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8:28
第三节  美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地位
美国重心的转移或取代美国重心,首先必须了解美国经济的现状,这样才能了解转移或取代的可能性。下面根据5个世界中心,考察一下美国经济的现状。
一、五个中心的现状
世界经济重心由五个中心支撑,下面分别考察一下美国21世纪前6年在这5个中心所处的地位,以便确定美国这个重心的转移有多大的可能性。
(一)世界生产中心
2006年世界GDP的总额前10名为:1 美国 14.98万亿美元;2 日本5.08万亿美元;3、德国2.81万亿美元;4、中国 2.59万亿美元;5、 英国 2.29万亿美元;6、 法国 2.11万亿美元;7、意大利 1.73万亿美元;8、西班牙1.07万亿美元;9、加拿大1.05万亿美元;10、印度 7900亿美元。
美国的GDP是日本的3倍,德国的5倍多,几乎相当于在其后5个国家——日本、德国、中国、英国和法国——GDP的总和。
据2007年5月24日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制造国。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经济咨询公司全球财经研究公司预测,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这一趋势至少会保持到2024年。
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2006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为25.5%,将下降到2020年的22.2%;2006年,日本是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总额的13.9%,但到2024年则可能下降到8.6%,跌幅很大;西欧国家作为一个整体,2006年在全球制造业占26.1%,预计到2024年将下降到19%;2006年,中国所占的份额为12.1%,但到2020年将达到22.4%,首次超过美国。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地位,是以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仅占GDP的10%左右的比重而取得的。根据有关研究资料,美国产业结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其大趋势是:农业、制造业、运输和仓储业、商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85年的37%降至2005年的28%。其中,制造业降幅最大,由18%下降到12%。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只占12%比重的制造业,却创造了在全球制造业中占25.5%的比重,这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经济业绩。
(二)世界科研中心
到2006年,从1901年颁发第一个诺贝尔奖以来,已经出现了700多个诺贝尔奖获奖者,其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和医学奖的科学家达476人次。在这476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美籍科学家占208人,超过总数的40%,第二位是英国,有68位,第三位是德国,有52位。日本只有4人。
美国占绝对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每年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经费很高,相当于所有欧盟国家科技经费总和的两倍多。美国科研经费占GDP的3%,而欧盟只有1.9%。2007年3月,欧盟委员会专门负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发言人说:“欧洲要赶上美国还要再等几十年。虽然有很多挑战,但美国的霸主地位不会很快动摇。”这这很大程度上说明美国目前世界科研中心地位的牢固,短期内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超越。
(三)世界贸易中心
根据世贸组织发表的全球贸易报告,2006年全球商品进出口额排名前10的分别是:出口:德国(1.112万亿美元)、美国(1.037万亿美元)、中国(9690亿美元)、日本(6470亿美元)、法国(4900亿美元)、荷兰(4620億美元)、英国(4430亿美元)、意大利(4100亿美元)、加拿大(3880亿美元)、比利時(3720亿美元)。進口:美国(1.92万亿美元)、德国(9100亿美元)、中国(7920亿美元)、英国(6010亿美元)、日本(5770亿美元)、法国(5330亿美元)、意大利(4360亿美元)、荷兰(4160亿美元)、加拿大(3570亿美元)、比利時(3560亿美元)。
虽然德国的出口超过美国大约750万美元,但其进口则比美国少1万亿美元之多。此外,美国的贸易绝对规模是没有国家可以相比的:美国进出口总额为2.94万亿美元,比德国2.02万亿美元多大约7000亿美元,比中国1.76万亿美元多1.2万亿美元,比日本1、22万亿美元多1.7万亿美元。因此,德国只是“单项冠军”,而美国则是“团体冠军”。
(四)世界货币中心
货币的重要地位主要看其在国际贸易、外汇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目前全球贸易中美元的比重最大,欧元第二,日元第三,英镑第四,人民币第五。
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存在“特里芬两难”的固有矛盾,最终于1973年彻底崩溃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虽受影响,但并未被完全替代,尽管欧元和日元的崛起对美元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美元仍旧是国际货币体系最主要的本位货币。随着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唯一超级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资产交易和世界外汇储备中保持着绝对优势地位。据有关研究,2004年底,美国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为34%左右,但从1977年到2004年底,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从56%上升到64%;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美元的比重也从54%上升到62%。在全球的贸易结算中美元的比重从58%上升到66%。从全球资本市场结构来看,美国1988年占全球资本市场市值的28%,2004年达到52%,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
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对下属185个经济体成员中的120个成员外汇储备情况进行调查后发布报告说,截至2007年3月底,全球各经济体的外汇储备总额达3.5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储备达创纪录的2.24万亿美元,比去年年底增加了4%。此外,各经济体的欧元储备经折算后约为9110亿美元。
IMF的统计显示,到2007年3月底,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重约为64.2%,较去年年底的64.6%略有下降;而欧元储备所占比重则从25.9%升至26.1%。美元与欧元比重的此消彼长,既是各经济体实施储备币种多样化的结果,也是汇率变动所致,2007年第一季度欧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达到了2%左右。
