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峰 / 行进课堂 / 洞穴探险须知 - 驴友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6:54

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洞穴探险始于明代徐霞客。英国人李约瑟称徐的著作与其说是17世纪知识分子的著述,不如说是20世纪的野外考查记录。遗憾的是他没有绘下一份洞穴图纸,不知是失传,还是当时的他没有想到?继徐霞客之后,我国的洞穴探险后继乏人,于是洞穴成了我国遗留在大地上的“最后的”神秘所在。
和欧美等国相比,我国拥有的洞穴数与我国从事探洞活动的人数很不相称。专门出售洞穴用品的商店在我国也没有出现,有些用品只在旅游、体育用品商店里偶尔有售(注:现在北京几家登山用品店有售)。近年来,我国已有群众性洞穴组织了,如1984年贵州省地理学会建立的我国第一个洞穴组织洞穴专业委员会;1987年华南师大建立的洞穴研究会;1987年建立的广西柳州洞穴协会;1989年设立的中国科学探险学会洞穴探险部;和1991年中国地质学会建立的洞穴研究会等。但直至今天,民间的业余探洞者还寥若晨星。

在西方,洞穴探险已发展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吸引了众多青年人参加。参加者必须先在洞穴学校进行严格的技术训练,获得合格证,才能参与探险。持证者不仅有单独探洞的能力,而且还有遇险时救护别人的能力,以及测量绘制洞穴图等基本技能。

洞穴探险的业余爱好者应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洞穴的基本地理地质常识、进行探洞技能的训练、以及购买探洞的基础设备等。由于探洞是进入一个黑暗的未知世界,因此。探洞者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包括克服恐惧感、队员间相互合作、对洞穴的科学认知等。探洞者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欧美的洞穴探查队伍中,常有随队的精神病学者作为探洞者的一员,以判断探洞者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黑暗而超静的地下环境,以及艰难的洞穴探测不是每个人始终始终都能承受的。国外曾经多次进行过单人在洞穴环境长时间逗留的试验,记录是一名法国女洞穴学家在80米深的洞穴中逗留100天。打破了世界记录,但据说她也因此受到了刺激。

入洞前需访问当地居民中的知情者,以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由于他们的描述往往带有迷信色彩,所以也不可完全相信。如有可能请教有经验的洞穴专家或查阅要去洞穴的大比例尺地图就更好了。目前有些欧美国家已把探明的洞穴资料输入电脑,大大方便了探险者。

离家前应把要去的地点、同去的人数、进出洞口的时间等信息告诉家人,同样的信息还应写在一张纸上,放在进入的洞口旁或交给当地的居民。以便一旦遇到不测,外界可以及时组织救援。

探洞的基础设备大致有坐具、胸具、下降器、上升器、足绳与压紧器、牛尾绳、各类金属环、头盔、乙炔罐瓶、透气的探洞服、装备包等,还有共用的设备——尼龙绳(多为静力绳)。

此外,进洞时别忘了带少量饮水、食物,及少量外伤用药和胶布。进洞的背包一般不要超过10公斤,以可以单手传递为标准,外挂系统越少越好。最好带上笔记本和简单的测量用具。

最基本的安全人数是3人同行,千万不要单独行动。在洞内行进时不要跑跳,以慢速为宜。各人行进的步伐也要依身材大小而定,不一定非要踩着前人的脚印走。对于陌生的细小的支洞一定不要钻进去,因为很有可能就钻不出来了。

为了避免迷路,可以采取测绘草图或用可移动的地物作标记的办法,或者也可拉线绳。最该禁止的是用铅笔或油漆在洞壁上作标记的作法,因为目前尚无统一的符号系统,先后入洞的队伍所作的标记有可能相互混淆、反而增加了迷路的危险。

洞中一旦迷路,首先不要惊慌,不要乱撞。不要分头探路,这样更容易走失。应该把全队的人召集到一起,稳定情绪,尽量做最坏的打算,节约饮水和食物。每个队员都努力探索来时的地貌特征,从最初迷路的地点开始做充分的标记.并以这一点为大本营,分别探索每个人想出的可能路径,不成功时再回到这一点。如果照明工具损坏了,千万不要摸黑探路,这时除了等待救援之外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发现乙炔灯火焰闪烁,表明氧气不足或二氧化碳含量已达3%,这时要特别注意,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0%时乙炔灯熄灭,会迅速致命。当然这样的情况不多。目前我国只在云南发现个别洞穴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还有,入洞最好避免雨季,以防暴雨水流切断出洞道路。还要避免水洞,因为我国日前的探洞水平远未达到探水洞的标准,十次洞穴事故就有九次发生在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