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及其作品(温总理今天答记者问时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22:24
  • 黄公望及其作品
  • 《 学习时报网》    ( 11/9/2009第 09版)    评论 0条   点击量: 438
  •     黄公望及其作品

    □宋 炀

    元初,赵孟頫高举摹古大旗,为元代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赵孟頫树立了元代艺术“托古改制”之风,使元代艺术沿着摹古这一道路向下发展。但是,摹古的具体理论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比如,赵孟頫对于摹古的具体对象是不明确的。他时而模仿李成、郭熙,时而模仿董源、巨然,甚至模仿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在赵孟頫之后,元代艺术家甚至在摹古的具体对象上产生了争议。大约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摹李成、郭熙;另一派主张摹董源和巨然。这个争论的终结者是黄公望。他力主模仿董、巨。从此,元代绘画沿着效摹董、巨的道路前进。因此,我们可以说,元代绘画的变化,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是黄公望把摹古的思想理论体系发展完备。

    黄公望是绘画史上十分耀眼的一颗划时代的明星。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高峰。站在元朝山水画发展巅峰的艺术家是“元四大家”,即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黄公望的画风,以董源、巨然为基础,又参照各家之法,因此,后世赞扬黄公望,“虽师董源实出于兰”。董其昌更是对黄公望赞赏有嘉,曾道:“元季四家以黄公望为冠”。黄公望并不拘泥于他所师从的古法,他的山水作品之章法布局,既有浑厚之气势,又突出了山石的陡峭。在苍茫壮阔的同时,又不失绢巧。笔墨纤细之处,气势仍然宏伟。笔墨拥塞之处,意境却更加深邃。

    黄公望(1269―1354年),江苏常熟人。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净竖、井西道人。

    黄公望生于南宋乱世,当时内有奸臣贾似道专权,外有强大的蒙古军队的紧逼。1275年,黄公望7岁,常熟被蒙古军队攻陷。1279年,黄公望11岁,南宋灭亡。因为年幼,黄公望对元朝的统治没有强烈的反叛心理,相反,他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有着热切的参政愿望。经过徐琰的推荐,黄公望而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任用为书吏。那张闾是一个贪官,为非作歹,最后逼死了九条人命,导致“人不聊生,盗贼并起”,统治者将张闾逮捕下狱。黄公望也被牵连下狱,时年47岁。就在黄公望在监狱的时候,元朝第一次开科取士,热衷于功名仕途的黄公望失去了机会,这对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黄公望出狱时已50岁,深感世事难料,官场险恶,就皈依了道教,从此,在他的灵魂深处,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让位于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完全断绝了仕途幻想,过起了寄情山水的隐士生活。黄公望50岁以后才开始了绘画生涯。虽然他学画很晚,但他是在断绝了功名利禄之念之后才拿起画笔的,心如止水,虚一而静,这为他的绘画生涯奠定了坚实思想的基础。

    提到黄公望的艺术作品,不能不提《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不但是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而且是黄公望一生艺术的最高成就。它是黄公望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山水作品。此图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这幅长卷,山峦起伏,平岗连绵,江水如镜,简洁清润,境界开阔辽远,观后令人心旷神怡。作品上有数十峰,一峰一状,或浓或淡,疏朗简秀。有数百树,一树一态,丰富多变。《富春山居图》把元代山水推向了新的高峰。

    凡是看到这幅作品的人,莫不顶礼膜拜。董其昌看到这幅作品,大呼:“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这幅作品,黄公望从1347年开始创作,至1350年方始完成。他自己没有想到,这幅呕心沥血的作品在存世的600余年间会有一段那么曲折的命运和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故事。

    这幅作品,先后被明清两代大收藏家收藏。这幅作品的第一位收藏家是黄公望的道友无用禅师。无用禅师考虑到这幅杰作又可能被人“巧取豪夺”,于是,在画完成之前就请黄公望“先书无用本号”,明确作品的归属。

    这幅完整作品最后一位收藏者是清顺治年代的吴洪裕。吴洪裕非常喜欢这幅作品,以至于留下遗嘱,在他去世时,要烧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唐代智永的《千字文》给自己殉葬。吴洪裕死后,《千字文》先烧了,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时,被他的侄儿吴子文从火中抢救出来,但是,这幅作品已经被烧断了,从此,这幅作品一分为二。

    后一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被清皇室收藏,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叫做《无用师卷》。

    前一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私人收藏,现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叫做《剩山水》。

    第二个故事:《富春山居图》真伪的故事。

    清乾隆十年(1645年),乾隆得到了《山居图》,写道:“偶得子久《山居图》,笔墨苍古,的系真迹”。但是同年夏天,乾隆又从沈德潜那里得知,还有人藏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来,那人家道中落,乾隆花了两千两银子辗转买回《富春山居图》。这样,乾隆那里就有两幅黄公望的作品,一幅叫《山居图》,一幅叫《富春山居图》。这两幅作品,哪一幅是真的,哪一幅是假的呢?乾隆剪烛粗观,思虑再三,最后决定,“旧为真,新为伪”。也就是说,《山居图》是真的。他认为,这幅作品本来的名字就叫《山居图》,没有“富春”二字,但是以讹传讹,大家都以为有“富春”二字。但是,乾隆又是一个很好的鉴赏家,他虽然说《富春山居图》是假的,也心存疑虑,因为这幅作品“有古香清韵”,“非近日俗工所能为”。皇帝又问大臣,哪幅作品是假的。因为皇帝金口早开,都以皇帝之是非为是非。众口一词,《富春山居图》,“赝鼎无疑”。《山居图》乃黄公望真迹。乾隆虽然产生过怀疑,一时难断,等待“他日之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乾隆还是以《山居图》为真。从此,对《山居图》格外珍爱,甚至出外巡游也带在身边。从1745年到1794年,50年间,乾隆在画上题跋54次。可悲的是,后几经证实,被乾隆所钟爱的《山居图》是赝品,而《富春山居图》确是真迹。“笑予赤水求元珠,不识元珠吾固有。”这是乾隆的自嘲。

    赵孟頫虽然是 “托古改制”的开创者,但不是完成者。这套元代绘画的中心理论到黄公望才得以完备。黄公望虽然是赵孟頫的学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为元代绘画艺术之巨擘。

  • (作者: 宋 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