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讲座14 健康生命力 社会人与生物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0:36
系列讲座14 健康生命力 社会人与生物人
分类:養生 |修改 |删除 | 转自 shenlong1388 |被5人转藏 | 2009-10-23 23:55:49
关注我,接收知名公司内部招聘信息
健康生命力
社会人与生物人
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很有趣。有的说,人有语言、有思想;有的说人有创造性,能改造世界;有的说人有廉耻,所以要穿衣服,等等。
我说:人的这些有别于动物的能力和思想,是创造人类科技文明、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也是导致将来人类灭亡的加速器(我心里还在想,就今天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帮凶”)。当时,老师愣了一下,然后很快就说,你的观点很客观。我接着说,动物和人的区别是,动物只要吃饱了,就去睡觉(不贪心,因为动物没有学绩效管理,也没有生产工具),所以动物对自然界的索取有限,并且不会也没能力破坏生态。但人类不这样,人类对利益贪得无厌(有大部分人是被绩效管理所逼的),吃饱喝足了,还要长期大量的储存食品;有地方住了,又要换豪宅,有了衣食住行,又要金银钻戒。这些财富的的积累远远超出了大自然的供应能力和人本身的获取能力,必然以牺牲大自然的生态和人自身的生态(人的健康)为代价,最终,人类经济财富就成为人类灭亡的催化剂。
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人类社会,人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有双重性:生物人和社会人。
生物人:人做为高级动物,具有动物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要想方设法的生存,并且尽可能的活得更健康、更长寿。
社会人:在人类社会,人有身体之外的需求,如有伦理的约束,有功名、财富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往往都是永无止境的。这些需求都需要生物人的付出,一旦这种付出超出了生物人的能力,那么,生物人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那么生物人就可能会牺牲健康乃至生命。
人的一生,就是人自己与自己谈判的过程。
经济学上有个很著名的纳什谈判定律,说的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利益分割的谈判,双方都有一个最低的谈判破裂点(最低要求),低于这个点(损害了其中一方或双方的利益),就不可能谈判。双方只能在一定的空间讨价还价。并且还有个规律,当其中一方的利益最大化时,另一方的利益就最小化。
根据纳什谈判定律,社会人与生物人之间的利益必须很好的权衡和把握。做为社会人,肯定会有一些社会需求及伦理约束(社会人的最低谈判点),这就是人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做为生物人,人必须能活着并且长大成人,接受教育,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才能养家糊口、繁衍生息,这个最低的健康寿命就是生物人的最低谈判点。
智慧的人生,应该是很好的平衡两者的利益。
《菜根谭》说的好: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
神逸。孰得孰失,孰幻孰真,达人当自辨之”。
纵使有天大的抱负,但做为生命个体,个人的社会人利益是不可能实现最大化的,因为,这样的话,生物人的利益就会最小化(死亡)。
人类的预期寿命在125岁左右,但我国现在的预期寿命只有71岁左右(健康寿命只有62岁左右),而社会人中的精英寿命更短。
案例一:
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在题为“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的公益健康讲座上列举了近年来发生的公众人物高秀敏、傅彪……英年早逝的事例后指出,现在的中青年人往往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忽视健康的现象比较普遍,身体出现异常状况的时候通常都不太重视,往往到了问题严重的时候才去医院。“本来早一点治疗就是很小的问题,结果却往往拖到问题严重了,才来看医生,可是那个时候都无法挽回了。我们都觉得很可惜。”
然而,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现在的中青年白领却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统计表明,中国30~50岁的高收入者的自然年龄要比其生理年龄小10~13岁。(引自《广州时报》2007-02-12)
案例二:中新网11月17日电据北京晨报报道,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昨天在北京论坛“公共卫生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分论坛透露说,中国知识分子中存在着严重的“过劳死”现象,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
殷大奎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发展中国家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的主题报告。他说,目前,在中国与生活方式等有关的慢性病患病率逐步上升,比如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的患病率比10年前几乎翻了几倍。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去世的135名专家和教授,平均年龄仅为53.3岁。
为什么掌握了最丰富科学知识的人反而寿命更短?因为他们用生物人的利益(寿命)去换取了社会人的利益(功名)。这些就是生物人利益最小化的典型例子。
该如何把握呢?
《菜根谭》教导说:“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
我们根据自身的能力,理智的确定好自身的人生价值所在,比如你有100份的理想,并且也有实现这些理想的能力,但是你也只能实现其中的50%或70%,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生物人的利益最大(也就是尽可能的延长健康寿命,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匆匆过客,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都是微乎其微,不会因为您少作为了,社会就会停止前进。所以,不要单方面的把自己的社会责任无限放大,也不要把自己的历史地位当作一回事,这样,才能取得平衡。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建功立业是要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与当年秦始皇相比?秦始皇在人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难道有谁能永恒不成?
