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2:03
净空法师
1994年3月启讲于美国加州
哥波廷诺市(CUPERTINO)净宗学会
我们知道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由此可知,世尊一代时教,也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般若占的时间最长,份量也最重;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是以般若智能为主。
净土法门往往有一些人误会,修净土的人疏忽了般若智能,这个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是尊为了宣扬这个法门,特地叫着智能第一的舍利佛尊者告诉他。在菩萨众里面,我们看到智能第一的文殊大士,为弥陀经菩萨众的第一上首。由此可知,如果不是真实的大智,是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来说,是非常恰当的一句话。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我们知道古大德常说: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由此可知,世尊一代时教,也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般若占的时间最长,份量也最重;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是以般若智能为主。
净土法门往往有一些人误会,修净土的人疏忽了般若智能,这个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是尊为了宣扬这个法门,特地叫着智能第一的舍利佛尊者告诉他。在菩萨众里面,我们看到智能第一的文殊大士,为弥陀经菩萨众的第一上首。由此可知,如果不是真实的大智,是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来说,是非常恰当的一句话。今天为大家介绍这一部心经;心经历代翻译一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现在我们采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也是流通最广的本子。这个经本在中国,普遍为各宗各派选为朝暮课诵。由此可知,心经在整个佛教里面所占的地位。
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这一次虽然不能够详细来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演示文稿。首先我们看经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整个经题八个字,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段落来看。「般若」是第一段,「波罗密多」是第二段,「心」是第三段,「经」是第四段。
「般若」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智能。我们为什么当年译经不把它直接翻成智能。这是在翻经体例里面有所谓五不翻。这个五不翻,第一个是秘密。我们看到佛经里面许多的咒语,都是音译的,没有把它的意思翻出来,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含多义。在我们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我们就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像薄伽梵这个意思,这个名相里面含着有很多的意思。
第三种,中国没有的,譬如经上讲的阎浮提,阎浮提是树的名称,是树木的名称。这个树木这个植物中国没有,所以呢就用这个音译。
第四是顺古,第五种是属于尊重。「般若波罗密」是属于尊重不翻。
在这个讲义里面有一个表解,简单的解释「般若」这个名相的含义。通常说般若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实相」。相是相状,实相就是真实的样子。第二种是「观照般若 」,也就是实相之用。第三种是「文字般若」。在佛经里面,可以说是整个经典的文字都是属于文字般若,他的别名很多,像经上讲的真性、实相、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如如、实际、一乘、法性、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为什么一桩事情,佛要说出这么许多的名字呢?这是佛陀说法的善巧方便。
佛告诉我们,最重要的的是要我们会通佛说法的逸趣,不可以执著名相,名相只是工具、手段而已。因此佛说出许许多多的名相,让我们在名相当中体会真实的逸趣。智度论上说了一句偈子非常好: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这首偈子非常重要!使我们了解,佛为一切众生说经,建立许许多多名词术语的因由。通常我们用智能来翻这个般若。
「智」是照见的意思,「慧」是简别的意思。所以智也有决断;智能断,慧能解,照了一切法,实实在不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这是真正的智能。 「般若波罗密多」,后面这一句「波罗密多」,这也是梵语音译。「波罗」翻作彼岸,「密多」翻作到,合起来是「彼岸到」,这是外国的文法,按照中国的文法来说,应该倒过来讲,就是 「到彼岸」。他们说「彼岸到 」。
这一句话的意义,与我们中国成语里面所谓的「到家」这个意思很接近。中国人凡是一桩事情做的非常纯熟,非常圆满的时候,都说「到家」了。譬如:画画的功夫成熟了,我们说画家,他的功夫到家了;烹饪,我们说炒个菜,他的菜炒得也到家了,功夫到家了。换一句话说,这是 「波罗密多」的意义啊!就是我们常讲的「究竟圆满」。
「般若波罗密多」合起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能,可见得这个与一般智能是有差别。梵文里面这个「到彼岸」,它到底包含那些意思?古人批注里面有说:把生死比作此岸,将涅盘比作彼岸。那么换一句话说,我们用般若的这个究竟圆满的智能,才能够离开生死,证得大涅盘的彼岸。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佛在经论上里面常常说到:凡夫修行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这个数字,要用现代人的说法呢?说是天文数字,时间不是用年、月、日来计算的,是用 「劫」来计算的,要三个阿僧只劫。
佛在经上常说:我们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善根、福德、因缘,能闻到世尊在一生当中,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那么既然过去生中无量劫的修行,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成佛呢?诸位要明了一个事实,佛法里面所讲的三大阿僧只劫,要知道它从那里算起。那么换句话说,虽有修行,而没有证得初果,那都不算,这样我们才真的恍然大悟。因为我们无量劫一直到今天,虽然果劫修行,可是从来没有一次证得了初果,为什么呢?假如证得初果,你就决定不会退转了。
初果叫「位不退」。所以从这天开始算起,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成就佛道。这表解里面也列得很详细,三贤历一个阿僧只劫,三贤是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这三十个位次。这是道力微,伏烦恼,道力微被烦恼伏住!这叫 「远波罗密」,距离究竟圆满的智还远。为什么?因为烦恼把智能障碍住了。智能虽然本有,因为有烦恼,所以智能不能现前。第二个阿僧只劫,是从初地到七地,这个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了。所以叫作 「近波罗密」,对于究竟圆满的智能,愈来愈接近。那么到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位次,也要经历一个阿僧只劫,禅定、智能力量都很强,所以能够把烦恼伏断,这个叫作 「大波罗密」。
表解里所列的这个三大阿僧只劫,菩萨的位次,在四教里面这是属于别教,经题第三个第三段是「心」,这个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很多,而是以六百卷的精要,这个说法比较圆满。
在世尊所说一切经里面,大般若经份量相当重,译成中文的总共有六百卷,在中文所译一切经中,它的份量最大。这一部心经,就是六百卷的精要,六百卷的纲领,六百卷的精华。所以这是大般若经的中心,也比喻人的心脏,心脏在整个人 的身体里面,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心脏要停止跳动了,这个人就宣告死亡了,也有比喻的意思。
末后这个「经」字,这是通题,前面七个字是别题,这是通题。佛说一切经都称之为经,梵语称为「修多罗」,简单的解释,这也就是自古以来注经的大德、讲经的大德们最常用的是 「贯摄常法」;「贯」是贯穿所说的义理,「摄」是摄持所化的众生。贯这一个字,世间里面好的文字,可以说都能够做到。譬如我们中国人常读的古文观止,这是古人的著作,经选三百篇,编成这个集子,这面所经选的文章,对于 「贯」这个字确实都做到了,但是摄就比较难了,「摄」这个意思是使读者百读不厌,欲罢不能,像这个磁铁吸 针一样,有这种力量。
世间好的文学,确实有摄持的力量存在,但是它毕竟有限。有好的文学著作,我们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看了第二遍,还想看第三遍,但是我们如果认真去看个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之后,就不想再看了。这就是说它摄持的力量有限,不像佛的经典。佛的经典任何一部经,都具有这种能力,从你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读不厌。这一层,凡是深入经藏的同学,相信都能够体会。
「常」是古今不易,我们所谓是真理常存。「法」是远近同遵;远是古时候,三千年前释迦牟尼的时代,「今」是现在。换句话说,它的存在确实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这就是现在人所说的 「真理」,佛法称之为「经」。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就是究竟圆满的智能。经题就简单介绍到此地。
我们接着看翻译的人。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奘师有个简介也列在这个表上,相当的清楚,我们把这个表解,简单的介绍一下:偃师,陈氏名袆,玄奘大师是河南偃师人,那么这个地方呢?是在洛阳的附近,也有人说他是河南陈留人,陈留就是现在的开封。法师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那么这有一个说法呢,他是生于开皇16年,就是公元596年。那么到底那一个正确?我们可以从传记里面去考证。因为玄奘大师世寿65岁,他老人家圆寂在唐朝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就是公元664年,这个记载非常的正确。那么他十三岁出家,出家的地点呢?是在洛阳净土寺,由此可知,法师不能说与净土没有缘,他是在净土寺出家的。
真观三年(这唐太宗时候),到印度去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那个时候西域跟印度都没有统一,所以都是小的部落、小的国家,玄奘大师经历这么多地方。真观三年是公元639年,留学中印度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现代有不少人到印度去朝圣,这个古迹依然存在。法师当年在那烂陀寺求学,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有两位。戒贤论师是出家人,胜军居士是在家人,玄奘大师在印度这个老师是一僧一俗。真观十九年回国,那么真观三年去的,十九年回来,往返一共十七年,这是公元六百四十五645年回国,翻经十九年,这是对于中国佛教最大的贡献。
历代译经法师当中,他老人家也是排名在第一,翻译份量之多,没有人超越过他的,他总供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这部心经是他在真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所翻的。所以这个记载得非常清楚。大师所翻的这些经论,这一千三百三十卷,都在大藏经之中。过去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办了 「金陵刻经处」,对于玄奘大师译经的事业非常仰慕,因此就将玄奘法师所译的经论,全部刻版流通。金陵刻经处也送了我一套,我把它藏在达拉斯佛教会五0一的楼上,这是木刻版本,诸位都可以能够看得见的。
法师世寿六十五岁,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圆寂。这是简单的介绍,下面我们就看到经文了;经文第一段有一个大纲:「示」是指示,菩萨法空,「菩萨法,空人我执 」,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一段是全经的总纲领。先说「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是说经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观世音菩萨,这是一个人。中文里面这两种翻法,表示它的含义不相同。翻 「自在」这是表智能,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能,像佛一样于法自在。翻成「观世音」,是表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由此可知,这两个名字就代表了菩萨自行化他。 菩萨自己修行是自在,菩萨教化众生是慈悲。所以观世音菩萨是表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表这个意思。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这底下有一个表解,「行」是修行,是历事练心,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顺境、逆境当中去历练,练什么呢?平常凡夫心是不清净的,是不平等的,佛菩萨是真正觉悟的人,所以在一切顺、逆境当中,去修清净心,去修平等心,这个叫做修行。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能,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波罗密多。
说 「深」,深对浅而说的。在经里面有浅、深两种:
人空般若,这是破除我执的,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这是三乘同修的,叫作「共般 若」。那么这个是属于浅。三乘是指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就是贤首家所说的大乘始教。
第二类叫「深波罗密」,这是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也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那么这个是跟前面三乘人所见的、所悟的不一样,这叫 「不共般若」。也就是圆教所讲的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所谓实教的菩萨,包括大乘的宗教、正教、圆教,这些菩萨所证的可以说是「深般若波罗密多」。
这个「照见」是功夫,这是智能的应用,是修行的枢纽,表解里面说的「为三智用」。这个三智就是下面所说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智能的应用,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我们的见解、我们的看法,这个就是属于智能。空观深的人能断见思烦恼,本经后面有说明,显一切智,见到真谛;真谛就是我们现在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见到体性了。第二种假观深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俗谛就是现象,对于法界自然的现象,完全通达明白了,这种智能就叫做道种智。
第三种中观深,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切智,种智也是前面所讲的道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前面两种观照都偏一边,没有达到圆融,圆满。这个时候观照功夫深,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于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没有丝毫疑惑了,这就是究竟圆满的智能。这见到中谛了,中谛就是究竟圆满的事实真相。从那里见到的呢?从五蕴里面见到的。
五蕴就是万有,佛将宇宙人生一切法,归纳成这五大类,这称之为「五蕴」。「五蕴」又可以分为色、心两门,色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像我们的身体是物质,所有一切物质都用这一个 「色」来代表。那么凡是属于心理、精神方面的,都用一个「心」来作代表。所以这个「心」里面呢?就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意识,「行」是第七识,「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那么这个对于唯识稍稍有一点研究的人,就很容易了解了。
我们先来看这个色法|物质。物质怎么说它是空的呢? 「五蕴皆空」,因为色法是众缘聚集的,这个「聚」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因缘生法。缘聚它就现行,就现一个相状,缘散了,这个相就不存在了。那么由此可知,相不是真的,所以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都是说明了五蕴的真相,也就是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
