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中国到底行不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52:05
[1330] (2010-03-23)
 
对于《日本行,中国更行》,首先被题目吸引,“日本行,中国更行”。而且仔细一看,发现“中国更行”四个字用了黑体,比“日本行”更大、更醒目。猜想着这是一本讲中国怎么样比日本“伟大”的书,但是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好像并不是这样。
中国人的爱好,或者说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爱好,都是喜欢在对比中发现差别。就像我们买东西时总是爱“货比三家”一样,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这一“比”。之前我们读到过很多写中国发展的书,也有很多写日本发展的书,但是很少能看到写中国和日本现状对比的书。这本书直观地将日本与中国的“性价比”做了一个比对,孰优孰劣,孰胜孰负,似乎一目了然。
既然这本书是王锦思写日本是怎么“行”的,我们就先来看看作者笔下的日本是怎么“行”的吧。抛开民族情感,当我们客观看待当今日本社会的时候,自然会发现很多日本的“伟大”之处。这些优点,不仅是中国人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更是全世界人民们都值得学习的。
团结就是力量。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力不容小觑。正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让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综合国力一举跃居世界前列。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我们都很明白,但是想做到真正的团结还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
诚信为人。日本人讲究诚信,言必信,行必果。因此,在日本社会,大家都按规则办事,不会有欺诈行骗的行为。作者在书中也提到,日本人与人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亲属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不是过分亲密,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按人情关系办事,不遵循社会规章制度的情况。在情与法之间,日本人似乎更能站在“法”的立场上去处理事情。
王锦思《日本行,中国更行》说, 敏感的情报意识。日本人擅长信息的搜寻和整理。他们更知道“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战争中的军事间谍以及收买中国的“汉奸”,还是经济“战场”上窃取商业机密和尖端技术的商业间谍,都是为了日本人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身边的信息,为自己所用。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很让人震撼,说日本人很多年前到中国天津来访问,通过会谈时电灯的突然一闪就能判断当时的天津电力供应不足。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的情报的搜集和整理,帮助日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执着。也可以说是一种“认死理”。在中国社会,这种不懂变通的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被大家耻笑。因为“走得人多的就是路”,不用在乎你自己走的是条什么样的路。但是日本人却偏偏爱钻这个“牛角尖”。“日本人是彻底的,中国人则是适可而止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日本人不擅长所谓的“明哲保身”,他们只知道什么目标自己还没有达到。为了达到目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小时候总会在抗日题材的电影中看到战败的日本兵剖腹自杀的场景,觉得很难理解,但是这就是日本人的精神,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一个目标的达成。但是如果目标都已经不在了,活着就没有了应有的价值。正是这种执着,这种不退缩、不让步的精神,帮助日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让日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劳动最光荣。日本是一个重视劳动的国家。也许当年的日本的整体国民体质偏差,“小日本”的外号也不知道被叫响了多少年。但是日本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做了最积极的努力。日本的孩子每天上学都能得到一杯免费的牛奶,锻炼身体的时间也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的孩子。身体好了更不能轻视劳动,很多日本人一生都在劳碌中度过,甚至有的人近百岁高龄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然,我们也屡屡听到“过劳死”的传闻,但是不管怎样,日本人本着一生都在劳动、都在奋斗的原则生存着,所以每个人才都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富得小气。日本社会是一个集约型社会,每一分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节能环保,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就是日本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礼仪之邦。一提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但是不知道这个名号在什么时候被加在了日本人的身上。但是不得不说,当今的日本是个真正的礼仪之邦。得体的衣着和谈吐,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优雅气质,日本人身上的那种淡定的智慧的光辉,很让人着迷,也会被很多人所津津乐道。很多去过日本的朋友回来都会感慨一番。连日本的公共洗手间都会被大家赞扬一遍。畅通的交通、发达的科技、便利的生活环境,仿佛任何一个生活在日本的人,都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