天地不仁、自然而然
人区别于动物的另一个特征是:人有喜好、有伦理观念,并且会根据自己的喜欢及善恶的判断去行动。当这种行动太过之后,就必然招致反效应。
天地间万物的衍生变化,视乎没有规律、没有章法,但是在这变化过程中,却有一种无法改变的规律贯穿其中。这一规律主宰着天地万物,有条不紊。
我们看看一些场景:
在寂静的海滩上,一只刚孵化出来的小海龟探出小脑袋,挣扎着往大海爬去,突然一只海鸟飞来要吃小海龟,刚好给一个好心的人发现了,为了保护小海龟,人极力驱赶海鸟,小海龟获救了,安全的回归大海,人松了一口气,正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人好事而自得时,更多的小海龟此时都爬出沙面,一起奔向大海,但是,一大群海鸟此时侯个正着,对这些弱小生命展开了大屠杀。这时,电视上的画外音是这么解释的:其实,小海龟们都有一种本能,会根据沙滩上的安全情况,来决定何时爬出沙滩,由于人的无知,使这种信息失误,保护了一只海龟,导致更多的海龟失去性命。
请问:这个人是仁义还是残酷?
再看看人类自己:
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说的是一位母亲培养儿子成才的故事。儿子自小很有天赋,于是,母亲准备培养出一名中式爱恩斯坦。除了学习,母亲从不让儿子做任何事情,果然,儿子如偿以愿的考入重点大学,母亲此时风光无限!但是,这个时候儿子已经成了废人,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最后只能退学了事。面对记者,儿子说:憎恨母亲。母亲此时真是比窦娥还冤啊:我为儿子付出了一生,把他培养成高才生,到头来儿子还恨我?
请问:这位母亲是慈爱还是自私?
我们再看看“分娩”。
人类因为会开刀了,所以,可以选择剖腹产。这种技术在紧急情况下偶尔使用倒是件好事,问题是现在大量的分娩纷纷不等预产期结束,就硬是把还在子宫里熟睡的小家伙拎了出来,这本身就违反了“瓜熟蒂落”的规律。另外上天给人设计了产道,就肯定有自然分娩的道理,比如产道对新生儿身体的自然挤压,能帮助新生儿尽快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等等。没有了自然分娩过程,小孩的先天肯定禀赋不足,这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请问:这个剖腹产是先进还是落后呢?
这些小事,您能判断吗?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不以万物为刍狗。
自然界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无法控制,而这种力量是没有意识的,它没有任何喜好,没有任何选择。这种力量是公平的、合理的。它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没有珍惜和糟蹋的概念,它任由一切生物依照自己的轨迹衍生变化。新生和灭亡,它赋予了万物自由。地球的形成、恐龙的灭绝、人类的进化,都是一种必然之中的偶然。
这就是天地!
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以自己的喜欢试图改变自然,结果受到自然的惩罚。
《道德经》接着说:圣人不仁,不以百姓为刍狗。
鉴于天地的这种德行,我们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也应达到这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人类认为对己有利者,称之为益鸟,否则就以害鸟、害虫称之,对害鸟、害虫们极力地驱逐消杀。结果害虫们反而练就的刀枪不入的本领。你认为蚊子会因为人类的杀蚊药而减少吗?人类对微生物的大开杀戒,反倒使细菌、病毒变异更快,对人类的“危害”力更大。
这种根据人类自己的利益随意的对自然界的生物定性,已经证明是没有出路的。
对抗没有出路,和谐共存、自然而然才是坦途!
有种愚昧叫聪明
(一)社会人破坏了生物人生存的大环境
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特征是人在利益上无休止的贪婪冲动和掠夺能力!
