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族企业难破三代衰宿命 内地家族企业又如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0:23
创业难、守业更难。香港中文大学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在亚洲普遍出现,其中本港企业的情况尤其严重,即本港家族企业在完成继承的前八年间,股价平均下跌八成;且无论由子嗣还是外界专业人士继承,企业的财务表现均难逃大幅倒退。继承何以成为本港家族财富流失的裂口?同样的‘败家宿命’会落在内地家族企业的身上吗?
家族衰落潮恐伤港经济元气
中文大学不久前在香港、台湾及日本、新加坡选择了500家上市家族企业,对其过去15年的股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本港家族企业普遍面临‘交棒危机’的困扰,继承变成财富流失的重要环节。负责有关研究的中大会计学院教授范博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中大在分析了38家已发生财富更替的本港企业自1990年至2005年间的股价变动情况之后发现,这些企业在上一代领导人交权后的8年间,剔除其他市场因素(如金融风暴等),股票回报率平均狂泻八成;直至后任完全接棒,股票回报率才止跌;再往后5年则在低位保持平稳,鲜有重回上升轨。相比之下,新加坡和台湾的家族企业虽也面临继承难题,但其继承前后的财富‘蒸发’比例为40%,‘败家率’远低于本港家族企业。范博宏向本报表示:‘家族企业在香港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本港很多大型企业均是家族控制。在过去10年间及未来一段时间,这些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家族企业都将陆续遭遇接棒考验,而财富转移的过程,也是这些企业最敏感、脆弱和不稳定的时期。其间发生的企业人事动荡及财富缩水,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及本港经济元气。’
港企继承失败五大原因
●创办人拥有无可替代的商誉和人脉
●继承人无法掌握企业传统管理流程和秘诀
●老臣子不服年轻继承人
●缺乏一个周详的继承计划
●家族成员争产
两大先天顽疾
推高港企败家率
对于中大所研究的38间本港家族企业的整份名单及具体的股价波动情况,范博宏表示不便透露,但他指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地产等基础建设有关的行业,而本港家族企业的‘特殊行业构成’恰是造成‘败家率’高企的重要原因。
无形资产难直接传承
范博宏向本报分析指,房地产等行业的家族企业不受国际竞争影响,他们的创办和成长本身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特殊的人脉及商业网络,即同政府及银行搞好关系便易办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日后企业继承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埋下伏笔。范博宏说:‘人会老、会死,公司的掌舵人可以把资产传给儿子,但他本人拥有的声誉、政治联系、社会网络及人脉关系、个人魅力及独特的生产过程等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却很难直接被子女继承,老员工未必服继承人,银行也未必买账,于是第二代接手后往往会出现问题。’此外,跟第一代创业者相比,第二代所处的时代环境已发生巨变,竞争更加剧烈,市场空白点越来越狭窄,大多数企业很难继续保持过去的那种高速增长模式。‘富爸爸’成功模式的不可复制和难以超越,客观上也会加深人们对‘二世祖败家’的印象。相比之下,新加坡和台湾的家族企业以工业为主,营运流程较房地产主导的香港企业容易处理,下一代较易克服缺乏商业人脉的问题,继承过程中的财富流失程度也相对较小。
不甘放权成盈利阴影
在中大已完成分析研究的38家本港企业中,约58%由家族成员继承;16%选择外界专业人士管理并由家族维持控股权;26%完全出售控股权及管理权。尽管这些企业无论是交由子女继承,还是请外界专业人士打理,其财务表现都难逃大幅倒退,但研究结果亦表明,找外人管理生意的业绩仍远胜在家族中物色继承人。范博宏告诉本报记者:‘数据反映出本港过半家族企业无法克服管理方面的弱点,即不肯将公司业务交给专业管理人士打理。如果创办人没有儿子,或者儿子能力不行,往往只好拖后交接。这么做的结果只会加剧企业竞争力下降。’他还指出:‘多数家族企业执意在子嗣中寻找合适的接班人,纯属画地为牢,因为家族成员的可选择范围有限,其才能和兴趣未必符合企业发展要求;而且,若有多名子女均有意接班,还可能发生纠纷,甚至导致企业分裂。落后的管理理念最终损害的将是企业的长远价值。’虽然他未透露有关家族成员继承企业与外人接掌企业的具体财务比较结果,但另一项着名的海外家族企业调查报告则有力地佐证了上述研究结论。去年,有学术研究机构以约5000家丹麦企业在1994年至2002年间的财务表现为基础,比较由家族成员继承企业与外人接掌企业有何差异。研究发现,企业由家族成员继承后,资产营运回报率平均下跌0.1%,即每百万元资产每年少赚千元;而由外人接掌的企业,资产营运回报率平均上升1.3%,即每百万元资产每年多赚1.3万元。骤看之间,上述回报差别似微不足道,但资产总值以百亿元计的企业比比皆是;以资产值百万元为基础,每年溢利相差万元,屈指一算,资产值百亿元,溢利差距便过亿元了。
北京学者:
富不过三代’非中国独有‘
