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三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30:19

达摩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舍妄归真,

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行入者,谓四行。

冤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

逢苦不忧,体冤进道。

缘行:众生无我,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无所求行: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随运转。

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常安?了达此处,息想无求。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知无求,真为道行。

法行:性净理体,目之为法,言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

法无众生,法无有我。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

但为去垢,感化众生,亦无化相,

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除妄修真,行于六度,而无所行,是谓法行。

   达摩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
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
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
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
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
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
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
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
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
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
恡,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
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
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
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
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
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
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
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
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
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
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
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
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
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
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
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
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
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
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
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
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
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
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
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
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
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
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
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
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
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
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
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
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
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
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
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
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
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
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
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
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
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
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
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
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
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
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
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时,
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
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
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
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
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
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
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一切言
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
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
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著相,
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
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
法,则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
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
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
即十二入是也。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
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
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
于水,水不生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
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
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
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
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
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
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
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
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
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
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
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
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
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
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
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
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
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
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
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
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
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
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
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
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
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名为
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
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
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
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
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
本也。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愁饥,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
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法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大师悟性论终
    达摩破相论  达摩祖师著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
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
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
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
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菩萨摩词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
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
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
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沈沦
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
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
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
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
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
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
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
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
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
惑乱身心,沈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
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
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
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
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
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瞋界,生于人
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
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饿鬼趣;瞋业重者,
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
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
        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故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
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
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
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
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词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
        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
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故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
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词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
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瞋毒,誓度一切众生;故
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
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
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
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
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
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
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
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
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
        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
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
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羶腥乳,
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
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
与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
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
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
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
应虚空也。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
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言伽蓝
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
净,是名修伽蓝。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
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
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
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
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烧香者:亦非世
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
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
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
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
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
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沈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
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
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
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
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
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
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
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
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
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
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
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
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
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
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
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
无利益。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
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
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
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
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
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
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
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
自为持斋,必无是事。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
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
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
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
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瞋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
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
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答:洗浴众僧者,非
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
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
四者杨枝,五者净灰,六者苏[月*高],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
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僣非,
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
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
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Xa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
恶业,犹如内衣遮丑形体。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
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
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
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
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
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
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壍
壍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
        求于解脱。
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
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
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
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
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
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
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
即心为万德之主。涅槃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
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窃见今时浅识,
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
绿,倾心尽力,损已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则
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
诳言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
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
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      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      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大师破相论终   达摩血脉论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
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
汝若无心因何解答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
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
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
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
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
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
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
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
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
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
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
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
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
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
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
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
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
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
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
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
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
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
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谤佛忌法。如斯等
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
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
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
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
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
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
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
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
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
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
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
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著心,见佛即不许也。佛
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
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
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
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
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
不别。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
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
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
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
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
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
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著,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
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
众生若不迷,因何问著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
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
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
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
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
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
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
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
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
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
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
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
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
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
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
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
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
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
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
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
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
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
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性,即非禅也。假使
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
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
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
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
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
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
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
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
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
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
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
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
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
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
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
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
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
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圣人于生死中,
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
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
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
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
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
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
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
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若有信心,
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
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
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
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虽受是苦,直问著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
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
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问曰:白衣
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
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
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
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
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
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
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
成佛。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
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
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
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
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
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
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
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
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
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
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
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
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
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
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
日[口*笑]而未曾[口*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
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
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
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
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 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达摩大师血脉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