色法,佛门里面常讲「四大皆空」,色是四大,四大怎么说法呢?佛法里面讲的众微,这是比喻,下面这个表解里面,诸位一看就知道了。佛是从比喻当中,让我们体会基本的物质,我们现在科学仪器发达,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观察物质的状况,这比从前进步了很多。我们现在能够看 到原子、看到电子,看到基本的粒子,佛经里面讲的众微,也就是指的这些东西。所以金刚经上讲:「所有一切物质都是一合相」。「一」就是同一个基本的物质, 「合」是组合的,就是此地的「聚」的意思,组合的。
我们晓得,这些原子排列的方式不一样,则变成分子,有分子则组合成一切物质,这是我们从科学里面见到的。佛当年没有这些仪器,对于这些物质的观察,可以说比我们现在用仪器观察,还要来得精确。这让我们对于佛的五眼圆明,不能够不佩服。
佛告诉我们,这基本的物质,它有四种特性,这就叫「四大」,「四大」用地、水、火、风来表示。「地」是代表它是一个物质,虽然这个物质 很小,小到我们肉眼不能看见,我们要用放大镜,把它放上几千倍、几万倍,我们才看到它。所以它确实是一个物体,它存在。我们用「地」来表示。
那么它有「火」大,火是代表温度,水是代表湿度。现在科学里面不是这个说法,科学里面说它带电|带阳电、带阴电,带阳电呢?就是火大,阴电就是水大。还有一个特性呢?它不稳定,它是动的,所以用 「风」来代表。所以地、水、火、风是代表这个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这是我佛家里面常讲的「四大皆空」。我们一定要了解,它所讲的「四大」究竟是什么。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本经最重要的修学的宗旨,就是经文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色蕴包括了一切的物质现象。与物质相对的精神这一方面,一共有受、想、行、识这四蕴,这四种都是因缘生法。
大乘经上常说的「缘起性空」,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性,这是观察到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小注里头简单将这个「空」义介绍了四种:
第一个 「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个好懂!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自性,所以自性不是实在的。那么这个叫「毕竟皆空」,这一条好懂。
第二个意思是虚空的意思,虽然没有粗相,但是它有细相,有微细的相。一切诸法都是有虚空之义,必须我们要用智能去观察,才能够体会得到。
第三个意思是心空义。
第四个意思是法空义。
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空义,实在是偏重在后面这两种。「心空」是心里面清净,一丝毫的染着都没有,这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离蕴的意思。经论里面常说:离言说相,离名自相,离心缘相,我们才能够观察到事实的真相。这个说法,这四种空义,统统都包含了。「法空」,空是诸法的真相,因为一切法,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因此一切诸法毕竟了不可得。金刚经上用「梦幻泡影」来形容,说的是非常的 恰当。能把事实真相看透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这一切的苦难自然就消失了。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切的苦难,是从迷失事实真相当中产生的,迷了事实真相,就会有妄想,就会有执着,妄想、执着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苦难。事实真相明白了,妄想消除了,执着永断了,所以一切苦难就远离了,这叫做度一切苦难。
表解里面给我们简单说明,第一个是叫我们:「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能去观察,我们的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仔细去观察,只见五蕴,在五蕴当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于是无量劫来,这个我执|虚妄的执着就破了,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执而生的。所以我执空了,烦恼就断了。烦恼断了 知后,我们要求六道轮回也了不可得了。什么原因呢?六道轮回是从烦恼障变现出来的,所以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他就超越了六道轮回,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六道里面分段生死就了了。
我们再用智能仔细去观察五蕴,五蕴,蕴从缘生,所以色、受、想、行、识也没有自体,缘生无性,这样求五蕴相也是了不可得。我们的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的障碍就是所知障,障碍了菩提,障碍了涅盘。所知障尽,菩提涅盘自然现前,变异生死也尽了。
六百卷大般若,它真实的经义啊!就是这一卷。所以佛陀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的确不难,可以说是一语道尽,一语道破。而我们在这一句当中 ,为什么很难领会?很难接受,很难契入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妄想、执着太坚固了,牢不可破了!必得劳累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来为我们说出这一个事实的真相,而这一部心经正是这个真相的总纲领。
上来这是讲般若修学的宗旨,说出来了,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这个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为的是便利我们观察。如果没有真实智能的观照啊!就很难明达这一些事实的真相。所以经文第二段,阐明色、空。请看经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经文里面,是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佛法里面讲空,「空」不当作「无」讲,空要当作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难懂了,也用不着世尊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解释它。难的不是离色相了解这个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作 「空」,而是讲「空」跟「有」是同时的,「空、有」是一桩事情,这的确是非常不容易领会的。世间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是相对的,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这个我们世间人理解。如果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我们听了就很难接受了,就很难懂了,但是它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般若里面所讲的这个色与空,是即色之空,这叫真空。
即空之色呢,称之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合相」,「空」就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说的中道第一空,绝不是伦空。所以 本经「五薀皆空」是主题,「色不异空」这底下四句,可以说是它的批注。
一切诸法,不但世间法,佛法也不例外,一切诸法都是一合相,都是幻有,都无自性,如果我们细心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不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中论里面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是佛说的。「亦为释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个四句要合起来看,就是心经这四句话。
由此可知,佛所讲的「色」、讲的「空」、讲的「名」、讲的中道,实在都是说明一个事实,都是说明一桩事情,我们不能够领会,使我们把这四个名相,看作四桩事情,不晓得佛门讲一切,是说的一桩事情。从这一桩事情去体会,真相不 难领会。色法如是,受、想、行、识跟前面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如果要细说呢?只要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譬如说:「色不异空」我们把这个「色」换成 「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底下有个「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我们这样去念,多念几遍。古人常说: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要落在意识里面。什么叫作意识呢?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我们念,反复不断念这个四句,意思就能够体会到了。经文前面这个小标题里头,为我们说明色、空的关系。
第一句,是从假入空|就是「色不异空」这一句。(第二句是从假空出假|「空不异色」。)「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讲一切现象,一切现象是依本体变现出来的。所以 「体」既然不可得,「相」当然也不可得。体不可以执着,相当然也不可以执着。
第二句「空不异色」,从空出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象,统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底下这个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没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佛在华严上说:「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佛在一毛孔…一毛孔中转大法轮,都是这个意思。如果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怎么可能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呢?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了解这个事实了,佛在经上所说的种种不思议的境界,我们自然能够相信 ,能够接受。般若所说的「五薀皆空」的总纲领,对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很重要的关系。
净宗常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些话也的确是事实。过去我在台中莲社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就曾经给我讲过好几次,莲社的莲友有二十多万人,李老师非常感慨的说: 「真正念佛往生也不过是三、五人而已」。当然,他老人家的话是非常地保守,因为我们晓得,台中莲社这么多年来,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数字相当可观。如果说一万人当中有三、五个人,这个说法就相当正确。可是这个比例还是非常大,关键在那里呢?实在说,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而般若经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换一句话说,它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 念佛得生净土。
能不重视,这是我们这次研讨心经目标之所在。「五薀」,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理与心理的作用。那么「皆空」就是说明我们这个身体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佛法里面所说的真与假,它的定义, 「真」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叫做真,凡是会变的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
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它是剎那剎那在变化,剎那剎那在生灭,那么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这就是说这个身相是假有而不是真有。那么心与心理呢?也是如此,受、想、行、识这个心与心理的现象,心理的作用,也是剎那生的,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
如果我们勤念,这个念能够保持而不失掉,那就成了三昧了,就叫作定了。这个定不住啊!那就叫作妄念。其实纵然得定,成就三昧了,三昧是什么呢?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定的境界,既然有得,当然就有失,有得就有失嘛!有生就有灭嘛!所以定是相续相。
世间四禅八定,第八定可以够持久到八万大劫,他都不失掉,八万大劫之后呢?他还是会失掉。这就说明定的境界,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那么什么样的定才是真定呢?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 「自性本性」那才是真正的三昧。为什么呢?自性本定没有生灭,没有入定出定、没有出入,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这叫「自性本定」。华严、法华上所说的也是这个境界,这个才叫真实的。性定跟修定完全不相同,凡是属于修的都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唯有性定呢?离心意识了;换句话说,所有妄想、执着、分别统统都舍弃了,自性现前,自性本定。
由此可知,性定不是修来的,那么性定什么时候现前呢?到那一天,你真的「照见五蕴皆空」了,这个时候性定就现前了。为什么呢?「五蕴皆空」的时候,我执空了,烦恼障尽了,法执空了,所知障尽了,自性现前,所以自性本定当然也现前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相当不容易。为什么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了,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我执、习气非常之重。古德们所谓: 「离苦得乐,事须渐修」,佛把这些事 实真相,几句话就为我们说破了。根性利的人,善根厚的人听了能接受、能明了,可是要把境界转过来,那还得要相当时间去修持。所以事要渐除!事,怎么个除法?那一定要明理,要知道理跟事是一不是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我们对人,我们观察万物,我们对事,心理面时时刻刻能提起观照的功夫,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这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我们在这个诸法空相里面修什么呢?把自己无始劫以来,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习气能逐渐在般若智能光明之中,把它淘汰得干干净净,这叫真正修行。
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特别是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出了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一个好榜样。我们能够多读、多思维、多体会,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断习气,就能够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才能有几分相应,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自然成就,这是般若对于我们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诸经说「五蕴」,先说色后说心,这个次第也有一个道理在。因为五蕴的根源是重叠而生起的,由一念不觉。这一桩事,佛在楞严里面说得很透澈,说得很多,说得很明白。这一念不觉呢,就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的听,不能够去思维想象,正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我们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换句话说,我们只听,老老实实听,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一想呢?就错了!怎么会一想错了?就是我刚才讲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你就想想,真如本性是真实的,它为什么会变成无明业识呢?你这一想,你就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了。话不能不这么说,事实,真如怎么会变成业识?不会的!譬如我们说阴天,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住了。我们听了意思明白了,喔!今天阴天,为什么会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住了。假如你要是细细的想呢?太阳比地球大得太多了,太阳怎么可能被云层遮盖住呢?那这就生起了妄想了。说实在话,太阳永远不会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那个无业识│什么呢?就是那个一念不觉,就是这个东西,这叫无明本啊!无明的根本啊!
