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7:34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    高惠军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已经具有了20余年的辉煌历史,其产生的积极、广泛、巨大的社会影响,以及作为群众性舞蹈活动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与途径,应当成为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的课题。并希望能够以此进一步推动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的发展。
一、         当代中老年健身舞兴起的历史环境与表现形式
顾名思义“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是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体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它源起于当代中老年群体自我保健意识的觉醒;源起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性张扬与宣泄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源起于他们对健康与运动、运动与舞蹈艺术的关系的认识与追求。而当代城市中老年人群家庭生活的相对稳定,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休闲时间的增多,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等良好的社会、自然环境,则成为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蓬勃兴起与发展的历史性机缘。
纵观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由健身到身心共健,由自娱到自娱与娱人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其表现形式从当初的迪斯科健身舞发展成为各具风格特色、呈现多元化格局的中老年健身舞蹈运动。其中有以民族民间舞蹈为素材的广场舞蹈;有各种不同地域风格的秧歌舞大、小场;有腰鼓、大鼓、太平鼓;有舞武结合的木兰扇、木兰剑、太极拳、太极剑;有艺体结合的各种健身操、健身器械操;有形式多样的交谊舞、交际舞……这些翩跹跳跃于晨风、晚霞之中的健美舞影,已经成为当代都市自然美景中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二、中老年健身舞的时代特征及其在文化历史传承上的意义
当我们将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放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加以关照的时候,不难发现其凸现出的群众性广场舞蹈艺术活动的显著特征和时代特征。首先,我们说凡是带有群众广泛参预性的;久经时间磨砺而不消亡的;从某种单一的功利性目的向综合的、艺术化方向发展的;反映着某种统一在集体意识,或者是集体潜意识之中的共同的愿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活动,就具备了称其为“广场舞蹈艺术”的资格,也就产生了文化历史传承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回顾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活动,无不验证着这一规律,例如源于“图腾祭祀”的龙舞、狮舞、青蛙舞,源于“战争动员”的鼓舞、铙钹舞、兵器舞,源于“祈神、保丰收”的秧歌舞、火把舞、……,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外在形式被不断的丰富变化且流传下来,而原有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不健康的内容被逐渐的抛弃,演变成富有时代情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群众性舞蹈艺术活动。
据此分析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可以发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即鲜明的集体意识——对生命与健康的信仰和追求;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年龄结构的逐渐年轻化;从单一的功利性目的——健身,向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宣传、教育、市场经济行为的进化与发展;从自娱向自娱与娱人相结合的广场舞蹈艺术方向发展;另外最具当代都市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特征是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它们共同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上——古、今、中、外,无舞不舞、无器不舞,形式的多样性客观地起到了舞蹈“样式库”的作用。恰恰在此点上,传统的民间舞蹈生态群体往往表现为封闭的特征。仅此在继承、保护、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历史作用和功绩,必将为历史所证明——是伟大的。
我们将如此华丽的桂冠置于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之上,是不是说它现在就已经十分“成熟”了?佩带这样的桂冠已经“当之无愧”了?暂时还不能这样说。因为以上仅是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于一种社会舞蹈现象的分析研究,以及对这一现象未来趋势与最终结果的预测和期待,至于能否真正般配这样的荣誉,还要看它今后发展提高的程度,更有待于历史的检验与评说。但是我们毕竟从它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见到了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萌芽”,我们今后的任务是遵循着艺术发展的规律,引导其健康、快速的成长。
三、         中老年健身舞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从对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时代特征的分析,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的多样化、规范化、艺术化的方向和趋势,事实也证明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团体,大多有较强的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但就整体而言,尚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明确指出并加以研究,这中间大约主要包括:健身目标与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生理条件与舞蹈艺术素质要求上的矛盾;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独具时代特色的审美需求的矛盾。
1、健身目标与艺术追求的矛盾
