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医 - Thedao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5:27:26

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医

【樊正伦】 2010-03-09 20:46:37 阅读27 评论1 字号:大中

                 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医

                                樊正伦

 我们很多的中医的学习者,在学到一定程度时,就总会觉得前面有一个槛儿跨不过去,实际上这就是对祖国文化,对中医内涵的东西有些读不透,读不懂。中医是植根于几千年深厚的中华文化之中的,如果想深刻地了解中医,就不能切断中医和中国文化的这种水乳交融的联系。同样,作为医生如果能够做到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在诊疗中如庖丁解牛,以无间入有隙,游刃有余。

 

                        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我们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才是中医学?中医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在我自己学医和几十年行医的过程中,困惑了我很长很长时间的就是这个问题,我翻了很多很多的书,觉得对这门学科很少人能给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说中医学是什么,翻开很多很多前人编的、今人编的教材和书籍,都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目前中医的概念和内涵就是面临这么一种情况。在我进入中医界这几十年的过程中,以我自己对中医的体会,以及对前人学术经验、学术思想的汲取和学习,大致得出一个也许是不完整,但值得深入探讨的定义。

 我觉得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周易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来研究人体生活运动规律的这么一门学问。从这个简短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的就是中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的指导思想就是中国古代道家,不是道教,是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学派,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为指导。运用了周易阴阳五行的理论,是什么理论呢?是象数理论。

 道家思想也包括了很多很多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中最主要的,和中医联系最密切的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思想。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整体观,我们现在很多中医教材中讲到的整体观,主要是讲人是一个整体,其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人和自然界绝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宇宙在它的不断运动中形成了“一”,“一”是阴与阳的有机结合,阴和阳完全重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一”的状态,然后在不断的运动中分出了阴和阳,纯阳为天,浊阴为地,同时,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之间的交泰形成了“三”。这个“三”是产生我们人类和万物的基础。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医大夫也好,还是作为我们普通人也罢,要想治病养生,就必须首先知道人是从哪儿来的。人是天地运动的产物,所以《黄帝内经》的开篇,上讲天,下讲地,中讲人,它讲的是什么,就是讲我们老祖宗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天地的一个基本的认识。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说:天地产生了万物,它赋予了万物各种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生命。构建万物的基本物质在中国文化中叫做“气”,即一团看不见、摸不着但在不断运动的物质,我们祖先没有现代物理学,也没有研究到夸克,但是我们祖先在认知世界的过程里面,他认为组成世界最基础的物质是“气”。所以中医学里叫“气一元论”,很多西医朋友也跟我说,你们这中医的气太难研究了,看也看不着,摸也摸不着。其实我觉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如果能把它完全描述出来了,就离它的本质有比较远的距离了。

 我们都知道,当人晕倒的时候,咱家的老奶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掐人中,为什么要掐这儿?因为晕倒了就是厥,就是违反了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规律。老奶奶一摁这儿,摁的是天地交泰的地方,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人就醒了,这就是中国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医学在认识问题上的一种基本方法。所以说人法天地而生,不是一句空话,也绝对不是古人简单的想象,而是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认识自然,怎么认识社会,怎么认识生命的问题。

 

                    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源泉

 

 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老子的《道德经》是很重要的一部书。我们读唐代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其中大量地引用了《道德经》的话,而老子的道家思想本身,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是我们本源文化中最早的文化。