那么这个东西呢,真如本性起作用啊!在作用上载上这个东西。譬如说,我们眼睛能见,眼睛是自性,我们戴上眼镜,这个眼镜是附带的,戴上眼镜呢?眼睛还能见,眼睛透过了眼镜见外面的景象,我们就叫它作无明业识,叫它作第八识。那么眼镜是不是真的妨碍了眼睛呢?没有!这个里面的关系,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因为有「识」,这就是阿赖耶识了,所以才有「行」;因为有行,所以才有「想」;因为有想呢?它才有「受」;因为有受,它才有「色」,这是我们从五蕴上来讲的。要从八识里面来讲呢?那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同样都是说出 这一个事实的真相。那就是讲这个自然现象的发展,是从细至粗,它有层次,所以它有秩序,它不紊乱。世间人不知道事实真相,看到这个星球在太空运行,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主宰,在那里安排,安排得这么样有条理,这么样有秩序,他不晓得这个大自然的演变,它是有次序的。
这个就好象我们一个人穿衣服,穿衣服一定要先穿里面的一件,再穿外面一件,再穿外面的外衣,是从里面一件一件往外穿。那么要脱的时候,当先脱外面再脱到最后,这个次第不能够错乱。所以迷的时候,从无明逐渐逐渐发展到粗相。那么我们要回归自性的时候,一定要先从外面 来下手,所以先观色空,然后再观行空。就是先除五蕴的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
《楞严经》上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五蕴次第是这么来的,决定不能够错乱!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对于念佛人来讲,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就是看破了,看破之后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
第一,我们对于一切色法不执着了,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于自己的身体|色身,以及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人事、人物,这统统都是属于色法,我们能够放得下,这是第一。
再进一步呢?我们对于 「受」,受也能放下了。那就是说不再追求享受了,苦乐忧喜的享受,能够随缘而不攀缘,正是普贤菩萨说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苦乐忧喜不是没有,有!我们处在顺境、逆境当中,心地都清净、都平等。顺境里面不起乐受,逆境里面不起苦受,我们这个 「受」呢?真的就放下了。
再进一步想、行、识,像前面这个例子,都可以舍离,都可以放下,那么念佛自然就成就了三昧了。
请看经文: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段经文是显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一段里面的第一句是「诸法空相」,这个诸法包括这个四大类,为什么要有这个四大类的区分?到以后再向诸位报告。
首先我们解释一切法共同都有意义在,那就是不生不灭。生灭是一个现象,它不是事实。生本来没有,现在忽然有,我们称这个现象「生」。「灭」是这个现象消失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 相的现前以及的消失,我们观念当中认为这是生灭,其实如果细微、深入的去观察,这样才能够了解事实的真相,真相是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开了,这个相就不存在了。生灭不过是缘聚缘散的幻相而已,而缘却是没有生灭。
那么这是指一切法,就本经的归纳,所指的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们迷失它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刚才所说的缘聚缘散,这个说法还是很难体会,我们得从一个比喻上来观察。譬如小朋友玩的积木,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这个小方块的木板,那么用这些积木,这个积木就是缘,我们把它堆成一栋房子,于是这个房屋的相就现前了,缘聚它就现前了。如果将这个积木一块一块的再拿开呢?这个房屋的相就没有了。聪明的人、伶俐的人,一观察到这个现象就觉悟了,原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所以相觉有,不是真有,相觉灭,不是真灭,为什么有,不是真有呢?因为它本来没有,现在缘聚,它还没有!换一句话说,它原来就不生嘛!缘散了之后,当然它也不灭。确确实实一切万法没有生灭相。现代科学发达,科学家的观察确实要来得精细。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量不灭,这个看法跟佛所说的 「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凡夫所见到一切法有生有灭,完全是执着在幻相上,执着在假相上。对于这个相怎么形成的?这些道理,过程完全疏忽了,于是乎堕落到生死轮回。佛为我们说出这一个真相,告诉我们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这正对治我们着有的毛病。凡夫着有,小乘着空,二乘人着空。
假如我们真的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这确实是事实。但是凡夫初学,实实在在很难体会,也很难接受。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就形成一个错觉,而这个错觉到今天是牢不可破,认为一切的生物有生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佛在经上随顺众生的知见,也是这样说法。
佛给我们说:万法无常。那么这是随顺俗谛而说的。本经这几句话是随真谛而说的,换句话说,不是随我们凡夫情见而说的,是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经里面有很详细、很长的经文,为我们详细说明,像华严、法华、楞 严、般若、法相。
心经,前面跟诸位提到过,它是整个般若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精华,言简意赅,经的文字虽然很少,义理所包括的跟大经一样的圆满。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事实,见到这个事实真相,那就是大乘经上讲的证得 「无生法忍」。「法」就是诸法,「忍」就是见到一切诸法,确确实实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所讲的这些话,他完全承认,完全同意,这个人就是无生法忍的菩萨,真的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二句讲的是「不垢不净」。垢跟净是一,佛法里面把障碍叫业障,染著称之为「垢」,断除障碍,离开一切污染恢复到清净,这就叫「净」。垢跟净是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四谛的因缘, 四谛后面也会说到,就是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凡夫流转三界六道轮回,这叫作「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轮回,我们称他作 「净」。由此可以知道,这一句话是佛对于执着性空,厌离幻相而说的。因为执着空,厌离有啊!于是乎就产生一种叫「变异生死」。所以这一句是对执着空病而说的。
末后这一句「不增不减」,「增」是增长,「减」呢?是减少,这是对于大乘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里面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而这个错误观念确实存在,那就是我们修行道力增长,我们烦恼就轻了,就减少了。像大乘经上所说:见思烦恼断了,我们就证到四果罗汉,或者是圆 教七信位,尘沙烦恼破了,就是烦恼减少了,定慧功夫增长,就证到初住的果位了。别教是初地的果位,这就是说明修行道力增长,烦恼、妄想、执着就减少,这是增减的意思。
权教菩萨对于这个现象他很在乎、很认真、很执着。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现象也不是真实的,也是虚妄,不实在。本经末后佛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 」,「智」就是说的修行的功夫。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充分说明不增不减,这一句话的确很难体会。
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烦恼增长了,菩提减少了,这个话好懂,为什么不增不减呢?因为我们讲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告诉我们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性是什么呢?性是空相 。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所以从性上去说,就没有增减,没有垢净,没有生灭,从相上去看,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这就比较容易体会了。
佛教给我们,「随流任得性」,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什么呢?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说明真性之中它的实相|也就是它的真相,确确实实如佛所说。换一句话说,在实性里面,永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一些事情,这才真的显示出般若的真空,般若的本性。
禅家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所谓「诸见脱落,独露真常」,也就是这个境界。另外我们可以从一个比喻上来体会,真空实相,就像一颗摩尼宝珠一样,我们把这个摩尼宝珠比喻作真性,比喻作本 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就是诸法,这个诸法呢?就好比珠所现的光色。摩尼宝珠我们没有见到过,但是世间这些珠宝大家都见过。像金刚钻,宝石,为什么那么样的珍贵呢?就是它能够现许许多多不同的光彩。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是因色现而生的,也不会因色不现而灭的,这就显示出不生不灭的意思。
外面境界虽然多,但是体确确实实是如如不动。从宝珠体上来讲,从体跟色相这两方面来观察,色相有生有灭,体不生不灭,色相有垢净有增减,体上确确实实没有。就华严也说,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这个意思完全相同。
请看经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前面举出一个例子,就是色法,「空中」,空是指的本性里面没有色,不但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这就是本经一开端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自性里面没有这些东西,不但没有五蕴,也没有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这十二处也没有。不但没有十二处,十八界也没有。十八界是从眼乃至无意识界。那么这些东西都是属于法相;空,是讲的法性,法性里面没有这一些虚妄相。
六祖大师在开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老人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一句话,说出了自性的本性,又说:「本来无一物 」,这个无一物,就是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乃至于「无智亦无得」,本来无一物啊!这个话的意思,说明自性的本体,它是清净的,是无为的,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所证得的就是这个,一切凡夫所迷的也是这个,这就是所谓迷悟不二啊!离开自性,一切法俱不可得。那么这些现象|蕴、处、界,这些现象从那儿来的呢?迷了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迷?迷了之后为什么会现这些现象?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大问题,学佛的同修常有这个问题存在。不仅在现代,过去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就有我们同样的疑惑,他向世尊提出他的疑问,世尊在楞严会上有很巧妙的答复。诸位如果要寻求这个答案 ,请你细细去读《楞严经》这个答案在《楞严经》第四卷中,楞严总共有十卷。明了就是开悟啊!不明了就是无明。悟,一定要自悟,如果被别人说破了,我们的悟门就堵塞了;换句话说,就很难开悟了。所以真正的善知识,他不会把问题给你说破,但是他会给你启示,他会诱导你豁然开悟,这个是教学方法的善巧。佛门当中常讲的善巧方便,让我们明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虚妄而不是真实的。
《金刚经》上作了总结,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上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就是此地讲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
这个相,是有的,性是没有。性中既然没有,相有也不是真的。这一点是关键所在,我们就以这一句来作一个说明。 「空中无色」,「色」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有没有呢?我们感官里面它存在,它有!佛告诉我们,这个有是假的,是幻有。所以经典当中也常常叫作 「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