为了健身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选择“舞蹈运动”,然而发展提高中的“健身舞蹈”对其艺术目标的追求,使得它开始以苛刻的眼光、态度审视着它的参预者和支持者。另外,多种名目的比赛即促进了中老年健身舞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健身舞蹈活动沾染上了严重的功利性色彩,甚至严重影响着活动参预者的心态平衡,这种发展历程中的悖论现象,已经影响到中老年健身舞的健康发展。因此组织目标明确的中老年健身舞蹈交流活动,制定相应的健身舞蹈艺术交流规则,就成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另外,中老年学习跳舞的目的是健身,而健身舞像艺术化方向发展,又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但是作为舞蹈者个体来讲,艺术的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此间的矛盾往往集中表现队员和组织者之间,表演与欣赏者之间。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例如感情不投入,节奏不准确,动作不到位,动作的“机械化”反映、简单的模仿、比划等等。事实上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机械化的运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被动性的运动形式,而那种简单的模仿、比划、跟着“走”的运动形式,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负担,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因此在本质上根本达不到健身的目的。所以我们主张,在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中,也应当强调舞蹈艺术的“极至”表现形式——动作形式上的极至、情感表现上的极至、节奏规范上的极至、美感形式追求上的极至。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中老年舞者,也要练习到专业舞蹈演员那样的水平,只是希望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在今后的锻炼或者表演中,也去追求一下“极致的宣泄”,去体验一下从生理运动的快感到心理解放的美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身心共建的作用。这个目标达到了也就完成了我们艺术追求的最终目标。
2、生理条件与舞蹈艺术素质要求上的矛盾
舞蹈是青春的艺术,丰满的肌肉,灵活的肢体,畅情的跳跃——是生命活力与健康的客观表现。然而,中老年舞者年龄偏大,运动功能和动作记忆功能开始减退,另外绝大部分人从未接受过舞蹈艺术知识的教育,这些都是客观因素,从主观上讲,他们参加舞蹈活动的初始目的,仅仅是为了活动肢体。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基本处于一种随意性的运动形态,当进行集体统一的动作练习时,也仅局限于动作形态的简单模仿,且常常出现顾得了手顾不了脚,顾得了动作顾不了音乐的现象,更难说主动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练习和表演中去,这也是为什么中老年舞蹈总给人一种呆板、滞重,缺乏生气的感觉的原因。
这样说是不是就否定了中老年舞蹈进入艺术行列的资格,绝对不是,我们指出存在的这些问题,正是为了对中老年舞蹈活动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以有效的引导他们进入到艺术的境界。其实我们在中老年舞蹈实践活动也已经看到,他们有着其他舞蹈群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首先,他们是一群主动的,自愿舞蹈的群体,因此他们的积极性最高,求知(舞蹈)欲望也最强;其次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较少生活之赘,可以反复的推敲磨练而不至厌倦;最后,这个群体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会不断壮大,且知识结构、品质结构,包括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艺术修养都会不断的提高。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的挖掘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质,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丰富他们的表演内容,包括设计科学的训练方法。总之中老年舞蹈参与者的生理条件与舞蹈艺术素质要求上的矛盾,完全可以统一在科学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上。
3、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独具时代特色的审美需求的矛盾
前面我们对中老年舞蹈活动的现状已经做过整体性分析,但就个体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对传统的民间广场艺术形式的继承,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问题,这就是传统形式与时代特色的矛盾。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老师曾经在非正式场合中不无遗憾的指出:当前(天津)流行(特别是在中老年舞蹈活动中)的一些广场节目,俗气——指服装、化妆以及一些表演形式的媚俗和低格调等;小气——指表演动作形态的拘谨和表演表情的游移或木纳等;土气——仍然是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以前的形式和内容,没有任何的发展变化,当代人民群众中的那种积极、健康的主流情感,例如开朗、喜悦、豁达、豪放还不能够得到最佳表现。一些传统的形式,例如腰鼓、霸王鞭、秧歌的大场子等也因为健身的目标和一些其他客观的原因显得不够热烈、火爆,缺少艺术的欣赏要素。虽然近年来一些专业群众舞蹈工作者也创作了一些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广场舞蹈,但就其整体而言,仍然显得形式单调,未能彻底改变传统形式的束缚和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本人认为应当将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动员组织起来,认真分析总结现有的广场健身舞蹈形式,将其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以打造健身舞蹈精品的信念,深入研究它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例如,属于民族舞蹈形式的规范和强化地域风格特色;属于民间舞蹈形式的强化喜庆、欢快、风趣、热烈的风格特色;属于舞武结合的形式进一步从音乐的角度规范其艺术的表现力;属于现代健身器械的健身操系列,则可以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和具有舞蹈艺术意味的表现形式。另外还应当努力发掘具有时代意义的“可舞”的“舞具”,因为从舞蹈发展史的角度看,“舞具”往往是舞蹈艺术活动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
根据这一发展思路,科学的设计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量,本着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平缓后高潮的循序渐进的艺术原则,就能够达到身心共建的总体目标。假若每一个中老年健身舞蹈队,都能够规范的学习一种民族舞蹈,能够完整的表现一段民间舞蹈形式,同时又有各具特色的健身器械操表演……,我想如此的健身效果会更加显著,作为广场艺术进行表演时也一定会更加精彩。
综上所述,城市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作为时代的产物和这一特殊年龄结构的人群的广泛参与,它的历史文化作用和意义已经十分明显。 以舞蹈艺术的内在规律为标准,结合中老年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健身舞蹈活动进行规范,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健身与健心的双重需要,更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其前途光辉灿烂,又任重而道远。
