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浩田:全国人民不能忘记唐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4:36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9:50 河北日报
这次严峻的考验证明,唐山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是无私无畏的人民,是顽强不屈的人民,是能忍受千辛万苦、战胜各种困难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有了这样的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有了这样的人民,我们将无敌于天下。
--迟浩田
',1)">
在唐山大地震发生30周年前夕,我们专程赴京采访时任抗震副总指挥的迟浩田上将。在将军的办公室等候的过程中,我们环顾四周:一圈普通的沙发,一块普通的地毯,壁上一幅行草《京口北固亭怀古》寓意着主人戎马生涯的壮怀激烈。房间的另一个角落,摆放着一只硕大的地球仪,轻轻触动,整个世界便都在眼中。
少顷,身着灰色便服的将军推门进来,“记者同志,欢迎,欢迎。”逐一与我们亲切握手,并询问名字、籍贯。将军的平易和热情,让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位前国家领导人、长者的时候,丝毫不感拘谨。“见到唐山来的同志,我很不平静,这些年来,总忘不了唐山。”
将军说,那时他47岁,正值人生的壮年,还是满头黑发,现在已是白发苍苍。这些年来,总忘不了唐山。那些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死难者,不只河北人民,全国人民都不能忘记唐山。
将军参加过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过艰苦卓绝的战火考验,屡建战功,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将军说,我从没见过像唐山大地震这样一次死难那么多的人,一座城市到处都是死人,到处都是受伤的人,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一派劫后状态……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忘记这段悲壮的历史。
1996年底,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在视察总参大学生训练基地时,一名学员得知他就是当年抗震救灾的副总指挥后,激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对将军喊道:我是唐山地震孤儿,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将军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是一个不轻易流泪的人,但此时我落泪了。唐山的孤儿在转运到外地之前,大部分被收养在部队营地。有的连队平均三个战士照看一个孩子。在执行任务的军车驾驶室里,时常能看到随车的孤儿们,他们身裹着军大衣,手里捧着红苹果。亲人解放军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批幸存下来的孤儿,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是唐山的种子。
“一个经过炮火硝烟洗礼,经过生与死考验的老兵,一个战争的幸存者,一个在妈妈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热血男儿。”这是将军今年母亲节的时候在《人民日报》撰文中的自我认同,在我们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将军的这种平易、谦和以及对唐山人民的深厚感情。
告辞的时候,我们提出请将军为我们的读者写两句话,将军欣然应允。遂拿起钢笔,专注的、一笔一画的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唐山地震牺牲的乡亲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英雄的唐山人民万岁!向河北人民致敬。”
1976年夏季那60多个日日夜夜,注定将成为将军最为重要的心灵底色之一。他的深情、他的怀念、他的激动,都与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息息相关。
1、临危受命
问:迟副主席您好!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您正在北京军区副政委的任上,当时您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临危受命奔赴唐山灾区的?
迟浩田: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党中央、国务院得知地震消息后,立即部署全国的抗震救灾工作,并作出紧急向唐山派出救灾部队的决策。7月28日上午10时,北京军区副参谋长李民率指挥机关到达唐山。12时许,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马力,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煤炭部部长肖寒乘飞机抵达唐山。下午2时,沈阳军区的指挥机关到达唐山。
肖选进、万海峰等同志到达后,迅速查明灾情,向北京军区政委秦基伟同志作了汇报。他们认为,唐山形势极为严峻,救灾部队将面临一场大战苦战,指挥机关人手太少,难以开展工作。建议司、政、后增派干部,火速赶往唐山,加强救灾力量。根据军区安排,我率部分司、政、后干部,于7月29日中午抵达唐山,随即参加抗震救灾的指挥工作。
问:您能描述一下当时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的工作、生活状况吗?
迟浩田:为保证各路大军有序开进,指挥协调各部队展开救灾,以北京军区领导、机关为主,组成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下设指挥、政工、后勤等组。
“前指”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在机场调度指挥台旁边的一块草地上,搭起一座20多平方米的帐篷,里面有一部小型柴油发电机,可供几盏电灯用电,工作人员把两张断腿的桌子拼凑起来,铺上一张军用地图。在万分焦灼的气氛中,“前指”领导们围着这张地图调兵遣将。最初的几天,“前指”领导吃饭都没有保障,喝的是机场游泳池里的水,实在太困了,就坐在木箱上打个盹儿。由于超负荷工作,一些同志嗓子哑了,眼睛红肿了,仍然不下火线,工作精神十分感人。
2、无泪的唐山
问: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瞬间遭遇重创,城区大面积沦为废墟,您能否描述一下当时您眼中的唐山?
