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全系列 - 原子潜水艇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3:35
米格全系列
2009-04-28 12:29


200812052132120689.jpg (22 KBytes)
2008-12-05 21:32:12

200812052126256648.jpg (65 KBytes)
2008-12-05 21:26:25
前言  说到著名的米格飞机设计局,广大军事爱好者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从二战到目前的伊拉克几乎所有战场都可以米格飞机的影子。 数十年来,各型米格战机在历次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为米格设计局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中,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驾驶着米格飞机缔造了神话般的“米格走廊”,使得“米格”几乎成了当时苏联战斗机的代名词。在这里,本文简单介绍一下米格家族的各位成员,以饷各位军事爱好者。米格设计局的网站:http://www.migavia.ru  米格设计局的logo

200812052112529771.gif (2 KBytes)
2008-12-05 21:12:52
米格-1   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 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 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 7000 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 670 公里/小时,升限 13000米,爬升到 5000 米高度耗时 4.6 分钟。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 I-180 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 I-200 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1939年12 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I-200 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  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值得一提的是5月2日,米格-1在试飞中达到68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同时,米格-1也面临着无数的问题,面对这些考验设计师们对米格-1进行了反反复复的修改。仅仅在试飞初期,水散热器被修改了十八次之多,在忙碌了 117个昼夜之后,问题基本解决。飞机通过了国家试验,正式投产。不久后设计师们又陆续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工厂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米格-1。米格-1的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200812052113292064.jpg (20 KBytes)
2008-12-05 21:13:29
米格-1的原型机 I-200 Mig-3   1941年2 月,米格-1 经过改进,得到了新的编号——米格-3。3 月13 日,米格-3 在试飞中涡轮增压器发生故障,飞行员艾卡托夫丧生。4 月,两架新的米格-3 投入国家验收试飞,其中一架用于试验飞行性能,一架试验武器装备。由于重量增加了256 千克,米格-3 的爬升率、起落性能和机动性均比 米格-1 略有降低。米格-3 海平面最大速度为 公里/小时,7800 米高度时最大速度 640 公里/小时。由于发动机性能不理想,飞机航程只有 857 公里,通过对发动机进行改进,飞机在随后的试飞中达到了1000公里的设计航程。第一批生产的米格-3交付给卡金斯基空军学校,但是交付给战斗部队的米格-3 仍存在很多问题。  卫国战争中,刚刚装备部队的米格-3投入战斗,尽管这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高空高速截击机,没有任何一种飞机能望其颈背,但装备数量少,飞行员也还未能熟练驾驶这种飞机,大量米格-3在德国空军的空袭中损失在地面。最悲壮的是一架米格-3在德军入侵当天的空袭中强行起飞,带火撞击敌机,创造了苏联红军的第一个战绩。尽管米格-3是一种优秀的飞机,但当时红军面临着德军地面部队的强大压力,首先要解决的是德军坦克的威胁。伊尔-2和米格-3同样使用AM-35A发动机,所以工厂将更多的发动机装上了对地攻击火力强大的伊尔-2。而且苏德战场的空战绝大多数发生在7000米以下的中低空,米格-3常常被迫在缺乏优势的中低空与德国空军交战,甚至少数米格-3被当作强击机用来攻击德军的地面部队。尽管如此,米格-3仍然创造出了相当大的战果,而且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飞行员,其中三次苏联英雄获得者波克雷什金便是其中一个。由于未能得到重视,直到1943年米格-3总共才生产出了3322架,通过换装发动机,改进武器系统,米格-3有众多的改进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米格-3AM-38、米格-3M-82(又称为米格-9)、I-211E(又称为米格-9E)、I-230(米格-3U)等等。

200812052114285788.jpg (70 KBytes)
2008-12-05 21:14:28
米格-3战斗机 米格-5   米格-5是一种单座双发远程战斗机,于1942年首航,翼展15.90米,机长11.50米,机高3.40米,机翼面积38.90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8060公斤,空重为6540公斤,使用两台1700马力的ASH-82F十四气门星形发动机,装备两门23毫米机炮和两挺12.7毫米机枪,并且破天荒地装备了雷达,主要用作远程轰炸机的护航。在试飞中达到了610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实用升限9800米,最大航程2800公里。尽管这些设计指标很先进,但却这些好高骛远的性能要求超出了当时苏联红军的实际需求,加上问题多多,数次试飞后并未能投入批量生产。