 构建中国文化有三个支柱,道家、儒家、佛家。佛家是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为中心。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了道家文化的,比如现在讲儒学,新儒学。的确,儒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黄帝内经》中也有,主要是借用了儒家君臣观念,说“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但是贯穿整个《黄帝内经》始终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思想。它贯穿了一种天人合一,人法天地而生,人秉阴阳气而生这么一个理念。所以我跟我的学生们讲,如果想读好《黄帝内经》,一定要对中国道家的思想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老子的时代要比孔子还要早一些,大圣人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曾经赞叹过,老子的学问太伟大了,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么老子的思想从哪儿来的,老子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老子的思想是我们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思想的集中体现。妈妈是很伟大的,她的爱是无私的,看看整个一部老子《道德经》里面,它不讲打,不讲斗,他讲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再看看孔子,孔子的思想从哪儿来的?孔子的思想是以父系氏族为主体思想的代表。母系氏族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进入父系氏族以后,从夏朝开始,然后都是屈指可数的历史。孔子要求人在外讲君君臣臣,在家讲父父子子,主要是社会的秩序,这是《周礼》的思想,而孔子的思想是在等级思想的基础上加了两个字,一个是“仁”一个是“义”,所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土壤。而道家思想是影响着中医整体发展的主体根源。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现在中医饱受诟病的就是它同周易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紧密,而一提到阴阳五行,很多人就批评说不够科学。而实际上阴阳五行理论恰恰是中医的精髓所在。“阴阳五行者,天地之道也”,那么阴阳五行从哪儿来的?它不是人们编出来的,周易里讲到了,“河出图,洛出书”,就是周易的这种阴阳的排列,它来源于河图与洛书。我们先看一下河图洛书的图形:

 我们看河图底下是一个白圈,六个黑圈,叫“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上边两个黑圈,七个白圈,叫做“地二生火,天七承之”,左边是“天三生木,地八承之”;右边是“地四生九,天七承之”;中间是“地五生十,天十承之”。这就是河图的基本图形。

 大家可以看到,东南西北中,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中五生土。木火土金水,在河图中,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模式,这些听起来很玄奥,但都是结合了天地自然的发展规律。我们在北方,可以看得很清楚,一月会下雪,阴历一月的时候下雪,雪是什么?是水,雨最大的时候是阴历六月,因此“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二月的时候是春天刚刚暖和的时候,热刚来临,到阴历七月,七月流火的时候是最热的,因此为“地二生火,天七承之”。所以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东西,创造阴阳五行学说,就是认识人体,认识整个生命运动,认识人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武器。

 作为洛书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天为乾,地为坤,纯阳为天,纯阴为地,阴阳看得很清楚了,但是只有阴和阳是不行的,他们必须有一个阴阳的运动变化的关系。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为什么不是七经和八经呢?《易经》讲“纯阳为天,纯阴为地”,即纯阳为仙,纯阴为鬼,如果按照人文学,这乾和坤是神和鬼,都不是人。那么我们把天和地都去掉了,中间就剩兑、离、震、巽、坎、艮了,这六个卦象正反映了阴阳气的多和少,在《伤寒论》里面就变成了伤寒论所说的六经。

 为什么《伤寒论》可以统治百病,因为人在气交之中,除了天和地以外,这六子的变化是任何人,只要是人不是神、也不是鬼的话,都是无法逃脱的,就是任何疾病,治病力求其本,本着本于阴阳,如果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不管你是外感病和内伤病,不可能逃脱这六个范畴,兑主肺主金、离主心主火、震主心包主相火、巽主肝主风、坎主肾主水、艮主脾主土。所以我们一看这个就知道了,我们的五脏六腑,我们的六经都是从这儿来的。

 中医管五脏叫脏象,而不叫脏腑。脏是“藏”的意思,“藏象”就是藏于内而显象于外。所以《黄帝内经》在讲到风的时候,它讲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讲西方的时候讲,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所以要去研究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这种变化的时候,如果离开了传统文化对东西南北中的方位观念,离开了阴阳五行的这种理念,就没法理解中医所说的肝、心、脾、肺、肾的真正的概念是什么,真正的内涵是什么,中医的理念就来自于这些古人对自然天地的认识,不了解这个背景,是无法理解中医的。

 

                      象数理论是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

 