日本的文化与中国同根同源,日本的文化艺术,有太多太多都是源自中国。但是现在的日本人却将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日本传扬开来。茶道、书法、绘画、瓷器……这些曾经是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却都只能在日本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扬。日本人钟情汉学研究,对中国古典名着如数家珍;日本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但文化内核还是地地道道的汉文化;川端康成、黑泽明、村上春树,这些耀眼的名字背后,影响了太多人……有几个孩子没看过日本的动漫?有多少人是在多啦A梦和铁臂阿童木的故事里长大的?日本料理店在世界各地林立,但是谁又知道那日本最传统的寿司其实是“中国造”呢?京都和果子和怀石料理,都鉴证了日本文化的精髓,包括对吃的讲究。
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看来,日本真是一个美到不行的国家。是我们人人都要艶羡的地方。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差距真的好大,我们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很多。也许读过这本书,大家对日本的态度,都应该是一种爱到不行的“膜拜”了。但是,我希望我们再赞扬日本的同时,问自己几个需要诚实回答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而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渴望向日本学习的其他国家的人,我们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所谓的中日友好,还承载着很多沉重的感情。
作者在书中提到“日本还是那个日本,只是我们看日本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我也承认这一点。如果没有对日本的态度上的变化,相信作者也不会写这样一本介绍日本“强大”的书给中国人看了。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似乎也应该反过来再强调一遍,“就算我们看日本的视角变了,日本还是那个日本。”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冰释前嫌。有些伤疤,是会一直留在心里的。当然,作为长期研究中日关系、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的作者本人,不可能不了解这个问题。因此,他指出,中国和日本有两个“远”,一是感情,二是差距,前者情有可原,后者必须缩小。这句话说得很好,也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如果说“中国愤青其实与日本右翼是一伙”,那证明中国人对待日本的态度很“健康”。日本右翼毕竟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中国对待日本的态度很极端的所谓“愤青”们,也只是全国人口中的很少的一部分。日本的右翼份子安心地生活在自己的国家里,中国人抱怨几句日本,也是应该的。况且是日本侵略中国,而不是中国侵略日本,国耻是永远都不能忘。
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一种调侃的态度面对日本。郭德纲的相声段子“花瓶里的神仙”就曾狠狠地调侃了日本人一回。说日本人都是“ 一米 一的大高个”“愿望是获得中国的领土”。作者在书中也指出了,现在日本人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礼仪”。但是这些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当时在中国玩杀人游戏,把中国人的性命当儿戏的时候,却一点儿都不懂“礼貌”。我觉得我们最有必要知道的就是日本人的人性有如此巨大的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改变了现在的日本人?还是什么原因塑造了当时的那批“杀人魔”?有些事情,不是我们大度地忘掉就可以解决的。
面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国人很坦然。事实永远都是事实,我们没有夸大什么,我们只是在铭记真实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历史。记得我的祖父母辈的老人们在聊起日本侵华的事情时,一方面表达了心中的愤慨,另一方面也对日本人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比如有位老人就谈到过,日本人行军打仗的时候都会戴着乾净的白手套,生活习惯都不错,但是俄国大兵却邋遢得很,竟然喜欢用帽子当碗来装一个油乎乎的大肉饼。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以宽和的心态面对着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关于日本比中国优越,日本比中国发达的问题,我觉得也需要针对中国的客观国情来看。中国有着多少人口,中国的国情与日本有着多少不同?中国的人口众多,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这么多的人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就别说要求每个中国人都能接受最良好的教育了。想让我们国家的这么多的老百姓都能有高素质,相信需要很多时间吧。
另外,对与中国更行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客观看待。读过这本书,通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对比,我们只能看到中国的“不行”。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我们与日本时间的差距还有很多,日本人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但是我想我们对日本的学习应该向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发展。对待日本的态度,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不能因为中国现在在某个方面需要去学习日本而把日本曾经犯下的罪恶都一笔勾销。不道义的事情永远会被谴责,永远都不可原谅。现在中国人的态度已经足够好。
当我们吃着好吃的寿司,用着索尼或者松下的电器,开着三菱或者丰田的汽车,读着村上春树的新书,看着日本的最新漫画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原谅和接受了很多。我们中国人总是“有容”。难道这还不够吗?至于那些国家间的差距,需要时间慢慢去适应,慢慢去赶超。批判式学习日本,我们才能获得更多。
这是一本引发我们思考的好书,希望我们思考后有新收获。中国现在到底行不行?行也不行。对待日本的态度已经很“行”,但是学习日本的劲头还“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