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杂人员”的称谓让人很不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11:43
“闲杂人员”的称谓让人很不爽
“本来我们打算取消门票的,但有些专家说为了防止闲杂人员进来,门票还是要收的。”近日,在中国美协和广州市政府主办、广州文化局承办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组织方如是说。眼下经常有些文化活动以“为了防止闲杂人员进入”的理由而收门票。
究竟什么人是闲杂人员?这是一个内涵界定相对模糊、社会评价暧昧甚至具有负面评价的称呼。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所谓闲者,大概是指无固定职业者,可是学生、全职太太、全职先生、退休人士、自由职业者等等能算是闲杂人员吗?所谓杂者,应该是指社会背景、社会关系复杂者吧,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任何人相对于别人来说都该是一个“杂家”。既然如此,人人都可能是闲杂人员,还有什么防范的意义呢?
不过,从我们平日看到的很多单位(包括机关,甚至是住宅小区)大门口那一个个白纸黑字的告示牌来分析,闲杂人员的标准基本是以所属单位或个人身份以及地位,甚至以贫富来区别的。比如某单位,只要不是它本单位的人员,或者不是去它那里办事的,满街过往的人对它来说,都会被看做是闲杂人员,被假定是“坏人”,被“严禁入内”。俗话说,风水轮流转。每个人离开自己的单位,在别的地方都有可能被当做闲杂人员,被拒于门外。在“闲杂人员”这个暧昧的语言怪圈深处,潜伏着的是一种没有说出来的权力和不平等,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与偏见,还有鄙薄与歧视,让人感觉很不爽。
某些面向公众的文化活动,常以“防止闲杂人员进入”而收门票,有的票价太高,让那些没钱但对文化活动很有兴趣的人群望而止步,无故而又无辜地被贴上“闲杂人员”的标签,徒然兴叹。本来,那些活动是由公共部门主办的,应尽可能向所有愿意参观者开放,但是,“防止闲杂人员进入”等筛选受众的行为,不仅是公共部门为图省事的行为不当,更可能背后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既有违社会公平,也不符合公共部门所应有的行为规范。
语言就是思维,词汇表示着意识。诸如“闲杂人员”这样充满不平等意味的称谓,应当从公共领域消失,从留在门口的牌子上和我们的口头上消失,关键还要从我们的意识乃至潜意识里清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