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默涵:贫寒学子富在精神(北京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2:38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寻找和发现当代大学生中的先进人物,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人民网与大学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6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启动,侯选大学生的优秀事迹将在人民网上陆续推出。欢迎社会各界关注我们的活动,并将您身边的优秀大学生推荐给我们。
报名信箱:

家贫志坚,做生活的强者
刘默涵家住河北省无极县,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她和妈妈、妹妹三个人靠最低生活保障金、亲朋好友的接济以及生病的妈妈的一点小本生意勉强维持生活。爸爸走了,妈妈有疾病缠身,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的刘默涵,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生活是很残酷的,在这个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的社会里,穷就意味着是弱者,因此一个在经济上被视为“失败者”的家庭,总是会遇到很多其他人无法体会的经历。刘默涵坦然地说,因为家里穷,她和她的家人在生活中也会遭受不少冷遇甚至不公,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会以一个保护者的角色出现在妈妈的身边,她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她可以忍受别人的污辱,但是绝对不会让亲爱的妈妈受到任何一点点伤害,因为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善良的人。同时,妈妈和贫困的家境也是默涵学习的动力之一,因为身处困境的她,要真正摆脱困难的境地,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
默涵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同时也是集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高中时她是班长,凭着自己的真诚与努力,她赢得了同学的支持与认可,同学都很信任她,觉得“有默涵在,我们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她说,生活的环境和经历,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承受力和忍耐力,也让自己变得很有主见,因为高中时,家里的一切大事由她做主。遇到大的困难,她从不会轻易向人诉苦,而是将它装在心里,自己一点点地努力,慢慢地将之“一口口吃掉”,但是那些生活中烦心的琐事,她会一股脑说出来,“这样可以让我不为小事所累,让我以快乐的心情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就是以这样一种不服输的心态,以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刘默涵说,即使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己还是过得很快乐,很幸福。
自济自立,选定勇者的角色
2003年,刘默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高兴之余,天文数字般的各种费用也让她犯难了,就像她说的,“悲,可以让肝肠寸断,心被逼到了极致,却又陷入到另一种无助的疯狂里;喜,可以让热泪涟涟,一日发榜,洗净了往昔心头的重荷,自尊自信,扬眉吐气。这喜让人如获重生,蓦然间仿佛看到一个英姿勃发的自己和一个锦绣的前程;这悲却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打破了你的朝思梦想,在体会到希望的时候,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绝望。悲因喜而更悲,喜因悲而更喜。”正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默涵融入了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生活。然而对一位出身贫寒的学子来说,大学生活却绝对不是童话般美好。用凑足的钱把学费、住宿费和各种杂费交齐以后,她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困难:往后的生活费用来自何处?虽然有一位好心的李叔叔每月三百元钱的资助,但那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同时,她也感到不可总依靠别人来生活。于是,这位坚强自信的女孩开始了自济自立的生活道路。
刚进大学,当其他同学还在陌生的环境前迷茫之时,默涵已经被“逼”上了自谋生计之路。因为对她来说,时间和机遇都很重要,“如果我不好好抓住机遇、反应慢的话,可能就会被生活一脚‘踢翻’”。她的打工之路是从开学两个月后开始的,因为“我是一个心里有主意的人,我知道我不应该急着打工,先适应校园,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和方式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大一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她都用于打工,主要是做家教和其它兼职,显然,对人生地不熟的默涵来说,出去做家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做完家教已是晚上11点,默涵又累又饿,“那时我想,要是我在路上真的遇到什么劫匪之类的话,我一定会对着他大哭大叫,‘我都这么辛苦和委屈了,你怎么还忍心劫我?’”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的日子真的很累,但是让她高兴的是,她所生活的集体是一个团结温暖的家,老师、同学给了她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有力的帮助。大一没有钱买书,有师兄师姐借给她,一位助教姐姐还主动为她介绍做兼职的机会。
