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跌破幻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7:04

A股跌破幻象

《财经》记者 沈乎《财经》杂志   [2008-03-31]

市场透支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却完全没有准备承受后果

从6100点到3400点的跌势,与3400点到6100点的涨势同样陡峭。
最近两周,A股市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创新低。截至3月28日收盘,上证指数先抑后扬站上了3580点;但3500点的关口已经是数次被击穿,最低时曾到达3357.23点。深证成指也跌至12900点一线。
“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的成果已荡然无存。”一位市场人士表示。事实上,这一说法有双关之意。一来股权分置催生的行情泡沫已经被股指的下跌戳破,二来日前关于呼吁限制国有股流通的说法再次见诸媒体。
这是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别牛市下半场
与暴跌连现的1月不同,近期市场没有再次出现超过7%的跌幅,两周来的最大跌幅出现在3月27日,上证指数跌幅为5.42%。虽然市场下行的步伐显得不紧不慢,但投资者信心在4000点以后加速涣散。
伴随着指数的缓步下跌,投资者的态度也已从观望、等待转变为抓紧机会离场。
“如果说一个月前大家还在等待行情的反转,现在的主要任务则变成迅速离场,能够保住前两年的胜利果实就是胜利。”银河证券的孟京表示。
“对短期走势的看法,大家没有什么分歧,”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他给出八个字的判断和建议——“波动探底,离场观望”。
年初毅然清盘的私募基金经理赵丹阳更是认为,市场会最终回到2000点左右的水平。
这一轮下跌之快之猛,无疑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无论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0%的跌幅都应该已经把它包含其中了,市场却还在寻底。”国内一家大型券商的首席策略分析师表示。
申银万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认为,本轮下跌可分为两个阶段:年初开始的下跌,原因是面对非流通股解禁以及巨额再融资的资金供应不足,从3月中旬开始,下跌的重心转移到对经济前景悲观判断的弥漫。
“通胀无牛市”。高通胀往往引发市场估值水平降低。而出口放缓、通胀及信贷紧缩,是大至中国经济,小至各个行业及各家上市公司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进入2008年不久,一些券商就调低了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的预期。
高盛最早看空中国市场。2007年10月,在连续三四年看多之后,高盛开始调整对A股市场的评级。当时高盛报告指出,2007年10月的预期市盈率从理论和基本面来看都是不合理的,估值倍数过高将使2008年底沪深300指数跌至4700点,而沪深300指数早在一个月前就跌破4700点,现在已经跌至3700点一线。
美国投行高盛公司中国首席策略师邓体顺表示,A股仍不便宜。按3月26日收盘价,A股市场2008年市盈率仍有21倍,比H股贵了60%至70%。
他表示, 2007年企业利润率处在历史高位,而这种增速是很难维持的。据高盛统计,A股市场已报出的500多家公司的2007年业绩,比去年年底的共识预测低了6%左右。
一般乐观预期认为,2008年的企业盈利增长会在31%左右,但由于去年中国上市公司总体盈利的15%左右都来自投资收益及其他原因,因此高盛已预备将2008年企业盈利增长调低10个至15个百分点。
此外,基金的抛售行为也是导致下跌的因素之一。银河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胡立峰在3月18日的研究报告中表示,近期基金股票仓位依然很高,资金头寸紧张,在年报披露前后,需卖出1000亿元股票以应付分红。这种集中性卖股分红,也是近期大盘不断下跌的主要因素。

