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图太远,去哈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2:26
2010-3-19 2:13:30

保护视力色:
南桥
近日,我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上看到一则通知,说美国国会图书馆一基金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要到了。国会图书馆的这个基金项目,叫“利用原始资料开展教学”(Teaching with Primary Sources), 鼓励教育者利用国会图书馆汗牛充栋的免费资源、第一手资料,展开教学活动。教育者可以获得5000-15000美元的资助,将这些资源整入教学当中。换言之,国家图书馆是花钱请你来用它的资料。
学者龚鹏程先生在博客上也写出,哈佛大学近年决定,将其资料逐步数字化,且鼓励、资助世界各地学者前来使用,唯恐你不来使用。
这个趋势是世界性的。在意大利,网络巨头谷歌将和意大利文化部门合作,将意大利罗马和弗洛伦斯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包括伽利略和但丁的真迹,一一电子化,免费提供给公众使用。谷歌将用两年时间完成这项浩大工程。意大利文化部门的官员说这是大好事,“能让意大利的文化资产让全世界看到。”
或许大家觉得西方国家财大气粗,才做这些事。实则不然,事实上现在国外的舆论,通常认为中国最有钱,而西方国家,如美国,纷纷陷入经济危机,意大利则是欧洲经济最不景气的“黑猪四国”(PIGS: 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之一。不过意大利文化部门善于利用合作,让谷歌出钱,扫描图书,传扬意大利文化,这应该是双赢之举。就我所知,西班牙也在大力推动数字图书馆项目。
不知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有无类似举措?我希望有。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做论文有时候还得跑北京查资料,得花很多钱复印,还限定时间,有的还不能复印。还有一些馆藏图书,只有专人才能调阅。不知道现在的情形改观了多少,但是根据龚鹏程先生的描述,查阅资料还是很不方便的。馆藏图书,不能只“藏”起来不给人看。这是典型的中世纪思维,认为知识是神秘的,是一种特权。需要提醒的是,数字时代早已到来,读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如果国家图书馆不采取措施,将其典籍数字化,那么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局面:学者可能会去调阅国外的资料,换言之,可能去哈佛查资料比去北图还容易。
宏观地说,学问就好比叠罗汉,总是一代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将原始资料和典籍开放,便于公众查阅,有利于一个国家整体学术气氛的活跃、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些文献,不应该是封闭保守的。你守住,设置重重门槛,它们便成了一些被虫蛀的死书,你将其开放,让国民阅读,它们便成了活的知识,推动知识的更新和学问的增长。我们这里说的是对内的开放,这应该是一个优先的考虑。学生写论文查个资料都这么费事,又如何指望学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诸多图书馆在宣传中,总鼓吹馆藏图书多少,或许应该换一思维,考虑利用率多高了。大国贵在有大气,而非有大钱。我也希望国家的文化战略里,也包括文化资源的开放,应鼓励图书馆大气地将自己的收藏,借用现代技术的优势,更为便利地推向公众。
(作者系旅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