如果真的有,它必然有妨碍,色与空它就有妨碍,楞严上比喻说得很有趣味,我们细细去观察,细细的去思维、去体会,不难得到它的真相。如果它真的有,理与事就有妨碍,事与事更有妨碍。大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有障碍呢?就是空中无色,色相是幻,而不是实在的。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 银幕里面所现的这个相,都是幻相,金刚经上比作「梦幻泡影」,我们今天用电视的画面用电影的画面来作比喻,使我们更容易体会相是虚妄的。
性呢?性就好象银幕,电影的银幕、电视的银幕,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现色,现种种色,它并没有染着,在现色的时候,它没有生灭,这个银幕上没有生灭、没有染净、没有增减,从这个地方来体会呢?比较上容易理解。因为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化而不实在的,如果我扪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了、看透了、看明白了,在佛法里面就叫作开悟。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看清楚之后,那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心清净,不再有妄想、不再有执着了、不再有取舍了、不 再有得失了,心离开一切虚妄的妄想、执着,恢复到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有的,这个时候恢复,所以称之为「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因为自性是本有的,并不是新得来的。佛在前面说的这个三句话,这个时候完全证明,证明佛所讲的完全正确,完全是事实真相。这一个观念,我们现代人称之为宇宙观、人生观,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正确的现前。这就是大经里面所说的 「佛知佛见」,《华严经》上所说的「入佛知见」,佛知佛见就是完全觉悟的知见,对于一切诸法没有一丝毫的迷惑,念佛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能入这个知见,就是经上所说的 「理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
由此可知,这个事实真相对于念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既然明心见性,这个明了啊!就是明心见性。心是什么呢?心是相,就是此地讲的诸法,诸法是心变,阿赖耶识变的,你对于一切诸法的真相明白了,这叫 「明心」。「性」是什么呢?性就是此地的「空」,就是自性的本体。所以明心就见性,见性就明心了。「性」是本体,心是作用,对于体用统统明了,妄情永远断除,不再有一个妄想,不再有执着了,凡圣的见解都没有了;不仅如此,说性说相也都不可得了,何况诸法?这就是六祖所说的: 「本来无一物」。「无一物」?有!如果说本来无一物,那这有一个「无一物」,那自性上还是有一物,「有」也没有,这个时候正所谓:「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开口就错了,动念即乖了。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体相作用,一切境界现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人就叫作「菩萨」。
如果起一念,这一念起来了,那就叫凡夫。这一念呢?我们前面也说过了,这一念就是不觉,那一念就是无明。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讲到我们讲座的重点,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一定要知道,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境界,我们根性利的可以理解,可以体会,但是不容易证得,如果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虽然你体会,你理解了,你的烦恼、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换句话说,你在一切境缘之中,这个 「境」就是指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也就是本经里面 讲的五薀、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幻相之中,你还会起心动念,你还会分别、执着。那么换句话说,你必定依旧要堕落到生死轮回,你在这一生、这一世,就不能成就。不但我们凡夫如是,就是法身大士,大菩萨们也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真实、究竟、圆满、大智的选择。我们怎么能够轻视净土?怎么能够说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在佛法里面,几十年的修学、体验,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除了真正成佛的人之外,成佛,他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凡是没有成佛,纵是圆教等觉菩萨,依旧不舍西方,可见,西方实在是无比的殊胜。
请看经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这一段是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面这个四句是讲的十二因缘,末后一句是讲的四谛。那么十二因缘、四谛在佛法里面算是最根本的教义,它说明了人生宇宙,也就是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
就十二因缘来说,它总共有十二条,说明了三世因果。过去的因,有因有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那么这十二条啊!是循环不息,所以就形成了三世轮回的事实,也可以说是现象,成了这个现象。这十二条当中,前面了条是属于过去的。无明 是缘,行是缘,行就是行业,因为有过去世的因缘,所以才有这一生的果报。那么从识、名色、六入、触受、受这个五条是现在的果报。十二因缘里面所说的无明,我们要特别注意。因为它所说的无明,不是大乘经上所讲的根本无明,而是说的枝末无明。所以它不是根本,根本无明破了,那就成佛了。所以十二因缘,无明虽然破了,也只能够断见思烦恼,证小乘辟支佛的果报,这一点要认识清楚。
因为无明,无明是迷惑啊!所以才会造业。也就是说,我们由于错误的思想、见解,才会有错误的行为。那么既然造业,后面一定有果报,这个就是惑、业、苦,苦就是指的苦报;果报第一个是来投胎,也就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是讲 神识,我们中国人俗称为灵魂,他来投胎。那么由此可知,他来投胎真正的因缘是无明跟行。那么父母实在讲,属于增上缘,这个经典里面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种都是属于自己具足的,所以外面父母的缘是属于增上缘。当然投胎呢,寻找父母也不是偶然的,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父子之缘有四种: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个四大类,如果没有过去世,没有这个缘,他绝对不会生到一家,决定不会相识。凡是生到一家,凡是相识都是这四种缘。只不过是四种缘的亲疏、差别不等罢了!
那么既然来投胎了,投胎的时候,在一两个星期之内,什么都说不上,他来投胎了,所以给他安 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的他有精神,他是活的,「色」呢?,他有物质,物质这就是揽父母血为自己的身体,这个神识入这个细胞,跟这个细胞集合成一体,但是还没有长成人的形状。这个时候佛学的名词叫作 「名色」,那么在世间里面叫「胎盘」。那么在父母肚子里逐渐长大,长大人的形状了,那就叫「六入」了,叫胎儿,我们世间称之为胎儿。十二因缘里面称为 「六入」,就是他已经可以能够辨别眼、耳、鼻、舌、身,这些形状都形成了。
「触」这是出生,从母体里面出世,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所以从出生那个时候起,一直到这一生当中,都与这个社会接触。那么出生的婴儿,一直到他长成两、三岁的时候,他只有触,这没有受,不过现在我们常说,现在的小孩很聪明,很小的时候他已经有受了,就是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换一句话说,他已经丧失了天真,在只有触没有受的时候,我们观察婴儿,大概几个月的婴儿,他有触没有受。从什么地方去观察呢?从他的动作,从他的表情去观察。譬如在饮食|婴儿的饮食,他吃得很欢喜他会笑咪咪的,他自己拉下的大便他也吃,他吃得也笑咪咪的,这个就是说他只有触没有受。当他有苦、乐、忧、喜的时候,他就有分别心了,他就有执着了,他就晓得那些是干净的,那些是污秽的,他有了取舍,所以他就有受。
那么在过去农业时代,科技没有现在的发达,农村里面的儿童,往往到七、八岁,甚至于十岁的儿童,还能保持着天真烂漫,也就是他还没有爱、取、有,他有触有受,还没有这种贪爱,没有分别、执着,一片天真烂漫,也就是我们常讲不懂得人情世故。在他的生活观念当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现在科技发达了,小孩一出生就在电视机的面前,所以一、两岁的小孩,他就能够察言观色。我们一般看到是比过去人聪明,实际上说,他很可怜,因为他的童年,天真烂漫的时间太短了,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到他懂事察言观色的时候,他的天真烂漫已经失掉了,丧失掉了。他有了爱了,有了取了,爱取是缘,有就是因。这是现在世又在造因。
受果报的时候,从一投胎一直到受,都是属于果报。果报,佛跟我们也说得很清楚,有两种,一种叫引业,引导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投生。像我们到人道来,佛说的,过去生中一定修的有五戒十善,由于这个因缘引导我们得生人道。但是同样是人,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的遭遇不相同,这是属于另一种果报,叫作 「满业」,唯识经论分析得非常详细。那么有忧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得失,这个得失你又有了业了。于是这一生寿命终了的时候,又有来世的果报,来世又去投生,这个投生就是 「识」、「名色」、「六入」,「触」、「受」呢?就是报识。
所以十二因缘为我们说明了三世因果,为什么会轮回不尽?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出来了。顺着这个顺序就是凡夫,永远在六道流转,没有出离的机会。要怎样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呢?那一定要觉悟,换一句话说,顺着这个顺序去走是迷惑,反过来是觉悟了。反过来叫 「还灭门」,佛教我们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老死?因为我们有生,有生就有死。为什么会有生?因为有业,有行业。为什么会有行业呢?因为有取舍,为什么会有取舍呢?因为有爱恶,这样一层一层往上面去追,于是这个原因我们明白了,事实真相见到了。那要怎样解决问题呢?佛告诉我们,这十二因缘当中,如果有一个断掉了,轮回的现象就没有了,生死就出离了,永远离开了。这十二条里面有过去、有未来的,那是我们力量功夫达不到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在这一生当中,这一生当中前面五条是属于果报,果报只能够顺受,不能够除灭的。于是真正能够下手的只 剩下了三条了,那就是爱、取、有。这三个字,只要能够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决了。
佛在经典上为我们说得很明白,六道生死的业因就是在「爱」,所谓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个爱就是贪爱啊!贪爱五欲六尘,贪爱名闻利养,这就是生死轮回根本的业因。什么人能够真正的看破,真正的放下,他就超越六道了,就永脱轮回了,这是上上根人。如果在这个地方不能断掉,在 「取」上断也行,取就是取舍,我们对于一切法,真正能做到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是消业,不取呢?我不造业了,所谓的是「随缘消旧业,不要作新殃」,这也是出离的方法。至于从 「有」上断,那不是凡夫能做到的,只有大圣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 他们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表面上看没有两样,实际上迥然不同。像我们中国人众所所周知的济公活佛,济公活佛他的行持不拘小节,在我们一般人眼光里面看,他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象爱、取他统统都有,事实上呢?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所以那只有圣者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学不到的。所以在 「有」上断,那是上上乘的真实功夫,我们一般凡夫,只能够在「爱」、「取」这两条上下功夫。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困难,难在什么地方呢?这个爱、取、有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我们今天初闻佛法,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可是境界现前,我们的毛病习气又发作了。见到顺境,贪爱的心,他自然就起来了,见到逆境,厌恶 的心又起来了,这就是又顺着爱、取、有走了,又在那里造轮回业了。所以古德常常教我们要提醒自己,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是念呢?爱、取、有这些念头,贪、嗔、痴、慢这些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念头一定有,念头一定会起来,因为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要紧的是觉悟,净宗的觉悟就是一句佛号。当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利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所有一切的念头,这就对了。