论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    高惠军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已经具有了20余年的辉煌历史,其产生的积极、广泛、巨大的社会影响,以及作为群众性舞蹈活动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与途径,应当成为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的课题。并希望能够以此进一步推动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的发展。
一、         当代中老年健身舞兴起的历史环境与表现形式
顾名思义“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是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体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它源起于当代中老年群体自我保健意识的觉醒;源起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性张扬与宣泄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源起于他们对健康与运动、运动与舞蹈艺术的关系的认识与追求。而当代城市中老年人群家庭生活的相对稳定,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休闲时间的增多,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等良好的社会、自然环境,则成为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蓬勃兴起与发展的历史性机缘。
纵观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由健身到身心共健,由自娱到自娱与娱人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其表现形式从当初的迪斯科健身舞发展成为各具风格特色、呈现多元化格局的中老年健身舞蹈运动。其中有以民族民间舞蹈为素材的广场舞蹈;有各种不同地域风格的秧歌舞大、小场;有腰鼓、大鼓、太平鼓;有舞武结合的木兰扇、木兰剑、太极拳、太极剑;有艺体结合的各种健身操、健身器械操;有形式多样的交谊舞、交际舞……这些翩跹跳跃于晨风、晚霞之中的健美舞影,已经成为当代都市自然美景中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二、中老年健身舞的时代特征及其在文化历史传承上的意义
当我们将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放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加以关照的时候,不难发现其凸现出的群众性广场舞蹈艺术活动的显著特征和时代特征。首先,我们说凡是带有群众广泛参预性的;久经时间磨砺而不消亡的;从某种单一的功利性目的向综合的、艺术化方向发展的;反映着某种统一在集体意识,或者是集体潜意识之中的共同的愿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活动,就具备了称其为“广场舞蹈艺术”的资格,也就产生了文化历史传承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回顾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活动,无不验证着这一规律,例如源于“图腾祭祀”的龙舞、狮舞、青蛙舞,源于“战争动员”的鼓舞、铙钹舞、兵器舞,源于“祈神、保丰收”的秧歌舞、火把舞、……,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外在形式被不断的丰富变化且流传下来,而原有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不健康的内容被逐渐的抛弃,演变成富有时代情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群众性舞蹈艺术活动。
据此分析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可以发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即鲜明的集体意识——对生命与健康的信仰和追求;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年龄结构的逐渐年轻化;从单一的功利性目的——健身,向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宣传、教育、市场经济行为的进化与发展;从自娱向自娱与娱人相结合的广场舞蹈艺术方向发展;另外最具当代都市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特征是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它们共同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上——古、今、中、外,无舞不舞、无器不舞,形式的多样性客观地起到了舞蹈“样式库”的作用。恰恰在此点上,传统的民间舞蹈生态群体往往表现为封闭的特征。仅此在继承、保护、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历史作用和功绩,必将为历史所证明——是伟大的。
我们将如此华丽的桂冠置于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之上,是不是说它现在就已经十分“成熟”了?佩带这样的桂冠已经“当之无愧”了?暂时还不能这样说。因为以上仅是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于一种社会舞蹈现象的分析研究,以及对这一现象未来趋势与最终结果的预测和期待,至于能否真正般配这样的荣誉,还要看它今后发展提高的程度,更有待于历史的检验与评说。但是我们毕竟从它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见到了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萌芽”,我们今后的任务是遵循着艺术发展的规律,引导其健康、快速的成长。
三、         中老年健身舞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从对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时代特征的分析,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的多样化、规范化、艺术化的方向和趋势,事实也证明当代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团体,大多有较强的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但就整体而言,尚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明确指出并加以研究,这中间大约主要包括:健身目标与艺术追求之间的矛盾;生理条件与舞蹈艺术素质要求上的矛盾;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独具时代特色的审美需求的矛盾。
1、健身目标与艺术追求的矛盾
