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中医说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5:09


中医医学认为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历来重视心神对于人体健康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为神是脏腑功能正常活动的表现,“神依形存,形依神立”,“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一、病理

 

心神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在生理上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基础,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病理上相互影响,情志活动异常必然导致脏腑功能异常,脏腑功能异常也可导致情志反映异常,故“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所不喜者病”。所得,是指心神、生理等因素的适应;所恶:指心神、生理等因素的不适应。

 

心神疾病的病理还与脏腑精气、邪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因此张仲景诊治心神疾病时,十分注意正邪的盛衰,以明辨虚实。

 

  一般来说,邪实乃因邪气阻滞气机,扰乱清窍致心神失慧。如可由瘀血、气郁阻滞经脉引起气机逆乱,心神不安,出现“烦满不得卧”。或瘀血与热互结,热入血室,导致血热妄行,血热则神乱,故可见“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瘀血与里实相挟,可见“晡时烦躁,不食,食则谵语”。再如痰湿阻滞,蒙敝清窍,可导致心神紊乱,使人自觉“咽中如有脔肉,咯之不出,吞之不下,饮食如常人”,后人称之为“梅核气”。湿毒不化,气血蕴毒郁蒸,内熏于心,心神窘顿则可致狐惑,出现“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等精神症状。

 

正虚则是由于脏腑精气不足,心神失养,出现神明紊乱。神以血为本,血足则神旺,血虚神昏,故使人悲恐,魂魄不安。“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肺藏魄且喜润,心主血则养神,当肺津心血不足时,神魂失却皈依而出现脏躁症,“喜悲伤欲哭,象神灵所作,数伸欠”。机体精血亏虚,不足以养神而出现精神症状和四肢百骸异常的百合病。

 

二、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神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相续而不衰。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身心疾病。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种理论:

 

  形神合一论——中医学中的“形”与“神”是一个对立统一概念;“形”是指有形的物质“神”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内经》称“阴阳不测谓之神”。在人体;“神”用来说明复杂的生命活动及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中医认为“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形神俱备是人体生命的象征、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

 

  心主神明论——中医学认为“神”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来主宰,叫“心主神明”。在中医学中“魂”“魄”“意”“志”均属神的范围。“魂”是指在“神”的指挥下的一种快速反应,亦步亦趋的低层次的精神活动;常和睡梦有关。“魄”是指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活动和感觉功能。“意”和“志”则是指记忆力和记忆力的保存。

 

  心神感知论——中医认为人体所有感知觉都由“心神”主导,并通经络与感觉器官(目、耳、鼻、舌、身)相联系。

 

  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喜、怒、忧、思、恐、”称之这“五志”。七情五志是人类情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机能的反应,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当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人的情志也相应变化。如肝气盛时人易怒;心气盛时人易喜;肺气盛时人易悲;肾气虚时人易惊恐等。情志过急,又会伤及内脏。如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愁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

 

  阴阳睡梦论——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从形神统一的唯物观出发来解释人体的睡眠及梦境。梦是一种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做梦时是人处在静中有动,阴中有阳的状态。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常常在睡梦中反映出来,如“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等。对于和人体疾病号有关的梦,中医认为“淫邪发梦”这种梦亦有一定规律,如病在上多梦腾飞,病在下多梦坠落,病在膀胱多梦入厕,病在前阴多梦性交。(有时是人类本能欲望的反应)阴气盛多梦涉水;阳气盛时多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格斗厮杀等。实际上没有无梦的睡眠,但如果出现恶梦不断,惊起梦游,夜夜梦遗等就是病态了。

 

三、论治方法-张仲景治疗处方用药:

 

1、祛邪法

 

  清窍是神明之处,容不得丝毫秽浊之物。对外邪侵袭,阻滞经络,上扰清窍,心神失慧者应祛其邪气,清肃清窍。张仲景常用的祛邪法有:

 

  (1)攻下法:用于腑实内停,浊气下降,扰乱神明的谵语、发狂。方用大、小承气汤;

 

  (2)逐瘀法:心主血,主神明,神以血为基础,《内经》就有“血在下如狂”,和“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的记载。所以当热与血互结,蓄积太阳之腑,往往导致谵妄昏狂等现象。故用祛瘀之法,使瘀去血自守。如用抵当汤和桃核承气汤,治疗热与血结的太阳发狂和阳明善忘;

 

  (3)化痰法:痰为有形秽浊之物,痰湿内停,或蒙闭清窍,或扰乱神明,可出现感觉异常,喉中似有异物。治疗以化痰为主,痰去心窍清静,则神自明慧。此外还有利水法,如用猪苓汤治疗水气上逆致不寐。

 

2、补虚法

 

  神的活动正常离不开精微物质的基础,当人体脏腑功能异常,精微物质不足,则神失所养,而出现神明失慧,故治疗时应以补虚为主:

 

  (1)养血法:血虚则神昏,很多心神疾病与血虚有关,如脏躁症,方用甘麦大枣汤;

 

  (2)滋阴法:阴虚阳亢,浮阳上越,导致心神不宁而出现不寐,方用黄连阿胶汤,清热滋阴安神;

 

  (3)补阳法:阳气不足,神气浮越,则可使人惊狂不止,故用补阳之法以益心阳,并镇浮越之心神,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救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