欧元面世以来,人们纷纷猜测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统治地位将会动摇。此次,从IMF发布的报告可以看出,各经济体货币当局依然看重美元,但欧元已经日益受到各大央行的青睐。
当然,近年来,各国都在热议实现外汇储备币种的多样化以规避汇率变动风险。据英国《央行杂志》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减少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储备,而增加欧元和英镑储备,以抵御与地缘政治或经济风险相关联的币值波动。
(五)世界金融中心
根据2007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纽约位居伦敦之后,名列第二,但该报告指出,伦敦和纽约堪称“全球”绝无仅有的两个金融中心,而排名第三的香港只能算是“国际”金融中心。
另据美国报刊报道,华尔街并没走向衰落,其主要理由有三:一是IPO(首次公开募股)在美国国内减少,而在国外激增,主要是美国管制过多(包括《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的某些烦琐规定)和法律诉讼太多,而美国政府已放宽了对该法的有些规定,法律诉讼也已大幅度减少。二是资本市场所包括的远不止IPO。债券、私募股权投资、对冲基金和风险资本也非常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美国仍然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二、欧盟与美国的差距
即使是普遍期望能与美国抗衡的欧盟,总体实力仍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非短期内能取代美国。
有报道说,当前全球经济的“三驾马车”美国、日本和欧盟,其中美国跑在最前面,日本次之,欧盟位于末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欧盟经济到底比美国落后多少年。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泛欧商业游说团体欧洲商会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告诉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和明确的答案。这份2007年3月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1、欧盟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仅相当于美国20多年前的水平,其人均GDP还只是美国1985年的水平。
2、欧盟目前的就业率和研发投资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978年的水平;欧盟目前的生产率水平(按每个就业人口创造的GDP计算),只是美国在1989年的水平。
3、近年来,这两大经济体间的差距还在扩大,其中扩大最多的是研发方面的支出,这方面的差距已经从两年前的23年扩大到目前的28年。该研究结果还表明,美国已经在很多领域扩大了自己的领先优势。
4、这份研究报告还列出了欧盟在经济上追赶美国的时间表。报告认为:“如果欧盟的经济要在2010年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欧盟经济就必须保持急速甚至‘畸形’的发展。”
5、报告还指出,欧盟研发方面的支出要想达到美国2005年的水平,它在该领域的投入必须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而且必需持续到2010年。如果欧盟的人均GDP要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就应保持在每年8%。可现实与这一报告列出的时间表相去甚远,2006年,美国GDP增长3.3%,而欧盟25个成员国的增长率仅为2.9%。因此,该研究报告警告说:“欧盟确实在迈步向前,但要真正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与美国展开竞争,这步子似乎迈得不够大。”
总之,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完全取代美国的这一地位。
由此可见,美国世界经济重心国的地位在短期内转移或被取代的可能性不大。但从长远来说则是可能的,因为这是由不平衡发展规律决定的。
第四节  21世纪不平衡发展与重心转移
一、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启示
(一)不平衡发展的三次高潮
经济不平衡发展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纵观世界近现代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德日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有增无减,高潮迭起。所谓“高潮”,主要是指不平衡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相对激烈的竞争阶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对结果。在高潮前,各国你追我赶,相互之间的实力消长处于量变阶段,尚未出现重大变化;在高潮中,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质的变化,出现后来居上,此起彼落的结果。
1、第一次高潮及其结果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了产业革命。在19世纪初到30年代,英国工业发展迅速,先后超过了原来比它先进的俄、德、法等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并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昂首阔步地走在世界各国前列。
2、第二次高潮及其结果
从19世纪80年代到一战前,比英国进行产业革命晚了大约半个世纪的美国和德国,急起直追,后来居上,工业产量先后赶上和超过英国,从而夺取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从那时起直到二战前,美德一直是世界头两名强国。
3、第三次高潮及其结果
从战后到80年代,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两个时期:从战后到60年代末,是美国经济的鼎盛时期。与欧日各国相比,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无论是GNP、黄金储备和的对外贸易等占世界总量的份额,还是美元的作用和美国对国际经贸组织的影响,均无出其右者。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是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德日在迅速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奋力追赶,不仅在总体实力上大大缩小了与美国发展差距,而且在不少方面赶上和超过了美国,从而打破了美国保持的全面垄断地位。
面对德日,尤其是日本咄咄逼人的竞争和挑战,美国深感今不如昔,国内流行“衰落论”和“恐日症”,担心在日本的追赶下,会步1870年后英国的后尘。世界舆论普遍看好日本。日本自己则趾高气扬,毫不掩饰地提出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世纪”取代了“英