200812052114545045.jpg (35 KBytes)
2008-12-05 21:14:54
米格-5战斗机
米格-7   米格-7的研制编号是I-220,1943年首航,装备一台1700马力VK-107A型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70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是针对米格-3的改进型号,进一步强化了米格-3的高空性能,换装新型发动机,采用全金属加压座舱,改进起落架,使米格-7的飞行性能有了质的提高。使该机成为了性能优秀的高空战斗机。

200812052116020353.jpg (16 KBytes)
2008-12-05 21:16:02
米格-7战斗机 米格-8   1945年米格设计局在设计的一架技术验证机,用来测试鸭翼结构的低速特性,这就是米格-8,绰号“鸭子”,装备一台M-11发动机。米格-8为米格设计局后来对鸭翼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米格设计局自此对鸭翼结构的研究一直未断,并在80年代得出了与欧洲相似的结论,认为鸭翼结构最能兼顾高速和中低速飞行性能,后来的新型战斗机也采用了这种气动布局。米格-8被评论为“最不像米格”的米格飞机,也是少有的采用偶数编号的米格飞机。

200812052117049179.jpg (21 KBytes)
2008-12-05 21:17:04
米格-8验证机 米格-9   二战后期,装备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空中战场的要求了,各大国纷纷开始对喷气战斗机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米格-9就是苏联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  1945 年 2 月,米格设计局利用从前线缴获的德国 “ 约莫 ” 004B 和 BMW-003 型喷气式发动机,研制自已的喷气式战斗机的方案。设计师们将两台BMW-003 发动机并列放在前机身下部,机头进气的布局,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 1 门 37mm , 2 门 23mm ),炮管伸在机身外,基本保持了活塞式飞机的特点,这个方案得到了I-300的编号,并在同年秋天被批准。 1946年3月原型机出厂,4月24日,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  生产型米格-9 采用了 测绘仿制的BMW-003型喷气发动机(苏联编号RD -20)。作为喷气式战斗机,米格-9并不成功,首先平直翼在接近音速时产生激波,使飞行阻力剧增,限制了飞行速度;再者大口径航炮载弹量小,开炮后坐力大,精度差,更要命的是炮口突出在进气口前,每次射击发动机就会大量吞烟导致停车;作战半径小,仅400公里——“仅能保卫已方机场的围墙”。米格-9共生产了约1000 架,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 年 MiG-15 服役时就退役了。  中国空军的在朝鲜战争初期也从苏联进口了不少米格-9战斗机,拟装备6个航空兵师,后来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5,于是这批米格-9就被用作训练,目前在汤山航博,就有一架保存完好的米格-9。

200812052117578034.jpg (56 KBytes)
2008-12-05 21:17:57
米格-9战斗机,进气道前的37毫米机炮十分显著
米格-11   (不详,到底有没有这个编号或者给了哪一个型号到现在还一直是个谜。)米格-13   米格-13的研制编号为I-250,从外形上看比当时的其他战斗机要臃肿得多,因为它保留了前部的VK-107R活塞发动机的同时又在机尾塞进了一台VDRK喷气式发动机,成为十分独特的混合动力战斗机,它翼展11.05米,长8.75米,机翼面积15平方米,实用升限11900米,最大航程1820公里,装备3门20毫米机炮,火力强大。米格-13于1945年3月首飞,在试飞中达到了825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创造了苏联活塞式飞机的最好纪录。二战结束后,世界航空进入了喷气时代,米格-13小批量生产后就被放弃,成为了苏联最后一型装备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并一直服役到1950年左右。米格-13十分粗壮的机身 米格-15   米格-15于1947年6月首飞,北约所起的外号为“柴捆”,是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机中的“佼佼者”。米格-15为全金属半硬式结构,装备一台RD-45型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并安装了弹射座椅,采用后掠中单翼,大面积后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装在垂尾上,装备37毫米机炮1门23毫米机炮2门,机载设备包括瞄准具、无线电台、无线电罗盘、高度表、信标接收机等,是一款十分优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米格-15与同代美军的F-80和F-84相比,无论是飞行速度、火力、机动性远远优于它们,只有F-86与其相比各有千秋。虽然在水平盘旋、俯冲加速性和作战半径上不如F-86,但由于米格-15的37毫米机炮威力大,而且推重比大,爬升性能出众,使它的垂直机动能力非常优异,在此方面压倒了美国的所有同类飞机。   1950年我空军装备了改进后的米格-15比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在飞机数量处于绝对劣势,飞行员缺少作战经验的情况下,向世界上第一空军强国发起挑战,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可以说米格战斗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鸭绿江以南清川江以北建立了“米格走廊”,使美国人惊叹,中国空军一夜之间变成了主要空军强国,装备技术水平就达到了世界一流。   米格-15的主要改型是米格-15比斯,它换装了推力达2700公斤的BK-1型发动机,使飞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飞机几何尺寸不变。可选择携带多种武器(炸弹或57毫米火箭弹),可完成复杂气象甚至夜间良好天候情况下的截击,护航、侦察、战术轰炸等多种任务,米格-15的双座教练型是乌米格-15。鉴于米格-15的优异性能,先后被波兰、捷克等国相继仿造,到1954年停产时,各型米格-15总产量已经超过16500架,创造了喷气战斗机单一型号产量之最!

