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学生,走进网络阅读 - 杂文 - 红袖添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7:13
  正确引导学生,走进网络阅读   文 / 竹心柳影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使正在呈现的文字与图画成为有意义事物的一道程序。如果所写的或所印刷的文字没人看,那么这种存在只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沉默的存在。
  其实,阅读不是从来就有的。文字出现前,记忆是当时的信息交流的要素。希腊文字出现后,苏格拉底认为,这会造成人们依赖文字传播而使人对历史的记忆萎缩,并且许多口语词汇只能给出一种文字形式表达,无法展现口语对话中的多种语境。当时记忆一部史诗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少于为了掌握记录的文字体系而花费的时间。但是,正是文字,特别是印刷术以后的文字阅读,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是最富的人文精神之所。
  网络阅读则是指一种由文本变化带来的阅读方式,专指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计算机、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阅读设备和互联网平台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叫“网上阅读”。
  网络阅读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时在线阅读,一种是下载离线阅读。
  此种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阅读有无纸张限制、无携带保存障碍,方便、节约资源的特点。图书保存于网络,一点即可阅读,不用案头堆积如山,耗费巨大木材资源。
  随着网络阅读的出现,人们内心深处激起了新的波澜,更多的疑虑开始扰得人不安宁:网络阅读能抵得过传统的纸质阅读吗?网络作品有纸质作品的份量吗?网络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吗?
  对于这些问题,近几年我国印刷品阅读情况调查表明:在国民阅读中印刷品阅读率已逐年下降,新一代人的阅读形式更多地转向了网络阅读,有人对非议网络阅读者发出了“‘读’书未必高雅,‘读’网未必低俗”的质问。可见,形势不可逆转。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小学开始)走进网络作品,是目前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
  笔者也曾为此做过多方面的尝试,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这里就这个家长和老师都深感棘手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网络作品。
  网络作品良莠不齐,关于这点,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但现实中,网络作品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现在的许多知名作家就是从网上开始红的,安妮宝贝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另外一些省份还陆续建立专门的作家网,我们湖南的作家网不仅有论坛,还有优秀的作家文集,他们还定期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质量也高。不过,劣质作品也不排除,有很多作者是刚学写作的,他们的作品有的还不一定很成熟,也在网上传播。况且一些网站为了吸引读者和作者,也鼓励立志写作的朋友(其中还包括在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去写,位居全国前三的新浪、搜狐、红袖网站就有不少是初学者的作品。
  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公正客观的评价网络作品,不能固步自封、固守成规、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简单地评价网络作品,不负责任地否定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容,片面地看待网络阅读。如果我们对这些作品没有一定的辨识能力,那么又怎么能正确引导生去辨别,去判断呢?如果连这点判断能力没有的话,我想这样的教师也不一定能教得好学生。因为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二、深入实际,具体剖析学生心理。
  各阶段的学生心理是不尽相同的。现代心理学根据人的年龄阶段,分为不同的心理学,如幼儿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心理学家提倡教育者根据教育原理,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给予不同的教育。如对待小学生和中学生是不同的,尽管年龄相差只有几岁,由于家庭条件、生存环境、生活经历、所受教育等等差别,导致他们之间认知水平、处事态度的差异,于是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悬殊很大,甚至截然不同。有一个孩子说他不能与小他五岁的孩子玩,他说他们之间有代沟;还有的城市孩子看到农村的同龄孩子玩的游戏,竟然口出狂言:“幼稚!”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恰当的引导,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除了了解他们遗传因素、生存环境外,还应具体分析他们的家庭、教育等因素,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细致观察并认真研究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等等。不要茫然,更不能盲目,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味地责备学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充分利用资源,学会选择网络环境。
  只要提到上网,青年学生没有一个不兴奋的。这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使然,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青少年学生不具备这种心理,反而是不正常的现象。何况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上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即使是上大一点的图书馆或图书城,要寻找什么样的书,也要懂得在它的局域网内进行搜索,这样才能多快好省。
  不过,由于现阶段我国特殊的国情——城乡差别很大,资源严重失衡,很多偏僻的农村还没有网络,即使有,离网线进户的距离似乎相差还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网吧,在那里做些营利的事情。根本不可能为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偏僻地区的农村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网上阅读机会,因为每周一课时的计算机课,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基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就只能充分利用放假的时机,去网吧上网。由于没有教师的引导,大多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网上阅读,于是很多同学的上网时间白白地浪费在游戏和看黄色作品上。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上网是可以的,也提倡进行网络阅读,但一定要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自家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在自己家里上;如果条件不许可,放假可以到亲戚朋友家上。一定要去网吧的话,可以由家长或教师带着去,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进入那些不该进入的垃圾网站,以免误入歧途。
  四、明确目标,巧妙引导阅读电子文本。
  前面的几点都只不过是网上阅读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要巧妙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教师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阅读目标。
