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游牛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5:03
最动情处是渔樵(2007-04-06 11:28:42)  

最动情处是渔樵

林华皖《游巾峰山》

【原诗】

清晨拾翠入烟霄,游屐带花渡野桥。

亭趾千年新结幔,溪声一路远吹箫。

韵分奇句山惊耸,酒引高谭石动摇。

惭愧白云空似我,去来何益此渔樵。

【题解】

林华皖,福建莆田人,进士出身。康熙六年(公元1667)任连州知州。

    古时文人骚客都喜欢于春意融融与秋高气爽之际,携诗朋词友登高游玩,饮酒吟赋一尽雅兴。世上也因此留下了众多的登高诗篇。如唐代王维于《九日齐山登高》诗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王维是描绘山水田园的好手,他的诗大都是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他的这种思想在这首诗结尾句中也得到了表现: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牛山何必泪沾衣”。“牛山”之典出自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王维引用“牛山”之典,意思是说:人生无常古往今来皆然,何必象齐景公游牛山那样伤感落泪呢?

【赏析】

连州城外的巾峰山是连州人的登高佳处,早在宋代“巾峰远眺”就是“连州八景”之一了。

诗的前三联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风景画:春日清晨,巾峰山麓岚气袅袅,晨雾缭绕,一群长袍马褂的文人雅士谈笑风生地沿着弯弯的青石板山路,窄窄的小桥向巾峰山信步登攀。他们一个个脚下沾满春草和花瓣,一片野趣盎然。淙淙的小溪流水就像远处传来的悠悠洞箫之声。

一顶顶青布帐蓬搭在千年古亭遗址之上,这更加激起了人们的雅兴。他们进人帐内,席地而坐,饮酒赋诗。一首首诗篇句句奇警,精彩之处连巍巍巾峰也耸耳静听。酒酣耳热后的高阔论直令石破天惊……写诗至此,一般顺势而下的应该是良辰美景,高读歌纵酒,再不就像王维一样看破“古往今来”抛开一切烦恼。

然而林知州却望着天上悠悠飘荡的白云、湟川河中的渔夫以及巾峰山上的伐柯樵子油然而生出了“惭愧”之心。“渔樵”指打鱼、砍柴的人,这里代指百姓。结句的意思是:我就像这空中飘荡的白云,来去匆匆,没有给黎民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心里真正感到惭愧。作为一州之长的林华皖,在大好春光之下,纵情欢乐之时,心中还能想到百姓,也真是难得了。全诗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晴之笔,使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成了不朽的闪光点。

在艺术技巧上,诗人以景结情,在诗的结尾之处创造了一个自然景物与人物心境相交织的艺术画面,让情感蕴藏于自然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耐人回味的余地,收到了“神余言外”的艺术效果。

 

楞枷峡前好停舟

卢伯蕃《中秋夜泊楞枷峡赏月》

【原诗】

清夜何须赋远游,楞枷峡畔好停舟。

盈川皎皎中天月,夹岸萧萧芦获秋。

漫羡乘槎探紫府,不殊载酒出黄州。

诗成眺望天将曙,轮影穿崖印小洲。

【题解】

连州有河曰湟川,也称湟水,是北江支流之一,因此也称小北江。湟川流经之地为“喀斯特”地貌,两岸山高峡束,钟乳石嵯峨嶙峋,千姿百态。湟川两岸峡谷众多,其中最为有名的有“三峡”——龙泉峡(俗称马尿峡)、楞枷峡、羊跳峡”。

楞枷峡两岸绝壁峭崖,奇石纷争,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楞枷峡曾几次因岸石崩塌。造成湟川水涨十余丈,连州城水满为患。在连州士民奋起修劈,才开凿成峡,现岸边峭壁上仍留有宋代摩崖石刻“开峡记”和“楞枷古峡”的古遗迹。   

楞枷峡还是湟川三峡风景最美之处。早在宋代,“楞枷晓月”就是“连州八景”之一。南宋诗人、学者张轼有诗曰“小艇溯江流,沉波万仞泓。把酒挹霄汉,楞枷月正明。山空人寂寂,漠漠晓烟平。鼓腹傲皎月,照我心胆清。”楞枷古峡历来为文人墨客、乡绅士人游览吟赋的胜地,泛舟楞枷赏明月更是趣中之趣。

卢伯蕃,连州人,清初进士,曾任广西宣武知县,此诗当为卢晚年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对家乡美景楞枷古峡留恋、赞美的一片深情。

【赏析】

“清夜何须赋远游,楞枷峡畔好停舟。”大意为:在这一片清辉的月夜,要吟诗作赋根本不需到远处他乡,楞枷峡畔就是最佳之处。“何须”“远游’’二词的热恋故乡倩结奠定了全诗的基础。

接下来具体描绘写楞枷峡的月夜景色:“盈川皎皎中天月,夹岸萧萧芦荻秋”。月到中天,整个湟川都融浸在一片洁白光明的月色之中。“皎皎’’洁白光明。《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湟川两岸草木在秋风吹拂之下飒飒有声。唐杜甫《登高》诗中有“无边落叶萧萧下”之句。以草木落叶飘落有声来反衬楞枷峡月夜之幽静。

诗人在这幽静的月夜,遥观天汉,浮想联翩“漫羡乘槎探紫府,不殊载酒出黄州。”这一联诗人用了两个典故。“乘槎”之典出自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下》大意为:传说中地上的海道与天上银河相通,有一个居住在海边的人每年都见到有人乘坐着“槎”而来,“槎”音cha,竹木扎成的伐子。世人好奇,有一次悄悄地乘上木伐,跟随而去。十几天后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和房舍宫殿。宫中有妇女织布,还有男人牵牛至银河边饮水。后来返回地面问观星象的官员,说是看到某月某日有客犯牵牛星,一查日期,才知道那就是自己乘槎而去的日期。由此证实海可与天道相通的传说。

“载酒出黄州”之典是指当年苏轼谪居黄州,于一明月之夜与客人泛舟赤壁,举杯赏月并写出了不朽之作《前赤壁赋》。这一联的大意是:不用羡慕乘槎到天上神仙住的洞府,也不需要学苏东陂“载酒出黄州”作赋。楞枷峡就是天上仙府,一条湟川河就足以激起你的诗兴,作出不朽篇章。

“诗成眺望天将曙,轮影穿崖印小洲"诗人从想象中又回到现实,再写楞枷峡月夜之景:诗篇作成,天现曙光,一轮圆月穿过山崖,静静地照在江中的小洲上。

  著名学者范唏文在《对床夜话》中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诗人正是先有了对故乡热爱的情结,才有可能将热爱故乡山水明月之情融入描绘楞枷晓月的美景之中,情景合一,创造出了较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