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打开了什么盒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3:32
释永信打开了什么盒子?(商业评论)[图] [%repeat_0 match="/data/option"%] [%=@count%]票 [[%=@percent%]%] [%_repeat_0%]
 

NANFANG RENWU ZHOUKAN DASHI

FORM NANFANGRENWUZHOUKAN



(删节稿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之《风尚周报》之《商业评论》
释永信打开了什么盒子?
老J

李连杰和金庸,赋予了人们对少林寺无穷的想象,是20多年来的事情。
但是在时代的携裹之下,他们终于找到了缝隙,这座寺庙沉淀在故纸堆里的资本创造力和商业意识被开启。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开启了一个盒子——一个放出了连他自己都没有预知到是什么东西的盒子。少林寺业商业化,成为印在少林寺练武堂里最新的、深深的大坑。
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搅动了这个沉闷的国度。17岁花季年龄的安徽少年刘应成,当今的少林寺当家人释永信,为什么逆潮流而动,来到当时破败、孤寂、封闭的少林寺呢?
这似乎是一个商界成功人士或者名声轰轰作响的CEO,必须面对媒体的千篇一律的乏味提问。但如果继续这个思路,事实就是如此,一个法号“永信”的小和尚已经人到中年,他正在制造着中国寺院商业化的神话。那些不太可能在商人眼中赚取利润的禅和武术,被他导演得活色生香,为少林寺赚取丰厚的家底。

17岁转折点的故事,在世界和中国的历史人物中,随手可举。但释永信做出的这个决定,是无法从一个懵懂少年的身上找出一些促成他今天商业成就的逻辑的。人们只能从他在山门内外的阅历经验,凭借他个人的智慧、行为轨迹,根据他在少林寺人生以及少林寺的发展曲线中,寻找到一些不太连贯的脉络。
少林寺这个充满历史荣誉、在历代口口传播和文学描写中的英雄主义之地,禅宗祖庭之地,迎来了商业历史节点上的释永信。他和现在少林寺的作为,将清晰地记录在当下,记录在少林寺的黄卷里。
少林寺方丈就是因为其对少林寺资源的重组和利用,发扬了世界上这个独一无二的品牌——以软文化为基本产品,在全球掀起了心灵消费品的不小的浪潮。
——宗教可以选择没有回报的服务,可以是支持战争的理由。少林寺,选择商业,姑且称之为“心灵商业“。
外国人无法给予这个和尚确切的名称,因此他们的报纸,叫他“CEO”。
我们的各种传媒,在学习西方的东西向来雷厉风行的习惯中,也沿用颇能唬人的“CEO“对少林寺和释永信进行商业解构。
于是在各种媒体上,充斥着对一个原本颓废的,而今有泱泱气度的少林商业化的指点。
这是符合商业化社会报道逻辑的:
如果剥去少林寺僧人标志的袈裟,如果除去掉寺院里悠扬的钟鼓木鱼之声,那么,少林寺和一个江浙地区或者内陆省份一个一夜崛起的爆发户得到的关注率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继续剥去上述的这些表征,那么俄罗斯总统也好,足球世界杯的邀请也好,达官要人也好,纷纷到这里参观视察聆听,那么,这也和一个成功企业主成功的“政治经济学”没有区别。
所幸的是,我们没有在方丈室看到那些令人肃然的人和方丈的合影,看到的是庄严的佛像。
这个千年老寺,或者说是“千年老店”,在世界上也是孤品,因为它仍然继承着中国元朝少林寺中兴之祖福裕大和尚制定下来的谱系。排辈为“永”字辈的释永信,袈裟托钵,不废古制,不换门庭,却大有气象。
释永信在20多年来,从台前到幕后,从幕后到前台,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和一步步的战略战术,改写中国禅宗发源地的历史,改变着寺庙的形象。

