法、腿法、指法、掌法繁复无比,这一剑“破掌式”,将长拳短打、擒拿点穴、鹰爪虎爪、铁砂神掌,诸般拳脚功夫尽数包括在内。
对方武功已经有极高造诣,那么我们的数码技术也应该更上一层楼了,最后这三招最是难学。通过后期输出品质的控制能够提高我们前期拍摄的水平和后期制作的更多技巧,更是照片最后的落点,因此它也是数码知识环节当中的重要环节。
照片制作是在你的电脑上完成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一切你可以控制。可照片不是放到电脑里面看的,免不了要去洗照片、参赛、展览、展示或者向杂志投稿,或者是出个人画册。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后期的输出,必须尽可能地参与控制后期输出,以保证自己的心血不毁在他人手里。他并不会故意毁坏,正是这种非故意的毁坏,恰恰说明了后期品质控制的复杂、无奈、多变性。这也是我们关注后期输出的原因。
后期输出品质控制是非常耗人的事情。为洗出一张好照片付出的精力有时候会超过拍出一张好照片,但是,参与后期的质量控制,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对数码技术环节的认识,十分有助于对层次、反差、色彩更等概念的深入了解,从而提高我们前期拍摄的水平和后期制作的更多技巧。
在电脑屏幕上看,我们的照片鲜艳、通透而明快,洗出来变了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前期制作是不是很完美,关键是看你的文件是不是合格。我们常听人说,某某图片社洗的照片不好,但是,从来没有听人说过自己的照片是不是合格。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照片是合格的,才能够谈到洗出的照片是满意的。我们如何去检查自己的照片是不是合格的呢?(后面的章节中我们有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假如显示器是准确的,照片是合格的,洗出来的照片不满意,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显示器是RGB的发光体,对色彩的还原是采用光度色度学的原理的色光再现,层次丰富、色彩过渡平滑微妙,而照片是反光体,看照片必须依赖于光线,在全黑和极亮的光线下,是不能够看得见照片的。所以,不能够要求在显示器上看到的照片,必须在冲洗的照片上完全表达出来,这是办不到的事情。那么,显示器与照片的两种显色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完全量化的分析。这种分析一是非常难做,做出来也意义不大,可是现实工作中又十分需要它,那么怎么办呢?只能自己学习体会并且建立经验了。用一段时间扎在图片社,做色阶、灰度再现和典型画面的试验比较,逐步找出规律。同时,别忘了把试验的结果用来调整你的显示器。使你的显示器与图片社的色彩管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这家图片社有色彩管理并且相对稳定。第二,图片社的色彩管理和评估。现在的数码激光彩扩机,基本上都有完备的、成熟的色彩管理系统。软硬件结合,通过色阶曝光、色阶判读、回馈并校正色彩。应该说,只要自己的文件是合格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完全能够洗出好作品来。但是,不排除*作人员的素质和机内评估出现故障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怎样判别能不能在这里洗照片呢?
