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职场: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0:36
东方职场: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2010-03-07 21:11:08    作者:李令彬    来源:新东方    点击数:270

  这本书讲的主要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人的问题,那么我们不要把话题扯到无边无际,回归本书所立足的个人职业发展与就业问题上来。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搞清楚一点,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大量的求职书了,比如如何应聘500强外企高薪职位等等,在这些方面,他们已经做得比较完备,我的目的不是要再多加上一本;大多数求职书的问题是过于技术化,强调生硬的规则,而缺少思想的贯通。要知道“道理比规则更重要”,多知道几条道理,就可以少背一大堆的规则。本书希望能成为一本“讲理的书”。

  不要忘了一个基本事实:一个学生在面临毕业时,他的就业层次早已基本确定,上下靠运气或“速成技术”所能造成的振幅不会太大。成熟雇主的招聘体系是做什么用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用来去除遮蔽,看到你“镀层”下面的真实材质。

  几乎所有跨国大公司都更看重一个求职者的个人素养,胜过对一个人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强调。“素养”是什么意思?就是一种平素的养成。所以,在招聘面试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是你速成准备的,什么是你习惯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是考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样你就需要在平素去养成那些顶尖雇主所需要的东西,这需要有意识的生涯规划。“生涯规划”这样的概念来自于国外,中国人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十分有限,并且常伴有许多认识误区,比如认为它是什么速成秘笈,或者觉得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无常的命运没有谁可以把握。我想强调一点,生涯规划的一个核心,不是制定出确切的人生路线,而是提高自身的“人生预见力”,教你如何看得更远。带有这种预见力,而不只是对现实的被动适应,是先进人物区别于普通人才的根本特征。

  如果要我用一个时髦词来揭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都在经历一场痛彻心扉的“文化震荡”。

  文化的内在核心是价值观,在学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学院派价值与在社会上居主导地位的市场价值是如此不同,这种文化震荡的效应可能不亚于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的身心不适。不论在地球哪一端的大学,学院价值的核心都是——哪个学生的课业成绩好,就会在校园里集万千宠爱,好学生就是这样定义的;可是在现实的人才市场,谁能够最大化、最有效地满足消费需求,谁才更可能成功。

  许多西方大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在保持大学独立精神与旨趣的同时,注重面向社会的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发展,推动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做兼职与实习,与社会各界校友保持交流与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震荡效应。

  中国大学拆除围墙的意识则形成得比较晚,并伴有各种各样的“反动潮流”,比如曾不许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禁止大一新生使用个人电脑等等。但实际上,恋爱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复杂、最高级的形式,而电脑技能则是一切现代人才所需要的最基础技能,大学似乎更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健康地去发展这些能力,为他们创造健康成人的环境,而不是一禁了之。学习首先是为了长大,成为快乐的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学习不能成为阻碍我们每个学生个性成熟的沉重枷锁。

  学校教育孤芳自赏的原因有之,另一种原因则在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始终经历着高速发展并承受着转型中的阵痛。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伴随着的是一代人的价值观失落与重塑,带来的是相当非局部、非少数人的信仰危机。这种体制转轨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其他效应和后果,比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地区差异加大,产业结构迅速调整,都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更为火上浇油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这种内在躁动,她惊人地被卷入了国际化的进程,在日渐“扁平”的世界,西方标准、西方价值、西方雇主和西方大学都在日渐深入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中国学生的前途决策。[实习编辑: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