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00元大关的文化生活时钟(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3:30

跨越5000元大关的文化生活时钟(组图)

2010-02-11 03:09:00 来源: 西安日报(西安)

 

 

 

记者 金 石 文/图

  

  “预计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人民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宣布此消息不久,户县方面很快透露,预计户县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4548.9元增长到5290元。

  去年,陕西提出了在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的目标。

  过了5000元大关的农民,文化生活是怎么样一种状态?2月8日,记者走进户县大王镇康王村,探访当天村民的文化生活。

  7:30 “接城隍”会长出门

  手表时针刚指向7点30分,身材高大的靳吉军一步跨出挂着双制空调的卧室,急急忙忙走出绿色的大院门。在这种寒冷的冬季农闲日子,他完全可以躺在暖和的热炕上睡懒觉,可今天不行,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他必须安排人员给村里“接城隍”活动的彩车苫上防雨布。

  “接城隍”风俗,由户县北部19个古自然村落联手举办,每年正月十二举行一次,按顺序每年有一个村“接城隍”,城隍接到哪个村,该年夏历二月八日城隍婆生日、六月八日城隍生日、10月上旬会城隍等庙会活动就在哪个村举办。该活动涉及现在的4个乡镇、48个行政村。

  今年轮到康王村“接城隍”。这是该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第一次举行。由4个行政村组成的康王村准备了男女锣鼓队,共有160面鼓、330个铙,另有100多人的彩旗仪仗队,120人的秧歌队,还有“康王雄风”、“社会主义新农村”两辆彩车。

  靳吉军被康王的4个行政村推选为负责“接城隍”活动的民乐总会会长,盖着4个行政村村委会公章的大红聘书递到靳吉军手里。19年才能轮到一次,如果组织不好这次活动,给4个行政村的4000多口乡亲无法交代。白天组织人装彩车,上下联系、沟通,晚上训练锣鼓队,加上自己的企业还有许多事务要办,靳吉军这一二十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9:20 书法家受邀

  在康王中村北二巷,有一栋新建的临街小二楼,拱顶窗户从一层通到二层,有点欧式风格,推开双扇的防盗门,走进大客厅,里面是如今城里人向往的复式结构,抬头可见二楼栏杆后一圈房门。客厅东南角有高山流水假山、化石等,与客厅相连的开间墙上悬挂有画家朋友赠送的“三友奔马”、“荷塘鸭戏”图和主人靳建华在省内外从事书法活动的照片,靠墙还放着一张折叠式乒乓球台。

  55岁的靳建华爱好多,爱书法,爱拉二胡,收藏,还爱钓鱼、打乒乓球。虽然他在二楼上设有书法室,但很少用,经常在客厅支起乒乓球台为朋友写字。他的二胡、鱼竿等娱乐工具,放在私家车上,就是出门在外地也可以随时玩耍。他最爱的是书法。可在40年前,由于买不起纸、墨,他蘸泥水在土坯上练字。20多年前,到北京请教著名书法家,住不起五六十元一间的宾馆,住几块钱一夜的小旅店。如今,他玩书法玩大了,经常坐飞机在全国各地跑,住过1080元一天的总统套间。

  “作为一个农民,能有今天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靳建华告诉记者,他的父辈、祖辈,在旧社会开过工厂,当过警察局长,但也没有坐过飞机呀。他现在写书法用的纸是高级的徽宣,毛笔是户县一专业户特制的高级羊毫。

  头晚村里的一位老人过世,9点20分,有人请靳建华过去帮忙写几个字,他立即动身前往。

  在康王村,像靳建华一样热爱书画的有四五十人。

  11:30 为朋友查网上地图

  卧室里挂钟时针指向11点30分时,正在电脑上查看新闻的靳凯的手机响了,原来是一位朋友向他打听青海省都兰县的位置。靳凯立即打开青海的网上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给朋友介绍。他告诉记者,在康王村,电脑、上网已经不算啥,很普遍,光他家所在巷子的50来户人家里,就有十六七家安装了宽带,全村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家有宽带。

