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谋害了“80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48:34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并将其列入当下的话语体系,“80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明确在场,并要求我们作出解读和回应。
80后,顾名思义,是指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群,在他们身上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多元而又丰富,带着格外醒目的“胎记”,烙上了这个时代和社会深深的烙印。和六七十年代生人大不同的是,如果前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审美体认上还能找到一丝契合并能产生共振的话,那么80后人群与前两代人在文化经络的连贯上再也无法打通,并进而走向彻底的断裂。他们以颠覆和叛逆的姿态出现,体谅自我,投奔欲海,躲避崇高,拒绝感动。这一代人已无能力重构中华文明的恢弘体系,更无可能激化我们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脉动,一句话,这群人已经废了。
我们知道,80后的人生语境正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处于急剧转型的非常时期。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里,国人的生活版本里被涂抹进了太多的内容,国门洞开,西风东渐,物质极大丰富,精神世界无所皈依。在以往的道德和价值体系被无情地消解的同时,人们对物欲和享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沉迷和追逐。这时候,信仰和理想在万丈红尘中无奈地缺席后只好安静地走开,像一个红颜逝去被人遗弃的老妇躲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角落向隅而泣。麦当劳、可口可乐、美国大片、港台明星、QQ、暴力、性等全面抢滩了80后的生活时空。一头撞开《三重门》的韩寒遭遇《北京娃娃》春树后变成李傻傻,进入《梦里花落知多少》和郭敬明本想来个亲切的拥抱,偏偏半路杀出个拎着《双节棍》的周杰伦,打算和对方理论一番时,没想到对方口齿不清,最后只好恭维人家说《那小子真帅》。这就是80后。他们懂得太多,远远超出他们的年龄,他们过早地知道了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东西,结果在他们心中已经不在神秘,因为世界在他们眼里不过如此,于是他们对生活已失去了燃烧的激情和冲动,尽管他们都还年轻。
这是何故?正如一位80后对我说,我们这一代在15岁前接受的知识和15岁后看到的世界完全是两样,我们当然要怀疑,甚至选择背叛成为愤青,当然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我们就是喜欢性和游戏,这不能怪我们。是啊,这又能怪谁呢?难道我们文化的重生注定要以这一代人精神的涅磐为代价吗?我失语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80后呢,简单地说来,就是有智商没智慧、有脑袋没脑子、有文化没教养、有知识没思想、有青春没热血、有个性没品行。他们的口号是“爱谁是谁”,“年轻没有不可以”,于是网恋、人流、一夜情在这一代中弥漫开来。在书信几乎同邮递马车变得日渐遥远的今天,情书与情诗似乎更是一支18世纪的牧歌与他们渐行渐远,因为这一代人有一个很重大的特性是不只没有常性,连耐心也没有了。“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这些青年男女可能在一个星期之中,把过去情人谈了二三年的恋爱才做的事,如拉手、接吻、生理接触,一下子都做完了,之后又要面临到人生的喜新厌旧,喜欢新奇的天性。”李昂(《1990年后的爱情》)而“他们承受孤单和忍受不喜欢的人能力都大大不如从前的人”(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尽管他们中间懂得女人的肉体何处被触发性感的人越来越多。让人担心的是,周围世界无处不在的网络和性已使其中的好大一群走向了沉沦和堕落。有一项调查非常有趣,西南某地某一医院在接受自愿捐精的部分男大学生后惊讶地发现,他们中40%的精子属于坏精和死精,这还是一些看起来体格比较健壮的男生。那么他们的贵体何以被“掏空”?谁是他们身后的那只罪恶的黑手呢?答案不言自明。至于女大学生,情况也不会好到那里去。为了金钱,他们可以集体逃学去做促销员;甚至有些人心甘情愿去夜总会坐台或出台,要么被或年轻或年老的大款包养,成为人家既养身又养眼的“二奶”,也难怪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三陪女打扮得像女大学生,女大学的装束倒像三陪女。这个世道真的变了。现代的女性还有个宣言:说要把六十岁的男人思想搞乱、五十岁的男人财产霸占、四十岁的男人妻离子散、三十岁的男人腰杆搞断、二十岁的男人彻底的完蛋。我想,能有”姿本”把各个年龄段的男人摆平的女子多出生在80年代。
那么80后何以如此呢?除去社会因素外,我们还要从家庭和学校教育去找原因。众所周知,80后是我国独生子女的第一代,其父母多为下岗工人,返城知青以及小业主,而当下中国家庭最缺少的就是童心、浪漫、沟通、欣赏、幽默。同时离婚率高达35%以上,并以每年以200万对的速度递增。这样的家庭缺乏爱和教育的能力,不是众星捧月把孩子当小皇帝来养,就是把孩子当作考试的机器。而学校的教育的正统化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更使得他们的人性变得扭曲,人格走向了分裂。拿钱理群先生的话说,如今的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让人变成恶狼就是成为驯服的羔羊,恰恰忽视了全人的培养。尽管他们也愤青,但人云亦云的知识早就折断了他们思想的翅膀,主体人格丧失殆尽,当然就更谈不上“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语)了。但要知道“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语)啊!对于这一代人的集体失足,最该接受全民拷问的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大学不以培养人才造福社会为己任,变相地成了文凭加工厂、学历批发站、职称生产机,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扩招;而来自社会的种种丑恶超标污染了学子们的心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又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特别是来自毕业和就业的压力更成了压在80后心头上一座沉重的坟,于是“郁闷”一词不胫而走,成了不只是都市白领的专有词汇。80后已找不到北,更不知道风是在向哪个方向吹,堕落和颓废一跃成了80后独特的生活标签。更为可怕的是,当我们的大众传媒毫无廉耻的将凶杀、情色、鬼怪、细说历史等不负责任地传达给受众时,已经有意无意地和80后文化达成了事实上的妥协并迅速成为同谋,像《老鼠爱大米》一样蜕化为不离不弃的《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全民男女老少紧密跟进,咧着大嘴,傻乎乎地唱起“亲爱的,你慢慢飞。。。。。”
如此下去,我们的文化还有得救吗?文化似乎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筋,一个民族就会成为植物人,诚如熊十力先生所言:“为学者,所以学为人也,亡国族者往往先自其亡文化。”也难怪鲁迅先生曾说:“我总担心中国会被世界淘汰”
从某种意义上讲,拯救80后就是拯救我们的民族文化,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