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44:01
柯汉林谈考前作文

 

柯汉林谈考前作文

(适用于中考)

  曾连续当了14年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今年卸任)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柯汉林教授,近日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教广大考生突破高考第一关!

  语文考试最重头的是作文。柯汉林说,往年很多考生失分在于记叙文太干巴,审题也容易偏,最后这几天,考生不需要再多写多练了,有意识地在这方面注意一下,对提高分数大有好处。

  广东考生习惯把作文题目分成三类: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标题作文。其实从这几年的命题情况看,这些界限早已模糊了。比如去年的作文‘常识’,给了一句话,不像材料,又不是标题,很难划到哪一类。其实没必要非要划定类别,认真审题后就可作文了”

  若举多个例子不宜蜻蜓点水

  “广东考生选材和应用材料的能力还不够。”柯汉林指出,在备考过程中,老师常给学生准备很多素材,教很多技巧,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经过训练后往往变得很僵化,一看到作文题目,就把材料往上套,结果很容易弄巧成拙。“往年高考中就有不少学生吃亏”。

  柯汉林说,最近有个中学的模拟作文题大意是: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各有各的精彩,就此写一篇文章。“有学生就将爱因斯坦、爱迪生的成功史写了进去,虽不算离题,但角度不灵活,显得死板,自然拿不到高分。其实这个题目重点应是‘不同的精彩’,而非经历。”

  “有些老师在训练中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多举例,至少要写三个例子。有例子文章会显得充实,但简单举例、蜻蜓点水,文章就显得很干巴”。柯汉林建议考生,多个事例中最好有一个要写细写具体,要有血有肉。比如一个学生写母爱,表述时就不能只用概括性语言。“你可以举例,‘有一次’怎样,通过那件事表现母亲的伟大之处,这样文章就容易拿高分。”

  切忌盲目轻率审清题目再下笔

  “要想把作文写好,审题非常重要,一旦偏颇,‘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拿到题目不要急于动笔,为准确审题花点时间值得。”

  柯汉林说,经过老师训练,广东考生习惯于把作文题目分成三类: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标题作文。拿到题目,首先看划分到哪一类中,再区别对待。“其实从这几年的命题情况看,这些界限早已模糊了。比如去年的作文‘常识’,给了一句话,不像材料,又不是标题,很难划到哪一类。”柯汉林说,其实没必要非要划定类别,认真审题后就可写作文了。

  “广东考生作文审题能力比较弱,往往层次比较浅。”他建议,考生应灵活审题,辩证分析题目,善于联想。“例如,根据‘包装和本质’写一篇文章。有的同学一开篇就批判包装,其实应该辩证看待,首先应看到包装的必要性,其次要看到决定事物的本质,再将道理联系到事、联系到人,主题就逐渐深化了。”

  柯汉林说,作文审题要有深度,不要只看到字面意思。“比如作文‘习惯’,除了写某个人的某种具体习惯,还可以联想到民族的习惯、时代的习惯,改革开放也算一种习惯的改变。” 

  他还建议,如果学生的作文基础较好,审题时可选择较为独特的角度,为自己加分。比如一个题目是“心灵选择”,有个考生的立意是“不选择同样是一种选择”,结果得了高分。

  鼓励创新但考试总要守规则

  对考生在作文中的创新行为,柯汉林表示鼓励。但他强调:作为考试,规则还是要遵守的,一味标新立异,有时非常危险。有一年考试,有个学生的一篇散文非常好,完全可以拿去发表,但是不切题,结果分数还不及格。“高考就像踢球,你违规了,即便进了球也算输”。

  对于高考作文写诗歌的问题,柯汉林持反对态度:“这不是文体歧视,如果规定了诗歌除外,就不要写诗歌了。既然规定了,还给高分,就有失公平。”

  “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有创新的作文易得高分。”柯汉林说,创新应体现在对问题的认识有新意,有独到的观点,语言表达有个性等。但他也强调,如果考生没有很大把握,还是保险一点好。

  语文三种题得分普遍低

  去年一道语言应用题,13万考生得零分

  经历多年高考评卷,柯汉林总结,广东考生语文科三类题目一直偏弱:古诗文鉴赏题、语言应用题和现代文阅读题。比如去年一道语言应用题,造成大面积失分,全省得零分的有13万人,加上仅得1分的,占了50%的考生。

  不过语文的学习重在基础,不是突击复习或介绍些技巧就能奏效的。如今已是考前最后一周,柯汉林建议,最后一周不妨超脱一点,最重要的是调整情绪,不必再死记硬背具体的知识点,跳出来静心反思一下,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跳出以前训练中形成的条条框框,以灵活处理各种类型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