四谛是说的苦、集、灭、道。这四个字也是说的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所受的果报,「集」是过去所集结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所以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那么简单的说,苦它 称之为谛,谛就是真实的,确有其事,它不是虚妄的。佛为我们讲三界统苦,一般经论上常讲的三苦、八苦,在此地我们都不必去细说了。初学的人,往往听到这个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世间快乐的事情也很多,为什么佛都说是苦呢?这确实是佛所见道的真相,众生所见到的是幻相。何以见得呢?世间的乐事会变成苦,所谓乐极生悲啊!世间的苦事它决定不会变成乐事,苦不会变成乐是真的,乐会变成苦,可见得乐是假的,乐不是真的。这些我们在讲席里面都说得很多了,要紧的,我们一定要晓得,为什么要来投胎?为什么要来做人?为什么会轮转六道?这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
佛观察得透澈,观察得详细,佛告诉我们,真实 的原因就是身心酬业。酬是酬报,业就是过去所造的这些业。善业我们身心得福报,得享受,恶业呢?必定感得苦果,这才是真正事实真相。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看到别人享乐自己受苦,就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老天爷不公平,上帝不公平,佛菩萨不公平,怨天尤人,这能不能解决问题呢?不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又造了更重的罪业。那么换一句话说,他现在苦已经够受了,将来比现在还要苦,这是他继续不断在造恶业。恶业绝对不会得善果,这是真理,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疑。
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改善我们自己的命运,那就不难了,我们只要在因上下功夫,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么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环境,一定是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满,越来越幸福。可是这还不是彻底的觉悟,为什么呢?因为不能出离六道轮回,纵然今生来世都修大福报,我们没有法子保证生生世世不造罪业。如果造作罪业,福享完了,恶的果报必定又现前。所以这不是根本解决之道,根本解决一定要超越轮回,那就一定要知道修道证果,这个果就是 「灭」,「灭」什么呢?灭烦恼、灭妄想、灭执着、灭六道轮回。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明了,不能不清楚。
这四条当中,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修道。「道」是道路,出离生死轮回的一条道路。佛在经论里面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修行方法,每一种修行方法都是出离轮回的道路。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 是方法,门是门径,又说无量法门,可见得方法、门径确实是很多很多。这么许多的方法、门径,那一种方法,那一条路对我们最为适合?这是我们必须要选择的要领。不是方法上有差别,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也就是说我们的迷悟不一样,我们的习气,我们的染污程度上不相同。
如果采取的法门不适合自己修学,自己勉强去做,往往耗费了保贵的时间、精力而得不到效果。那就非常可惜了。因此选择法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根性、根据自己的程度、根据自己现前生活环境,条条对我们都有利的这个法门,我们选择修学下手就容易了。
般若,不错!是很好的法门,我们遇到殊胜的法缘,遇到好的善士、同参道友,对于般若经论,能够有相当的理解。古德常说:「理虽顿悟,事须渐除」,只有解悟,道理明白了,清楚了,可是自己的毛病、习气样样都还存在,都没有办法断除。换一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可以考验自己。譬如财、色、名、食、睡,摆在我们现前,我们见色闻声还会不会动心?虽然我们明白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肯定这是事实,但是这些幻相摆在面前动不动心呢?如果还有一丝毫爱恶之心,顺自己意思起了一点贪爱的念头;不合自己意思,起了一点厌恶的念头,那就不能出离三界了,依旧堕落在轮回之中。
由此可知,这个修行方法难啊!真的难啊!诸佛 菩萨对这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为我们开出一条叫门余大道,广度众生,那就是念佛带业往生,不退成佛的大法门。因为要断烦恼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唯独净宗这个话要牢牢记住,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说所有一切法门都要断烦恼才能够超越轮回,唯独念佛法门它不需要断烦恼,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行。 「伏」比「断容易太多太多了」。不仅诸佛教初学,教我们选择这个法门,就是在《华严经》上文殊、普贤教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取念佛往生这个法门。由此可知,选择这个法门才是真正智能的抉择。而且不是普通的智能,是上上乘的大智能,像文殊、普贤这样顶尖的人物,绝顶的智能,他在无量法门之中选择了这个法门,自己成就 了,而且劝勉一切有缘的同参道友,普遍愿望大众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无上的佛道。
本经这一段经文,前面告诉我们:「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就是说明佛所说的这些法,也是属于因缘生法。因众生迷,佛才有说;众生要不迷,那来的十二因缘呢?所以这些法也不是实在的,它没有实在性,没有自性。十二因缘如此,四谛也不例外。这个地方必须要跟诸位作一个演示文稿:
佛说诸法,为什么又说五薀呢?又说十二处,又说十八界?实在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是实实在在无有法可说,就好比一个大夫,大夫有没有药方呢?没有!大夫那有药方呢?可是病人跟他去看病,他就给他开药方,没有病人,他也就没有药方。佛为众生说法,亦复如是。这个众生在心法跟色法这两方面,他迷色法轻,迷心法重,佛就跟他说五薀。因为迷色法轻,色法就简简单单给他带过去。迷心法重,所以心法里面开十五项形式,详细的为他开导,所以五薀是对这一类众生所开的药方。
那么十二处,恰恰跟前面相反。这一个众生对于色迷得重,对于心迷得轻,所以十二处里面六根|前面眼、耳、鼻、舌、身都是属于色法;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色法,你看色法讲了十一条,心法只说一条,那个 「意」根是心法,这个人跟前面那一个人迷得恰恰相反。一个迷色重,迷心轻,一个是迷心重,迷色轻,所以佛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还有一等人,色、心迷得都重,那么佛就给他讲十八界了。十八界里面六识是心法,六根里面的意根是心法,其余的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那么在十八法里面,心法讲了七个,色法讲了十一个,这是对色、心俱迷的人,佛就这种说法。可见得佛说法是应机而说,活活泼泼,没有定法可说。
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能够体会到,不仅是无有定法可说,确实无法可说。所以心经上跟我们讲无十二因缘流转,也无十二因缘还灭,亦无四谛,世法、出世法,一切皆无,诸法空相。
请看经文:
【无智亦无得】,
这一段这一句经文,一句也就是一段,所谓的百性涅盘,首先要说的这个「智」是能观之智,「得」呢?是所证之理,「无智」这个意思就说,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也不可得。换一句话说,能观智空,所空?的境界也是空,这个意思很深。
凡是熟读过《楞严经》的人,多少能够体会到这一个境界。楞严上告诉我们,无明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这个大问题。世尊告诉他说: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确实,世尊真的一语道破,那么换一句话说,就是有智,有智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有智,有能证之智,有所证之理,能所未忘,无明就不能断尽。 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呢?才是真得。得的是什么?究竟圆满的自性,换一句话说,自性这个时候才真正圆满的现前,连能证之智也没有了。
一切自性皆空,所以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要知道佛说法,他的原则是对治我们毛病而说的。众生执着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都是真实的,这是看错了,从这一个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错误的作法,那就是执着,分别执着,有取有舍,有得有失,殊不知这些现象全是空相。那么对这种人是用这个 「空」来对治,那么佛说空,也确确实实是事实的真相,并不是假相,并不是虚构的,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之后,知道诸法空相,我们于一切法的幻相,分别执着自然就放下了,所以执着“有”这个病除掉了。可是有病既除,空也不能执着。执着空,那你又错了,所以空也不存在,这一句说到究竟之处。连「智」、「得 」也是缘失之法,换一句话说,智、得亦无自性啊!也不可得。
接着我们看底下的经文。下面经文显示般若修学的大用,它的功效我们见到了。
【以无所得故】,
这一句是接着前面所说的,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也不可得,四谛,十二因缘,乃至智与得,俱不可得。「以无所得故」这个心地真正干净了,真正放下了,所以身心世界万缘放下,这一放下妄情就尽了,妄尽,真就显,真性究显露了。所以: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
「罣碍」就是牵挂,我们世间人常说,牵肠挂肚啊!有罣就有障碍,依我执就起烦恼障,烦恼障心,心不清净,心不自在,心不解脱,那么就造业,轮转。所以这个是障大菩提,叫 「罣」。依于法执就起了所知障,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性相,纵然断了见思烦恼,出了三界了,因有法执,也只能够居于小乘,不能成佛。所以所知障障大涅盘啊!这叫 「碍」啊!
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六尘、五蕴、十八界,执着我见,执着我所,于是才有六道轮回。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这一句话要用浅显的中国话来讲呢?就是依究竟圆满的智能,将事实真相看清楚,于是心没有罣碍,这个没有罣碍,就是我执、 法执都离开了,不再有妄想、执着。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这个功夫更进一步,我们看到他的果德又进了一层了。恐怖,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无有恐怖」就是我们佛门里头成常说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断生死!生死轮回之由来,一切经论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它确实是依于迷惑颠倒,这才造作一切善恶业,感得三界的果报。凡夫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恐怖的心时时刻刻不能免;生死是恐怖,恶名?也是恐怖的,恶道这是学了佛的人,知道六道轮回的恐怖。 《华严经》说,众生恐怖的事情一共有十八种,我们在这里不必一一来细说,放在我们面前的最严重的,无过于六道生死轮回的恐怖,《般若经》上虽然为我们说得很明 白,只要我们能够远离罣碍,也就是说,我们离开了我、法二执,就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无明,「颠倒」是错乱;换一句话说,我们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错了,看颠倒了,譬如经上给我们讲的四种颠倒,这四种呢?就叫 「常、乐、我、净」。
「常」,不知道世间万法无常,以为有一个常,这是错误的,这颠倒得知见。
「乐」,不晓得世间法里面乐是苦因啊!这一句话里面的意思非常的深长,如果不很冷静、细心的去观察,你就见不到这个事实的真相。为什么呢?贪图乐受,自然就起贪、嗔、痴三毒的烦恼,如果看到这个事实,才晓得乐不是好事,乐不如苦。所以佛教教给我们 「以苦为师」。人在苦难的时候容易警觉,时时 刻刻想出离;人迷在爱欲里,可以说那是愈迷愈深,很不容易有出离的那一念,所以说「乐是苦因」啊?