200812052119524811.jpg (95 KBytes)
2008-12-05 21:19:52
美国飞行爱好者收藏的米格-15 米格-17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目前,在一些小国空军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击任务外,主要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我国于1956年开始由沈飞仿制米格-17,国内编号歼-5,从1966年12月正式定型投产,到83年底共生产974架,目前歼-5已全部退出现役

200812052120310532.jpg (36 KBytes)
2008-12-05 21:20:31
米格-17战斗机
米格-19   五十年代初,米格设计局开始向音障发起挑战。经历米格-15和米格-17的成功后,似乎跨越音障并不遥远,然而,在米格-19的研制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甚至还有一名试飞员在试飞中机毁人亡。  米格-19的气动外型和米格-15、米格-17一脉相承,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起初只能在俯冲中达到超音速,后来改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换装更大面积的全动式平尾,顺利达到了设计要求。量产型的米格-19机翼后掠角55度,头部三门机炮中的两门被移到翼根处,头部空间被腾出来放火控及其他电子设备。米格-19的原型机事实上打破了一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在那时候美国的超级佩刀机F-100还不能超过马赫1.09。而米格原型机早就超过了马赫1.3,改型原型机更达到马赫1.46,但为了保密,设计局并未申报这一纪录。米格-19先后有多达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米格-19的主要型号有: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六,歼六在印巴战争中表现出色,先后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机,自己损失三架。后来巴基斯坦为歼-6加挂了两枚美制“响尾蛇”导弹后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00812052122091355.jpg (20 KBytes)
2008-12-05 21:22:09
正发生响尾蛇导弹的巴基斯坦空军的歼六 米格-21
米格-21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歼击机。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1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拥有大量改进型号,主要型别有:米格-21F,白天型截击机,安装一台R11F-300发动机;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装一台R11F2-300发动机,去掉机炮,装RP-21雷达,2~4枚空对空导弹;米格-21PFS,PF的改进型;米格-21FL,PF的出口型;米格-21PFM,PFS的改进型;米格-21PFMA, PFM改进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米格-21R,PFMA改装的侦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开始交付使用,生产数量较多;米格-21SMT,MF的改进型;米格-21BIS,较新的多用途型,安装一台R25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子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换装了拥有更大直径天线的新型雷达,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拥有一定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我国于60年代开始仿制米格-21,国内编号歼七。歼七发展历程异常艰难,因中苏关系恶化,在歼七发展的关键时刻撤走了全部专家,并且带走了几乎所有的技术资料。中国的设计师们根据苏联专家留下来少得可怜的资料,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于1966年1月17日由试飞员葛文墉驾驶,将第一架歼七送上了天空。整个试飞过程中,前后共完成了29个起落,飞行速度达到了M2.02。最初生产的歼七,安装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是在苏联R-11F-300发动机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改进制成的。1967年苏联授予中国生产许可证后,开始了歼七漫长的生产周期,起初歼七的生产并不顺利,直到80年代初期歼七的生产才逐渐完善。尽管如此,歼七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大放异彩,改进型号十分丰富,尤其是最新的歼七MF,达到了米格-21所有改型的顶峰。歼七曾向多个国家出口,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目前歼七仍然在生产

