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8:35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1970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1970年8月23日-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举行。会议将经过修改的“四五”计划纲要(草案)作为会议参考文件印发。
  纲要(草案)增加了要求实行基建投资、财政收支和物资分配三大包干等内容。该纲要确定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建立经济协作区和各自特点、不同水平的经济体系,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
  纲要的计划指标是: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要达到12.5%,1975年钢产量要达到3500-4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18.1%,煤达到4-4.3亿吨,原油为7000-10000万吨,5年财政收入为4000亿元,粮食6000亿-6500亿斤,棉花6500万-7000万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1200-1300亿元。
  “四五”计划开始执行后,遭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加之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突出建设重工业、提高指标等倾向,1971年国民经济出现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量“三个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800亿斤;1972年,这三项指标分别达5610万人、340亿元、917亿斤)。
  1973年7月1日,国家计委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四五”计划提出的意见,拟订了“四五”经过纲要(修正案)。其中指出,由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干扰破坏,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修正案”中主要修改的部分:适当改变了以备战和三线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思想,提出有重点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生产潜力,并且适当发展;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把钢铁的品种、质量放在第一位;经济协作区由10个改为6个。同时,还对一些计划指标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对计划不可能实行有力的调整措施。“四五”期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人民生活问题积累成堆。经修订的“四五”计划纲要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近一半未能完成计划。
  “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7.76%,最高年12.2%,最低年1.4%;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8%,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纲要(草案)》规定,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五年合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原煤4-4.3亿吨,发电量2000-2200亿度,铁路货运量9-10亿吨。

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1972、1973两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规定的1975年指标要求来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棉纱96.8%,铁路货运量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中国第四个五年计划

  Zhongguo Di-si Ge Wu Nian Jihua
  中国第四个五年计划
  Four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197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四五”计划。
  “四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制定和执行的。1970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拟订了《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当时,订的计划指标过高,要求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2.8%;到1975年,生产粮食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煤40000~43000万吨;五年累计,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200~1300亿元,财政收入共3800~4000亿元,等等。这个计划,以后几经修改,但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这个计划,由于指标脱离实际,1971年出现了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粮食销售计划被突破的现象。执行结果,到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46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8%,低于历次五年计划,其中1972年的农业总产值下降,1974年的工业总产值没有增长;生产粮食5690.3亿斤,棉花4761.6万担,钢2390万吨,煤48200万吨,前三者都未达到原定指标,只是由于原油产量五年内翻了一番,才促进了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急剧膨胀,积累率长期保持在32~35%的过高水平上;群众生活没有得到应有改善,按人口平均占有粮食停留于“一五”水平,文教、卫生、城市设施和住宅建设等的欠帐越来越多;经济效益也继续下降,不少指标处于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三五”、“四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尤其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一次遇到挫折。在此期间,由于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抵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交、基建和科技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但是,与过去和后来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显然较慢。并且,由于存在着“左”的指导思想,片面追求高指标,放松计划管理,忽视综合平衡,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例如,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66年的32.7%上升到1976年的38.9%,而轻工业和农业则分别从31.4%和35.9%下降到30.7%和30.4%。在工、农业内部,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增长慢于制造工业,经济作物和林牧渔副业没有得到相应发展,有的甚至减产。同时,经济效益大大下降。例如,1976年与1966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每百元资金实现的税利下降44.1%,每百元总产值占用的流动资金增长57%。  第四个五年计划
2005年10月10日 10:11

图片说明:乒乓外交突破中美关系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纲要(草案)》规定,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五年合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原煤4-4.3亿吨,发电量2000-2200亿度,铁路货运量9-10亿吨。

  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1972、1973两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规定的1975年指标要求来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棉纱96.8%,铁路货运量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2009年08月08日 15:21西部时报 在1969年4月中共九大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正式写进新党章。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总参谋长黄永胜,副总参谋长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及林彪妻子叶群,都进入了中央政治局。他们直接插手国务院部委工作,大肆发布战争迫在眉睫的指示,对这一时期的经济计划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 “三个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4000万吨。

1971年,“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发生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针对前一个时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和过分强调战争威胁造成的问题,以批判林彪极左思潮的形式,进行了经济调整。1972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在周恩来指示下制定出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加强国家计划,整顿企业管理,落实各项政策,反对无政府主义等。也就在这个时期,邓小平和其他老同志复出并担负重任。

1973年2月,周恩来在听取原国家计委汇报计划工作时严厉批判极左思潮造成的“瞎指挥”、“三个突破”等现象后指出:“影响到1973年,恶果逐渐暴露出来了。应该把九大以来林彪一伙破坏经济计划的情况编个材料,供大家批判。一定要批透,把破坏性后果消除掉。”他历数了2年来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发展不讲比例、各地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等等乱象,感慨地说,确实没有王法了。

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工业总产值由4000亿元下降到3300亿元,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从12.8%下调到7.7%……

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工作。

在实现工业化总体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采取哪些具体的形式和途径是要不断探索的。在中国,上世纪50年代实行了“三大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及计划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发展顺序上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这些都有着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人们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反思。一方面,中国应追求所有制越来越高的公有化程度,还是应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国民经济体制应采取哪些更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另一方面,如何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持久快速增长。1974年10月,毛泽东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也是全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和愿望,而如何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正是要对上述问题作出较为明确的回答。

【数字】

第一

1970年4月,全国煤炭工业会议提出:大干3年,扭转北煤南运,实现江南9省煤炭基本自给,力争在1975年煤炭产量超过美国、苏联,跃居世界第一。

101.7%

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主要由于整顿的作用,才使“四五”计划的多项指标基本完成。其中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

10.7年

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周期,“一五”时是6.5年,“三五”和“四五”时则分别为8.8年和10.7年。

【评说】

“三五”、“四五”计划的编制给我们留下了教训,一是制定计划必须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充分的科学论证、调查研究;二是制定计划必须尽量符合经济规律和生产力水平,不能单纯从人的主观愿望和热情出发。两个计划编制中,始终强调“抓革命,促生产”,用精神力量来作为完成指标任务的依据,这本身就是严重违背客观规律。更何况,“文化大革命”中那种“抓革命”的“热情”不但不是“促生产”的动力,反而是经济发展的破坏力。

尽管存在着计划编制不合理、国民经济结构失调、经济效益低下等重大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应当看到,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三五”、“四五”计划毕竟得到了完成。建成了一大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国家经济总量比以往有较大增加,而没有出现“大跃进”后严重倒退的三年经济困难局面。而且“三五”、“四五”计划是中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