迟浩田:震后的唐山惨不忍睹。我们刚到唐山,看到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就像电影里映现的遭受了原子弹袭击的广岛一样,铁轨扭曲,桥梁断裂,除了孤零零的几座建筑,民房几乎全部倒塌。由于地震发生在凌晨,许多人被砸死、砸伤在废墟中。灰黄的尘雾弥漫天空,到处是令人心碎的断壁残垣,地上的一些泥浆被血水染红。我作为一名老战士,参加过许多战役战斗,无数次目睹战争的残酷场面,但来自大自然如此惨烈的破坏景象,还是第一次看到。
问:我们曾经看到一张老照片,是您在阅读震后印刷出的第一期《唐山劳动日报》,从最初的惊悸中清醒过来的唐山是不是很快恢复了有秩序的生活?
迟浩田:唐山人民的顽强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震后的第二天,一家工厂的工人就用从废墟中扒出的手摇发电机发电,在一条尚未清理的小路上点燃了路灯,在心理上给广大群众以很大的鼓舞和慰藉。《唐山劳动日报》印刷厂的工人从废墟中拣回字号不一、残缺不全的铅字,为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印出了第一份通告。煤矿、钢铁、电力、陶瓷、水泥等系统的同志,也在最短的时间里重新开动了机器。
问:当时正处于灾难中的唐山人民精神面貌怎么样?您怎样评价这些经受了世界上最为惨痛浩劫的唐山人?
迟浩田: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无泪的唐山”。在惨烈的自然灾害面前,唐山人民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大难压垮,他们把巨大的悲痛留在心底,自救互救,与灾难抗争。从废墟中死里逃生的人,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在部队到达之前靠自救和互救脱离险境的。幸存的人们没有哭声,没有眼泪,默默地掩埋了死去的亲人,又继续救助他人。部队到达后的十多天里,还有人在废墟深处求生,时间最长的是开滦煤矿的5位矿工,他们在漆黑的井底巷道,扒开塌落的矸石,一寸一寸地向外移动,在毫无食物的情况下,靠地下水维持生命,坚持了15天之久!工人王树斌在废墟中坚持搏斗了8天、卢桂兰搏斗了13天。部队发现他们并组织营救的时候,我都在现场,当时的情景震撼人心!像他们这样的受难者,在唐山还有很多,他们的获救,部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更主要的是靠其自身的顽强毅力,创造了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
地震后的一段时间里,唐山人民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白天烈日暴晒,苍蝇肆虐;夜晚无遮无盖,蚊叮虫咬,还面临着频发的余震的威胁。他们起初住的是芦席棚,后来少数人住进帐篷,再后来建造了以油毛毡为顶盖的简易越冬房。在艰苦的生活和沉重的劳动中,他们含悲负重,表现了极大的忍耐力,不仅在生活上挺了过来,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这次严峻的考验证明,唐山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是无私无畏的人民,是顽强不屈的人民,是能忍受千辛万苦、战胜各种困难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有了这样的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有了这样的人民,我们将无敌于天下。
3、一个老兵的自豪
问:30多年过去了,在您的脑海里,是不是能够经常记起那个炎热的夏天、记起那些可爱的救灾战士形象?