国世纪”,现在则轮到以“日本世纪”取代“美国世纪”了,并且乐观地认为,这是势所必然,指日可待。
但是,第三次高潮与前两次高潮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没有出现取代的情况。在第三次高潮中,美国的优势地位虽然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削弱,却并没有发生根本动摇;日本志在必得,不可一世,但其“世纪梦”连同其“泡沫经济”一起破灭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显然,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不平衡发展规律在起作用。
(二)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启示
1、不平衡发展与高潮
所谓不平衡发展,主要是指英美德日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较大的差异,并由此而引起各自经济实力地位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高潮期间尤为明显。影响英美德日之间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科技进步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来看,不平衡发展只是现象,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外在表现,而科技进步则是实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归根到底是科技进步不平衡作用的结果。
与不平衡发展会出现高潮一样,科技进步也有其高潮,即科技革命。在高潮前,科技革命发起国通过科技创新与应用,积聚能量,蓄势待发;到高潮时,能量爆发,经济呈现跳跃式增长,迅速与其他国家拉大差距,最终脱颖而出。英德美曾先后是第一、二和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的中心,而这三次科技革命又与三次不平衡发展高潮同步发生,绝非偶然。
伴随第三次不平衡发展高潮的是战后的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美国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高新技术也首先是在美国发明和应用,然后再迅速波及欧日国家的。
从70到80年代,美国在德日的大力追赶下,呈现相对衰落之势。但是,其衰落趋势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且出现降中有升的情况,如GNP总量的份额。美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像战后英国经济那样自由落体般地直线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即美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充当牵引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如果说在第二次世界科技革命期间,美国的科技成就比较偏重于实际应用,在基础研究方面比德国逊色多的话,那么自从战后以来,这种情况已经彻底改观。美国的基础研究遥遥领先于德日。以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为例。
表18-4  1950-1994年英美德日诺贝尔获奖人数比较
(物理、化学、医药和经济学奖)
国家      获奖人数
美国        164
英国        44
德国        25
日本         4
资料来源:《199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1996年,670页。
80年代,美国在技术实力与技术开发方面大大领先于德日,在各科技领域也领先于德日。90年代以来,美国与德日之间的科技差距有所拉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开支来看。
表18-5 1994年英美德日的研究和开发开支总额比较(亿美元)
国家       总额       世界位次
美国       1689          1
日本       1233          2
德国        484          3
英国        206          5
资料来源:《199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1996年。
表18-6  1994年英美德日企业的研究和开发开支总额比较(亿美元)
国家       总额       世界位次
美国       1200          1
日本        814          2
德国        320          3
英国        136          5
资料来源:《199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
2、从科学研究水平来看。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1997年全球经济竞争力报告》,按照最高分为7分和最低分为1分的调查结果排序,美国名列第一,英国第四,德国第七,日本第十二。
3、根据日本科技厅发表的1995年度科技白皮书《冲击性的调查结果》,90年代以来,日本的科研水平逐年下降,在大部分尖端科研领域不仅大大落后于美国,而且拉大了差距。
由此可见,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味着科技实力是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的:什么样的科技实力决定什么样的经济地位。自从60年代末以来,美德日的综合国力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决定这一位次的三国总体科技实力也与此相应。
美国科技领先于德日,对其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80年代以来,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加快,其速度之快超过了战后以来的任何时期。
表18-7 1980年和1994年英美德日产业结构比较(各产业占GDP的%)
年份          1980                1994
国家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美国  3      33     64       2    25     73
英国  2.2    40.2   57.6     2    38     60
德国  2      43     55       2    38     60
日本  4      42     54       2    42     56
资料来源:1980年数字转引自《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第166页;1994年数字转引自《1996年
世界竞争力年鉴》,第365页。
从1950-1980年,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百分比,从54.5%上升到64%,上升了大约10个百分点,用了30年时间,而从1980-1994年,第三产业从64%上升到73%,也上升了大约10个百分点,只用了15年时间,为前一时期的一半。从1980-1994年,德国的情况是,从55%上升到60%,上升了5个百分点,日本从54%上升到56%,只上升了3个百分点。与美国相比,德日的产业升级十分缓慢。
2、不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