经过一年的学习与生活,刘默涵在生活中更能应付自如了。这期间她主要是为一些杂志和报社写稿,讲述自己和周围同学的故事。河北省知名报纸《燕赵都市报》曾破例全文刊发她为鼓励“寒门兄弟”战胜困难、奋发图强的一封信,并给了她1000元的稿费,这是该报从未有过的。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求学的路很艰难,可是兄弟,18年的寒暑都挺了过来,在穷苦困顿中,你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此时此刻,以你的自信、勇气和才智,完全可以将眼前的困难击个粉碎,只要你有勇气挥出这一拳。天无绝人之路,我不信天,但是我信这句话。”
经过这些努力,她不仅自己解决了生活费用问题,还寄钱回去养家。更让人惊讶的是,去年寒假她回母校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同时组织了好几场讲座,她将赚来的一万多块钱全部分发给十多位家庭贫困的无极县一中学生。她这一举动引起了来自多方的关注,许多报纸都报道了她的事迹。面对随之而来的荣誉和赞美,默涵引用了别人给她说过的一句话“不要以为有这么多人捧你,不要以为你这么有名,就忘了自己是谁。”她说,她不希望做一位所谓的名人,平凡的人做事没有什么顾虑。这些荣誉也会督促自己今后更敬业,更追求完美。
机敏果断,善于抓住机会
从小,默涵就是一位生活中的积极者,很懂得合理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我不是那种整天坐在书桌面前做题的‘好学生’,和其他同学相比,我更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高中的时候我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并且还有很多空余时间去做其他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也许真的是环境逼人成长,正是这样,默涵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做事果断的性格。在去年寒假办培训班的时候,她仅仅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做筹备工作。更可贵的是,她还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她说,家长将孩子交给她,就是信任她,就是等于把孩子的将来交给了她,所以,决不能辜负每一个学生。她工作很认真,每天备课到凌晨两三点,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大年三十还在为学生补课。
进入北大后,在学习和挣钱养自己、养家的同时,默涵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大一,她获得了国家一级奖学金,进入北大学生服务总队,她一直积极工作,现在是该总队外联部的部长。她说,服务总队的理念是“自立自强,回报社会”,为她灌输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给予了她精神上的启发。
她还是历史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特殊的环境和经历给了她不一样的能力,从小就是各种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者的默涵,在青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工作得心应手,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交到了很多知心的朋友。“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中,我觉得很幸福。”
也许有人会问:她用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工,是怎么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呢?对这个疑问,默涵回答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小时,但是你可以利用它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相对于其他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默涵少了许多逛街买衣服、去KTV、旅游放松的机会。然而,正是在别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默涵在学习,在做兼职赚钱。时间,就是这么安排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失去了些什么,但是她的收获却是许多人体会不到的,同时又是最最珍贵的。心态平和,积极应对各种挫折
生活有可爱的一面,也有残酷的时候。由于家境的原因,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多只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才能体会的辛酸与无奈。默涵说,有时候,别人也许是出自善意的同情与怜悯,在接受者看来,却有一些残酷。她也有过沮丧和自卑的时候,但是很快就想通了:贫穷,不是她的错,困难,不会因为退缩而解决。面对一切现实,默涵没有灰心和气馁,反而积极主动地去感动那些不理解自己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去赢得自己应有的尊重。
当问到毕业后的去向时,默涵说,北大是一个给了她很多帮助与温暖的地方,她希望继续留在北大读研究生。继续读书的同时她还是要挣钱养家,以为即将进大学的妹妹筹备生活费和学费。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再大的困难对她来说,都不再是真正的困难了。