按规定,激光彩扩机在每天开机后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色彩校正(图2-8)。校正的程序是曝光一个标准灰阶,冲洗后(检查了药液)再把灰阶测试条送回到机器中的分光光度计判读,并同时在软件上进行校正,修正RGB曝光值使之平衡,再用经过校正的曝光量,重新曝光一个控制条再进行冲洗,再判定一次,直至达到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再正式营业冲洗照片。这个过程有时候一天要做几次,以确保品质控制。这里我多次提到了控制条,这个控制条或许全部是灰阶,或许是黑色、白色和灰色加颜色色块,但是,都是一定有黑、白、灰,并且上面有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的实时记录,可以要求图片社提供当天冲洗的最后一个的控制条,你只要判读控制条就知道能不能在这里洗照片了。
图2-9是灰阶图。怎么能判读控制条呢?在色温正常、光线亮度中常、散射光的环境下观看。先看白色(白就是纸基白)。把控制条折回来一半,将背面与正面白色进行比较,看白色够不够。相纸应该很白,白反射密度应该在0.12~0.14之间。如果白色不够白,就说明相纸过期,或者是药液的防灰雾和反差控制有问题,只要纸够白,说明防灰雾是好的、水洗是透彻的。再看黑色。黑色应该是纯正、厚重、不偏色。黑色好,说明药力够,画面的趾部曲线重合,最大区域的色彩是平衡的,反之,就是药乏了,纸过期了。最后是看灰色。灰色体现相纸曲线的直线部分平衡,这是最要关注、表现层次最需重要的部分。在灰色中不能有任何的偏色,或者说不能有任何的颜色,这是最有效最严格的一种检验。只有RGB等量,RGB都是128,才能产生真正的灰色。如果控制条上有21级灰阶那就更好了,它还能看出由黑到白的全部曲线的平衡状态。假如控制条浅灰色偏青,那么,洗出来的照片人脸的部分就会偏青,这是图片社的问题,不是你原文件的错误。
经过了这样的判读,你就可以决定是否在这里洗照片。反过来说,如果你在这里洗照片,发现有问题,当经过数据的判读确认你的文件是合格的时候,应当让对方提供当天的控制条。照片要是洗不好,测试条就肯定是有问题的,你也可以据此与图片社交涉,图片社遇到你这样内行的客户只能认输。
如果是打印或者印刷,情况会比洗照片复杂得多,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打印和印刷都有自己独到的评估方法。我们了解了这些特点以后,就可以跟洗照片一样,最大限度地保证照片的正确还原。
后期输出的品质控制是照片最后的落点,千万不能马虎。本来与数码摄影无关的后期输出也因此构成了数码知识体环节当中的重要环节。
独孤九剑的第八招:破箭式(准确把握数码审美特点)
“破箭式”这个“箭”字,包含了诸般暗器,练这一剑时,须得先学听风辨器之术,不但要能以一柄长剑击开敌人发射来的种种暗器,还须借力反打,以敌人射来的暗器反射伤敌。在当代我们应该有“听”审美之风“辨”识正确方向的能力。
科技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进而也会影响人的审美观念。正如农耕时代尚素、盛唐富足则以华丽为美、手机时代短信文化突然涌现、读图时代诞生视觉多元化一样,新技术对传统摄影的推动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这种革命性和颠覆性并不仅仅只停留在技术手段的层面上,它必然对视觉审美、摄影价值、真实性、色彩语言和影像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产生由数码技术带来的新的视觉审美观点,或者是一种新的标准。当然,目前还看不到成熟的“观点”或“标准”,数码实践中所产生的某些现象,已经引起了业界关注、讨论甚至争论。按照科技-文化-审美的一般规律,关注和思考数码审美的走势,或许对我们学习、运用数码技术,不走或者少走弯路有帮助,使数码健康地发展,为社会的文明大厦增砖添瓦,而不是生产精神垃圾。对社会不关注不可能做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对社会不负责任终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摄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都必须对民族精神负责。为什么在这里把数码提高到如此的高度呢?因为确实存在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制造颓废、低俗、低级、浮躁的影像污染视觉和人们的心灵的腐朽文化现象,尽管有时它披着特别前卫和时尚的外衣。