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是产业结构越高级的表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从上表可知,到1994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大约3/4来自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只占1/4。比较而言,德国有3/5来自第三产业,日本只有一半多点来自第三产业,即日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第二产业发展经济的。
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对出口贸易的贡献也越大。
表18-8  1994年英美德日出口产业结构比较
(各产业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美国       9        66        26
英国       4        73        22
德国       5        84        11
日本        1        87        12
资料来源:《199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第388页。
美国出口中第三产业的产品占1/4左右,而德日只占1/10左右。
表18-9  1994年英美德日国际服务贸易比较(10亿美元和%)
出口                                   进口
名次     国家      金额      比重       名次     国家     金额     比重
1       美国     178.2      17.0          1      美国     120.7    11.4
3       德国      63.1       6.0          2      德国     116.9    11.0
5       英国      57.5       5.5          3      日本     109.2     6.6
6       日本      57.2       5.5          6      英国      48.1     4.5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1995国际贸易趋势与统计》,第14页。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美国和英国是顺差国,是两个最大的顺差国,其顺差分别是570.5亿和94亿美元;德国和日本是逆差国,而且是两个最大的逆差国,其逆差分别为538亿和517亿美元。
虽然上述数据只是90年代中期的情况,但也可作为自从那时以来美国与德日差距的一个参考,因为基本情况变化不大。
3、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决定一国的竞争力
第三产业是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则意味着竞争力也越强。9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德日高出一个层次,这意味着其竞争力也比德日的竞争力相应地高出一个层次。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90年代以来具有的优势竞争力就不足为怪了。
90年代以来,美国在很多领域的优势失而复得,主要是由于8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的结果。过去,普遍认为80年代是美国生产力衰落的年代。但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整体生产力是逐渐上升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表 18-10 美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美国        日本
制成品出口增长率(1965-1986年)          11.1         16.9
机械出口/制成品出口(1986年)            59.0         72.0
机械出口/世界机械出口(1963-1986年)     61.0        515.0
机械出口/机械进口
1963年                           408.0        266.0
1986年                            64.0       1317.0
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1965-1973年                         2.8         11.0
1975-1981年                         1.7          8.7
1980-1986年                         3.7          5.4
制造业出口/制造业进口(1984-1986年)     57.0        518.0
资料来源:[美]加里·杰里菲  唐纳德·怀曼  编《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道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375页。
表 18-11   1970-1988年美日制造业贸易差额比较(百万美元)
1970     1975     1981       1983      1985      1986     1987
美国    +4154  +21196   +13369   -28925  -107566  —138626  —146010
日本   +13180  +42393  +119152  +113403  +137550  +162311  +167254
资料来源:同上,第374页。
上面2张表说明,70-8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严重衰落:1965-1986年,美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率以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均落后于日本;1987年,美国的外贸赤字为大约1800亿美元,其中制造业的赤字达到1460亿美元,占了81%。
然而,80年代,之所以出现美国貌似“衰落”,日本“夺冠”呼声最高的现象,是因为一般人“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许多人只是看到日本家用电器的产品和汽车等硬件产品在世界上大量销售,源源不断,铺天盖地而来,可谓咄咄逼人,不可一世,made in Japan几乎成为No.1的代名词,然而很少有人看到美国的软件产品——第三产业的悄然兴起,开始展露头角,呈现无限商机,可谓“此处无形胜有形”。这主要是一般人仍然囿于把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生产力等同于整体经济的生产力,以及第三产业并不创造物质财富这一传统观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才逐渐了解和发现第三产业惊人的巨大发展潜力。
进而言之,当今世界,从电脑软件、互联网络到金融和保险业务,乃至连锁快餐店和火爆进口大片,基本上看到的是美国的存在,很少有日本的踪影。这就雄辩地说明,美国主要依靠并得益于产业结构升级而恢复了昔日对德日无可匹敌的比较优势,再度称雄于世的。美国与德日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差距,其源盖出于此!
