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原理在历1史选择题中的考查特点及解题技巧例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4:58
政治原理在历史选择题中的考查特点及解题技巧例析近年来,高考选择题中出现了一些考查政治理论和观点的试题。诸如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理论。学生对其难以把握而失分较多,如何解答好此类理论题是广大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题例,分析其考查特点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政治原理在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考查特点

从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政治原理考查特点来分析,主要是考查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进行因果联系的分析,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互为因果等。近年高考中一果多因试题出现频率极高,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在众多的原因中能够分析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等认识历史原因的分析题。限于篇幅,仅对一因多果加以例举。

例1、《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府;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答案D]

例2、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答案D]

第二类,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主要考查运用共性与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理论。

现象与本质     例3、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稳定;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答案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例4、下列对于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第三类,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论断,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揭示。主要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与革命、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理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例5、下列事件中,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是:A反右倾斗争;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答案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例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直接影响                      [答案A]

人民与英雄的关系     例7、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①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②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③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④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答考查政治原理选择题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就是通过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人物作性质(阶级性质和社会性质)或立场定位来解答试题的方法。适用于关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理论题。尤其是关于分析历史事件性质(本质或实质),应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行动,以透过现象找出真正的内在性质。

例8、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此题关键是给历史事件性质定位准确。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官僚资本属大资产阶级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没收大资产阶级财产后,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因此没收这种双重性质的财产就“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二、矛盾分析法    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往往包含有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领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为次要矛盾。矛盾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确定主要矛盾以及分析由此影响的社会本质或实质。

例9、“府院之争”的实质反映了:A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B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C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D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此题答案选择D项。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北洋军阀争夺割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府院之争”反映的矛盾主要是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这一矛盾通过黎元洪与段祺瑞关于参战问题的斗争而表现出来。C项是错误选项,A、B项都是属于表面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近代中国最主要矛盾的分析题。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但这两种矛盾并非平行发展,也并非一种矛盾自始至终占主导地位,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交替上升互相转化的。如当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社会各阶级能暂时团结起来进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来侵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如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抗日战争等。而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时,则突出阶级矛盾为主,如太平天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

三、因果分析法      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活动大都有因果联系。近年高考中一果多因试题出现频率极高,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在众多的原因中能够分析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等认识历史原因的分析题。

根本原因     是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我们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例10、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此题我们只要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就可以得出应选A项。

②从阶级本质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或其所在的团体、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例1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答案A]

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    例12、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统治腐朽;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农民阶级反抗精神强烈                                      [答案B]

主要原因     在试题中有“最主要”和“主要”两种定语,前者与根本原因意思相同,后者要注意属于主要的所有因素。相比较而言,历史的内因、根本原因一般都是主要原因。故此类题解答可参照前文。例1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答案A]

直接原因     它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是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导火线也是直接原因。例14、1841年2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守军抵抗失败,炮台陷落,其直接原因是:A葛云飞中炮牺牲;B琦善拒不发兵;C弈山缺乏作战决心;D牛鉴临战逃走    解题关键是要认真思考题中的“直接原因”,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失败原因,而导致虎门失守的近期原因则是琦善拒不发兵这一史实,故应选答案B项。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的因素称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则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的存在。例1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是:A封建势力强大;B帝国主义的干涉;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中共中央右倾投降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它的失败应是针对无产阶级而言的,对国民党反动派来说是背叛,这种背叛是不以中共的意志而发生转移的。故选答案D。

四、特征分析法     指运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方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

例16、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出来;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集团最高统帅,拥有专制动力

解题关键是明治维新这一变革的阶段特征。B、C、D三项虽都是保留封建残余的表现,但都是日本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特征,而不是明治维新时期的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

例17、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A反对君主专制;B要求革新图强;C主张抵抗秦军;D《离骚》触怒权贵

本例中A项明显超越当时的时代特征,它只能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末期,B项则符合当时时代特征。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屈原正是由于主张变革,触动旧权贵的利益而遭不幸。联系战国时代其他变革者,如商鞅、吴起等的命运,更能确定B项的正确性。