追求艺术的态度,比追求某种技术重要得多。反思数码现象和社会责任,对头脑清醒地创造数码文化大有裨益,尽管本书的宗旨是使读者燃起尽快地进入数码时代的热情。数码摄影依然是摄影,只不过是运用了CCD和电子暗房来替代胶片和传统手工暗房,摄影的本质和属性并没有改变。新技术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便利摄影的同时,过分地运用技术可能会本末倒置,而损毁了摄影的基本价值。比如,Photoshop高手们能够不依赖照相机,而完全在计算机上绘画,惟妙惟肖,但那不是摄影,而是“计算机美术作品”。还有用电脑把照片做成画,努力达到与绘画一样的“乱真”的程度,作为个人的爱好和尝试,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达到画的效果,何不直接用笔去画,非要用照相机去模仿呢?照相机和绘画各有所长,为什么偏要以己之短比人所长,这样运用数码技术是摄影的进步还是退步?数码技术为制作“画意摄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为穿新鞋走老路铺平了坦途。崇文全在《画意摄影在中国》中称:“今天,我们若继续用半个世纪以前的规则和眼光评价当前的摄影作品,就会阻碍了新生摄影的风格滋生和发展,坦率地讲‘画意摄影’的强势地位,已经成为中国摄影绊脚石”(中国摄影报2007年1月5日第7版)。看来用数码技术作画、拼贴、模仿其他艺术门类,此路并不看好,不是方向,这也是很多人骂数码是“造假”的原因之一。人家骂得并非没有道理,别辛辛苦苦学数码,学会了反倒成了“傻瓜”。手段先进了,头脑还是旧的,所以,建立适应数码技术的全新摄影理念,可能是学习数码首当其冲的问题。
数码最擅长的,当推创意和观念摄影。因为数码技术运用、组合素材的能力超凡,为我们表达思想提供了打破局限的可能。技术总是可以学会的,可是,创意和观念却总是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人文、生命、哲学等严肃的思辨的基础之上。武装到牙齿的士兵如果头脑里全部装的都是草和邪念,他要么是废物,要么就十分危险。
创意观念摄影是一类,还有一类是辅助摄影,主要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对照片进行完善和处理,基本不动或者很少移动像素,最终的作品看上去没有制作的痕迹,尽可能地保留摄影的原始真实属性。这一类数码制作应用相当广泛,也是“正路”。这里的关键是“真实属性”的诉求点。传统摄影有很多技术限制和技术的瓶颈,数码技术可以打破这些局限,而能够使我们的工作更超乎完美。数码辅助创作,要求作者对摄影语言有深入研究和感悟,严守镜头、光学、透视、质感的规律,努力创造“只有摄影独有的微妙细节再现和瞬间的动态,给人以摄影感、照片感,也就是真实感”,尊重摄影的基本价值底线。之所以谈到尊重和严守,是因为没有这两条,读者会质疑,这是真的吗?等到了全社会都怀疑照片的时候,摄影的末日也就快到了,到了那天,照片的创造者——摄影人,你可会自责?我见过太多的照片,本来原创是相当精彩的,但是经过数码的不当处理,面目全非,严重地破坏了原创,不如不做。因此,过度制作破坏了照片的“摄影基本属性”,绝不是数码技术发展的方向。
过度的制作也称“数码过度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于对色彩运用的失控。数码发展初期,为人们能够亲自主刀掌握色彩而兴奋,更为色彩能够做到极度的鲜艳而惊喜。用数码技术把色彩做到鲜艳很容易, 做到平和、和谐、微妙反倒不容易,做到没有颜色则是更高的境界。很多人不了解色彩原理,软件在他的手上成了脱缰的野马,自以为抓住了色彩,实际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任何人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反思中提高的。这里强调数码的色彩运用、色彩再现并不能够随心所欲,离不开色彩审美的基本标准。在用软件改变颜色的时候,懂得色彩本身的知识和原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数码是不是一定要沿用过去的色彩审美的标准呢?也未必。既然手段先进了,表现力提高了,为什么一定要 “真实再现,接近原物”呢?创立一个符合时代、符合数码的新的色彩观,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任何创新首先是继承,能否创建新的数码审美方式或者是一个新的标准,相信在摄影人的努力下定会有所建树,我们都是参加者、见证者,请拭目以待。
独孤九剑的第九招:破气式(用实验的方法求证、探索、贯通数码技术环节)
第九招“破气式”,只是传以口诀和修习之法,此式是为对付身具上乘内功的敌人而用,神而明之,存乎一心。最高的境界就是融会贯通,只有实践才能将前面的八个环节特点和相互联系弄清楚,一次次的实践和付出之后,必然会提高整体水平。