二、不平衡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在变
迄今为止的三次不平衡发展高潮,都是在工业化时代发生的。在工业化时代,不平衡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的数量增长与竞争,即主要是工业产量尤其是制造业产量的增长与竞争。一旦一国的这些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则标志着该国经济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英国“世界工厂”的确立,到美国取而代之的主要标志莫不如此。
可是,到了信息时代,不平衡发展的主要特点则从有形的数量增长——煤炭、钢铁、石油、汽车和机床的产量多少,或GNP、GDP的大小,转向无形的质量高低——科技、教育、知识、人才、服务和管理以及创新等水平的优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尤其是7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与前两次相比,具有质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生产力而言,前两次科技革命只是把人类的劳动机械化,即主要是以机器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资金来实现的,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使人类的劳动智能化,即主要是借助于信息电子技术来代替人类的脑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资源、能源和资金消耗少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2、就知识和信息而言,前两次科技革命涉及的只是部分的生产和知识领域,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的领域之广,渗透到产业结构乃至社会生活之深,比起前两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和新产业群体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越来越向知识和信息密集型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更具活力的信息产业经济、知识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和商品。从这一意义上说,构成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的以数量取胜的条件——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将在很大程度上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以质量取胜的条件——知识、人才和创新能力等。因此,推动21世纪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增长。
不平衡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变,与此相应的统计方法和衡量标准也在变。对一国综合国力的计算及其评估标准,首先采用单项工业产品的产量、工业总产值以及在世界总量中所占的份额,然后在二战后采用GNP和人均GNP,80年代以来逐渐采用GDP和人均GDP。此外,还采用购买力平价(PPP)等。
这些方法都有不尽人意之处,难免以偏概全。有鉴于此,有关机构和人士殚思竭虑,想方设法设计各种方案,提出不少具体的纠偏措施,结果统计门类越分越细,评判标准也越来越多。上述《世界竞争力年鉴》等便应运而生。虽然对该年鉴的统计方法和评估标准可以见仁见智,但是该年鉴力求更科学和全面地反映一国综合国力而所作的努力,则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该年鉴既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跟上了时代变化的步伐,具有适用性,又着眼于将来,预见到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
三、不平衡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变
如同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不平衡发展也在不断变化。90年代以来,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变化中也有不变,不平衡发展的规律没有也无法改变。
世易时移,不平衡发展在变。但是,无论不平衡发展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间:经济要发展和领先,科技的发展和领先是关键。如前所述,科技发展总体水平的高低决定一国竞争力的大小。
1、远的就历史上的英国而言,英国是靠产业革命而国富力强的。但是,英国在后来的两次科技革命中一再落后,因而致使国运急转直下,从相对衰落走向绝对衰落,长期一蹶不振。英国经济的兴衰说明,科技必须不断进步,不断革命。在一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不等于可以永葆领先地位。科技进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这一意义上说,一部自产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经济兴衰史,可以浓缩为一点:英国既兴于斯,亦衰于斯!