「我」颠倒,世间人把这个身体执着为我,不晓得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和合而有的。不但我没有自相,四大、五蕴前面也说过,也是空不可得。第四个──
「净」颠倒,简单的说,不明白自己的身心都是污染而不清净的。身体的污染我们不难理解,心地的污染实在说,现代社会比起往昔,不知道要严重到多少倍?我们也不难觉察,诸如妄想、分别、执着、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些念头,都是心地的污染,这叫颠倒啊!
梦想是比喻,作梦的时候,梦境就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妄想根源于五蕴,《楞严经》上够告诉我们:色蕴是坚故的妄想,受蕴是虚明妄想,想是融通妄想,行是幽隐妄想,识是颠倒妄想。 《楞严经》第十卷里面说得很清楚。那么由此可知,凡是有无明、有妄想的人,他就会作梦,所谓是结想成梦。这是佛在大经上为我们说明作梦的来源。当然这讲梦的根源,梦的现象也有种种不同。楞严里面为我们说出是结想成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属于这一类的。另外一种,是无始劫的习气,不一定是这一生的,有的是前世,有的时候是更前世,会在梦境当中出现。也有能够梦见未来的,也有鬼神、佛菩萨托梦,这梦中现象有种种不同。但是,梦境是虚幻的而不实在的,古人教给我们,醒时我们能作得了主啊 !还要梦中能作得了主,那才叫功夫。所以修行人,这个梦境,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测验我们自己的功夫踏实不踏实,也就是在梦中能不能作主。
【究竟涅盘】
是圆教佛果所证的,菩萨虽然没有圆满证得,但是他能够分证究竟涅盘。这个究竟就是不是二乘人伪偏涅盘,我们先把涅盘这两个字,这个名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很多,最常见的是翻作灭,四谛里面的苦、集、灭、道。「灭」是灭烦恼,小乘的涅盘是灭见思烦恼,不究竟。因为见思烦恼之外,还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小乘人还没有断除。所以那个涅盘叫偏真涅盘。大乘菩萨所证的不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也破了几分了,比小乘的涅盘要殊胜太多了,所以称为究竟涅盘。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有就证一分究竟涅盘,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品品分证。那么由此可知,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不是一下就得到的,逐渐逐渐证得圆满。
这一个名词还有一种解释,有是我们常常看到的,那就是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这个「寂」实在就是说见思、尘沙、无明断了,心到清净寂灭。 「圆」呢?是性德圆满的开显了,我们在大乘经上见到,佛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不明,他的作用就跟如来果地上相彷佛。《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用 「返 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修学方法,证入初住圆教的初住,就有能力随类化身,在十方诸佛剎海之中,普度一切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实际上呢?菩萨是圆初住的地位,他能够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佛的形相来度众生。
由此可知,这个究究涅盘里面,的的确确有圆寂的意思,功德圆满啊!那么这是经论上常讲的大涅盘。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的方法,到这个位次因圆果满。这一句里面 「究竟涅盘」这一句,如果从大乘圆教来说,是菩萨初住位到等觉位,这里面是四十二位阶级。菩萨位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再往上去: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非常重要的事实,菩萨依般若智能能证到等觉,圆教初住到等觉,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依般若波罗密多故,成就了无上菩提。这说明佛法教学、修学,这其中般若占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无怪乎世尊当年在世,说般若经典讲了二十二年。释迦牟尼佛说法是四十九年,说般若说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说法时间的一半。
佛法的总纲领,是戒、定、慧三学,般若是慧学学。常言说得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般若怎样得到呢?要从定中得到。所以不但大般若,就连小般若,这个大藏经里面有小品般若,般若不在经里头啊!经里面没有般若啊!般若也不在佛的言语里面啊!言语里头也没有般若,不但言语里面没有,般若也不在思维想象里。心经是般若的总纲领,读了之后,这些最重要关键的地方,总要能够体会。般若在一切法空里面,所以抱着般若经去学般若,那就错了!但是诸位要晓得,离开般若经也没有般若,那我们应该如何修学呢?如何能得到呢?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修学方法的提示,他老人家告诉我们,教我们看经,听经,要 「离言说相」,「离」是不执着,要「离文字相」,不要执着这些名词、术语;要「离心缘相」,这个「心缘」就是思想、研究,你只可以听,不可以去想,为什么呢?这一想呢?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意识执着。所以一想啊!就落在 意识之中,那就错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如果不用心意识,那就是自性起用,唯有自性起用,般若现前,这个道理很深,菩萨所以能够成就,就是他知道诸法空相,因为知道一切法空,所以他才能够远离妄想、执着,才能够以清净心照见诸法空相。这样自然就契入究竟涅盘。再往上进一步,这个是说,真正平等觉知一切诸法的真相,澈底究竟明了,这能明了的就是无上的般若智能。这不得已说这么一个名词,其实性相之中,都没有名言的。所以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不得已用这些名相言说,为我们启示,为我们作一个引导,我们从这个启示,从这个引导里面去契入真实。所以在因,称它为「智」,在果地上就叫它作「觉」,果达到极处,就加上一个「无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属于尊重不翻,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 「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藐」翻作正等,「三菩提」翻作正觉,「菩提」翻作觉,合起来叫「无上正等正觉」。「正」说明没有邪,没有一丝毫的偏邪,完全正确。 「等」是与一切诸佛所证的平等。所谓「双照二边,转八识成四智,证法空而悟真如」,真如这两个字,「真」是说的法性,「如」是说的法相,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古德为了容易令人理解起见呢?常用金跟金器作比喻。譬如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性,这个器就比作法相,金就是器,器就是金, 这就说明,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相一如!所以叫作真如。这是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那么由此觉一切诸法的实相就是真相!一切诸法真相完全觉了,我们称它作 「菩提」,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古德也有简单的解释,说菩提是证法空的意思,这一切就是经上讲的诸法空相,他完全明白了,完全了解了,也完全契入了。那么这个就是,这种了解不是解悟,是证悟,证得真如这个道理,证得实际的道理,证得法性的道理,也可以说证得法界这一些事实真相。佛给它建立一个名称叫 「菩提」,为了教学方便起见,这才用这个名词术语,是为教学便利而说的。这个是名相,怎么来的我们要知道。
又说不可破坏、不可分别这个叫菩提;又说法真如性、不变异变、无颠倒性这个也叫作菩提。我们从种种解释,体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的精义,精华的逸趣。佛是依般若而证得的。
现在我们净宗经上告诉我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证悟就更难了。正因为它难,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为我们做最好的增上缘,让我们到那个地方去,修学圆满的般若波罗密多,若不是究竟圆满的般若,诸位想想,如何能不退转呢?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实的般若才能达到不退转。这其中古德为我们说得很好,西方最殊胜的缘,就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与这些证得究竟圆 满般若的人在一起,有他们照顾,有他们关怀,有他们提携,我们才能够在这一生当中也圆证大菩提。
请看经文: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一段经文是总结赞叹。本经在译经的方式上,它是将序分与流通分都省略掉了。不过也有一些译本三分俱足,而玄奘大师这个译法呢?是只翻这个正宗分。
这一段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密多」到「是无等等咒」,这是赞叹般若法至高无上,末后两句是赞叹修学所得到的功德利益。
佛菩萨都是依这个法门而证得菩提涅盘,所以般若的功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无法称说,这到最后是以咒义来赞叹它。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这 个咒,咒也是愿的意思,四种陀罗尼之一,在一般的翻法,咒有三种,有多字陀罗尼,像本经后面这个咒语就属于多字,有一字陀罗尼,有无字的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有总持的意思。所谓总一切意,以及善法不失,恶法不生,那么这个叫陀罗尼。陀罗尼也有 「明」的意思,像此地讲的大明咒,明是光明,是智能,能除尽一切障碍,能灭除一切覆盖,也就是污染的意思,它也有密语的意思。由此可知,佛在经中所说的许多的密咒,这些咒语,其实印度人也听不懂,这称之为密语。 「密」不是秘密,佛法没有秘密,而是神秘,是深密,古德为我们说佛菩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许多众生是我们凡夫肉眼见不到的,他们也在座恭恭敬敬的听法,这就是 我们常说的天人,天龙八部,鬼神等众,是我们肉眼不能见的。而咒语里面多半是他们的语言。佛说完经之后,通常会将全经的纲要,以他们的语言略略的说一遍,这对天龙鬼神来说呢?是非常亲切之感。所以咒语虽然是梵语,印度人也听不懂,我们叫它作密语,密咒。
第三个意思,它有真言的意思,因为它能够显示诸法实相,真实不虚,何以显说不叫真言呢?显说一般人听了之后,他免不了要用意去分别它,去执着它,这样难免把佛所说的真实义障碍了。密说呢?就不会有这些副作用了,咒语我们不懂,不懂呢?就没有法子分别,也不会起执着。所以密咒只许认真去受持、去念诵,决定不能够分别,不能够思维、想象,反而容易得清净心。清 净心现前,这诸法的真实像就见到了。所以这个咒语是超绝一切戏论,因此称它作真言。
那么陀罗尼有四种:有法、有义、有咒、有忍。法是说持所闻法,持是讲保持,恒久而不失,也就是说经过很长的时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法称之为陀罗尼。这二呢?是义,这是说于一切大小乘教义当中,能够分别邪正是非善恶,知道一法具足无量的义趣。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佛法的法味是无比的浓厚,任何一个法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法味从来没有减弱过,这是陀罗尼的意思。不像这个世间,世间法,世间法无论是善法、是恶法,都不能够持久,久了它就生厌倦。所以,世法就非陀罗尼了。
第四种是咒,咒就是总持咒愿,这个神咒确实非常的灵验,密咒里头我们看古时候所传的,以这个密咒呼风唤雨,役使鬼神,这就是招唤鬼神来为我们工作,来为我们服务,确实很灵验。现在有一些咒语失传了,有一些依然是很灵验的。咒语范围之广,非常的复杂,与鬼神沟通,要紧的是两桩事情:一个是以真诚心,所谓是诚则灵,诚就能够与佛菩萨,与天地鬼神交通。第二个是咒的音正确,咒里面大部分是鬼神的语言,发音正确感应就非常的快速,你说的他能听得懂。这个音不正确,他听就有困难了,所以,以真诚、正确的发音,就有不可思议的灵验,咒语总持无量的文义,这一般在佛门里头称之为咒心。
陀罗尼第四个意思是忍,忍是忍耐的忍,也是安染的意思,成就坚固的修行与所闻之法,得坚定精进,在一切境界里面不为境缘所动,这个叫陀罗尼。那么由此可知,陀罗尼这四个意思在大小乘诸法之中,无不具足。不仅仅是般若经。佛在此地以四句咒赞叹大般若: 「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明」是光明、清净的意思,「密」是一切凡夫不能够理解的意思,「真」是真实不虚,「大神」这个意思就是具足不可思议极大的神力,这一种的陀罗尼,它的作用能除一切障碍。障碍,在经典里面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神咒都有力量破尽这三种障碍,所以称它作 「大明咒、大神咒」。「大明」,明刚才说过了,就是咒的别名,陀罗尼的别义,佛在光中说陀罗 尼,像楞严会上,佛是发顶上的光明,肉发放光,光中化佛,化佛送出五会楞严神咒,这是以大光明破众生无始劫的痴闇,有就是根本无明。神咒像光明一样,能够照破无明,能够破除黑暗,称之为大明咒。
「无上」这个意思好懂,是最殊胜,穷理、尽性,没有比这个更高了,没有比它更上了。「无等等」,等等是说一切诸法,都不能够跟它相等。那么佛用这个四句来赞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以说把这一部经赞叹到极处了。诸菩萨依它成就了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四句咒的赞叹,确实是非常恰当的。
那么这四句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些人说, 这四句咒就是指心经末后的咒语,这个意思也能讲得通。可是如果就净宗修学来说,这四句咒,实实在在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题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我们仔细,冷静的来观察,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是咒语,「南无阿弥陀佛」完全是梵文音译的,确实是咒语,确实是大神咒,它有不可思议无比的神力。过去灌顶大师告诉我们,凡夫常常想到消除业障,古人、今人都不例外。灌顶大师告诉我们,业障深重之人,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消不了的,最后还有这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可以消尽。由此可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神咒,真实不虚!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菩萨与五十二 同伦,这个「五十二」是指菩萨的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这总共叫五十二位。换一句话说,这就是告诉我们,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就用这一个方法,那就是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简单,容易,直捷稳当,就这一句佛号能够断见思烦恼,就这一句佛号能破除尘沙、无明,这不是大明咒是什么呢?