200812052123216147.jpg (40 KBytes)
2008-12-05 21:23:21
M021
米格-23   米格-23 是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他本人在1969 年 5 月 27 日于办公室中心脏病突然发作,被立即送入医院,从此一病不起,经若干次大小手术后于最后一次心脏手术后不治去世。为纪念他,米高扬的办公室内的摆设至今仍保持着他最后一个工作日时的样子。  米格-23是苏联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1967年首飞,绰号“鞭挞者”。60 年代初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师分析了美国在研制F-111后,根据自己在不同状态下的风洞的试验结果,证明变后掠翼可以极大改善飞机的性能,于是米格-23的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未完成全部试飞项目就正式服役。米格-23多次出现在阿富汗、中东、非洲的战场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战绩。  米格-23 有三种主要的改型:米格-23S,米格-23M,米格-23ML。S 型即最初生产型,装了推力6900 公斤的 R-27-F2M-300发动机,改进了火控,红外传感器等。安装一门 23 毫米双管机炮。机身后部有四块减速板,垂尾根部有减速伞舱。腹鳍是很特别的折叠式。和原型机在外观上不同在于垂尾后移。此型仅从 1969 年中到 1970 年底量产,共生产了 50 架。  米格-23M 型是主要的生产型,也是生产装备数目最多的 米格-23 改进型。该型改用了 R-23-300发动机,重新设计了头部以容纳新型雷达,可挂装多种空空弹,典型外挂是机翼下的挂点挂中程空空导弹(共 2 枚),进气道下的 2 个挂点用复合挂架来挂 4 枚近距格斗导弹,机身下部中线挂架挂一副油箱。此型的出口简化型叫 MF 或 MS 型,换装了较老的雷达火控电子设备和较差的发动机。  米格-23ML从1976一直生产到1981年,并大量出口。它是米格-23M的改进型,减小了垂尾面积,更新了大部分主要装备,整机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比较有趣的是1989年7月,驻波兰苏联空军的一架米格-23在训练过程中发动机发生故障,飞行员跳伞后竟然继续保持低空飞行,一直飞过多个国家,直到燃料耗尽后才坠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这一事例足以证明米格-23出色的低空飞行性能

200812052124226387.jpg (90 KBytes)
2008-12-05 21:24:22
停机坪上的米格-23
米格-25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从50年代开始研制具有上述划时代性能的(升限30000米、3倍音速)YF-12高空高速截击机和XB-70远程轰炸机,为对抗它们,米格设计局设计师们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  米格-25外号“狐蝠”,1964年首飞,1969年装备部队。乘员1人,动力为两台R-15BD-300涡喷式发动机,翼展14.02米,机长19.75米,机高5.14米,最大时速M2.8(有资料称曾达到过M3.0以上)。爬升率208米/秒,最大升限28000米,作战半径13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37500公斤,载弹量4000公斤。可挂AA-7、AA-8、AA-6等多种空空导弹,米格-25的雷达功率十分强大,据说在地面开机可以杀死1公里内的兔子。  米格-25设计飞行速度达到M3.0,传统的飞机结构材料铝合金因为耐热能力差已经不合适使用。钛金属耐热能力和重量方面都符合要求,但价格昂贵,且苏联对钛合金的加工技术并不成熟。经反复考虑,当时的项目负责人格列维奇决定用钢。虽然钢的比重是铝合金的三倍,但在耐高温方面也是铝合金的三倍,且焊接技术成熟。为了减轻结构重量,设计师们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减了结构件的厚度。原型机80%的材料是钢,8%是钛合金,11%是D19抗高热铝合金。机翼前缘采用钛合金,其余翼面采用D19。大量使用钢材顺利解决了突破热障的主要问题,同时高速飞行的机体强度也得到了保证,试飞中曾顶住了11.5G的高过载。  米格-25在装备初期,苏军性能参数极其保密,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密切关注。直到1976年9月6日别连科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降落在日本函馆机场,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米格-25曾向多个国家出口,并经历了多次中东战火的考验。

200812052125183918.jpg (45 KBytes)
2008-12-05 21:25:18
米格-25PU
格-27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B,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为一门23毫米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  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改装1门30毫米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米格-27的主要改进型号有:米格-27K、米格-27M、米格-27D和米格-27MD。  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 米格-27M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 米格-27D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 米格-27MD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