人类进化400多万年以来,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相安无事,因为那时人类没有左右自然的能力。
近200多年以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步有能力对抗大自然,在社会人利益驱动下,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大力发展工业以及工业化的农业,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为了生产吃不完的粮食,人类毁林开荒,填湖造田,并发明了自然界没有的农药、化肥;改变了大自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违反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则,大量使用反季节技术及所谓塑料大棚技术,结果农作物的产量是大幅度提高了,但是,现在的农作物没有丝毫的本味,不香不甜。为了有吃不完的鱼、肉,人类也用工业化方式养鸡、养鱼,鸡鸭们从灯光中孵化、在掺有抗生素、激素、甚至避孕药的喂养中快速的长大,原本需要一年的生长周期,现在两、三个月就可以了。在最近几年,苏丹红事件、孔雀绿事件、多宝鱼事件已等等,已令人们对食物的安全失去信心,到底还有什么食物可以果腹?到了现在,社会人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生物人的果腹了,而只为了变成财富、满足社会人的虚荣!所以尽管明知是生产出来的各类垃圾还是要自己吃,仍然毫无顾忌。多么荒唐的是事啊!自然界里只有人类会做这样的蠢事。
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并享受这些财富——高楼大厦、手机、电视、汽车、飞机,人们不惜每年将上百亿吨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自然中,造成温室效应,并且将地球生命的保护神——臭氧层给严重破坏了,臭氧层的破坏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危害:冰川融化、海水升高、大气环流紊乱、天气冷热失衡。
法国《巴黎人报》2007年1月5日报道说,气候变暖到2100年,全球将有一半居民生活在“传染病”区,这些疾病往往通过蚊子传染,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到2100年,气候难民将达到1.5亿。同时到2050年将有百万物种消失。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因饮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引起的死亡人数达770万人,占每年全球死亡人数的15%。
社会人在破坏生态的同时,还在不断的挤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世界各地许多候鸟所栖息的湿地面积正逐渐的缩小甚至消失。正是人类的自私,使人类与候鸟的天然屏障——湿地被毁,使得候鸟与人有了不恰当的接触机会,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等以前没有过疾病正成为人类的灾难。
看过一篇国内记者写的文章,题目就是“有种先进叫落后”。说的是在缅甸,人们很自觉的保护生态,他们不会因为要发展经济,就去做破坏生态的事,尽管他们的经济很落后。这位记者感慨的说,这种表面的经济落后,其实有很先进的环保意识!
这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让子孙后代和我们一起分享大自然(这句话是我加上去的)。
(二) 社会人破坏了生物人生存的小环境
微生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0多亿年,是地球的土著,它们无所不在。人类在400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与之和谐共存,可以说微生物不仅是人类的好邻居,而且微生物在人体内部还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小环境,比如有些微生物具有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有些肠道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为人体提供营养等。
但是,人类“文明”进步之后,过分的讲究卫生,盲目的使用无菌物品,改变了人与微生物的正常接触和交流。在人类在60年前发明青霉素之后,对微生物更加开始格杀勿论,几十年全球广泛的滥用抗生素的结果,使人与自身内部(或体表)的微生物已经不再是邻居了,不再是共生的关系了,使原来的好朋友转变成为敌人——变成致病微生物了。
《菜根谭》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在医学上有种严重的状态叫“菌群失调症”,就是由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发生变化,所导致的严重疾病。
案例:广州某医院曾收治一年轻女病人,在当地因手术之后腹泻使用了五种抗生素,腹泻不止反而加重,历经折磨,病人已经极度虚弱。后来改用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所谓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依然无效。最后停止使用抗生素,改用病人胞妹的大便,经处理后灌入病人肠内,几天后病情大为好转,最后转为正常,一个月后痊愈出院。
有报道在国外有医生面对顽固的哮喘、结肠炎,在无计可施的时候,让病人喝进含有寄生虫卵的水,结果怎样?报道说,病人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卫生问题,反而原来久治不愈的疾病不药而愈了。当然,里面的道理各有各说法,但是,我们想一想,这些微生物到底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恶啊!
对抗是没有出路的!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和谐才是根本!人与人对抗没有出路!国与国对抗没有出路!人与自然界(包括微生物)对抗也没有出路!说句比较政治的话就是,现在政府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真的是很英明,这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也是解决健康的根本啊!下面,我们还会探讨,为什么对抗性医学没有出路?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过于自大,总觉得可以“战天斗地”、可以“改变山河”。纵观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的结果,真的是应验了一句老话:聪明反为聪明误。可悲的是,社会人至今仍不醒悟,毫无悔改。
对抗性医疗的兴起
十八世纪在西方崛起了现代医学。只经过短短的200年发展,就很快深入人心、获得世人认同,并且取代了各国有数千年历史的自然医学。
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的就是,一是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看得见”,容易让人信服;另一是对抗性医学治疗原则很直接,容易理解;第三是见效快,迎合了社会人急功近利的本性!
关键一:“看得见的理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人们判断真理的一个原则。
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原则其实很不靠谱。
看到一块冷冰冰的铁块,大家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它没有运动。其实不然,这个铁是由无数的原子组成,每个原子的核心都有若干电子围绕,这些电子就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转个不停。
您能相信您所看到的吗?