这八个环节都是数码知识框架的有机组成,在数码实践中缺一不可。就某一个单独的环节而言,完全掌握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码技术是新技术,目前大家都在探索,数码的本身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中。完全了解这么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对于个人来说是有相当困难的,因此还是那句话:先掌握大的脉络和骨架,然后再逐步去深入了解各个骨架上局部的神经肌肉和更细小的组织。这也是我们归纳八个环节的原因。那么,是一项一项地去学,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呢?还是给出一个方案,那就是设计问题,逐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步实践,发现困难,逐个解决。逐步加深建立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体会,掌握数码的真谛。这是以应用的方式来拨开数码迷阵中的云雾,寻找坦途的好方法。毕竟大多数人(包括我)都不是照相机CCD的制造专家或者是Photoshop程序员,也不会以此为终身的职业。能够用好手头的数码设备,比较顺畅地制作自己的图片,从门外汉变成内行,这才是我们的目的。鉴于此,本书没有更多地展开数码的许多细节和原理。推荐以应用技术为主线的数码环节联通方式,既能够尽快地掌握好,又能够在联通的过程中,提高实践水平。这种方法肯定比看书、听讲座、空对空的学习要奏效得多。
我们来一次实际的演练,来一次数码技术全贯通,实战体验进入八大环节。
设计:拍摄一组九龙壁照片,创作一张九龙壁作品接片,用于画册印刷和大幅打印展览。
拍摄:使用数码相机。选择有投影但是反差不大的薄云天气。自动白平衡,平均测光,RAW格式,ISO100,色域AdobeRGB。由于九龙壁很长,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大文件,采用进行平移散点透视,多视点拍摄五张接片,手动曝光以每张底片的曝光一致。
RAW格式转换:在用Photoshop 解压RAW格式时,利用“调整”等选项努力得到最好的结果。各个选项都有许多具体的调整参数,哪一个更好?做实验对比,一个一个地仔细理解,慢慢体会。存储调整的参数,拷贝粘贴到其他的照片上,以使全部的照片色彩、密度一致。
把全部自动勾选取消,可以看到照片的原始状态。分辨率设多大呢?分别试试不同数值,如200、300等'tV_掎q。勾选“高光警示”,检查有没有过曝区。前期拍摄不做锐化设置,在后期锐化。选择分辨率为300dpi,下面列出了在300dpi分辨率下常用文件大小、打印尺寸、文件量、像素数量(以1670万像素的相机为例)。
电脑制作: 首先校准显示器。
问题:电脑中的色彩设置选项是否与拍摄时设置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提醒你——在打开文件是要做转换。如果从Adobe RGB转换到sRGB那你就吃亏了。如果从sRGB转换到Adobe RGB意义不大,因为前期已经是小的色域。您的电脑放置环境是不是正确的,是否用了有颜色的窗帘?有没有直射光和日光灯照射在屏幕上?电脑的屏幕有没有遮光罩?这些细节失误都可能造成照片出错。如果有兴趣和时间,可以试一下,记录下来,到最后的结果中去找到差别,积累经验。
制作:接片,重要的是透视正确。要求横平竖直,在照片上拉出水平和垂直的参考线,放进一张张素材。接片时用蒙版来接片,不要采用橡皮擦。橡皮擦擦掉是不可以恢复的,而用蒙版来接片觉得不合适可以恢复回来。
问题:参考线是绝对准确的平直线,随时可以显示或隐蔽。拍摄照片的时候,照片和照片之间需要保持20%以上的重叠部分,否则,这个照片就接不上或者衔接困难。
问题:接片的时候,一张与一张颜色对不上,不知道以哪张为标准。
感叹:如果拍照片时在每一张照片的下面拍一张灰板,合成时只要把每张灰板的颜色做到一致,那么背景的颜色就是一致的,可惜忘了!在后期制作中才发现前期拍摄的疏漏。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现在对前期的拍摄疏忽造成了麻烦有认识了。
问题:九龙壁上的尘土太多了,要把所有的尘土都全部修掉,工作量实在是太大。
灵感:怎么办呢?我们修好了几片不同光位和方向的鳞片,然后复制,把有土的鳞片盖住。九龙壁的龙有九种颜色,只要把鳞片修好,就可以把黄色的鳞片贴在蓝色的龙的身上去,用色相饱和度可以轻易地将黄色鳞片改成蓝色。只要你修上几组鳞片,或者是不同光线的几组鳞片就可以灵活地贴在任何一条龙上。利用这个办法,龙身之上的尘土没有了,而且没有痕迹。
感叹:一下子就明白蒙赛尔的色相关系了。动色相就可以把黄色变成蓝色或者青色,太方便了。
问题:怎样体现中国皇家琉璃瓦的色彩神韵呢?因如何表达古建文物的岁月和历史时空感?