五、综合分析法     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物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诸要素的综合理性分析得出历史结论来判断试题正误的方法。适用于含有多个原理的考查题,解题关键是对选择题进行正确的基本理论定位。例18、《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综合分析的理论基础:一是从土地分配制度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使用、再到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理论;二是针对少数人平均不能代表大多数人平均的特殊与一般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渗入分析。关键是正确分析A、B项,部分学生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的平均是社会成员间经济利益根本的和绝对的平均,即土地的平均决定了其它各项的平均,可以称其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原因。而事实并非如此,从理论分析,社会的绝对平均集中体现在生产终极结果亦即农副产品的平均分配上,它是通过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后的平均,是平分土地后的再次平均,更好的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C项答案只是“鳏寡孤独废疾”六种人享有国库统一标准的供应,只是少数人的平均,它不能代表太平天国社会成员的平均,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D项明显错误。综合分析后可知,正确答案是B项。
五、理论法。
  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 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进行科学分析。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例15]、 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她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政治标准(C项)或道德标准(A项)或性别标准(B项),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体现)。本例如果不用理论法解答,将很难确定正确选项,因为四项史实本身都符合历史实际,都能从不同方面说明武则天的历史贡献。
  [例16]、(2000年高考苏浙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该题难度较大,因为大部分提法教材都未出现过。从经济规律来看,面对生产过剩的危机,政府必须鼓励消费,扩大内需,鼓励出口,刺激生产。所以A和B都错。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由此排除C,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实行过计划经济。所以只有D符合题意。
  [例17]、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B、东方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滞后
  C、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列强的征服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该题要运用因果关系理论来解答。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不掠夺世界就无从发展,而这种掠夺,使亚非拉地区进一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所以B和C是垄断资本主义扩张的客观条件,D项是A项的结果,A项才是正确答案。
  六、大背景法(特征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这时首先要放开视野,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时代特征或阶段特征,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确答案。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show/582508.html例如:
XX顺应了历史(或时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改朝换代,变革社会的革命);
代表了XX(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或广大人民)的利益,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
统治者的各项政策,维护XX(封建地主阶级、清朝、资产阶级等)的统治;
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例如战争、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侵略等);
似乎能直白的在历史卷中写政治原理的可能性极低,以上或许能够大概可以称得上是政治原理吧?!
你可以请教历史老师。

原答案:
你说的是经济学原理。
政治学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上社会形态的变革,如春秋战国、英国等的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三大改造等)。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等)。
政党是有阶级属性的,不存在超阶级或代表全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国外的政党,中国近现代史中部分内容)。
哲学有:
历史是不断发展着的,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胜利(光荣革命、张勋复辟、袁世凯复辟等)。
一切从实际出发,各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只有符合本国国情才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

浙江省兰溪市第三中学(321100) 戴胜旗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中出现了一些考查政治理论和观点的试题。诸如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理论。学生对其难以把握而失分较多,如何解答好此类理论题是广大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题例,分析其考查特点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政治原理在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考查特点

从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政治原理考查特点来分析,主要是考查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的内容,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进行因果联系的分析,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互为因果等。近年高考中一果多因试题出现频率极高,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在众多的原因中能够分析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等认识历史原因的分析题。限于篇幅,仅对一因多果加以例举。

例1、《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府;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答案D]

例2、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答案D]

第二类,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主要考查运用共性与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理论。

现象与本质 例3、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稳定;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答案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例4、下列对于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第三类,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论断,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揭示。主要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与革命、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理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例5、下列事件中,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是:A反右倾斗争;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答案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例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直接影响 [答案A]

人民与英雄的关系 例7、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①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②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③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④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答考查政治原理选择题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就是通过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人物作性质(阶级性质和社会性质)或立场定位来解答试题的方法。适用于关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理论题。尤其是关于分析历史事件性质(本质或实质),应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行动,以透过现象找出真正的内在性质。

例8、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此题关键是给历史事件性质定位准确。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官僚资本属大资产阶级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没收大资产阶级财产后,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因此没收这种双重性质的财产就“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二、矛盾分析法 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往往包含有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领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为次要矛盾。矛盾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确定主要矛盾以及分析由此影响的社会本质或实质。

例9、“府院之争”的实质反映了:A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B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C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D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此题答案选择D项。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北洋军阀争夺割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府院之争”反映的矛盾主要是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这一矛盾通过黎元洪与段祺瑞关于参战问题的斗争而表现出来。C项是错误选项,A、B项都是属于表面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近代中国最主要矛盾的分析题。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但这两种矛盾并非平行发展,也并非一种矛盾自始至终占主导地位,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交替上升互相转化的。如当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社会各阶级能暂时团结起来进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来侵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如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抗日战争等。而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时,则突出阶级矛盾为主,如太平天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

三、因果分析法 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人物的活动大都有因果联系。近年高考中一果多因试题出现频率极高,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在众多的原因中能够分析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等认识历史原因的分析题。

根本原因 是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我们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例10、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此题我们只要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就可以得出应选A项。 本文文档版下载:http://www.k12zy.com/11/79/117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