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狐狸和鸟鸦是师生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7:00
教师论坛  假如狐狸和鸟鸦是师生关系
乌鸦是聪明的,它能够在那个深深的水罐里靠填石子而喝到水,就足以说明它的聪明。就单一的乌鸦而言,它个性独特,善于思考问题。一旦乌鸦的身份确定为学生,而它的老师恰恰又是狐狸的话,那情景就大不一样了。
森林里有一只乌鸦,它过得很不快乐,因为它每次飞在天空,看到湖畔的天鹅们穿着漂亮的白衣裳,整天悠哉地戏水、抓鱼时,就常感叹为什么自己的羽毛都是丑陋的黑色呢。作为老师的狐狸要它看看那些天鹅。天鹅整天在水边洗澡,羽毛才又白又亮的。
老师的话学生自然要听的。有一天,乌鸦离开了它原本生活的森林,搬到了湖边居住,但无论它怎么洗,羽毛还是黑色的。更糟的是,在森林里觅食惯了的它,根本不知道如何在湖面上捕鱼吃,不久后,这只可怜的乌鸦就饿死了。
问题还在于,直到闭上眼的那一刹那,乌鸦仍然以为天鹅的白羽毛是被湖水“洗”出来的,仍旧不明白自己到底为何怎么漂也漂不白。
狐狸是好心的,他凭着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就引导乌鸦按照他的意思去做,结果适得其反。如果狐狸能分析天鹅是怎样白的,能正确引导乌鸦对待自己本性的黑色,也就不会有最后的悲剧了。而老师在这里就坚持认为只要玩命地“洗”,就是黑的也是可以洗成白的。如果不白只能说明功夫没下到家。看一看我们当下的教育,当我们教育者为学生支招的时候,也常常犯狐狸式的错误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四国中学生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反思说,我们的教育在表面上看抓得很紧,学校安排了许多课程,学生很忙很累,但实际的教育效果并不好,因为我们的落脚点更多落在抓学习成绩上,而诸如人格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养成、生活技能的培养都很不足,有些甚至被荒废了,存在着“教育荒废的倾向”,主要体现在偏重学习,忽视身体、心理发展需求,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知行分离”。
很简单的思维就是我们的教育者太强调“洗”的作用了。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实际条件,也不管适用对象,就一概要求去“洗”,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了。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读书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要多说的,而看看我们的学生在读什么书呢?绝对的比例当然是教辅类的各种资料,因为死读这样的书可以有效提高应试成绩呀。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课外阅读就问题多多了。有一项调查,在阅读时间和计划上,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的同学只占7.6%;有50.3%的同学阅读时间“不固定,隔几天就会看书”。而在双休日,有43%学生躲在家里“用来做一大堆作业习题”;25.7%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类型兴趣班辅导班”;11%学生“经常上网QQ聊天、玩游戏和看电视剧”;只有18.3%学生会“经常安排一定时间阅读课外书”。对阅读课外书的现状,77.8%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我们想想,剥夺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让他们死守课本,死做习题,是不是也是一种强迫的“洗”的行为呢?
天鹅的白自然是美丽的,但乌鸦的黑也是一种美呀。只是两者美的颜色不同而已,本无所谓好坏的。但在狐狸老师的眼里,他硬是要分个白优黑劣,而且还非要乌鸦将自己本来很漂亮的黑色洗出白色来。乌鸦的悲剧不在乌鸦,而在于狐狸。因为这位老师的标准出问题了,认识事物的标准出问题了,自然在行为上就会是荒谬的。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都是民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应该说,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关联度的。如果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不提高,那还谈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呢?
如果老师素质不高,可能就会是狐狸,尽管出于好心,也会做出错误的引导,给学生造成伤害。而老师的素质有了,就会冷静科学地分析问题,对学生现状作出客观评价,进而能够正确引领,那自然就不会再出现乌鸦饿死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