 中医学运用了周易的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那么什么叫象数理论?象数理论是中国人认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来说,夏天大家都想买西瓜,如果你不想切开它的话,那你肯定到那西瓜堆里挑一个,拍一拍,听一听,摇一摇,你不希望买一个生瓜回去,就想通过你对外面的观察,去了解里边是熟的还是生的,这是我们买西瓜的办法。如果一个很好的老瓜农他怎么办?他坐在这儿一看这堆瓜,就能告诉你,哪个是生的,哪个是娄的,哪个是甜的。他实际上就是能够观其相、知其数了。我们觉得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就是中国人的方法。相是外在的表现,你没问那西瓜长了多长时间了,但是它背后一定有一个数的存在。

 如果我们去吃饭,进来一个服务员,你绝对不说她七八十岁,你知道她是十六七岁,二十来岁;进来一老太太,你也没问她岁数,就知道她六七十岁。这就是象的后面就带有数,咱们中医学说的望闻问切就从这儿来的。如果我们拿同样的挑西瓜的例子说现代医学的方法,把这三个西瓜放这,要用西方科学的办法挑出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哪个是娄的,那方法要不就切开检验,要不然就从根儿那抽点儿水,从中间再抽点儿水,从底下再抽点水,到实验室化验含糖量,就知道它是不是甜的了;如果想知道它沙不沙,你得照X光,因为你没法判断。而我们的老瓜农,他不仅知道沙不沙,甜不甜,他还能知道,这个瓜如果长在沙地上,长在今年这个气候里,这个瓜就是沙的。这也形象地说明了中医和西医在观念上的区别,我们中医学在认识这些问题的时候,是有她自己非常独到的地方。

 中医诊断里面讲:“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你要是一个不太高明的医生,就像卖西瓜似的,你得拍半天;如果你是很高明的医生,你一看到他的状态,你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我们很多有经验的老中医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所以他们临床效果才那么好,正是因为他们正确地运用了这种思维,没有做更多的检查,但是能观其象而知其数。

 我们前面讲到了男女的生长发育周期是不一样的,男子的周期是8年而女子周期是7年,男女分别在32岁和28岁达到生命的顶峰时期。孔子讲,“男子三十而婚,女子二十而嫁”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奉劝很多女同志,你要想美丽年轻,28岁以前你就得完成生育的过程,因为你在28岁以前是个不断往上走的过程,这时候你怀了孩子,再生完了,身体又很快地组合到原来的状态;如果等到35岁再生孩子,你再努力也不可能恢复到28岁以前的状态了,所以我们看城里很多小保姆还像个小女孩,但其实已经做妈妈了。这说明了中医学研究的,严格地讲不是疾病的学问,而是研究人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学问,是以周易为主的阴阳五行的象数理论,来研究人体的生命的规律。

 

                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前面叙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一理念,其中的“三”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是天地交泰的一种运动的变化,就是运动的气,叫做“运气”。这个“运气”不是咱们今天说的“碰运气”的“运气”,其实中国真正的运气的含义,就是运动的气,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么一种状态。

《黄帝内经》中讲到“五运六气”,五运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在地上的表现,六气是什么,是风、寒、暑、湿、燥、火。在讲到这些变化的时候,《黄帝内经》是这样讲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就是说,作为天地中的人,你的一切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指的是如果光知道了风、寒、暑、湿、燥、火还不行,还必须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才能够正确认识,所以我们中医学里面,把它归纳为运气学。

 运气学提出每60年一次运气变化,这种运气变化是我们祖先通过了长期的观察、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演绎推理,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很重要的模式。既然人在气交之中,你在运动的变化气中,你就不可能逃离它,疾病的产生也就随运气的变化而来。就我们都共同经历的疾病来说,2003年非典肆虐,2004年禽流感爆发,由于这种大面积的传染病、流行病常常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致病因子的问题,它是由于自然界的气候条件、环境给了它发展的余地。

 佛家有一句话叫做“因缘相合则为果”。“因”,致病因子是客观存在的,我想非典病毒也不是外星人对地球人发起的细菌战,也没有任何事实证明,它是从月球、太阳下来对付地球的。它这种致病因子,即“因”是客观存在的。得病就是“果”。中医治病,不从因入手,而是从因果之间的条件入手。切断了“因”发展成“果”的条件。