为了健身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选择“舞蹈运动”,然而发展提高中的“健身舞蹈”对其艺术目标的追求,使得它开始以苛刻的眼光、态度审视着它的参预者和支持者。另外,多种名目的比赛即促进了中老年健身舞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健身舞蹈活动沾染上了严重的功利性色彩,甚至严重影响着活动参预者的心态平衡,这种发展历程中的悖论现象,已经影响到中老年健身舞的健康发展。因此组织目标明确的中老年健身舞蹈交流活动,制定相应的健身舞蹈艺术交流规则,就成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另外,中老年学习跳舞的目的是健身,而健身舞像艺术化方向发展,又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但是作为舞蹈者个体来讲,艺术的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此间的矛盾往往集中表现队员和组织者之间,表演与欣赏者之间。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例如感情不投入,节奏不准确,动作不到位,动作的“机械化”反映、简单的模仿、比划等等。事实上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机械化的运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被动性的运动形式,而那种简单的模仿、比划、跟着“走”的运动形式,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负担,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因此在本质上根本达不到健身的目的。所以我们主张,在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中,也应当强调舞蹈艺术的“极至”表现形式——动作形式上的极至、情感表现上的极至、节奏规范上的极至、美感形式追求上的极至。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中老年舞者,也要练习到专业舞蹈演员那样的水平,只是希望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在今后的锻炼或者表演中,也去追求一下“极致的宣泄”,去体验一下从生理运动的快感到心理解放的美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身心共建的作用。这个目标达到了也就完成了我们艺术追求的最终目标。
2、生理条件与舞蹈艺术素质要求上的矛盾
舞蹈是青春的艺术,丰满的肌肉,灵活的肢体,畅情的跳跃——是生命活力与健康的客观表现。然而,中老年舞者年龄偏大,运动功能和动作记忆功能开始减退,另外绝大部分人从未接受过舞蹈艺术知识的教育,这些都是客观因素,从主观上讲,他们参加舞蹈活动的初始目的,仅仅是为了活动肢体。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基本处于一种随意性的运动形态,当进行集体统一的动作练习时,也仅局限于动作形态的简单模仿,且常常出现顾得了手顾不了脚,顾得了动作顾不了音乐的现象,更难说主动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练习和表演中去,这也是为什么中老年舞蹈总给人一种呆板、滞重,缺乏生气的感觉的原因。
这样说是不是就否定了中老年舞蹈进入艺术行列的资格,绝对不是,我们指出存在的这些问题,正是为了对中老年舞蹈活动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以有效的引导他们进入到艺术的境界。其实我们在中老年舞蹈实践活动也已经看到,他们有着其他舞蹈群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首先,他们是一群主动的,自愿舞蹈的群体,因此他们的积极性最高,求知(舞蹈)欲望也最强;其次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较少生活之赘,可以反复的推敲磨练而不至厌倦;最后,这个群体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会不断壮大,且知识结构、品质结构,包括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艺术修养都会不断的提高。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的挖掘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质,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丰富他们的表演内容,包括设计科学的训练方法。总之中老年舞蹈参与者的生理条件与舞蹈艺术素质要求上的矛盾,完全可以统一在科学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上。
3、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独具时代特色的审美需求的矛盾
前面我们对中老年舞蹈活动的现状已经做过整体性分析,但就个体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对传统的民间广场艺术形式的继承,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问题,这就是传统形式与时代特色的矛盾。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老师曾经在非正式场合中不无遗憾的指出:当前(天津)流行(特别是在中老年舞蹈活动中)的一些广场节目,俗气——指服装、化妆以及一些表演形式的媚俗和低格调等;小气——指表演动作形态的拘谨和表演表情的游移或木纳等;土气——仍然是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以前的形式和内容,没有任何的发展变化,当代人民群众中的那种积极、健康的主流情感,例如开朗、喜悦、豁达、豪放还不能够得到最佳表现。一些传统的形式,例如腰鼓、霸王鞭、秧歌的大场子等也因为健身的目标和一些其他客观的原因显得不够热烈、火爆,缺少艺术的欣赏要素。虽然近年来一些专业群众舞蹈工作者也创作了一些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广场舞蹈,但就其整体而言,仍然显得形式单调,未能彻底改变传统形式的束缚和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本人认为应当将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动员组织起来,认真分析总结现有的广场健身舞蹈形式,将其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以打造健身舞蹈精品的信念,深入研究它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例如,属于民族舞蹈形式的规范和强化地域风格特色;属于民间舞蹈形式的强化喜庆、欢快、风趣、热烈的风格特色;属于舞武结合的形式进一步从音乐的角度规范其艺术的表现力;属于现代健身器械的健身操系列,则可以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和具有舞蹈艺术意味的表现形式。另外还应当努力发掘具有时代意义的“可舞”的“舞具”,因为从舞蹈发展史的角度看,“舞具”往往是舞蹈艺术活动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
根据这一发展思路,科学的设计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量,本着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平缓后高潮的循序渐进的艺术原则,就能够达到身心共建的总体目标。假若每一个中老年健身舞蹈队,都能够规范的学习一种民族舞蹈,能够完整的表现一段民间舞蹈形式,同时又有各具特色的健身器械操表演……,我想如此的健身效果会更加显著,作为广场艺术进行表演时也一定会更加精彩。
综上所述,城市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作为时代的产物和这一特殊年龄结构的人群的广泛参与,它的历史文化作用和意义已经十分明显。 以舞蹈艺术的内在规律为标准,结合中老年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健身舞蹈活动进行规范,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健身与健心的双重需要,更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当代城市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动,其前途光辉灿烂,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