  不要以为在农村只有青少年才上网。年过半百的申杏芳,从2009年5月开始,就开了博客,写网络日志,抒发自己的情怀。她很喜欢到QQ的秦腔室里听秦腔、唱秦腔。在这里,网友们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参加聚会活动,可以给网友鼓掌、献花,还可以评论。她还把自己照片做成动画影集放在QQ空间里。她结交了许多外地网友,最近已有网友们给她拜早年,送邮包。

  记者采访申杏芳时,她说,这会忙得很,没有时间给你说。你看我的博客吧,如果还要问啥,咱回头在QQ上聊。

  13:30 征求对联修改意见

  靳武志家客厅墙上悬挂的电子表闪出13点30分字幕,了解康王村“接城隍”活动准备情况的户县19堡“都府城隍总会”秘书长樊义廷走进靳武志的家。靳武志立即拿出自己为村上彩门草拟的几副对联,请樊义廷提修改意见。

  靳武志白净的脸,像是在外工作的干部。实际上他从没有离开过康王村,一直是农民。他平时好写对联,每逢村中有红白喜事或春节期间,就应邀给乡党们写对联。最近他一直琢磨给村上的彩门写对联。

  “文革”前,由于家庭成分是地主,靳武志的这一爱好受到限制;改革开放后,忙于挣钱没有时间搞。到了1998年,经济状况好了,靳武志又拾起了自己的爱好。他见证了这40多年来农村对联的变化。他告诉记者,过去对联都是空洞的政治口号,如今对联重视人情味,体现了现代社会文明。这些年村民盖起了楼房,门楼高,对联也普遍大了,长达两米,宽到三五十公分,过去只有一米一二长,十多公分宽。现在人文化生活需求多,文化层次高。

  据悉,康王村有十二三人搞诗歌、小说、快板等,喜欢文学创作,有的已有作品在正式刊物发表。

  今年初,村上群众为了展示本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后人,提出写村志。靳武志和村上三四位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主动承担起这项任务。通过初步了解,他们已得知,康王村是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村落。康王村位于周朝的秦咸古道上,周康王曾在此村下榻,因此叫康王。

  “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靳武志告诉记者,在康王一带,儿童都会唱这首陕西人爱吃的biǎngbiǎng面的歌诀,有的没有上过学的娃们都会写这个笔画最繁的汉字。这是因为,自古在秦咸古道上来往的车夫,他们劳顿、饥饿时就想到喷香的biǎngbiǎng面,因此琢磨出这首歌诀,并在康王一带流传至今。

  去年10月,西安群众艺术馆在康王村举办的《话说西安》百姓系列大讲堂,专门讲了biǎngbiǎng面。高鼻子、大眼睛的德国民俗文化志愿者米五斗,也凑热闹跑来品尝。

  15:00 竞选主播

  下午15点,靳崇友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门道挤满了人。康王村“接城隍”主播竞选活动在这里举行。虽然只选男女各一名,而且是义务的,但报名竞选的人达到15名,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40多岁。农民的文化活动吸引来已经是非农业户口的人,北村的媳妇、大王东小学教师谭玩醒也报名竞选。

  康王中村支部书记靳军团、康王村民乐总会北村分会会长张少利等康王4个村的干部、民乐总会的负责人等十多人在台下坐了一排,担任评委。

  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竞争,身为大老板的康王中村村民靳抗战成为男主播,谭玩醒和西村牛国荣在女子组并列第一,同时入选。

  张少利告诉记者,过去人想热闹没有钱,现在村民富裕了,爱参加文化活动。今年第一次组织女子锣鼓队,没有想到妇女热情比男子还高,踊跃报名参加,年龄大的想敲还敲不上。

  17:00 打开电视等秦腔

  忙了一天的李三忠,哼起秦腔,抬头看床头上的挂钟时针已经指到17点,急忙打开电视,等着看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戏迷一家乐》节目。