不过就有北京学者认为范博宏的担忧‘言过其实’。内地着名经济学者、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向本报表示:‘“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独有,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也不只在某个具体时间段凸显,而是古今中外皆有的现象。’2005年,JP摩根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大部分超级富豪过去20年都不能守住巨额财富,‘败家率’达80%,主要是由于股票投资失利、被征收重税及挥金如土,令他们身家大缩水;麦肯锡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家族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一样,只有少数企业能不断扩大。其间有的企业被并购,或因决策失误出现业绩下滑,甚至公司倒闭都是正常现象。将之归咎于继承问题,未免有失偏颇。’陈乃醒告诉记者:‘事实上,中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结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坏。像方太、万向、格兰仕、红豆等知名的家族企业的继承过程就都很顺利、平稳。’‘现在很多家族企业主培养接班人的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富翁选择把子女送到国外学习;内地一些商学院也初选了针对以家族企业培养接班人为目标而设的课程。尽管这种学习模式是否能够真正适应未来企业的需要,还要通过更长时间的观察,但趋势总是好的。’不过,陈乃醒也认为,规范职业经理人行为、明确产权的法律法规的缺失,是目前内地家族企业管理权和财产权交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转型期内地家族企业
败家率更高
范博宏是次没有研究内地企业,但他指:‘如果以同样模式研究内地家族企业,相关上市公司在继承完毕的前8年股价下降幅度恐怕会高达100%。’他的依据是,内地家族企业的‘能人经济’特征较本港家族企业更为明显,早年营商环境的不公平、不透明导致许多企业需靠打通‘关系’获得营业许可及借贷,其中又以地产、煤矿等资源性行业为甚。依附于掌舵人的各种特殊人脉关系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资产,而这种资产很难直接传承,使企业在交棒过程中难逃人事震动或业绩滑坡。对于内地家族企业普遍存在‘交棒危机’的原因,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的黄俊立副教授补充道:‘内地很多的夫妻店、兄弟店,其原始产权通常很模糊。因为这些企业初创业时,很难预计到公司的规模有一天会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所以很少及早明确产权及安排继承,等问题出现时相关的法律又不健全,最后就会导致家族成员因利益分配纠纷而形成对立群体,使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大大下降。’在内地,家族企业的掌舵人过身后,企业被子嗣分拆,或地方政府参与争夺产权的例子并不鲜见。另外,由于内地的职业经理人质素及诚信度普遍较低,使得‘引进专才’成了很多家族企业想跨而跨不出去的一步。重庆力帆控股的董事长尹明善曾向记者表示不敢将企业完全交由外人打理,因现实中,‘外人’职业道德低下、坑害老板、卷款而逃、隐瞒或扭曲资讯、中饱私囊、架空老板、另立山头、带走原企业用户和机密等例子很多。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兰州黄河啤酒集团掌舵人杨纪强曾尝试让职业经理人而非儿子继承管理,结果他所信任的职业经理在帮他把黄河啤酒集团弄上市的同时,也差点将他取而代之。遭此打击,曾称雄西北的黄河啤酒从此消沉。范博宏认为,内地家族企业与本港家族企业一样,在过去10年及未来10年普遍面临交棒问题,不能平稳过渡的话,恐会对经济造成冲击。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为49.7%,而家族企业占到民营经济的95%。
专家:
三大法宝改写‘败家宿命’
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对家族企业主而言,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市场正在变得规范和透明,企业经营法则和模式已经与以前完全不同,他们赖以发家的那种赌博式的创业冲动和模糊的运作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成功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及早‘变脸’有助于降低企业未来的继承成本。
1、设计继承计划
范博宏:家族企业要尽早辨清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资产,保存那些能为企业带来核心价值的资产,这也就保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千万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把企业交给下一代。
陈乃醒:企业主对继承人选和家族成员关系要有通盘考虑,像接班人如何选;符合哪些条件的家族成员可以进入企业工作、又可以拿多少钱;股份如何分配等都将是其必须要及早定下的核心内容。
2、公司运营制度
化范博宏:家族企业主应尽快将公司进行标准化管理改造,数字管理、科学管理将给家族企业的‘独裁’、随意和固执带来更加稳定的保障;及早检视公司内部流程、生产程序、清楚定义和分工,管理结构上,引入外来专业管理人士辅助,也有利于降低继承失败的风险。
陈乃醒:将企业运营流程制度化的运作与重视公司治理,对企业发展更具长远意义。
3、完善法规促进公平
陈乃醒:欧美和日本家族企业长寿是因为它们都有较为稳定的商业环境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政策。内地需尽快解决立法滞后的问题。
例如,目前还没有系统和明确的关于‘股权继承’的法律,涉及此问题的法律条文散落在《公司法》以及《继承法》若干部分,在审判实践中对此的处理也不一致;此外,如何规范职业经理人的作为和考核也重要,这一切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