200812052127007829.jpg (65 KBytes)
2008-12-05 21:27:00
米格-27战斗轰炸机
格-28   这是一个好莱坞的玩笑,首次出现在电影《壮志凌云》中,片中尽先美军飞行员勇斗“米格-28”的精彩画面,让人回味无穷。而事实上这架“米格-28”却是实实在在的美国货,它就是美国空军假想敌中队的F-5E,由于飞行特性和当时的米格战机十分接近,F-5E被选中装备假想敌中队,事实上F-5E也是称职的“米格”战机,它在空中完美地模拟了米格战机的各种战术动作,为美国空军训练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00812052128283534.jpg (48 KBytes)
2008-12-05 21:28:28
美国空军假想敌中队的F-5E
米格-29   大名鼎鼎的米格-29外号“支点”,于1977年首飞,1983年开始在俄军服役。乘员1人,动力为两台RD-33涡扇式发动机,每台推力5100公斤,加力8300公斤,翼展11.36米,机长17.32米(含空速管),机高4.73米,最大时速2450公里,巡航时速950公里。实用升限18000米,航程2900公里。作战半径123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18480公斤,载弹量4000公斤。主要武器装备包括:23毫米双管机炮1门、7个外挂点,可挂多种空空导弹或炸弹、火箭弹以及反舰导弹等。米格-29是前苏联第三代战斗机的基本机种,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能好,超视距格斗能力强,能下视下射全天候作战,同时还可用于对地攻击。米格-29因价廉物美先后出口到20多个国家,主要改进型号有:米格-29K、米格-29M、米格-29S等等。

200812052129189432.jpg (61 KBytes)
2008-12-05 21:29:18
俄罗斯空军的米格-29
米格-31   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新一代截击战斗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80年开始交付部队试用,1981年正式交付部队,主要改进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主力战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后掠上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属机身,整机的50%采用合金钢,16%是钛合金,33%的轻质合金,其余为复合材料。   米格-31速度快、载弹大、截击能力强。尤其是装备了NIIPN007S-800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完全可以在缺乏空中预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并可以充当空中指挥机使用。其数据链能将雷达等设备获得的敌机信息,通过数据链传送给其他关闭了雷达、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战斗机。多架米格-31之间还可以互通信息,因此巡逻时几架米格-31的探测范围就可以覆盖宽阔的正面

200812052130540454.jpg (29 KBytes)
2008-12-05 21:30:54
行中的米格-31
米格-33   米格-33是米格-29M的出口型的编号。米格-29M是米格-29型飞机的改进型,比米格-29增加了航程,装有法佐特龙NILR的NO10“甲虫”多功能改进雷达,超视距作战能力得到了强化

200812052133006533.jpg (22 KBytes)
2008-12-05 21:33:00
米格-33
米格-35   米格-35是米格-29的加大型,方案于1996年公布,安装两台克里莫夫RD-133发动机。米格-35基于米格-29M2设计,作为米格-29K的替代机型。为了提高机动性,采用了三翼面布局,换装了推力更大的RD-133发动机。起飞重量24000kg,最大速度2400km/h,升限17000m,航程4000km。采用1门30mm机炮,可以携带5000kg武器。由于该机并不比已经服役的苏-33出色,加上设计尚未完成,投产的希望很渺茫

200812052133540415.jpg (23 KBytes)
2008-12-05 21:33:54
米格-35的想像图
米格-37 米格-37是一种超音速隐身战斗机,绰号“雪貂”。于60年代开始发展,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是苏联第一种概念上的隐身作战飞机。起初米格-37是作为攻击机来设计的,后来被改进强化了空空作战能力,作为隐身截击机来使用,米格-37执行任务时,由预警机引导接敌,飞行中保持无线电静默,直到到达作战距离时才打开雷达,向目标发射导弹。米格-37在机身中部和后部装有升力发动机,具有很强的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计划中米格-37将装备航母,米格-37始终没有造出一架原型机,后因资金不足,停止了发展

200812052134457927.jpg (28 KBytes)
2008-12-05 21:34:45
米格-37的模型
格-39   80年代末,为对抗美国在研的F-22,米格设计局开始了米格-MFI的设计,原型机即米格-1.42,后被改称为米格-1.44,安装两台留里卡AL-41F 矢量发动机,单台推力大195千牛,翼展15米,机长19米,高6米。1998年首次公开亮相,目前尚处于原型机阶段,只完成了高速滑跑试验和首飞,首飞仅仅在1000m高度以500-600km/h的速度绕机场飞行了2圈,该机的正式编号为米格-39。  米格-39是俄罗斯的第5代战斗机,具备超音速巡航与隐身性设计的这架飞机,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双垂直尾翼,主翼为大面积三角翼,加上带有犬齿状设计的全动前翼,使该机具有十分优秀的机动性能。进气道为长方形契形设计虽然不利于隐身,但满足了大推力发动机进气量需求。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原本是与美国ATF计划相抗衡的战机,也沦落到无人闻问津的地步,目前米格设计局仅仅靠出口飞机的收入来维持该计划的研究发展