大明咒就是有能力破除无明烦恼的,大势至菩萨这一类的人物,就用一句佛号,断尽了四十一品不明,圆成佛道啊!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真实道地的大明咒,我们一丝毫都不怀疑。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们再细细观察, 隋唐时代的大德们,他们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这一切经法作一个精确的比较,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中第一。这些大德们又将 《无量寿经》跟《华严经》作一个比较,认为《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的第一经。为什么呢?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达到究竟圆满。那么换一句话说,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们,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修证的就不究竟,就不圆满。 《无量寿经》自始至终,都是宣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它是华严的归宿,是一切法身大士的集聚,它跟华严相比,当然要把华严比下去了,这《无量寿经 》是第一经啊!
在《无量寿经》之中,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是九 种经本里面最好的版板,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确实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经本分成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里面,那一章是第一呢?我想一般同修都了解,都明白,当然是第六章是全经的第一,第六章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世尊为我们讲解 《无量寿经》,介绍西方依正庄严,都不出四十八愿的范围。换一句话说,世尊是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详细为我们解说而已,这个详细解说就是《无量寿经》。所以这一部经里面第六章是第一,六章里面说出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当中,那一愿最重要呢?这不必我们说,古大德几乎公认的,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十八愿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十念必生,换一句话说,这样使我层层较量,重重的比较,使我们认清楚这六字洪名是无上的法门,是无与伦比的法门。因为从这一句佛号展开来就是第十八愿,十八愿再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再展开来,就是《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展开是《华严经》,《华严经》展开则是一切经。这样我们明了,我们知道了,这一句佛号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的无上咒,无等等咒,实实在在说,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上神咒,无等等神咒,如果没有古德这样重重较量,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这个地方的四句神咒,指赞叹,要是用在弥陀名号上,那是再切实也不过了。那么它的功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啊!一切苦,浅近言之, 我们眼前种种的苦报,佛法里为我们说的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细述,这是三界六道众生总不能够避免的。八苦之中,首先「生、老、病、死 」这四种苦,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都不能够避免的。身外有求不得苦,众生有无尽的欲望,有无量的需求,求不得就苦了。有「爱别离苦」,爱是自己称心、喜悦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往往自己称心如意的这些事,偏偏要分手,偏偏要别离。第三类的 「怨憎会苦」,心里面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不喜欢的物想离开,偏偏离不开。佛把我们身外之苦归纳这个三大类。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的叫「五阴炽盛苦 」,什么叫作「五阴炽盛」?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着像猛火一样的烧得非常的旺盛,它不会熄灭,这叫烦恼啊!五阴炽盛是烦恼,是造业。所以感受前面的七种苦果,除此之外,还有 「坏苦」。坏苦是说一切色法,也是我们今天所讲物质,它会变的、它会坏的、它是无常的。我们没有方法永远保持,没有办法得到。还有一类叫「行苦」,「行 」是讲心,他是无常的,所以坏苦是对色说的,行苦是对心说的,心经里面将一切法归纳这两大类啊,「色」、「心」都是无常的。
所以经上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是诸法空相啊!这是讲到眼前的种种苦事、苦因、苦果。佛跟我们说的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教我们克服,教我们忍耐,忍还是苦!我们常常听人说:忍耐是有限度的。可见得这个忍还是很苦。功夫再要深一层呢?这得定了,定能够伏烦恼,把这些痛苦伏住,比忍受高明多了。忍受心不平啊!石头压草压住了,定就好了,心清净了,心平等了,但是还是不究竟,定能够灭苦,戒能够伏苦,把它降伏住,定能够灭苦,总不如般若智能啊!智要开了,苦就没有了,为什么呢?佛在经上常说: 「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定不能转,慧能转。所以般若智能现前,无始劫以来累积的这些烦恼、习气,统统转化成大菩提了。佛菩萨以此为度化众生种种的善巧方便,无尽的智能、德能,原来是从烦恼、无明变化而来的。所以说烦恼、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涅盘也是一不是二,这显示出它真的能除一切苦,除得这么究 竟,除得这么澈底,除得这么圆满。
末后这一句话,非常肯定告诉我们,这是「真实不虚」!大小乘经都证实,无量法门也证实,经论法门作了一个总比较,般若更真实!而般若法门结归在一句万德洪名上,格外显示出名号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所以能持这一句名号之人,不仅仅是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诸经都赞叹为三昧之王,实在这一句名号,乃是究究圆满的大般般若!我们在 《无量寿经》上能找到证据,那就是世尊对弥陀的称赞,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世尊这样的赞叹,实在说,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这使我们更清晰、更明白,肯定了弥陀名号确确实实是无上咒,确确实实是无等等咒,确确实实是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请看经文: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一段,科题上为我们说的是结显开密。
本经总共有二百六十个字,这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呢?是显说。这就是佛门当中常讲的咒语,这个咒语一般是以不翻为最适合。下面小注给我们说出经语有五种不翻。
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立的规矩,这是五种不翻,这五种呢?
咒语就是其中之一,咒语第一个,它是佛的密语。所以只有佛明了,佛以外都不知道;换一句话说,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知道其中的意义。
第二,咒语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含有无量义,这个我们在研究大乘经的时候,不但密咒是字字含无量义,即是显说的经文,它的义理也是非常丰富。所以佛的经典,无论是大乘、小乘,或者是了义,或者是不了义,它的法味可以说都是非常的浓厚,让我们久读不厌。这个 「久」究竟是多久?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都读不厌、都读不倦,何况如来的神咒?