我们再看看很著名的一个灾难性气候被证明的过程。从前,英国有位数学家利用数学计算方法,证明自然界有(或将来会有)厄尔尼诺现象。可是,当时更多的科学家们谁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于是,数学家理所当然地受到科学家们很认真的嘲笑和评判,一致认为是荒谬之说。50年之后,由于联合国的一个项目的研究结果,人们才知道、才醒悟到,原来当初真的是冤枉了数学家。
这多少有点“文化大革命”之后对一些人平反的味道:当时理直气壮地判断你不科学是对的,现在面不改色地判断你当时是科学也是对的。总之,这些人永远都是对的。
尽管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身上,因为先知先觉永远只能是极少数人,天底下只有一位牛顿、只有一位爱因斯坦,总不会一下子同时冒出一干子牛顿、爱因斯坦吧?但是,这极少数人说的话在当初永远是错的,因为势力在大多数人那边。后面这句话的翻版我在2007年中山大学的一个讲座听说过,讲者是我国863计划的一个项目专家组组长。
有个新编故事叫对牛弹琴。琴师是高级职称的演奏家了,在弹奏美妙的“花好月圆”,歌颂人间美好爱情,琴乐果真的是好。牛们当然听不明白啦,脾气好的牛听了,纳闷地说说不喜欢也就算了,还是回去吃草更实在。假如是牛魔王来听就惨了,老牛判断:这琴师不知道弹的什么乱七八糟,一定是在糊弄本王!于是大叫:拉下去,毙了。
这都什么事啊?
所以,人们不要以对自己的眼睛太过自信,自信过头就是自大了!引申一下,就是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当作惟一标准。您可以坚信您的观点,但是不能不让别人也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道理千几年前的《道德经》就告诉我们了:“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什么都能说得清、道得明的,那世界就很简单了,人类就不需要牛顿们啦。
扯远了,还是回来再说说对抗性医学关于“看得见”的思维方式吧。
我们看看医院的一幕:
某天,A君感到头痛、胸闷、疲乏、反正就是很不爽的样子,于是就去看医生啦。
当A君坐在医生面前时,医生头脑里一定会把他想象成是由一个个互不相干的器官、甚至细胞或者基因片段所组合成的“机器”。医生用各种越来越先进的机器(请注意又是机器),去检查A君的各个“部件”,然后,这些机器哗啦啦吐出来一串数据。
医生对A君说:恭喜您,根据机器检查的结果,目前没发现您有病。
A君说:不是啊,医生,我确实是很不舒服啊,怎么是没病呢?
医生说:反对无效,因为根据机器的判断,您确实是很正常。
A君晕倒:我又不是图医生帮忙写个病假单,就是想医生能帮忙搞清楚我为什么不舒服。医学科学发展到现在,有病没病,不是靠医生判断,也不是听病人的诉求,而是由机器下结论?
其实,我们知道,就像每个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生存一样,人体里面的细胞也不能离开其他细胞而单独生存,人体要维持正常的功能,必然要“各部门、各单位”的通力协作(当然这种合作是要良好的身体内部环境的),生物的这种1+1等于无穷大的本领真的很神奇。人体由70%左右的水和若干蛋白质、脂肪、以及诸如钙、铁、铜、镁等多种元素组成,假如把这些物质只是当作原材料的话,到废品站一打听,估计也卖不到10元人民币,可是人们都说生命是无价的(也就是天价),这里面(天价—10元)的差价哪里来的?又流失到哪去了?
