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如何看日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50:36
2006年10月11日 11:43:21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免费订手机版】
新华网专稿:在近年愈演愈烈的中日对立中,公众舆论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现象,而由"日本意象"推动的民间参与热情,则在公众舆论的闪亮登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所谓"日本意象",也就是中国人的日本认识。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本观概括起来,大体可以表述为"一个基本特点"和"一个必然走向"。"一个基本特点",是指日本富有两面性,物质发达而思想落后,外表强硬而本质虚弱,抱负远大而心胸狭隘;"一个必然走向",是指按现实主义的权力扩张逻辑,日本必然走向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历史旧路,并最终引火烧身,彻底失败。
仔细考察不难发现,"日本意象"的形成是一个从"印象"到"意义"的过程。近代以来的侵略史教给了每个中国人关于日本的最初认识,形成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一个相对单一、负面、固定的日本印象从此长期积淀下来。随着认知能力逐步增长,在不断补充、巩固、深化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形成对动机、手段、策略等深层问题的认识,为原始印象赋予了更有解释力的现实意义。公共舆论的作用恰好在于,它不仅能通过大众传媒为二者的转换提供表达窗口,更使我们能借此汇入社会"刻板印象"之中,为个体感受寻找广泛牢靠的"集体意义"。
不可否认,除原始印象可能于现实中全部或部分改变外,在"日本意象"的深处,还应该潜藏着诸如历史、文化、地缘等众多作用机制,而后者也许相比之下更为重要。就像分析日本的长期战略走向一样,我们不仅要透过扩张和联盟两种手段,发现以等级秩序为目标的战略取向,还要深入剖析以自我中心为起点、以相对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战略文化,才能找到日本各种矛盾行为的终极来源。这提示我们,如果把"日本意象"固化为一种行为模式甚至一种情绪符号,无疑是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既然如此,那种表面上整齐划一而骨子里深浅不一的"日本意象"也就有了要求完善的正当理由。
事实上,突破"日本意象"之所以在今天变得重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日本对中国具有何等的功效,而在于中国对国人具有至高的影响。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谋求和平发展的大国,我们当然不能让那种过于原始简陋的"日本意象"妨碍"小康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构,甚至无意中酿成"中日必有一战"这样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曾经说过,"大战略的眼光必须超越战争之外"。在公众舆论不断上扬和民族情绪反复激荡的今天,我们观察日本国与日本人的眼光,又何尝不需要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超越那种过于简单的"日本意象"? (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