尝试:用可选颜色和色相饱和度反复地调试。
感悟:最后可能是这样的,调整九龙壁的原色影调使色彩鲜艳,而受光部分的高光和阴影处,使之饱和度稍低,把背景的色彩稍稍压暗,突出龙的立体感,使照片既能够表达龙的鲜艳,又能够使之符合人们心中的历史感。啊!这就是九龙壁,没错!好照片!
在色彩已经全部好了以后,再尝试一下(编辑/指定配置文件),用佳能、柯达、尼康或者是飞思的ICC转一下试试。其中有一些效果可能非常好,一旦满意了,就是你巧妙地利用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色彩专家为你定制的色彩空间方案。别忘了再“转化为配置文件”,转回到AdobeRGB。
新发现:软件中的色彩方案是如此地丰富!通过这张照片在不同的ICC上转换,发现不同的品牌相机的色彩理念真的是不一样,有的注重色彩浓重,有的注重淡雅,有的注重真实地再现。灰有灰的好处,艳有艳的媚力。当然,灰的色彩中层次更丰富,过渡更自然。
锐化:锐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强调细节的,有强化边缘的,有倾向于加深立体感的,有加重质感的,仅一个USM锐化就有针对不同题材的许多经验数据,多做几种看看差别,选择一个适合的。
赞叹:锐化不够照片发虚,锐化过头了照片出现噪点, 这个分寸不好把握。在多次的试验中最终找到了一个好方法,过去听别人说的悬乎,现在我也有发言权了。
后期输出: 做两个文件, 一个是RGB文件, 一个是CMYK四色文件。RGB已经做好, 现在仔细地说四色文件。首先检查四色设置,四色有10多种设置,该用哪一种呢?
问题:英文的缩写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问谁谁都不知道怎么办?去买一本中英文都能够说明白的书。如果还是不明白,再到印刷厂去学问专家的,结果发现能够真正说明白的人不想告诉你,只好一项项地设定试验,终于发现这个设置是最好的(可以参阅第5章的四色设置)。
感叹:这简直就是在一片黑暗中,摸索逃生的那条缝隙,还好,找到了。半年里跑了多少路,做了多少试验,花了多少钱,现在看来——值!
照片的品质控制:洗照片哪家好?去几家有名的店都试试。第一要稳定,第二有每天的品质控制条,第三图片社的硬件设置要合理,比如电脑放置环境,太阳光直射那肯定不行,这是外行做法(参考5-13章节)。再去印刷画册,从设计、制作、出片、打样、印刷走一圈,简直是一次万里长征。
问题:好不好我能够看得出来,如果不好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不知道,让人家返工没有充分的理由。没办法,再恶补一下印刷知识吧!
印刷是把彩色影像分解成CMYK四张单黑,再由印刷机用四色油墨合成彩色画面,图2-10为分别错开的四色黑白胶片。
感受:其实印刷跟洗照片一样,也有一整套色彩品质还原的检验方法,只不过他们是在网点还原上做文章。印刷品的纸边上有标准色带,拿放大镜一看,就跟胶片的颗粒相似。只要它排列整齐,控制网点的套印准确和网点再现,就能够再现色彩。Photoshop四色设置的CMYK在这里展现出了它的真面目,现在对电脑的四色设置是怎么回事不再陌生了,甚至有了一种亲密感。RGB在四色中被打了折扣,也找到了元凶,反射的油墨和发光的显示器真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目前没有人量化,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这是一次数码应用的经历,只是一个并不完全的设计和一次粗略的漫步。这里不可能把每个环节中的细节和解决的方法一一列出。总会遇到拦路虎,碰到不同类别的问题,没关系,一回生两回熟,接触和解决一个问题就往前走了一步,你就会发现数码环节之间的确是互相关连的。本次实战结束,通过用实验验证贯通数码流程的过程,找到八个数码环节的特点和相互的联系。如果还有不明白的,你就再提出问题,再去亲历、贯通。一次次的付出之后,必然会提高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