这些巨大的差价就来源于组织之间、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力量。以后会说到,这种力量就是人体天生的生命力,就是您父母给您的健康原始股,人是否健康长寿,就看您如何去经营生命力,如何使您的健康股增值了。
人体的健康需要依靠全体组织器官的通力协作,因此,当人体组织器官的协作出现异常时,就会自动发出“不舒服”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症状(如胸闷)、也可以是体征(如高血压)、也可以是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如X光检查发现肺部有阴影),这里要注意几点:一是人体组织器官的协作出现异常是“因”,“不舒服”的信息是“果”,而恰恰“果”是外在的,很容易看见,“因”是内在,机器检查不出来;二是人体组织器官的协作异常程度不同,发出的信息强度也会不一样,所以,有不少信息在疾病的早期,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也检查不到,而当能有检查结果时,通常都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了;三是有不少症状、体征(如发热、喷嚏)本身就不是疾病、也不是人体组织器官的协作异常,而是人体自身生命力的表现,后面的章节还会说到。
为什么现代医学的合法误诊率、误治率如此之高(常见病的误诊率为27%左右,恶性肿瘤的误诊率高达40%),很大原因是其有关生理病理的理论缺陷导致诊断思维有误所致。
所以,出现疾病时,也就不能只追究某个单一的器官、细胞的责任了。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当某个员工出现工作缺陷时,您是否只断定就是这位员工的问题呢?比如,首先您作为管理者提供了基本条件没有?员工是不是受到足够的培训?企业的工作流程是不是合理?原材料是不是合格?员工之间的配合是不是符合规定?等等。
而对抗性医学就是这样武断:凡是人体出现了症状,就会去现场努力查找肇事者,比如有没有细菌啦、病毒啦。从前某人胃部不适,于是检查,发现有一群叫做螺旋杆菌的微生物在幽门,于是,人就认定,引起胃病的就是这些杆菌。之后在更多的患有胃病的人的幽门也发现有螺旋杆菌,结果,螺旋杆菌们就成为胃病的肇事者,饱受抗生素的打压。
人体中生活着无数的微生物,所以相对应的是对抗性医学的病因基本上是“万病万因”,一旦是查无所获,就说“原因不明”。所以,“实际上美国医疗系统是一个诊断和治疗系统,中国也不例外”【引自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中华医学杂志》8(15)1011-1013,2006】。
以下的案例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粮仓里,一天飞来了一些苍蝇,结果粮仓的卫生缺陷一栏写下“有苍蝇”,于是灭蝇;过了几天,又来了老鼠,粮仓的卫生缺陷一栏写下“有老鼠” 于是灭鼠;之后,又发现蟑螂……,如此这般永不休止。
但是,粮仓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了?为什么会在现场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现这些个“害虫”呢?低头一看,哦,原来是粮食已经发霉、变质了;抬头一看,哦,是因为屋顶漏水了;经过深入分析,哦,是因为当初屋顶用的材料质量不好,属豆腐渣工程;再经工作组深入调查,哦,原来是由于没有进行建筑工程招标,所以建筑商偷工减料,属违纪工程。
这个案例中,“果”是那些害虫,很容易看见,治理效果也很好,向上汇报,都有成绩、皆大欢喜(社会人的急功近利本性)。但是,谁也知道,这种效果是短暂的。
“因”是粮仓建筑时没有招标,所以工程质量不好、所以会漏水、所以会导致粮食发霉、所以会招惹害虫。但是,这个“因”是任何机器检查不出来的,如果当初您先知先觉的说有害虫是因为这个粮仓是违纪工程的话,您肯定让人扁了。
OK!话到如今,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看得见”的思维方式是不太靠谱了?
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借用一下,可以这么说:“身体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健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疾病”。
说到这,就想起中山大学法学院有位教授在某次培训课程里说过:医生和法官这两种职业者,因为需要独立的、精细的思维和判断,所以是不能大批量批发生产的。大批量生产出来医生和法官,是没有思想的(原话大意是这样)。
机械的依靠机器来判断人体是否健康的思维方式,真的就不需要思想,所以可以大批量生产医生了。
关键二:现代医学的对抗性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很快见效,有妙手回春般的能耐(当然啦,这种效果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也是代价高昂的,这在后来会有例子说明),自然很受大伙的欢迎。
我们先看看西药的药名分类就知道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了:
消炎药anti-inflammatory、抗生素anti-biotic、退热药anti-pyretic、止吐药anti-emetic、止泻药anti-diarrheic等等。Anti的实际意思是对抗、敌对、竞争。
根据药名就可以理解现代医学治病的原则主要就是对抗体征(这么说还不确切,应该说是对抗机器检查的结果),比如降血脂(机器检查结果是高脂血症)、抗高血压(血压计测量出来是收缩压、舒张压超过了“正常值”),对抗细菌(在局部发现或想象有细菌)等等,所以,现代医学主要还是对抗性医学。这种对抗实际上就是对抗疾病的“果”。
用药后,将机器的再次检查结果来比较,然后得出“有效”或“无效”的结论。
就本节说到的粮仓案例,只是针对“果”的治疗,会有长久效果吗?难怪有不少疾病要终身服药了。
中国有个著名的案例——釜底抽薪。说的是要让一锅沸水止沸,只有去掉炉灶的柴火才是最终解决办法,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啊。
我们分析一下:水沸是“果”,很容易看见,也很容易对抗——可以扬汤止沸、也可以加瓢冷水。这样的疗效很快,病人也满意,问题是需要有人扬汤、终身加水啊!在这样的机制下,自然会造就一大批高级职称的职业扬汤者,会开发出各种止沸水(比如纳米止沸水、太空止沸水);釜底的薪火是“因”,这个“因”不去除,无论您的扬汤的技术再高、再加多少水(这水费可是不断地见涨,已经出现加水难、加水贵的社会问题了)、您的职业道德再好,也是于事无补啊!