如果仅仅从媒体上的众议来看,责骂,质疑,批评、嫉妒、不解;赞扬、肯定、拔高、吹捧、造势;各种力量和口水都汇聚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身上。
按照媒体大多数的意见,少林寺的商业化,的确可以成为是一个闹剧。如果冷静地看待这些观点,大部分结论的基础,甚至可以用一句反语总结出来:我摸得,和尚为什么可以摸得?
更进一步阐述这种逻辑的话,那就是少林寺“盗取“了人们的心灵产品去卖钱了。
基于和尚的名分,在追逐商业利益的步伐中,少林寺遭遇了平时并不关心他们的民众和媒体,武术的力量和禅宗的宽厚,也无法招架。
中国是缺少宗教的国家,而佛教,也是“最不是宗教的一个宗教”体系。对少林之骂,也许是任何一个现代商业机构都没有付出过的道德代价。

少林寺不幸的是,其商业化的方方面面都被找到了挨骂的各种理由。少林寺似乎也没有多少击倒这些考据者的“少林拳”。
因为,他们的作为,包含这个现代商业的各种组成要素:
——抢注商标:哪怕是署名少林的、好吃的“少林素饼“,也不放过;
——产品形态:少林武术和禅宗;以及在山沟里明珠一样的的不动产,寺院。
——产品独特的价值体现:僧人,袈裟,木鱼,佛经。
——产品的消费终端:视觉的盛宴(武术)和心灵的皈依(禅宗),以及祖传药方等。
——产品营销:跳过本土,主打海外,少林寺海外分号纷纷开张,如今已有伦敦、柏林、布达佩斯、维也纳、澳大利亚等海外分支机构。
——产品展现形式:武术表演,坐而论禅,海外论法;影视操作。
——商业运作模式:资本介入;媒体推广,国际化接轨的利润获取手段。
——商业维权:开始为名分之争打官司。并有所斩获。

如果还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少林寺产品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模仿性,这是所谓商业化定义下的少林寺不败的前提——小成本的投入和利润率最大化,造就了“少林武僧团出去(海外)转一圈表演,几十万美金还是有的”商业成功典范。
比尔·盖茨的微软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甚至也改变了少林寺的生活方式而用电脑来控制整个寺业的发展。我们很难说,以文化为被背景的少林寺商业化,会不会改变人们的心理生活方式。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证据表明目前少林寺在海外的火暴以及西方人对它的需求,和国人截然不同。我们许多人看来,少林寺是在毁灭一个古老的文化而商业化,而西方人则从这个红杏出墙的“Chinese Kung fu”得出的结论是“西方人为什么寻找Zen(禅)?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一篇论文里谨慎地提到了将科学精神引进到佛教的传承里,异曲同工,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余海礼认为,在西方,一些人已经意识到,在理性冲突造成的灾难加剧,价值观越来越模糊的地球上,禅是一种重要的感性力量。
有趣的事情是,西方人借助媒体的力量和自身的需求,让禅在西方世俗化,化为生活的力量。而中国在物化飞速发展的时候,应该加强对感性力量需求的时候,这种需求还不很强烈——它仅仅停留在一种态度上。
中国的飞速发展,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正在逐渐加强着理性的力量;而西方整个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当他们看到战争、恐怖、歧视造成的困惑之后,寻求与这种理性力量融合的东西,他们显得更迫切。
那些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来到少林寺,并非因为其商业的吸引。他们中的许多人厌恶少林寺的吵闹和嘈杂,宁肯选择到幽静的山谷里去冥想打坐。这也算是对商业化的一种反动。
少林寺商业化在海外的成功,从这个层次分析,颇有一定道理。海外数百万对禅宗膜拜的“粉丝”也给我们提供一些蛛丝马迹。

