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4:47

鲁迅(1881-1936)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阅读“家庭情况”

  课文: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图片:鲁迅祖居德寿堂绍兴鲁迅故居大门

  课文: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你能区别“学力”和“学历”吗?“自修”的“修”是什么意思?──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学历:学习的经历;修:(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如:修养、进修。

  课文: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这场“变故”指什么事件?为什么不具体说明?──指祖父因考试贿赂案获罪入狱;本文是“自传”,没必要叙述祖父的生平;又是“小传”,不必写那么具体。

  课文: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这个“亲戚家”就是鲁迅的外婆家──绍兴安桥头村。称他为“乞食者”的是他的舅舅。

  课文:“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为什么对父亲的死说得如此平淡?──这是自传,要求语言简练、平实,不需要有很强的抒情色彩。

  课文: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破折号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表示解释说明。

  什么叫“幕友”?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鲁迅少年时便胸怀大志、卓然不群,他追求新知识、新思想,对黑暗现实不满,对封建社会和封建习俗不满。

  扩展阅读

  你想知道鲁迅家庭的变故及他幼年生活情况吗?请参见《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一章《幸运儿》和第二章《天突然坍了》,作者王晓明。

  阅读“求学经历”

  课文: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你想知道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学习情况吗?请参见《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作者王晓明。(本课件后面有相关链接)

  课文: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照片:鲁迅在日本的“断发照”、1904年4月东京弘文书院毕业照。

  课文: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图片:仙台医专

  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原因之一是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课文: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无庸,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他先选择学医,但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看电影之后,“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无庸,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他先是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选择学医,但看电影之后,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从弃医从文这件事,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关心国家命运,决心献身于国家民族的振兴。这一点,可参见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所写的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心灵;[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这里借指祖国和人民;[荐]:献;[轩辕]:即黄帝,这里代中华民族。

  《自题小像》译诗: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虽然你风雨飘摇,象夜晚一样黑暗。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归纳鲁迅的求学经历: 时 间
求学经历 少年时  在绍兴三味书屋读私塾 18岁  在南京水师学堂 半年后  在南京矿路学堂学开矿 毕业后  在日本东京预备学校学日语 毕业后  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  回东京提倡新文艺

  扩展阅读

  你想知道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情况吗?请参见《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三章《离乡者的凄哀》,作者王晓明。

  阅读“工作经历”

  课文: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境况,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作者谋生十分艰难。表达了伤感、失望、愤慨交集的情绪。

  几个“走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使人真切地感觉到鲁迅行色匆匆,辗转频繁,而且也让读者看到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和一个革命作家的战斗历程。

  “但革命也就发生”的“革命”指的是什么革命?──辛亥革命

  请你介绍“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是谁领导?结果如何?

  图片鲁迅卧室

  课文: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这个“教育部长”是谁?──蔡元培。你了解蔡元培吗?历史课本上是怎样介绍蔡元培的?(见中国历史第四册/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毛泽东称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图片:

  在北师大操场上讲演

  北京八道弯胡同鲁迅故居(1919年,鲁迅买下此院)

  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右边是鲁迅纪念馆)

  鲁迅故居院内(1924年春鲁迅亲自设计建造)

  2002年4月30日,张老师参观这里

  书房兼卧室(老虎尾巴)

  故居内藏书

  课文: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棋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告密”是因什么事件?──3.18惨案(请看课本注释)

  附:《无花的蔷薇之二》《记念刘和珍君》

  “说我不好”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是想置之死地的政治陷害。

  无花的蔷薇之二选读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还要下令,诬之曰“暴徒”!

  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记念刘和珍君选读

  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这本来是一件遭人陷害的重大事件,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轻描淡写语气表现对敌人蔑视。

  图片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同事合影(第四排右一为鲁迅)

  当时的中山大学钟楼(鲁迅在此工作时就住在这里)

  鲁迅在上海的故居──大陆新村

  “一直住在上海”做什么呢?──成为职业作家。

  根据课文归纳鲁迅的工作经历── 时 间
工作单位及职务 29岁   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员 第二年   绍兴中学堂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   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   南京,教育部部员,后移入北京 后来   兼任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26年   厦门大学教授 1926年12月   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务主任 1927年9月   到上海定居 (做职业作家)

  阅读“著述概况”

  课文: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这句话中的“不好”与上一句中的“不好”是否相同?──不同,前文是政治陷害,这里是自谦之词。

  课文: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鲁迅“初做”的小说是什么?──《狂人日记》。

  《新青年》是什么刊物?──请看课文注释及中国历史课本第四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课文: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这本“回忆记”是什么?你学过其中的哪一篇?──是《朝花夕拾》,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两本小说集的最早版本

  你学过其中的什么作品?──《社戏》(初三时学《故乡》)。

  图片:鲁迅全集

  根据课文分类列出鲁迅的著述

类 别
书  名 小说集   《呐喊》、《彷徨》 回忆记(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   《野草》 论文集   —— 短评(杂文)   —— 其他   《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归纳复习

  积累下列词汇:

  学力 生计 变故 筹办 衰落正值 学籍 光复 呐喊 彷徨

  鲁迅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既不愿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做惟利是图的商人。他要选择一条能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作用:反衬鲁迅精神境界与众不同。

  从鲁迅选择学医和弃医从文,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这段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境况,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作者谋生十分艰难。表达了伤感、失望、愤慨交集的情绪。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棋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这本来是一件重大事件,作者却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为什么?──轻描淡写语气表现对敌人蔑视。

  课文评论:语言俭省

  近50年的经历,只用一篇千字文便介绍得清清楚楚,语言的俭省可想而知。语言俭省的背后是选材的精当,抓住重要事件,用简明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语言俭省并不排斥生动的刻画。作者在关键的地方还是不惜笔墨,着力点染,使文章读来倍加感人。例如关于家境和筹措学费的描述便是如此。第三段的内容包括1910至1927年17年的经历,却写得极简练,几个"走出"的连续使用,不仅使人真切地感觉到鲁迅行色匆匆,辗转频繁,而且也让读者看到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和一个革命作家的战斗历程。

  感情含蓄

  鲁迅的这篇自传,既有少年时家道中落的凄苦,又有青年时求学的艰辛和人生道路的抉择,还有成年后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坎坷。而这一切都隐含在看似平淡实则浓烈的语言当中。就连遭人陷害,身处险境的白色恐怖,他也轻描淡写地用了一句“说我不好,要捕拿我”带过,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坦然与蔑视,没有大胸怀、大气度是做不到的。

  关于自己的著作和成就,却像一名学生向老师报告一样,如实道来,绝无溢美、自诩,诚实谦虚中更显美德。

  扩展阅读

  《鲁迅传》

  《周氏三兄弟》

  《鲁迅全集》

  《鲁迅照片集》

  “主人”天地

  关于这一课,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话?请你在这个天地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200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