况且,有不少症状、体征本身就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本来就不应该去对抗它们。
举个例子:
发热:既是症状(病人自觉有热)、也是体征(用体温计可以测量出身体的实际温度)。
当体内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时,身体便会自动将体温升高,使细菌和病毒在高温度的人体内无法繁殖和生长;发热还可增强细胞白细胞的活动能力和吞噬能力,使它们能更有效地与细胞或病毒对抗;发热还可增强身体排除、中和体内过量毒素的能力,以及通过提高新陈代谢来减轻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并加紧修复被毒素伤害的细胞。所以,发热是身体的一个重要的自动自我保护(也是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因此,发热不能轻易的加以压制。
但是,很遗憾的是,病人会将是否很快退热做为衡量医生医疗水平的标准之一,而很多医生乐意也乐于退热,在门(急)诊输液区里,绝大多数静脉输液的目的就是“退热”。
其他诸如咳嗽、喷嚏、腹泻等等,在大多数要求情况下也身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也不能轻易的加以压制。
广东的南方都市报(2006年12月23日)援引国家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在某次会议上的发言说,“2004年英国学者总结数千项研究的循证医学的结果表明,在60项常见疾病中,对不少疾病的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不作过多的医疗干预,现用的药物仅有15%是有效的”。
国家卫生部领导所举的案例应该是科学的吧?英国的医学水平在世界上领先的,其医学研究结果也应该是科学的吧?现在科学的研究指出了现代医学很不科学的现状,这就是对现代医学整体的最客观评价。既然如此,医学界、普通市民是否应该从中有所启发?
关键三:现代医学关注的是见效要快,迎合了社会人急功近利的本性!所以受欢迎。
我们已经讨论了社会人的逐利特性就是只顾眼前,罔顾将来!只要眼前的没有痛苦就好,不管将来是否更痛苦。
现代医学采用对抗性治疗疾病的“果”,比如发热——退热,呕吐——止呕,当然取效快捷,但是掩盖表象却有可能会埋下了更严重疾病的祸根。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
根据现行的消防管理规定,在建筑物必须安装消防预警装置,它很告诉大家建筑物里的火警状况。
某天深夜,尖锐的火警铃声划破天幕,惊醒了很多人的美梦,大家心里那个烦啊。保安急大家之所急,很快就将警报器的开关给关了。于是乎,天下太平、各自又继续美梦了。
分析:
这个案例中,读者肯定会一致谴责保安的无知和莽撞,既然是有火警了,就必须要搞清楚是真火警还是属于误报?如果是真火警,由于保安掩盖了警报(“体征”),导致住户可能没有逃生的机会。对于这种保安,您会将生命交由他护卫吗?
那么,只懂得对抗性治疗症状的医疗体系,您又放心将生命交由他护卫吗?
只可惜,社会人通常只会关注眼见利益——睡个好觉,不会想更远的事——这幢建筑物到底有没有火灾危险。
所以,社会人一般会相信这位保安!
俗话说的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因为“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菜根谭》语)。各种因素作用于人体,经过相当的时间积累才会导致疾病,而治疗疾病也理所当然的要相当的时间。当真正有了疾病的时候,就要查根问底,方能标本同治,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需要时间,需要病人的理解和配合,但是,社会人实在太忙了,社会人不愿意花这些时间,也不允许医生使用时间,所以,大家就欢迎取效快捷的对抗性医学,反对有“慢郎中”之称的中医!呜乎哀哉!
永久的陷阱
2006年12月26日《北京晚报》有篇文章就叫“永远的陷阱”,很有意思。
文章开始是举了个案例:“南非的沙比亚丛林中,至今还生活着原始的西布罗族人。他们生活得很平静、自然、悠闲,一生几乎不劳动。他们的食物来源单一,就是四季里经过丛林地带的那些动物。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狩猎的方法更是简单,他们没有猎枪,甚至也没有弓箭,就是让动物自己跑到陷阱里,它们只是按时去收获。这些陷阱及其原始,世世代代都一样,就是我们做孩子时常常玩的那种胶泥。”
“西布罗族人在丛林的湿地上运来许多胶泥,将这些胶泥铺成一亩地大小的地方,然后放上一只鸡或一只野兔。然后他们就是等待了。凡是吃肉的动物只要走进丛林,就会被诱饵吸引,一步步走入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陷入被动的动物又会吸引更多、更大的动物。几天后,泥沼地里就会被许多猎物点缀。这时西布罗族人轻而易举的将猎物收入囊中,祖祖辈辈不变。”
然后提出问题:“有人怀疑,这么原始的骗局怎么还会这么好使?千百年来怎么就不被识破?”