但是在大众眼睛里,寺院就应该是贫穷的、关乎心灵完善的,闭门锁寺的地方。我们可以周游列国,去凡帝冈,和尚就不能坐喷气式飞机。这就是少林寺犯了天下大忌的关键之一。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遁入空门原本就是一个孤寂的事业。释永信却把它演绎成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这里面到底蕴涵了多少禅机?拟或是经济、是政治、是人脉造就了今天的少林?造就了释永信尽睥群侪的风光?
寺院经济,自古都有,在皇帝一人说话算数的时代,少林寺就是吃皇粮用皇土的食利者阶层。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宗教或者少林寺的利用,是现在所无法比及的。从“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不过在没有市场经济的那个时候,他们和当时政府或者利益集团产生交易的方式不同而已。
研究少林寺的历史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在某个朝代,他们甚至在皇帝的许可下,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其他宗教派别都被归顺;一般寺院更愿意低调,把财产藏在密处。没有人会像少林寺这样,真刀真枪地为他们的产业和利润,生存和发展而战。

也许有最关键的两点需要提及:释永信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天择。
人们指责释永信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人,成为统领中国最深奥的宗教之一的领袖是有辱斯文的——因为他的身份,和某地一个农民吃着龙虾,搓着脚丫子,拥有亿万财富的先行者不同。
恰恰就是释永信从前方丈的侍者变成掌门人之后,以自己的智慧和观察力,对世事的把握和左右能力,开始在一片废墟上恢复泱泱旧制的同时,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行为纳入到这个庞大的社会视野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挂钩,让少林寺在日渐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游刃有余。
如此,关于现今方丈释永信是“政治和尚”、“经济和尚”、“精英和尚”、“CEO”的称谓,定义者们或许就有了最基本的可以考证的依据。
令定义者们苦恼的是,世界各国的领袖要人、武术爱好者、冥想者和异教徒;到中国的名流宿主、政经显贵、文化精英,普罗大众、甚至来自藏地、五台山、各大武术门派的现代掌门人们蜂拥而至,这让他们对释永信以及少林寺的做法,更无法找到一个论证严密的反对模式,无法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我们也许需要一个“主流的经济学家”,去少林寺出本书才行。

方丈曾经担心,中国的优秀文化不利用现代传媒,还保持着原有的那种形式,那肯定式微而渐趋消亡。
做为一个有抱负“振兴禅纲”的大和尚,这种紧迫感促使少林寺全方位动用自己独有的稀缺资源,或走向国外,或国内连横。这些让世俗有些不堪忍受的高调举动,让少林寺已经拥有并且可能拥有更多的金钱。被舆论臧否,似乎也顺利成章了。
时尚也好,入世也罢,商业化也罢,释永信总是能从禅宗里找到依据。他有与时俱进,和时代同步的思想。

不论如何,释永信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少林寺在中国社会的哪个经纬点上:“我们没有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这可能是少林寺“寺院经济”思路和心无旁骛前行的坚定注脚。
以少林寺品牌获取效益,不单单用一个赢利模式就可以解释的。将来的少林寺,到底有几种可能的方向?没有人说的清楚。这就如古人无法预见今天的少林寺一样,不知道有多少可能的、不可能的事情发生。
释永信方丈放出了盒子里的东西,那么就由不得少林寺和他的能力掌控。这个时代的少林寺,以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中,门下的弟子不断地向武的方向滑去。学成后还俗而谋取利益。以前少林僧人欲还俗必须“打出山门”的规矩已经破了。
但商业社会被秩序牢牢地控制着,少林寺只要走出山门商业化,就必须按照规则游戏。少林寺子孙堂式的封闭式管理,和这种外化的商业操作的杂交,让人们对少林寺将来方向的伏笔,充满了期待和想象。少林寺已经被打破的规矩,使寺院经济的发展之路不得不小心翼翼。
商业化显然并不是载古传古的寺院终极的目的。以1500年的拯救心灵和安稳俗世之人、以心灵归宿为己任的少林寺,倘若绵延令人崇拜的香火,还有许多不错的选择。
禅宗一句名言:“禅,不可说”。
不说也罢,但寺院与商业在现代社会中并非对立的事实中,寺院和商业,也应该有一墙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