  这些天,为备年货,加上“接城隍”活动的事,李三忠好几天没有看秦腔,也没有好好唱秦腔了,一直感觉缺了个啥。

  受父亲影响,李三忠从小就爱秦腔,可是在过去,唱秦腔主要是为谋生。为了挣钱,他从12岁开始跟着戏班子拉板胡,上世纪80年代初改唱木偶戏。这些年,经济条件好了,不靠唱戏挣钱,为了过唱秦腔的瘾,他学唱大戏,前几年还托亲求友将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名家请到家里传授技艺。去年2月,一家剧团到陕北演出,叫上了他,跑了两个多月,天天光唱秦腔,啥心都不操,让他过足了瘾。如今唱秦腔,不仅心情愉快,精神轻松,各方面条件也好多了。过去到外地演出,全靠脚走,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了自行车,90年代有了蹦蹦车,如今出去唱,常坐专车。设备上,也由过去凭嗓子硬吼,变为用麦克风、“胸麦”,乐器也现代化了,有了提琴、电子琴等。

  像他这样爱唱秦腔的人康王村很多,光能上大场面演出的就有十多人。

  在音乐方面,康王村人不止爱唱秦腔,还有许多人爱唱歌曲,跳舞,高兴了,他们带着乐器,聚集到一家院子里,搬来音响,纵情歌唱。这些人中,不乏五六十岁的人,年龄最大的都70岁了。

  19:30 秧歌队总指挥回村

  晚上19点30分,申杏芳匆匆忙忙赶回村里,因为村上的秧歌队还等着她组织排练。

  申杏芳在跳舞方面的特长,可不是少年时培养的。那个时候,她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特务”,她受到歧视。她上初中时,因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优秀,班主任老师专门写了报告,才成为班里第一个入团的女生。但她最终还是因为父亲的原因而未能上高中。学生期间也少有文化活动,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到生产队劳动。离开学校回到生产队劳动后,除了政治活动,没有文化生活。后来忙着挣钱,10前在县城开了商店,经过几年打拼,这些年经济好了,店里雇了人,有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条件,3年前她开始每天到县城人民路广场学习舞蹈,而且多次被县上抽去参加大型活动。就这样,申杏芳成了村里的舞蹈高手。这次为“接城隍”,村里人请她担任秧歌队总指挥。她很负责,每天晚上让丈夫用私家车把她从县城送回村里,她把自己在县城学到的动作教给大家。

  22:30 少年艺术奇才进家门

  晚上22点30分,14岁的靳轩刚和大人们一起练完鼓,哼着《三滴血》回到家。

  靳轩刚被村民们视为艺术上的奇才。在村民眼里,没有见任何人教靳轩刚,可他不但秦腔、歌曲唱得好,而且敲鼓、吹号玩得出奇的好。在这次筹备“接城隍”活动中,靳轩刚不仅成了3位同龄人小号手的师傅,而且成为女子锣鼓队4名牛拉鼓鼓手的教练。这牛拉鼓鼓点,不是村里的传统鼓点,康王村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会。去年2月,村里群众集资买了直径2米的大鼓,无人会敲,结果当时才13岁的靳轩刚上去就敲了起来,而且舞姿优美,村里没有一个人能赶上,让村民刮目相看。


  记者深入了解才弄清,靳轩刚在艺术上的特长,虽然有他对艺术热爱的原因,但都是学来的。秦腔和吹号都是学校老师教的。3年前,家里买了碟机,他跟着光碟学唱各种歌曲,唱得多了就熟了。虽然村里没有人会敲牛拉鼓,但邻村有敲的,经常表演,靳轩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可见,靳轩刚是在当今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奇才。他5岁的弟弟靳轩乐也会敲鼓、玩铙,能背《拾黄金》。

  2月3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到康王村来拍摄农村文化生活时,靳轩刚光着膀子敲牛拉鼓。记者问他冷不冷,他说不冷。

  靳轩刚不知道,30年前,他的父辈们,像他这么大时,因为吃不饱,穿得单薄,为了取暖抗寒,靠在太阳照射的墙上挤热火,或玩非常危险的游戏——“招牛”。 (本文来源:西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