接着作者得出结论:“人们只要有欲望,就不可能破解那些陷阱,包括那些最原始古老的陷阱”。“由于人们自身的欲望缺陷,人们在面对生活的陷阱时,被诱骗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外界,而是来自内心。魔从心生,这才是人们克服不了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面前才会存在着永远的陷阱”。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人自己与自己谈判的过程,就是社会人利益与生物人健康(乃至生命)的谈判过程。
人,有永无止境追求功名、财富的欲望,由于这些追求,迫使生物人不计代价地付出,一旦这种付出超出了生物人的能力,那么,生物人的利益就要绝对受到损害,生物人就可能会牺牲健康乃至生命。
就是说,超出自身能力以外的功名、财富,其实就是一个健康陷阱!
这个陷阱有个善意的伪装,我们另文再叙。
功名、财富实在是太诱人了,人们终究就是克服不了这种心魔,所以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个永远的陷阱!
要命的是:动物掉进的陷阱是人挖的,而人掉进的陷阱,都是人们自己挖掘的!
跳进这个健康陷阱可能主动的,也可能是被迫的。
被动者通常是社会的底层,因为没有选择生活方式或生活目标的机会,主要原因是因为贫穷或者是因为社会目标被迫定得过高。
现代社会的特征是,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大部分人是决定不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被老板(或者管理者)决定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现实原因生活所迫。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身后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随时准备顶替他。根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到2005年就猛增到79万人。而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严重些。在高学费、高医药费、高房价这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的重压下,多数人难得有喘气的机会。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那些能够“幸运”地被老板选中的就业者,如去年因连续加班而猝死的华为年轻的工程师胡新宇和广州某服装厂女工甘红英,就只有除按老板的意志,选择了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再一个就是社会人文化的压力。当前,获得的功名及过度的消费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生物人本身不再能够成为人的价值尺度,社会人成了衡量人的价值尺度。一个人是不是成功,能不能被社会、被他的亲戚、同事、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所认同,主要取决于他获得的功名及其消费水平,至于生物人是不是健康反倒成了一个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囚徒困境,个人是很难跳出来的。在这种压力下,大部分人也只能被迫地选择“四十岁前拿命博钱”,四十岁以后的事,只好听天由命了。
当然,如果比较理智的确定生活目标的话,或者可以降低一些不必要的压力。比如对个人的过度消费可就有可能自行控制,那么就会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主动者通常是错误选择生活方式或生活目标。忘寝废食的工作(无论其动机是什么)都是个人主动挖的陷阱。
钟南山院士形容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青年的高收入者40岁以前是以命博钱,40岁以后是以钱买命。“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工作做不好可以再努力,身体却就像是空心玻璃球一样,一旦碎了就不能再恢复了。” (引自《广州日报》2007年02月12日)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学家死亡时年龄平均只有53岁左右。社会精英们比常人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赞誉和财富,但是英年早逝的经营们也是前仆后继的。
为了追求GDP,人们发展生产不惜污染环境、不惜造假掺假,这是整个社会集体主动挖陷阱。
2006年,公共食品安全危机频发,“福寿螺”、“多宝鱼”、“红心鸭蛋”等事件接连发生,令老百姓总是“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缺乏信心。据南方日报2007年2月4日报道,“昨天广东省政协召开的食品安全专题座谈会上,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多次痛陈,“食品不安全,就是自挖坟墓,自己葬自己”。
为了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惜透支员工体力、脑力的绩效管理,是老板(或企业管理者)给员工挖的陷阱。
人们有挖陷阱的能力、有主动跳入陷阱的欲望,有面对陷阱毫无畏惧的勇气,所以,未知未觉者跳入健康陷阱是迟早的事!
