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葡萄牙大地震砸碎欧洲宗教束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20:03:29
1755年葡萄牙大地震砸碎欧洲宗教束缚
2010年03月20日 15:57   来源:环球时报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外企规避配额限制 我稀土贱卖
·RMB: 别把中国当20年前的日本
·IMF:RMB未低估升值论无据无益
·欧密集展开对华外交3高官访华
·法媒:中国成伊朗最大贸易伙伴
·舰长看错航海图 核潜艇撞礁石
·英报:崛起的中国是真正的对手
·工信部:铁矿谈判重短利或双输
·美大使:未必列中国汇率操纵国
·我高铁:在50国及地区承揽项目
·垃圾成美国09年对华最大出口
·朝鲜差钱 每天加印一个亿(图)
葡萄牙大地震砸碎欧洲宗教束缚
最近,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引发了关于“世界末日”的流言,特别是1月份海地地震酿成的惨剧让人触目惊心。这样的悲剧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远远不够完善。在地震史上,有一场大地震值得一提,那就是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那场地震震醒了沉浸于“一切都很好”的满足感中的欧洲,成为近代欧洲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有人称其为自5世纪罗马帝国沦陷以来,最震撼欧洲的事件。
里斯本人同死神赛跑
1755年11月1日是万圣节,这天早上,里斯本的几千名教徒正在教堂做弥撒,地下突然发出闷雷似的巨大声音,旋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历时约30秒钟,顷刻间城市的大部分建筑荡然无存。随后又接连发生两次震动。地震过去约40分钟后,一场海啸席卷而来。当时有人这样记载这场可怕的海啸:“一些人立即骑上马,奔驰而去,他们在同死神赛跑,以避免被海啸卷走。”第一波海啸过去后,又接连跟进了两波。而未受海啸影响的地区也难逃一劫,大火迅速蔓延开来,足足燃烧了5天才熄灭。
据统计,里斯本的建筑物有85%被摧毁,一些在地震中受损较轻的建筑物则被稍后引发的大火焚毁。众多惨状使里斯本人仿佛看到了“世界末日”的来临。值得一提的是,葡萄牙王室幸运地逃过了大地震(国王和宫廷侍臣在参加完清晨弥撒后,离开首都去度假)。然而,大地震的阴影使这位国王患上了幽闭恐惧症,他像游牧民族首领一样,后来一直住在帐篷里。
震动还远传至欧洲各国,数百公里外的西班牙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和摩洛哥非斯、梅克内斯等城市都遭到破坏。海啸也使西班牙、摩洛哥、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沿海地区遭受灾祸,巨浪还横扫大西洋到达美洲和西印度群岛。
现代地质学家估计这次地震的规模达到了里氏9级,研究报告认为这次地震持续时间约为3分半钟到6分钟。这场灾难夺去了6万-10万条生命(里斯本人口约27万)。这次地震因此在世界地震灾害史上写下了恐怖的一页。然而,更持久、更强烈的影响体现在大地震对欧洲人的心灵震撼和思想冲击上。
“一切都很好”的理想社会?
18世纪中叶的欧洲“在精神状态上处于一个高点”。它经历了蓬勃精神、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以及开拓航路的大航海时代,拾历史台阶而上的欧洲正处于强烈的乐观主义气氛中,国家经济特别是特权阶层的财富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在英国,新的产业资本和特权势力正在逐渐形成,工业革命的曙光已经隐隐出现;在法国,贵族资本在短短十年膨胀了2.7倍;葡萄牙尽管已远不如当年的鼎盛时期,但是存下的家底连同周边诸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辐射效应,也使得葡萄牙的经济处于“明朗的春天”。经济上的强盛令主导社会的思想“有了更强的底气”。欧洲各个阶层的很多人都抱有乐观主义态度,认同莱布尼茨“这个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认为大家生活在一个“既定的和谐世界”里。人们很满足,甚至自鸣得意。
当时里斯本作为葡萄牙首都,早已是世界性航海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里斯本市民以虔诚的宗教信仰闻名于世。有人说,如果上帝要饶恕一个城市的话,首先就是里斯本,然而,大地震却摧毁了这样一个繁华与富庶的城市,而且是在一个宗教节日。这一事实震动葡萄牙,更让整个欧洲震惊。
当代哲学家德勒兹曾说:“在欧洲历史上,能和这次地震相比的只有纳粹集中营。”不管怎样,这场大地震给欧洲敲响了警钟。欧洲人开始进行反思,为什么“好心肠的上帝”要毁灭一个伟大而又虔诚的城市?很多人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所以,当里斯本开始大力赈灾时,一场围绕地震起因而出现的思想碰撞出现了。
触发思想大地震
里斯本地震之后,欧洲宗教界视这次天灾为天谴。在民众急需救助时,牧师们却大力宣传所谓的“上帝的惩罚”的理论。他们认为面对上帝的惩罚,里斯本的人们最先考虑的不该是重建,而是忏悔自己罪恶的灵魂。当时葡萄牙最有影响的耶稣会士马拉格里达在1756年秋发表“一种看法:这场大地震的真正起因”一文,蛊惑说里斯本大灾难不是自然现象所致,而是罪恶生活方式诸如看歌剧、听音乐、斗牛等奢侈享乐带来的恶果,预言地震周年之际将会有更大天谴降临人们头上。这一耸人听闻的预言被广泛散播,接连不断的余震使惶恐不安的人们把地震周年当成了大限之日。
天主教会腐朽的观点和理论受到进步知识分子们的反感。在众多批判者中,伏尔泰最为活跃。他在第一印象下所作的《里斯本灾难诗》批驳当时流行的“一切都很好”的信条,质疑天谴论:若是上帝的惩罚,婴儿何罪?巴黎与伦敦有更多罪恶,为何却惩罚里斯本?伏尔泰还借此将矛头直指当时流行于欧洲思想界的“乐观主义”哲学。他的著作很快在巴黎沙龙里流传。自他的诗作以后,就有了至今仍然有争议的、认为里斯本地震标志着乐观主义终结的论点。
随后,卢梭也加入到了评论行列,他和伏尔泰就“上帝”同人类灾难关系与否等问题的争论使启蒙运动更加深入。哲学家康德也在1756年专门撰写了三篇分析此次地震灾难原因的论文。
总之,整个欧洲都在为里斯本的灾难反思,上帝惩罚的解释被普遍质疑,因为人们发现,尽管大震发生后使用了最虔诚的正规仪式终日祈祷,连续不断的余震并没因此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