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南京紫金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0:28:37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生142周年。安葬中山先生的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景色秀丽,气势雄伟,面积约两千亩,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其全部建筑轮廓巧妙地构成了一座“自由钟”式的平面结构,掩映在一片林海和花丛之中,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敲起自由钟、唤醒民族魂、反抗专制、拯救国家的崇高理想与辉煌业绩。
孙中山临终“欲葬紫金山”
雄伟秀丽的中山陵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数不清的瞻仰者与游客。人们常常要问:中山先生是广东人,一生奔走革命,足迹遍于海内外,生前到南京仅有三个月左右,何以独爱南京,要将遗体安葬于紫金山下?
那是在1925年3月上旬的一天,北京城还未透露一丝春意。在城北铁狮子胡同一所古老宽大的宅院里,中国国民党总理、广东革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先生生命垂危。先生的家人宋庆龄、孙科,以及汪精卫、张静江、何香凝等国民党领导人看到孙中山似乎又要昏睡过去,就转到房间一角议论起孙中山的后事来。当谈起孙中山逝世后的归葬之地时,宋庆龄泣不成声。汪精卫深信风水之说,振振有辞地讲起来:“人们都说孙总理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后身,一旦山陵崩,似宜葬北京景山为妙。”这景山就是位于北京城中间、故宫北侧的皇家园林,是北京城中地势最高的地方,明末崇祯皇帝于国破时在这里上吊自尽。没想到这话被昏睡中的孙中山听到了,他从病榻上回过头来,连声说:“否!否!我欲葬紫金山也。”在场的人十分愕然,尤其对紫金山位于何处都感到茫然,但为了安慰孙中山,都连连答应。
“紫金山就是南京的钟山”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逝世。在北京的国民党上层人士聚会讨论孙中山的归葬之地。汪精卫就将孙中山的临终遗言告诉大家,说:“孙总理欲葬紫金山,但不稔山在何处耳。”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在广西,有的说在广东,等等。当时在场的国民党元老陈去病是江苏吴江同里人,在清末曾与柳亚子等一道创办过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民国后曾在南京担任过江苏博物馆馆长和东南大学教授,是饱学的文史专家。他站起来说:“总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南京明孝陵所在的钟山是也!”他这一说,大家顿时醒悟过来。汪精卫说:“对!对!你快写一篇文章考证一下。”于是陈去病写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到各家报刊发表。孙中山的葬地也就随之定了下来。
以上史事载于陈去病致柳亚子的一封信中,应该被当作信史。
1925年4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定张人杰、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叶明、陈去病等十二人组成“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4月18日,又于上海正式成立了“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指定杨杏佛为主任干事,孙科为家属代表,办理孙中山遗体营葬的具体事宜。4月中,宋庆龄、孙科与“葬事筹备委员会”的陈去病等人亲到南京东郊紫金山下踏勘。他们看到有一山峰隆然在紫霞洞左,气象雄伟,视景开阔,高兴地说:“是佳城也。”墓穴遂选定于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孙中山生前独爱紫金山
其实,孙中山生前很早就爱上了雄伟秀丽的南京山川胜景。1912年年初,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历时三个月。在这期间,他有一次曾和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人骑马出朝阳门(今中山门),去东郊狩猎。他们从明孝陵转至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的半山寺,中山先生打下一只野鸭,就下马休息。当时他们站在现中山陵墓穴的地方,孙四面环顾,指着对面远处的方山,和回环如带的秦淮河,说:“你们看,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我真不懂当初明太祖为什么不葬在这里!”胡汉民说:“这里的确比明孝陵好。拿风水讲,前有照,背有靠,左右有沙环抱,加以秦淮河环绕着,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孙中山先生接着带笑说:“我将来死后,若能葬在这里,那就好了!”胡汉民立即阻止孙中山继续讲下去,说:“先生怎么想到这个上面?”众人听了也不觉凄然。想不到事隔十三年之后,孙中山先生于弥留之际仍想到了南京紫金山。
但在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孙中山的灵柩并没有立即送到南京营葬,而是先将遗体移往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让民众瞻仰遗容,后将灵柩暂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
在这同时,“葬事筹备处”在全国征求陵墓图案。在众多的应征者中,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陵墓图案获首奖。筹备处即聘吕为陵墓设计建筑师,主持计划、建筑及监工事务。又登报征求陵墓工程建筑承包商,以姚新记获选。从1926年1月开始兴工建造,历时三年多,至1929年年初,陵墓主体工程次第落成。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盛大的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碧云寺运到南京安葬。以后几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在陵墓四周继续营造了一系列纪念建筑,直至1933年各项工程才先后竣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中山陵建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