谈到自己的助学计划,默涵回答说,她会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现在她最需要的是更多的建议,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为她出谋划策、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援,因为助学体系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的健康地发展下去。
回报社会,自主创立“默涵助学金”
许多人了解默涵,都是通过她于2005年创立的“默涵助学金”。2005年元旦,默涵放寒假回家,了解到妹妹的同学朱红霞和一个名叫刘博的学生贫困艰难的生活经历,心里非常难过,她不禁想到了她的中学生活。默涵读初中时曾因贫穷而被学校开除,那是她人生中第二个伤痛的记忆。高中时,默涵到外县读书一年,因为学校菜价上涨,默涵的三餐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3毛钱一袋的方便面和馒头蘸酱。因此,默涵能深切体会贫困学生的感受和处境。在她最困难的时候,默涵得到了众人的帮助和关爱,现在她应该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传递给那些面临巨大高考压力还和贫困奋力抗争的坚强优秀的学生。
寒假期间,有不少家长、老师请默涵去给学生作辅导、报告。在这之前,默涵在做兼职的时候也曾参加过一些商业性的讲座,她对学习和生活的体会、总结受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默涵决定以举办讲座的形式为贫困学生筹款。她把自己的想法和河北无极中学校领导作了沟通,又征求了多位老师和两个班同学的意见,决定以卖门票的形式来筹款。门票定在5元一张(家庭困难的同学免票)。讲座总共举办了5场,筹到资金4110元。结合学校的贫困生资料和老师们所了解的情况,默涵确定了第一批资助对象――河北无极中学的14名学生――9名同学资助200元,5名同学资助100元。助学金的名字确定为“默涵助学金”。
2005年7月6日,《燕赵都市报》报道了“默涵助学金”,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燕赵都市报》是河北省一家很大的报业,每年暑假期间,《都市报》都会专版刊登一些贫困生求助和获助的信息,有许多贫困学生通过《都市报》获得了帮助。这件事得到报道以后,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纷纷为“默涵助学金”捐款,数额从5元到2000元不等。所有的捐款都直接通过银行办理,以便监督管理。同时,默涵和《都市报》的记者刘彬、河北无极中学的领导商议,制定了一套简单的管理监督办法,并把资助范围扩大到了无极全县的范围。到今年9月,“默涵助学金”共筹款12710元,并为四位学生找到了长期资助人。助学金第二次共资助了27名学生。
此后,“默涵助学金”受到了省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无极电视台等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等报纸和《共产党员》、《支部生活》等杂志。因篇幅所限,默涵不能将关注这件事的媒体朋友一一写下来,但是她非常感谢他们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贫困高中生这个群体,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也开始正视自己的生活。

最初,默涵创立“默涵助学金”完全是个人行为,助学金从05年到06年的发展靠的是自己的热情与感动、朋友和社会的帮助和扶持。但从发放完第二次助学金后,默涵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才能让助学金帮助更多的人?社会对“默涵助学金”的期望有多大?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将社会爱心资源募集到一起?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都归结到一点――“默涵助学金”需要一个组织团队、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体系。如果说发起一个活动可以凭个人的力量和满腔的热情,那么发展一个事业,则必须有坚强的团队和理性的思考。找到了问题所在,默涵便开始筹划自己的团队。
一个偶然的机会,默涵和阳光志愿者协会的刘正琛师兄一起参加学生会举办的活动,阳光志愿者协会的发展情况给了她很大的启示。与正琛师兄、与“阳光”的进一步接触,让默涵感到助学金和“阳光骨髓库”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出于对“爱”的信仰,“默涵助学金”和“阳光”走在了一起。2006年3月,她带着“默涵助学金”一起加入了“阳光”,并接替正琛师兄担任阳光志愿者协会的会长,正琛师兄担任理事长。加入“阳光”是“默涵助学金”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阳光般温暖的团队里,“默涵助学金”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从2005年到现在,默涵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北京大学通令嘉奖,每一份嘉许都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从05年到现在,几百人为“默涵助学金”提供了捐助,接受每一份捐助的同时,默涵也接受了他们的期望。所以,无论以后的路有多么辛苦和艰难,默涵都会勇敢、坚定地走下去,一定不负所托、不辱使命!
“默涵助学金”发展到现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默涵的高中母校――河北无极中学的领导、师生,河北省的各家媒体、民政部门以及北京大学的各级领导和院系老师、同学都给了她巨大的支持、鼓励和帮助。“默涵助学金”走到今天,已经不再是默涵一个人的“事业”,默涵只是积爱心之流成恩泽之川,将大家赋予他的爱心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