迟浩田:抗震救灾的初期,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抢救废墟中的幸存者。由于对灾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行动匆忙,救灾部队紧急开进时没有携带大型施工机械,连锹、锤、钎、镐带的也很少,指战员们大都是赤手空拳。他们发扬我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发出“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誓言,忍饥渴、冒余震、攀危楼、钻险洞,哪里有呼救声就冲向哪里,硬是靠双手和就地找到的简易工具扒碎石、掀楼板、扯钢筋,抢救伤员。许多同志的手磨破了,身体被砸伤了,鲜血直流,仍坚持战斗,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最先进入唐山的某营,有三分之二的战士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在没有作业工具的情况下,他们把原有三层楼高的新华旅馆的废墟翻了个遍,救出了70多个幸存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废墟中的幸存者越来越少,救灾部队成立了许多“潜听队”,每晚到废墟上屏息静听地下的动静。一有动静,便当做好消息,立刻紧急出动,奋力挖掘,这样又相继救出了一些受难群众。
问:盛夏高温,数十万死尸腐烂变质,严防瘟疫成为救灾指挥部工作的重心。在这场与瘟疫的竞逐中,人民子弟兵同样担负了重要的掩埋尸体的工作,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迟浩田:为防止传染病的爆发,中央从全国调集了21个防疫队和军用防化车、喷药飞机、大批药品器械投入防疫工作。部队担负的最主要工作是掩埋尸体,这是一项繁重而又危险的工作,参加掩埋的战士极易中毒。我们的战士真是可爱可敬啊!他们不怕辛苦和危险,昼夜突击,将已腐烂的尸体从废墟中扒挖出来后,又用塑料袋包装好,再手抬肩扛送上汽车,运到郊区掩埋。由于长时间与腐烂的尸体打交道,有些战士常常恶心呕吐,吃不下饭,体重急剧下降。有的战士因劳累过度,加上臭味难闻而晕倒在尸体旁。
一位老首长、老红军的儿子叫尤海涛,当时是救灾部队的战士,一次他带着腐臭味、满身血糊的闯进我的帐篷里,喊了声“迟叔叔,我饿坏了”,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找到的东西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他才十六七岁,显然是因为搬运尸体而累坏了、饿坏了,衣服也来不及换,手也顾不上洗。当我看到这个景象时,真是心疼极了!我们的官兵如果没有革命军人的高度思想觉悟,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对灾区人民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是不可能这样无私奉献的!
问:据我们了解,很多参加过抗震的干部战士不管在现役还是转业退役,仍然与唐山人民保持着亲切的联系,那些个同甘共苦的日子是不能轻易忘记的,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迟浩田:我以一名老兵的身份说,我为我们英雄的军队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的军队为唐山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从废墟中扒挖伤员,在后来的转运伤员、运送物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工作中,广大指战员们一样功不可没。在抗震救灾指挥部,每当了解到官兵们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时,我们领导同志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骄傲。在危难时刻,他们视灾区人民为父母,用热爱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模范行动,弘扬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证明了自己无愧于革命军人的崇高荣誉!有着深切感受的广大灾区群众,发自内心地喊出了一个最普遍、最响亮的口号:“共产党最好,解放军最亲!”
4、历史的启迪
问:作为在震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的副总指挥,您如何评价唐山大地震时军民的士气和心劲?这种士气和心劲对于我们当下的建设有哪些启迪?
迟浩田:30年前那场毁灭性的地震灾害,虽然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通过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英勇的唐山人民用生命、鲜血和汗水,同全国军民一道,共同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唐山抗震救灾的胜利,震后唐山的恢复与发展,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无愧于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无愧于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新的振兴的宏伟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问:我们应该如何记取唐山大地震那段历史?
迟浩田:唐山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酿成迄今为止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幕。地震发生的瞬间,北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至江苏省靖江市、西至内蒙古磴口市、东至鸭绿江边都有震感,有感范围达14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约相当于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地震恐慌随之在全国蔓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动荡。
我们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应该铭记历史的教训。一是发展科学技术,以科学发展观对待地震等自然灾害;再就是加强防震抗灾专业队伍建设,有效地抵御大自然的侵害。
问:经过30年的建设,唐山市经济增长很快,老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富足,目前唐山正在努力成为河北乃至整个渤海湾的经济领头羊,作为一位曾经在这里指挥过一场特殊战役的将军,您对唐山、唐山人民有哪些期望?
迟浩田:我高兴地看到:唐山作为震后崛起的崭新城市,市区分布合理,市政建设配套,环境清新优美,1990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荣誉奖”。经过30年的建设,唐山市经济增长很快,人民生活越来越好,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027亿元,跃居河北省第一名,已成为河北省的经济中心、环渤海的经济重镇。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唐山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结果。作为一个老兵和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成员,我备感欣慰,欢欣鼓舞!我想,所有参加过那场抗震救灾斗争的人们,包括参战的解放军指战员,不管他们仍然在部队现役,还是转业、复员到祖国的各条战线,都会为崛起的美丽新唐山而感到由衷地高兴!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我们尤其需要弘扬唐山抗震救灾中那种军民团结、军政一致、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尤其需要弘扬唐山人民在重建家园中表现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我衷心地祝愿唐山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同心协力,不畏艰难,自强不息,不断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就!
□王建军 胡印斌 齐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