 以非典为例,非典病毒出现的时候,广东和北京同样受害,我们做过调查,在广东那一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左右的那一段时间,整个的气候是寒、湿、热共存的气候条件,寒、湿、热是非典病毒产生的重要的条件。风寒暑湿燥火不同的排列组合,湿、热、寒这三个条件并存在一段气候中是很少见的,而当时广东的12月到2月就是这个环境。北京发病的时间是3月到5月,是开“两会”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从广东到上海或者北京去了,这么多人到了上海,为什么上海没有广泛地流行起来?而北京流行起来了?北京之所以发病,不是因为广东人都跑到北京来了,而是在北京发病期间的3月到5月同广东爆发非典时候的气候非常相似。北京的春天是一个多风的气候,是一个燥的环境,所以雨少、风多。而非典那一年从3月到5月,北京整个春天都没有风,是一个和广东类似的寒、湿、热条件。风是最好的去湿剂,那个衣服湿了,都知道要挂在阳台上,你为什么不放在屋里呢?是因为不通风。不刮风了,湿气就排除不了。

 我们在北京做过统计,以往流感来到的时候,不管是从中医分的风寒还是风热,出租汽车司机感染率都是最高的,因为他们防护条件差,什么人都接触,就是在风寒和风热的这种环境下,他自我保护的能力最差,所以他最容易染病。而非典那年,非常的奇怪,北京出租汽车司机的感染率是0,为什么?因为3月到5月北京汽车还不用开空调,跑在路上是开窗通风的,风是最好的祛湿剂,寒、湿、热三者的共存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湿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你把这个条件挡掉了,非典就不会发生了。而再看看我们的医院,我们的医院在非典来到的时候,护士就怕地上不干净,一个劲儿地拿那个拖把在地上拖着,实际上是在创造非典病毒的发展条件。这个条件不解决,你穿再多的防护服,恐怕也枉然。我在非典时期一直在接触患者,一直在看病,除了上人多的地方,我在大街上绝对不戴口罩。你要戴上一个小口罩,你在呼吸的过程中,也构成了一个小湿热的环境。

 根据五运六气的理论,我当时认为过了5月23号,非典就会过去了。为什么,根据《黄帝内经》讲,5月21日是小满,一进入小满后,气候就会发生变化。到时候,主气就变成了少阳相火,相火带有风火的性质,北京的风就吹起来了,非典就会结束了。结果到了5月22日,北京报的感染病例是0。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能看到我们祖先是多么聪明。

 在治病理念上,中医和西医可以说是根本上的不同。西医治病,中医治人,就是调理自身切断病因发展的条件。

 我认为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除去保留了我们世界上惟一的象形文字以外,我想就是中医了,这个是无可否认的。而且在21世纪,它必然以最快的速度走向世界。事实证明,中医的思维是科学的,2003年非典病毒流行,风极一时。2004年,北京研究非典病毒的病毒所,不小心把非典病毒又放出来了,有一个研究生在那儿做完实验,就来回跑,从北京到安徽跑了四趟。市领导很担心地跟我说,这次是不是非典又要来了?我告诉他放心,因为2004年不具备2003年春天那种气候和条件,所以尽管他跑了四趟,非典病毒还是非典病毒,但是它不流行了。

 

                     传承中医不能离开我们传统文化的根

 

 中医是脱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个根的,很多学中医的学生跟我抄方子,因为很多老大夫的方子在临床上很有用,但学生抄过去了,过些日子他就说不会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呢?其实这就是舍本逐末了。我打个比方,说这个方子就像长在树上的树叶,抄方子的时候,把那树叶一片一片摘下来放筐里了,然后来了患者就用那方子去看病。摘下来的树叶开始还是绿色的,到最后连形状都没有了。这个树叶长在树上的时候,是很有生命力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一片一片摘下来的时候,那已经离开了它的本源了,过两天就变朽了,朽木不可雕。所以我经常给年轻的中医学生说,一定要不要在术上做文章,要在道上求根本,当你在道上找到根本的时候,随手拈来全是药。