2、近的就战后以来的德日而言,它们走了一条“技术立国”,追赶美国的途径,这在很大程度是成功的,因为它们在某些经贸领域确实迅速赶上和超过了美国。但是,由于德日总体经济实力与美国仍有差距,这是由它们相应的总体科技实力的差距所决定的。德日之所以与取代美国无缘,是因为它们不是世界科技革命的中心,缺乏科技进步的“底气”,因此取代也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尤其是日本,80年代以后,那种一度取代美国的不可一世的架势,看似近在咫尺,伸手可及,实则远在百步之外,可望而不可及。“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日本志在取代美国,险些大功告成,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其源盖出于其“经济大国和诺贝尔小国”这种“头重脚轻跟底浅”的畸形结构。从这一意义上说,日本赶超美国貌似成于斯,实质败于斯。
3、再就美国而言,与英美德日相比,数它福星高照,财运亨通。从19世纪90年代工业产量超过英国迄今,美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80年代,美国凭借其耐久力,在激烈的“马拉松”比赛中没有被日本超过。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重现活力,持续增长,德日经济则疲惫不堪,停滞不前。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其总体科技实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断的科技进步和革命,持续地为其经济发动机“充电”或添加“燃料”,由此转化为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美国能在两次不平衡发展高潮中保持“二连冠”,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是美国“安生立命”之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并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可谓既创业于斯,亦守成于斯!
四、不平衡发展表现的具体规律
不平衡发展有其自身的具体规律,即长期性、阶段性和轮转性。
(一)不平衡发展具有长期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目前来看,与德日相比,美国拥有综合国力和科技方面的绝对优势,因为美国是“国民财富”与“竞争力”两者兼备的惟一国家。美国当今规模庞大的国民财富不是“暴发”而来的,竞争力的世界领先地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
是建立在过去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一“资本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其间也不乏曲折与反复。同样,德日战后的迅速发展与战前积累的物质基础和战后初期经济的迅速恢复是分不开的。90年代,德日与美国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差距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德日科技进步落后于美国所积累的必然产物。
(二)不平衡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不平衡发展的高潮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每一次不平衡发展高潮既是前一高潮的延伸和扩大,又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为下一次高潮作准备和铺垫。与不平衡发展及其高潮形影不离的科技进步及其革命也应作如是观。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中心和第三次不平衡发展高潮的“卫冕者”,美国起着双重作用:既是通向下一次不平衡发展高潮的“桥梁”,又领导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新潮流。这两种作用的交汇点则是“信息技术”革命。这无异于拉开了新的不平衡发展的序幕。在即将来临的不平衡发展新高潮中,鉴于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时间已大为缩短,技术扩散和追赶的过程更加迅速,再加上许多基础科技正处于取得重大突破的边缘,可以预见,一场日趋激烈的焦点已经集中于“信息技术大战”,必将把美德日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不平衡发展具有轮转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方”,不平衡发展的“风水”是轮流转的。历史上,英国曾取代荷兰,美国曾取代英国;战后以来,美国的霸主地位也曾受到过德日最严重的竞争和挑战,一度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德日;90年代,美国重振雄风,德日则失去原有发展势头,与美国本来已缩小的差距又呈扩大之势。21世纪以来,美德日各自都拥有了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相信不久在新一程的“马拉松”比赛中,将会出现“追赶”或“冲刺”的精彩场面。
表18-12  英美德日经济兴衰历史轨迹比较
落后          崛起                 强盛              衰落                 新生
英国 1760年前  1760-1830产业革命后   1830——1880   1880年-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 1860年前  1860-1865年南北战争后 1890年以后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德国 1871年前  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    1890年以后     20世纪30-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后
1950年以后            1960年以后     20世纪90年代        2005年后
日本 1868年前  1868年明治维新后     一战后到二战前   20世纪40—50年代中 20世纪50年代后
1956年后            60年代中到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5年后
历史上,英美德日都曾是落后国家,由于其不同的历史机遇而崛起的时间和方式则不同,也由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而都曾先后兴盛和衰落过;战后以来与英国相比,其他3国相对衰落时间并不太长;21世纪以来,这4国经济均重新呈现活力,尽管程度不同,并不没有任何绝对衰落的迹象。英美德日的“马拉松”比赛没有结束,仍在和将继续进行。21世纪,这4国仍将继续展开不同形式的竞争与追赶或赶超——上演新一回合更精彩的“四国演义”。
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科技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科技实力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地位。美国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平衡发展“风水轮流转”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科技进步和革命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火车头”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德日科技领先于美国之日,便是不平衡发展“轮转”之时,亦即取代美国科技中心之际,也是取代美国其他中心开始之时!
由此推而广之,如同历史上的英国和美国,21世纪的领先国必定是世界科技领先者。在21世纪不平衡发展的新高潮中,美德日三国中的领先国,非科技领先者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