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 论述[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1:00
2009年05月28日 星期四 22:21
1、举例说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参考资料)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简称为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和祖先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理特点。如身体的结构、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尤其是大脑结构的特点等。它决定着人的形态特征和机体内外各种器官的组织结构和机能。
遗传是一种生理观象。遗传学告诉我们,人体有无数细胞,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细胞核内有很多成双成对的染色体,而染色体上有基因,基因是代代相传的遗传物质。基因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世代继承,同时也逐渐变化着。
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这种前提条件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其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生而失明的孩子,不能发展他的视觉能力,当然也不可能培养他成为一个画家。一个生而失聪的孩子,不能发展他的听觉,当然也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构造和机能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人对于外界环境所以能作出各种反映,产生各种心理现象,就其生理机制而言,都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神经系统的这种生理机制是一切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无脑儿长期处于昏睡状态,根本就无所谓心理的发展。健全发育的大脑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也才使他们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
人的遗传素质也不是静态的,也有它的发展成熟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正是人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表现。人的遗传素质成熟程度为学习和教育提供条件。超越人的遗传素质发展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
人的身体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是随年龄而发展的。教育和训练虽然可以开发人的潜能,但也必须适应遗传素质的发展程度。人的一些活动能力,是随着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而表现出来的。例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如果让六个月的婴儿学走路,不但是徒劳的,而且也是无益的。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是难于成功的。这不仅因为他不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而且还因为他的大脑皮层的生理机制还未成熟到具备学习高等数学的程度。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早于成熟期或迟于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在医院婴儿室里,你可以看到,出生几天后的婴儿,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比较安静,容易入睡,有的则手脚乱动,大哭大喊。从一、两岁的婴儿身上,你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快慢、情感表现的强弱和是否容易转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都与神经活动的类型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遗传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关于遗传基因的研究,证明了遗传基因里存在着的物质有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这些物质的排列结构及其活动,与人的发展密切相联。由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个别差异的特点,在青少年儿童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智力,才能和个性等等特点。这些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
遗传素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因此,怎样把最优良的遗传给后代,同时避免有害的遗传素质给下一代造成先天性的身心缺陷,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民族兴旺的重大研究课题。那种完全否定遗传素质的作用,一提到它,就扣上“生理秉赋论”“遗传决定论”等等的帽子,是完全错误的。
虽然,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在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人只是生来具有学习知识、技能、思想、品质的遗传条件,而不是生来就具有现成的知识、技能、思想、品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两个狼孩,她们虽然都是人,具有人的遗传素质,但由于她们自幼在野兽的养育下成长,没有接受过人类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因此她们身心的各方面发展都受到抑制和阻碍。当她们刚被人们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几乎不具有任何人的心理,既不会语言和思维,又没有人的情感和兴趣。这一事实足以说明,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性。
其次,遗传因素本身也是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作用于自然和社会,创造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在这同时,也改变着人自己的本性。例如,当代的一些实验证明,神经细胞中核糖核酸的含量与人在积极活动中所接受的感觉刺激有直接的联系,刺激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先天的生长因素。近年来,国外不少心理学家对于动物所进行的大量实验反复证明,生活早期的刺激对于动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如形态学研究表明,出生后,视觉输入的刺激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皮层的厚度、神经元的大小,树突分支、视神经的粗细和髓鞘化。行为研究表明,早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长大的动物,到了成熟期,它们的大脑皮层重量较大,它们的作业也比后期才有这种经历的动物为好。许多实践也表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过程强、平衡而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也可以变成类似弱而不灵活的人。以上这一切都说明,遗传素质虽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样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一定的可塑性。
最后,对于遗传素质上的个别差异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青少年儿童在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个别特点,并不完全是由先天条件所决定的,主要是由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一个人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所决定的。例如,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特殊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映能力充分提高。一个卷烟工人可以一把抓起二十支烟,黑色织品的工人可以识别四十种不同的黑色色度。儿童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抓紧培养教育可以促使他们的智力以及身心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某些儿童能在早期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才能,而有一些儿童遗传素质上的缺陷,也可以在教育的影响下或某种特殊训练中得到弥补。
总之,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条件是不行的。但是,也不能过分夸大其对人的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日光、空气、水土、热量和营养等,这些都是人与动物共同存在的基础。社会环境包括人们改造了的自然环境、家庭、亲朋、各种场所、各种活动、风俗习惯和各种社会关系等。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以上所指的环境是狭义的环境,而广义的环境还要包括教育,广义的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如印度“狼孩”的故事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特殊性,我们将单独对教育的作用加以阐述,这里只探讨狭义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广泛性、经常性。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它将给人们以各种影响。青少年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与亲友有着广泛接触,家庭与社会有密切联系,所以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纷繁复杂,而且时时都有、处处都有。
第二,自发性。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无确定的目的,是自发的。它有与教育作用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它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益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而且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之间往往是相矛盾的。
第三,偶然性、片断性。环境对人的影响,不是按一定方向长期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青少年学生观看一场电影后,他们无意中模仿某一演员的动作,这就是儿童受环境影响的表现。这种影响带有偶然性,而且是片断的、不系统的。
正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经常的、广泛的、复杂的和深刻的,所以它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特别是对青少年和儿童,他们知识贫乏,判断力差,而且善于模仿,因而环境很容易对他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我国古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以及“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做法,都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对人的作用。一个人的知识、兴趣、才能的发展,同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都可以从他的家庭、亲友等关系中找到原因。
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虽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不能起决定的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环境对人的影响,带有自发性、无计划性,不能按照预定方向长期地系统地影响儿童,不能明确提出要形成某些品质,学习哪些知识技能。
第二,人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人不仅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改造环境。环境的影响也可以为教育所改变,教育可以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又可以排除消极因素。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曾被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作过充分的肯定。如荀子说:“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②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棱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③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④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⑤在洛克看来,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任何式样的。”⑥他们的这些说法,虽然不尽科学,缺乏科学的分析,没有把教育与环境区分开来,也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却具有积极的意义。
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比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内容,利用比较集中的时间,运用有效的方法,使青少年儿童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儿童发生系统的影响,是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无法比拟的。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而环境中缺少这样的专职人员,一般地来说,不如学校这方面的条件好与教育效率高。
第三,教育可以根据儿童的遗传素质的特点,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短处,使先天的生物因素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
第四,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有意识地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符合儿童发展的因素。
总之,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教育的作用是很大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一,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争取家庭和校外教育机关等方面的配合。如果几方面的影响相互矛盾,学校教育的影响就会被削弱,甚至抵消。所以学校要把各方面影响统一起来是很重要的。
第二,       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如果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不问学生的发展水平,想教给学生什么就去教什么,要求学生怎样学,学生就会怎样学。这样做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       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离开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内部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①毛泽东《矛盾论》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来说是外因,教育只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其内因,才能发挥它的主导作用。所以在教育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要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这也是教育主导作用的一种表现。否则是教不好学生的。
以上分述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三个因素的各自作用,但实际上人的发展的三个因素是同时在起作用的,并不是孤立的,这种作用的性质和方向及其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最优组合,即学校教育要利用和促进学生良好遗传素质,充分调动与运用环境中对学生发展的有利因素,控制与排除环境中对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