 我们大家应该好好想想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中医为什么能治好病?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要从实验室去找,你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上去找,你就能找到。《黄帝内经》中讲“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这就是中医在治病中和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作为一个中医大夫,上不说天文,下不识地理,中不懂人事,我想这个大夫是没法当的,《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宜,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更不用说当上工了。所以如果我们好好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从迷茫中找到中医要走的方向。

 我们有很多大医,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刻的理解。他们自觉地在运用这些思想去处理问题。大家知道从孙思邈开始,一直到唐容川,我们那么多名家从哪儿出来的?学医时,他们没有更多的老师,但是他们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他们都有这种思维,良相治国,良医治病,当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对人体生命认识的时候,就可以成为一个良医了。我们对中医一定要有信心,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积淀,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中医学就是这宝贵遗产中最最宝贵的瑰宝。

 我们原来的中医基础教育,老师不允许先翻四书五经,而要先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再来学中医。我常对学中医的学生们讲,一定要多读经典。为什么我们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经典?不是因为它年代久远,而是因为它常读常新,你永远读,你可以不断从里面汲取营养,所以能被称为经典。

 中医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有方子可用的时候你就用,没方子可用的时候,你也要去求,从哪儿去求,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中去求,从根本上求。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部《黄帝内经》,上讲天,下讲地,中讲人,讲的是做一个中医大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伤寒论》、《金匮要略》则告诉中医的规矩准绳。举个例子,你要想当木匠,怎么平板,怎么合缝儿你必须学会,因为你学不会这个,你就是再有认识,你也没法做出这个桌子来。

 中医学是可以分科的,内、外、妇、儿、针灸、骨伤、眼科、耳鼻喉都可以分,但中医的整体性决定了一个一生不能把自己限制在专科的范围内。因为中医讲天地人,必须以大方脉为基础,如果一个医生连感冒都看不好,还你看什么肝病啊,什么肺炎,不用想。我们知道扁鹊是名医,他到赵国,赵国人重妇人他就当带下医;到周朝,周朝重小儿他就当小儿医;到秦国,秦国重老人,他就当耳目医。这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总之,中医和西医都产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下,各有各的长处,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骄傲自大。费孝通有本书叫《文化自觉》,在书中他提出了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东方人有东方人的美,西方人有西方人的美,中医有中医美,西医有西医的美,对自己的美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觉得外国的月亮都比国内的圆,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美在哪儿,谈何美?第二,要美人之美,对别人的东西,对西方医学的东西,对西方文化的东西,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是说就你美,别人就不美了。当地球上美美能够共同存在的时候,东方美和西方美能够共同存在的时候,天下就大同了。

 

http://bbs.puretcm.com/viewthread.php?tid=6107

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中医 - Thedao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怎样理解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天人合一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怎样理解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天人合一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理解“资本主义” - 邱海平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边框背景】方块背景 - 同恩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边框背景】填充背景 - 同恩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博客背景素材】博客日志背景素材&使用方法代码 - 玫瑰夫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日志背景颜色 - 闲散人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阴阳边框日志背景 - 山间溪流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阴阳边框日志背景 - 山间溪流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经典日志背景 - 小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日志背景边框制作方法 - 山间溪流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化虚为实学中医--兼谈我所理解的“三焦 - 顺从自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对“短线”的理解 - wjg931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塑性铰理解 - 小雨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相遇---外遇....理解 - wxja1983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经典背景素材 - 香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PS背景素材 - 学海无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PS背景素材 - 学海无涯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常用背景】动态雪景 - 同恩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背景顶区图片素材 - 理睬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动态背景素材大全 - 玫瑰夫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金属方块背景 - 小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最爱-横竖背景 - 小小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