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09:01

柴科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840年5月7日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冶金厂的厂长兼工程师,因此小柴科夫斯基从小便过着富裕的生活。他身体脆弱,温柔善感,有着对音乐的特有感受:他最初获得的音乐印象,是当地湖上渔民爱唱的那些悠缓的抒情曲调;他家里有一架“机械乐器”,能演奏意大利和德国作曲家的一些作品,其中他最爱听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等,莫扎特始终是他最爱的一位作曲家。

十岁时,柴科夫斯基被送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1859年)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中,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交际性钢琴演奏,并写出他的头一批作品来。1861年,当安东·鲁宾什坦创办的俄罗斯音乐协会开设“音乐班”时,柴科夫斯基便在业余时参加学习,而当这个“班”在1862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时,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前程。1865年柴科夫斯基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获得了银质奖章。翌年,应尼古拉·鲁宾什坦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在莫斯科,他同文学戏剧界的许多朋友建立了友好的交往:他同尼古拉·鲁宾什但保持着终生的情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鲁宾斯坦首次弹奏或指挥演奏。1881年当尼古拉·鲁宾什但去世时,柴科夫斯基写了一首钢琴三重奏曲,题名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满怀深情地怀念他的这位知交;他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会晤和交谈,对他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托尔斯泰对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曲》表示了深深的赞赏;他参加以奥斯特罗夫斯基为首的“艺术家小组”的活动,增强了对艺术的民主倾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的关注和理解;他同经常上演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作的小剧院的艺术家的密切联系,无疑对他的歌剧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此外,他同彼得堡“强力集团”中的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以及斯塔索夫之间也有亲密的往来,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和《暴风雨》幻想曲,就是在他们的建议之下写出的。但是,柴科夫斯基用以反映周遭现实的方法同“强力集团”并不一样,他侧重于人的复杂的内心生活的心理刻划,即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在各种不同的题材和体裁中用音乐的形象以揭示人的思想感情的最细微的色调变化;他描绘一个普通人的痛苦和欢乐、怀疑和不安,叙述一个普通人对祖国、对人民、对俄罗斯大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他深信人的精神的美及其崇高的道德力量,并用惊人的力量来体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体验,柴科夫斯基对人的心理、道德和哲学问题的专注,接近于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文学大师如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词夫等。

1877年,柴科夫斯基经历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在这一年间,他出人意外地同音乐学院的一个女学生结婚,但是他的家庭生活也在这同一年间宣告结束——他们离婚了。这一年在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是精神最为苦痛的一年:他得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脱离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这期间,通过鲁宾什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寡妇一一富有的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创作,柴科夫斯基同梅克夫人的这种特殊的、而且显得有点神秘的关系一直保持了十三年才突然中断;他同梅克夫人长时间频繁往来的信件,是研究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和创作的一份丰富而宝贵的材料。

从1885年开始,柴科夫斯基重又积极参与音乐社会活动,他当选担任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主席,他的声名开始远扬国内外。他在彼得堡、莫斯科、哈尔科夫和敖德萨等地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还到德国、捷克、法国、英国和美国旅行演出,到处获得广泛的欢迎。1893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的学位。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这两个时期基本上同俄罗斯社会现实的不同状况正相符合。大约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直到1877年离开音乐学院时为止,这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他在这一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在六十年代当俄国广大民主阶层普遍觉醒并为反对农奴制及其残余的积极斗争中形成的俄罗斯革命解放运动高潮所提供的自然土壤中结出的果实,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著名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三部交响曲和其他一些标题交响乐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和《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交响幻想曲等。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极盛时期。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残酷的压制。柴科夫斯基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他为这些问题所苦恼,因为他从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中都找不到答案。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三世统下的黑暗的反动时期的社会情绪———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他力图描绘为自身幸福而斗争的人们的形象,力图表达人们必须战胜命运、必须扫清前进道路上一切障碍的思想(《第五交响曲》),但他在描绘人同命运的威力之间的冲突时,常会表现出宿命的哲学思想(《第四交响曲》),人们的反抗和斗争终于还是无力克服那过于巨大的障碍,从而导致悲剧性的结局(歌剧《黑桃皇后》和《第六交响曲》。不过,柴科夫斯基即使处于面临怀疑与幻灭的绝境中,依然保持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样写出一些充满光辉和温暖的作品来(舞剧《睡美人》和歌剧《约兰塔》等)。

柴科夫斯基在晚年达到了他的创作道路的顶点,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十月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过不多日,他突然得了重病,11月6日便溘然长逝,下葬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墓地。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涉及各方面的体裁,数量也很可观,他一共写出十部歌剧、三部舞剧、七部交响曲、四套交响组曲、一系列标题性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从他的气质特点上看,他首先是一位抒情诗人和心理戏剧家。他所创造的鲜明、深刻而有力的旋律形象,具有令人心驰神往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当他在世时便己受到非常广泛的听众的赏识和欢迎。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编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杨民望先生编著《世界名曲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