第三个意思,神咒里面往往有很多鬼神的名字,佛呼唤这一些鬼神守护修行人,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保佑这些修行人,因此他的名字就不完全是人间的语言。
第四,神咒也是诸佛的密印,就像军中的口令一样的,是属于密语。诵这个神咒呢?那可以讲 是无往而不利,一定能得到诸佛护念,龙天保佑。
第五,这是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的神力加持,所以它有这么丰富,有这么多意义在其中。玄奘大师认为还是存其音而不翻其义为圆满。
这个地方小注里头也说,秘是深奥难言之义,这在前面有跟诸位报告过,佛法里面决定没有秘密,凡是秘密呢?总是有不能告人之处,他才守密,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那有秘密可言?所以佛法里面讲这个密是 「深密」的意思,义理太深,不是初学的人,不是浅根之人所能够体会的。所以称之为「深密」。因为义理太深,佛观察众生的根机,若不是真实上根利智,往往佛就不说这些法,虽不说,有的时候透一点消息,像这 个神咒,可以说是佛为我们透一点消息,有这个意思在。
在修持上来说,经论是显说,我们常常劝人读诵,不但我们劝,佛在一切经论里面,说到修持,劝导大众读诵,是他重要的一个修学手段。读诵经典,经典是显说,往往我们在一面读诵,一面去思惟里面所说的意义,这样子我们的心,实在讲呢?就不得清净。思惟、想象、研究、探讨都是落在第六意识,换一句话说,决定障碍了清净心,决定障碍了悟门 (开悟的门)!很难成就三昧,也就是说,依读诵经典,自古以来,解悟的人很多,从经典里面开悟叫解悟,解悟的人很多,证悟的人我们见不到,证悟要从定、慧契入,读诵这个方法,修定、修慧是比较困难,可是根性利的人,我们经中常讲老实之人,用读诵的方法,同样可以成就三昧,可以大开圆解。那么那要怎么读呢?决定不能够思惟经中的义趣,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要领。他说:
第一个要「离言说相」,文字就是说的符号,那么换一句话说,离言说相,我们读经要离文字相。
第二个要「离名字相」,名字就是佛所讲的许许多多的术语,不可以执着。
第三个要「离心缘相」,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决定不可以去想经文里面的意思。那么换一句话说,如果真能够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相来读经,这种读经跟念咒,实在讲是无二无别,效 果绝不在密咒之下。因为这种修行方法,确确实实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那么中等以下的根性,习气很重的人,展开经本,他自自然然他就会望文生意。那么对于这一类根性,读经就不如念咒了,为什么呢?咒语没有意思,他看到咒语,他生不起意思来,反而容易得定。所以这个就是密法的诵持,它能帮助你不起分别、不起妄想,容易得到三昧。这个是密法在修行另一种的殊胜,也就是另一种的好处。
密宗的大德也给我们说过,密咒不尽是梵语,换一句话说,印度人也有很多不懂的。因为咒语实在是讲这个六道里头,各道的语言都有。实在说,佛菩萨讲经说法,来参与道场听经的大众,往往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天人,还有一类有缘的众生,他们都有机会来听,也都在座,而且人数往往比我们还要殊胜。
佛为我们说的语言,他听得懂吗?这个我们不必愁,经论上常讲:「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升座说法,我们中国人在座听,听佛的言语是讲的我们中国话,外国人去听,他听的是自己的语言,天人听是天人的语言,畜生听是畜生的语言,都是他各个自己的语言,佛有这种神力,这种神力实在说,在过去是非常难以令人相信的。现在科技发达,计算机所发明的这个语言机,语言翻译的机器,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了,国际会议上我们用本国语言宣讲,一面讲呢?这个机器它就把它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计算机都可以能够做到,佛的威神那有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我们相信佛的德能是圆满的,确确实实佛有这个能力。
往往佛这个经讲完之后,以密咒,密咒实在讲,与其说是六道语言,那就是对他们这些人,用他们的语言很明显的给他们打个招呼,表示亲切之感。实际上,我相信还不尽如此,佛为令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那个密咒就正如前面所说的,是诸佛如来的密语,等觉以下都不知道。只要依照受持,决定得成三昧。我想古德这个说法才是圆满的。所以我们遇到神咒,一定要以信心去熏习,老实受持,以清净心感应。玄奘大师不翻,我们也不必勉强的去解释,古大德确实也有解释的。像前清灌顶法师,他对于这些神咒解释得就相当详细。譬如 《楞严经》,自古以来批注有一百 多种,但是五会楞严神咒,各家解释的不多,唯独灌顶法师的《楞严经》批注,他将神咒,就解释得很详细。那么这个密咒也就变成显说了,是不是如法呢?我们不敢说,提供我们做一个修学参考而已,但是绝大多数的大德们,还是主张不解释为好。
但是佛说法,往往显说后面都有密说,不只是本经,许许多多经典都有这个例子;显说已经把经义详细开示说明,密说还是显说里面的意思,只是言语简单。所以密咒又翻作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那么详说、总持都是一桩事情,因此我们明白显说的义趣,这个密咒的大意也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所谓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我们只要知道这个意思,大致上可以得到它的真实受用。本经的咒语一共是四句,咒语最重要的是音要正确,所以密宗非常重视上师的口传。因为梵音,我们用中国这个文字的音去翻它的音,这一部经是唐朝翻译的,唐朝时候读的这个字音,跟我们现在所读的,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譬如我们最常听到的, 「南无」(拿摩),唐朝时候翻这个音,「南无」(拿摩)这个音是很正确的,现在我们要照我们一般来念呢?只念「南无」(拿无),这个音就差得很大很大了,所以古音字虽然没有变,它的音随着时代有了变化,起了变化。
如果是摄心修得三昧,我们只要诚、恭敬去念,音念错了也不妨碍。为什么呢?它是摄心的,不让我们起分别、妄想。如果是招呼鬼神这些名号 的话,那音不正确啊!我们念起来他不懂,我们请他,他不来,所以这些我们也必须要明了。
心经后面这四句咒是如来的真言,不是鬼神的名号,我们只要摄心真诚的去念,决定有好处。我们语音是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音的念法跟我们这不一样。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到这个地方是介绍圆满了。我们在大乘经论上常常读到,诸佛如来三密相应,所谓意密、身密、语密,这个意思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它不是神秘,不是秘密,确确实实是深密。
佛的心,念念期望一切众生,快速圆成佛道,并不是希望我们闻到佛法,真的要修三个阿僧祇劫 ,或者是像《华严经》上讲的要修无量劫才能成就,那个不是佛的期望。但是确实呢?是许许多多的众生,必须经历的过程。正如同我们世间作父母的人,期望自己的儿女成就学业、成就事业。读书也必定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一般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那么作父母的人有没有心,希望自己的儿女是个天才儿童呢?不须经历这个过程就成就了。当然,只怕儿女不是上上乘的根性,诸佛如来对于众生的期望,正是如此。所以我们说到这个密意,这个三密实实在在就不可思议了!不但密宗根性的这些知识不可思议,念佛的这种根性尤其不可思议。为什么呢?正因为他是属于上上乘人,他不必经历长劫的修行,不必经历菩萨五十一个阶段,他在一生当中 就圆成佛道,我们仔细的去想想,冷静去观察,这是一类什么样的根机?如果不以诸佛如来果地上三密来说呢?是没有法子说明的。这一类的人,没有禅宗那样明显的利根,禅宗之利,言下可以顿悟,可以明心见性,他这个根性之利,是非常明显的。
净宗根性之利不明显,他利在什么地方呢?《无量寿经》上佛告诉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确实是无上神咒,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因为咒的定义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这一句南无阿弥驼佛,确确实实是总一切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实在他是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宣说的一切法。所以它真的是第一神咒,是第一个大总持法门。因此尽虚空遍 法界,无论什么根性的众生,遇到这一个神咒,遇到弥陀名号,没有一个不得度。这个意思也是前面所说的这个咒里面第五个意思,就是有不思议威神的加持,弥陀名号,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不思议威神的加持,因此无论什么众生,即使罪业极深的众生,造作五逆无恶,阿鼻地狱众生也能因之得度,也能因之一生圆成佛道,这是真实不可思议,是诸佛如来对于一切众生,真实殷切的期望。
过去,有人提出一个问题,问到佛是不是真的万德万能?还是万德万能只是赞叹佛而已,佛并没有真正究竟圆满的智能、圆满的德能。我们初学的时候,确实很难解答这个问题,一直到以后,我们读了许多大乘了义的经论,读到无量寿,这时候才恍然大悟!真正明了佛的德能确实是圆满的。圆满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人造作罪业,立刻要堕阿鼻地狱了,佛有没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如果佛没有这个能力,那么这个佛的德能,那就是赞叹而不是真实的。我们现在证明了,佛确确实实有这个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度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呢?不是佛没有能力,是这些人不愿意接受佛的教诲,那就没有法子了。这个经论当中常说的, 「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呢?不听话啊!不相信!不肯接受嘛!不能依教奉行嘛!这一类佛就不能度。所以净宗的经典,净宗的修学方法,是诸佛如来圆满般若的结晶,是无上的深密,不仅仅是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讲念佛, 「念佛是名甚深的禅定」,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这一句佛号是无上甚深的神咒、密咒,什么人能接受呢?接受的人有绝非偶然。弥陀经上明白为我们说出,这个法门是给善根、福德、因缘圆满成就的人,他得利益了。所以经上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不能少,换一句话说,要多善根。多到什么程度?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见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当年佛讲《无量寿经 》的时候,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子,这是他们一帮的,他们这个小团体,一个小团体的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必定有殊胜的因缘,没有因缘不能聚集在一起。闻佛介绍西方净土,生无量的欢喜心,发愿希望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一样,这个念头虽然在心里没说出来 ,佛有他心通,佛知道了,对他赞叹,告诉大众,阿阇王子这一帮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佛。我们要记住,四百亿佛,那是多长的时间!由此可知,他善根是多么的深厚!但是供养四百亿佛,听到这个法门还没有发心求往生,只是听到生欢喜心,没有发心求生净土。那么换句话说,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还不够,今天我们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而且发愿一心求生净土,那这个善根啊!就比阿阇王子的善根要深厚太多了。
从这个地方晓得,今天遇到这个法门,肯发心念佛的,他的善根是多么的深厚!唯有这样的善根,这么深厚的善根,听到这个法门才生欢喜心,才真正肯发愿,真正肯求生。所以善根是信解,他听明白了、清楚了,知道这个世界跟娑婆识界跟其它诸佛世界作一个比较,它确实殊胜,确实值得我扪向往,这个理解、信心是善根。
福德是什么呢?一心一意求愿往生啊!这个福德太大太大了,这多福德啊!因缘,我们遇到这个经本、遇到这个法门、遇到善知识开导、遇到同参道友的勉励,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个人在这一生当决定得生净土。一往生净土就超越过四十一个因位,这四十一个是 《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超!是顿超!所以这要不是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果地上的甚深般若波罗密的借镜,怎么可能能令凡夫有如此究竟圆满的成就?这一句佛号要不是究竟圆满的秘密神咒,又如何令业习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暂的期 间之内(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七日),就能够消除无量劫的业障,往生佛国啊!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确确实实是第一神咒。
所以依这个法门修学,佛咒愿众生与佛无异啊!我们虽然讲的是般若经,读的是般若经,我们的修行、我们的方向、我们的目标,一定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与本经教义完全相应。
古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弥陀的人不少。民国初年还有两位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位是江味农居士,他一生用了四十年的时间研究《金刚波若密经》,四十年完成了一部著作|金刚经讲义,这个本子近年来流通很广。江味农居士修什么呢?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他老人家教导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近代往生论上有他的名字。还有一位 周止庵居士,这一位老人家呢?一生用在心经上,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老人家也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不要看这个经文很短啊!四十年的心经,他也留给我们一部著作,是他在心经四十年功夫的成就|般若心经诠注。这些年来我们也印了很多版,流通很广。
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确实是金刚经的大辞典;周止庵的心经诠注也可以说是般若心经的大辞典,这两本书两种批注,修学大乘的同修一定要看!我们不是在这里鼓励或者是提倡般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看。他这两种注子,可以说这个大乘法相名词的批注非常丰富,非常详细。
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大专佛学讲座,就把金 刚经讲义当作教材来用,这个是很有道理的。那么我们专心念佛,这就是真正得到般若的真实利益,真正的受用。
经,显说是教我们开智能,是教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帮助我们灭烦恼障。这个密说呢?是教我们把分别、妄想放下,恢复清净心,这就能够灭罪生福,所以这个是大福德。因此在修学过程当中,就怕落在意识,也就是很怕分别、妄想、执着,修行怕这个东西。要把这个统统放下,因为有这些东西, 《楞严经》上说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个不会开悟的!
经文说得很好:「狂心歇处,歇即菩提」。我们一句佛号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就在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