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顺生》壶外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0:53
        我国古代圣贤,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最擅长打比方讲故事。为了让一般的大众听懂他们的主张,接受他们的观点,往往娓娓道来,将一个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故事之中,生动而又不乏幽默,让人心悦诚服。
        庄子在《养生主》开篇为了阐述自己的养生之道。曾讲了一则“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故事形象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的一切行为当顺应自然的法则,按事物本身的规律行事,使人们的人生、自然与天然的法则相吻合。“道法自然”这也是老庄哲学所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顺生”的本意也出于此。我《顺生》一壶的创作的初衷便是有感于此。
        回想我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说,我还是较为幸运的:既没有经历前辈反右斗争的劫难,也没有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还赶上了恢复高考的第一班车,进入了大学,机制的改变使我能用更理性的心态来判断我的价值取向,在不违背天地人伦这“道”的前提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走出校门已二十年了,生命也渐渐进入秋季。睡觉前,我依然还有看上几页书的习惯。而其中最喜欢的还是庄子的散文。遨游于作者为我们展示的大鹏展翅九万里的广渺的想象空间,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洗礼。这还不仅是由于他文句的大气磅礴,想象奇伟,更因为他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理想天堂,令我神往。今天,每当我在读这些文字时,往往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协调与认同。这些观念仿佛融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就是让生活顺其自然。
        同时,一种创作的愿望在心中萌动;将这样的人生感情用作品表达出来。而选择再三,觉得还是用“树”的具象还表达这个主题比较切题。因为树,特别是长在黄山上的“松树”,曾经给我深刻的印象。它们哪里是树,完全就是一个个活的自然的精灵。
        无论是千仞绝壁之上,还是万丈悬崖边,也无论是乱石岩缝之中,还是阴冷不见阳光的深渊里,都因地就势,从容不迫,长得清朗挺拔,容光焕发。风吹倒了,就势卧着长,雷劈开了,根从中间长出新枝。日出时,屹立在山巅,远望象壮实的汉子;云起时,若隐若现,如超凡脱俗的云中仙子。……
        那融于自然的从容率真,即天树合一的精神风采科就是对“顺生”这一题最生动的注解。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造型:横卧的树干是壶身,这显然是一段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树。风雨的侵蚀,虫咬雷击,已剥落了它大半的“皮肉”。但在下面仅有的小半部分长出的树皮上,在其余不断愈合的树干的“伤口”之中,依然给我们传递着旺盛的生命信息。长长的叉枝弯曲向前,形成壶的提梁把。短一点的小枝笔直地向上,向首组成壶嘴。我想用它清晰的年轮与流畅的曲线。告诉人们:它横卧着、生长着,随遇而安,悠闲从容。顺势而生。
        微黄的树皮、沧桑的树干的纹理处理,是想向人们传达这样的讯息:
        自然界的树,可以百年、千年地成长,而这“陶”之树更可以“永世不朽”。
         既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就是一个匆匆的过程。正如古人所说“譬如朝露”、“人生几何”。就应当真切地去体验每一刻时光。如果拥有这样的心态;也许会让我们对别人更真诚一点,对名利看得更淡泊一些。乐天知命地过生活,也可以让我们的心胸变得开朗自由起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晋人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一赋中写下的千古绝唱,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浮想联翩。放松自己,融入清新的自然之中,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我并非奢想成为“陶渊明”。只是想活得自在充实些,能用自己的作品自由表达真性。这样,我至少可以向林语堂先生所乐道的“理想人生”靠近:“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是偷懒,穷不至于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完全不出工;或者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已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会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会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会很知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的一生或读书做学问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处,此第三境也”。此三境本应当是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而言的,但就“过程”而言,我仿佛已踏入了第三境界。
       “那人”正在冲着我微笑。就选择这个“行当”而言,我并没有后悔过,因为它早已不仅是我赖以养家的手段,而成为我生命历程中一个个重要环节。我的作品表面上,不过是一个个似木非木,象竹非竹形态各异的具象,而骨子里却都是我心中浓浓的氛围。
        自然的伙色总是最富诗意的,它为我们显示美的风景,缤纷的颜色,饱满的果实,然当果实从枝头被摘下的那刻起,也必然走向衰亡、凋零,而后雪掩土埋。人行的轨迹也大致如此,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愿人们能以达观、平静、愉悦而又悠闲的顺乎自然的心态来享受这人生的秋景。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把人真的一面画出来,画也人性的透明”,而我以为:更应该活出人“真”的一面,活出人性的透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