  网上阅读不能盲目地去读,在刚开始进行阅读时,我们必须和平时对纸质文章阅读一样,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
  目标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来定,如当学到写景把情的散文时,你可以要学生找到相关景物描写的好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当我们学到某个名家的某个作品,我们可以在网上找一下他的其其它作品,归纳一下作家的写作风格;同时也可以找找与他风格相类似的人的作品,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目标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定。小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时,可以让他们找一些适合他们水平的浅显的文章,进行浅阅读,也就是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之类。中学生的阅读必须进入深阅读,比较同类作品的异同,比较相同时期作者的不同风格,理解好词好句,具体分析一篇好文章,写写感受甚至论文。
  当然还有很多方面,我们也可以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给其不同的目标,有的学生有哪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时别人反反复复的思想工作,还不如通过几网络文章的阅读与思考解决得快;也可因时而异,即就是时政热点、网上热议的文章,我们也可以读读,思考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同的阶段可以给出不同的目标,刚开始上网时,可能是查找资料,或许是为了某个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可以逐渐将目标提高,做到循序渐进。
  2、选择阅读作品。
  阅读目标确定后,就可以对阅读作品进行选择。这是非常必要的,以前我们形容藏书之多时用“汗牛充栋”、“七略四库”,形容书籍之多用“浩如烟海”等词语,现在这样的词似乎还不能完整地概括网络作品。可见,这种选择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还有一定的难度。
  前面已经提到过网络作品的质量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
  首先,作品的主题要积极。
  学生正是学习的时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大学生,都是正在塑造的一代新人,他们以后要肩负起国家的重任,所以网上作品不一定要最好的,但有一点很明确:积极的作品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消极的作品却只能让学生消极面对甚至逃避,不负责任,以灰色的眼光看待世界。
  其次,作品的内容要广泛。
  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网络阅读,人们一般情况下很少考虑读作品的等级,但对于每个作品的内容,一般人都会去思考:那种空洞无物,泛泛而谈的作品绝对不可能成为阅读的首选。如果只是就事论事,作品内容没有广度,作者的视野不开阔,那么学生也不一定能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思维也不一定能得到开拓。作品的内容广泛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我们阅读时既可以阅读同一个作者的多部作品,也可以阅读不同作品的相同作品,还可以阅读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甚至不同时代作者的作品。如六十年代的作者与八九十年代的作者写出的作品是不同的。不同的思维不断地转换,不仅能让我们的学生思维开阔,还可以让学生“兼收并蓄”,接受各时代的不同信息,接受不同人的不同思维。
  再次,作品内涵要深刻。
  一个作品没有内涵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如同歌曲,经典永远是经典,它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都能让人受到感动,引起共鸣,得到感悟;一个作品要有永久的生命力,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思想是作品的灵魂,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一个作品要有永久的生命力还表现在这个作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展示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内涵的作品,才是能引发人们思索的好作品,自然也就有东西可挖掘。
  还有作品要有较明显的文体特点,不能非驴非马,弄个四不象的作品来让学生阅读。这点对刚学写作,对各种文体的概念还较模糊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语言方面也必须有较明显的特点。虽不说一定得选择那种文质兼美的作品来读,但如果一篇作品没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至少应该是不值得别人学习的。
  3、认真思考,巧妙提问。
  前面说过:一个好的作品,一般是能引发人们思考的;一个好的作品,同时也是有可深入挖掘必要的。因此选择好作品后,思考和提出问题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其问题不一定完全由教师提出;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阅读中学生的一点疑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
  学生独主思考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独立思考,也可以是集思广义。独立思考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集思广义则可以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严密,语言更富有逻辑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然,提问是有很多学问的。如那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问题、与主题无关的问题等等,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放到一边,要求他们着眼于那些大家认为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4、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创新解读。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在于照本宣科,而在于在对原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有发现有创新。如果读文时,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不会有任何进步。“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在学习上不仅要有怀疑的精神,还应有创新精神。
  一个文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解读,我们在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之后,还要提醒学生走出文本。走进文本是为了贴近作者视界,尽量去获取原意;文学阅读是感性的,更应该是理性的,我们会在作品的感染下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但一定要透过文本世界而产生对世界的理性看法。有时候,阅读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敢于超越作者的视界。
  这就是创新性阅读。创新阅读是个性阅读的一种提升,一种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江泽民语),没有创新历史就不可能前进,没有创新更不可能建设日新月异的社会。阅读也一样,如果没有达到创新的境界,这种阅读水平的提高也只不过是留在表面的一块浮冰,不是目标的真正实现。
  总之,网络阅读只不过是阅读形式的一种外在变化,其实质和纸质文章的阅读相差无几,特别是在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