对抗性医疗——双刃剑(疾病诊断的缺陷)
我们了解过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是“看得见的理论”,以具体形态为中心,进行推理、演绎、求证,由于过于执着“所见”,必然会因此而“一叶障目”。
人不是组织器官、细胞基因的简单堆砌物,人的疾病也不是单纯的由看得见的“致病因子”所致,疾病也不是单纯的看得见的形态学改变。因此,以“看得见的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医学的疾病机理必然会有很多困惑。
一位西医副主任医师在其所著的《别让医生害了你》中,描述了几段话:
“现代医学在病理学上的是有目共睹,但离完整的解释疾病病因病机,其现实状并不乐观。许多疾病,诸如原发性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结缔组织病等等,至今病因不明”。
“对某些因素可以导致恶性肿瘤的具体环节,仍没有完全弄清楚,导致至今仍缺乏有效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有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体表疾病,如老年斑、扁平苔藓、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病因仍然是一团迷雾”。
“命名为综合征的疾病,大多是疾病病因或者机理不清的一系列症状。目前,有关综合征的疾病数以万计,如肾病综合征、美尼尔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
以上,就是现代医学追求“万病万因”所必然导致结果。
由于病因病机的不明确,就会给之后的诊断、治疗(用药)带来麻烦,说得严重些,就会带来医疗灾难。
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除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之外,更多的是依靠实验室诊断、X线诊断及其他诊断技术。
实验室诊断是利用各种仪器及其所需试剂,对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排泄物(或分泌物)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自身就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完好?试剂是不是符合使用标准(所以要经常性的质量控制)?这些标本提取过程是否没有受到沾染?送检时间是否及时?有金标准之称的“病理切片检查”,也受到所取组织是否刚好在病灶、切片技术、及病理师看片经验等等因素的极大影响。因此,这些实验室诊断只能作为参考。
X线诊断从早期的X线透视,发展到现在的CT、MR等等,不断发展,代表着现代医学最高技术和权威。其实这些诊断方法,也只能告诉医生:“疾病现场”可能是什么?或者像什么?它不能告诉医生,导致疾病的根源在哪里?就是说,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只是告诉您疾病的“果”而不是“因”!而且更不幸的是,这种“果”在相当多的时候还是个假象(这就是误诊)!
所有这些诊断仪器,构成了现代医学庞大的诊断系统,成为医生判断疾病、治疗用药的依据。现在的医生已经沦落为这些机器的机器。整个社会对诊断仪器盲目崇拜的结果,不仅不会给社会的健康事业带来任何好处(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谈论高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其实和人类的健康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还极大的增加的医疗成本,使社会(尤其是病人)的经济负担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案例: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误诊误治研究会一份调查报告更显示,在对标准误诊文献15048篇中的46万份报道病例进行计算机处理中,发现有12.8万份误诊病例,误诊率为27.8%。
误诊原因有16种,主要原因有4项,比例分布如下:
医生经验不足,新医生不认识老病种:一些老病,如结核病,原来很常见,但由于国家大力干预,结核病发病率已经很低了,但近一段时期却有上升的趋势,南方医院普脊椎外科专家介绍,现在有很多新医生根本没有接触到结核病,在临床上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结果碰到这类病时,往往会认识不准,造成误诊。
医生问诊及检查不细致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曾接收过这样一位病号,她在河北老家老是发烧,几十年来都没间断过,原来还以为是天生体弱容易感冒,今年8月到广州来,想着南方天气暖和,估计感冒就不会那么厉害。没想到到广州后反复发烧,竟然蹿到了42℃,呼吸心跳一度非常微弱。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求医,确诊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由于室间隔缺损,患者心内膜反复感染,这也是导致患者多年来不停地发热的根本原因。另外,医生没有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也很容易造成误诊。
医生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一些临床医师过分依赖新仪器检查,而对常规体检及病史采集重视不够,可能是由于某些医生变懒了,导致误诊。”一位从医40多年的老医生在谈到误诊时这样说道。南方医院心内科一位医生对记者说,对于冠心病的诊断,过分地相信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特异性不是100%,要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考虑,才可得出较客观的诊断。
各种现代仪器和检测方法都只是医生感官的延伸,不可能取代大脑的思维和临床观察。即使被称为临床诊断“金标准”的病理诊断,也同样受到标本取材部位、技术和病理医生的诊断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同一病理切片在不同时间由不同医生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万万不能忽视高科技设备的负面影响“奴隶”。
医生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特异性检查是指某一疾病的特征性检查项目,如乙肝两对半检查里的抗原与抗体是乙肝感染所特有的特征。当通过这些特征性的检查得出阳性结果时,将基本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迷信专家也易误事:专家在接待属于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病人时确诊符合率较高,不熟悉的也只能靠经验,专家给病人看病,按正常程序,一般需15分钟以上,但现在一些专家门诊量太多,致使专家们大多只能匆匆忙忙诊断开药,这就有可能造成误诊、漏诊。
常见的易误诊疾病有以下四大类:
疾病种类
平均误诊率
器官异位中如甲状腺异位、子宫内膜异位
60%
恶性肿瘤中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胰腺癌、结肠癌等
40%
结核病中如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中耳结核、咽结核等肺外结核
>40%
传染病中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30%
返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