200812052135445469.jpg (73 KBytes)
2008-12-05 21:35:44
米格1.44验证机
米格-AT   米格-AT是俄罗斯米格设计局和法国斯奈克玛公司等联合研制的双座中高级喷气式教练机和轻型攻击机。为替代捷克制造的L-29和L-39“信天翁”教练机,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设计,1996年3月21日,采用2台法国斯奈克玛公司的“拉扎克”发动机的首架米格-AT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该机采用下单翼常规T字形尾翼布局,两台发动机被安装在机翼上部。该机的单座对地攻击型也正在研制之中,编号“米格-AS”。米格-AT可以对地面和海上目标作战,并可使用头盔瞄准器具发射空空导弹。进行飞行训练时有3个武器外挂架,作战训练时有7个。目前该机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量产型的米格-AT采用两台RD-1700发动机,单台推力16.7千牛。该机的主要改进型有:米格-ATB(轻型攻击型)、米格-ATR(供俄罗斯空军使用的教练型)和米格-ATF(出口型,安装法国发动机和电子设备的教练型)

200812052137176626.jpg (65 KBytes)
2008-12-05 21:37:17
米格-AT教练机
米格-101   米格-101是一种双发轻型多用途飞机,安装两台大功率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主要型号有 米格-101N、米格-101NP和米格-101M ,米格-101N安装 TVD-1500发动机,是一架客货两用机,可载 14~19名 乘客或1700公斤货物。  米格-101NP是米格-101N的军用版本,使用相同发动机,装有 雷达和前视红外系统,通常执行空中巡逻任务,可飞行6小时。   米格-101M是全天候短距起降型飞机,安装改进的TV7-117发动机 。 除了最小的跑道要求之外,它还可以安装滑撬或浮筒在雪地或者水上起降,而且它还安装有起重机以协助装卸货物。米格-101M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在机场以外的地方执行任务,可用于救援行动、极地运输等。

200812052137591707.jpg (40 KBytes)
2008-12-05 21:37:59
米格-101NP
米格-105   米格-105太空战斗机,代号“螺旋”。上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全力进行空间竞争年代,为了能在太空领域压倒美国,前苏联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宇航器设计,在传统飞行器设计领域久负盛名的米高扬设计局也开始涉足宇航领域,加入了这一竞争行列,随后不久,米格设计局就提出了著名的“螺旋”空天飞机计划。该计划与前苏联其他的宇航计划一样,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苏联人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可以攻击敌方太空设施空间战斗机,从而在两大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中占得上风。  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该计划并没有造出原型机,只造了一架米格-105的亚音速气动外形验证机,该机装一台RD-36-35K涡轮喷气发动机,1976年10月11日在莫斯科附近的茹科夫斯基试飞基地进行了首飞,次年11月27日,该机由图-95K母机携带在5000米高空进行了首次空中投放试验,并安全返回地面。尽管该机随后有成功的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但还是无法改变下马的命运,因为早在米格105首飞的8个月前,前苏联最终选定了“暴风雪”航天飞机系统作为其下一代轨道飞行器,这实际上已经宣告了“螺旋”计划的死亡,1978年米格105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飞行试验,从此彻底了历史舞台。  如今,唯一的这架米格105的验证机收藏在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航空博物馆里。

200812052138506963.jpg (58 KBytes)
2008-12-05 21:38:50
米格-110   米格-110,1995年设计,作为客机载客量为48人,可以改装为各种用途的飞机,包括搜索与救援飞机、空中实验室飞机、冷冻货物运输机等。采用2台TV7-117SV发动机、单台功率2500hp,翼展22.12m,机长18.30m,货舱容积7.4x2.2(最大2.76)x2.2m,商载5000kg,最大速度670km/h,航程2700km

200812052139295630.jpg (67 KBytes)
2008-12-05 21:39:29
生产线上的米格-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