透支股改行情
市场人士认为,A股市场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半年之内从3400点走到6100点,实际上是对股改行情的过度透支。
始于2005年5月的股权分置改革,出发点是解决A股市场积存十几年的同股不同权问题,解决占上市公司总股本三分之二的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但无论是否支付对价,最终的结果是市场供给的大幅增加。
对价的支付成了行情的起点,市场供给的增加却被严重忽视。欢呼来得太早——市场透支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对后果的承受能力却仍然完全没有准备。
“这是一个改革的正反两面,有对市场积极的内容,也有冲击市场的结果。但当时没有人去考虑后者。”曾经参与设计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位监管层人士说。
“股权分置改革有正面的作用。但现在来看,当时对一些负面影响并没有充分考虑。最明显的就是可流通股数量增长过快,增长率相当惊人。”高善文说。“大小非解禁对市场构成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基本面和资金面的不利因素,其影响在“大小非”解禁的基础上被放大。”
“大小非”是指上市公司中的原非流通股。“大非”是股改前占比例较大的非流通股,即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者在股改两年以上方可流通;“小非”是股改前占比例较小的非流通股,即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小于5%,在股改一年后方可流通。
在下跌初现之时,曾有业内人士认为,当时股价处于低位,套现压力不大的“大小非”可能选择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寻找更好的价位出货。但时至今日,由于对市场的预期改变,“大小非”尤其是“小非”的策略发生变化,急于出货。
据统计,迄今有1274只股票的1283.71亿股公告解禁流通。2007年10月、2008年8月及2009年2月,都是解禁高峰期。2008年解禁股份数为791.46亿股,解禁市值数万亿元,对市场造成的压力毋庸赘言。2009年和2010年,也还将有数万亿计市值的非流通股解禁。
市场闻解禁而色变。往往在“大小非”解禁之前,个股就预先下跌。虽然股价下跌,但面对数十倍的收益,“小非”股东仍是选择落袋为安。从2007年开始,甚至有不少上市公司高管为套现不惜离职。
高善文认为,市场上主流看空导致“大小非”集体抛售,“大小非”解禁的压力至少还需要一至两年来消化。
面对一波一波的下跌,市场上开始传言要对“大小非”减持征收20%的资本利得税。但这种做法显然于法无据。陈李表示,“限制‘大小非’解禁,缺乏法理依据,因为股改的核心就是令非流通股东付出对价。”

寻找“市场底”
在这一轮跌势中,历史再次重演,希望政府“救市”者为此不遗余力鼓吹。最直接的“救市”举措就是建议通过减免印花税,在短期内提振市场人气。但专家以为此举几率不大。
“去年‘530’上调印花税正是为了抑制过度投机。至今一周年尚未过去,考虑到政策的一贯性,短期内减免的可能性并不大。”有专家表示。
监管层去年为控制泡沫上调印花税之时,所参考的沪深300指数正在4000点左右,与现在股值水平接近;如现在调低印花税,泡沫标准的依据难免受到质疑。
业内人士也认为,调整印花税对市场基本面不会有大影响。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企业的盈利都不会变化,因此,即便下调,也只能造成一个短期反弹。而大家出货的需求迫切,快速反弹可能被快速打压下去,无非是先知先觉者获利,大量中小投资者继续套牢。
“与其设一个政策底,不如寻一个市场底,虽然这个市场底比大家预计的稍微深了一点,”一位券商首席策略师表示,“以目前的跌势之深,对投资者而言,耐心比救市更为重要。”
连日来,多家上市公司的“破发”(跌破发行价的简称)行为,是市场对“打新”(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简称)热潮最好的投资者教育。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存在风险,新股不可能永远不败。
3月26日,上市仅三个月的中国太保(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01)未能守住30元的发行价,成为股改后继中国国航(上海交易所代码: 601111)破发之后第二家跌破发行价的个股。由于有三个月的锁定期,参与网下配售的442个机构所持的3亿股到3月26日才能流通。而3月26日太保开盘价即低过发行价,为28.50元,没有一家机构能全身而退。
此外,上市不足两月的中煤能源和上市刚满三月的中海集运,也在3月27日跌破发行价。目前A股股价接近发行价的上市公司更不胜枚举。
与熊市同时到来的,还有种种违法行为的陆续曝光。此时监管层如果继续惟指数至上,担心处理曝光内幕交易会加大市场波动,瞒而不报、查而不处甚至听之任之,最终只会带给市场短期的繁荣与长期的痛苦。“中国有《证券法》。最主要的是现在所有制定的规则能够执行好。” 邓体顺表示。
牛市的欣欣向荣遮掩了所有的问题与缺陷,熊市则暴露“深水之石”。或许这正是进行反思、关注市场的长期基础制度建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