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如何应对“成本复苏”(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1:29
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如何应对“成本复苏”(2)2010年02月22日 11:00互联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加强服务工作

 

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汽车服务成为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就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薛旭曾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咨询,他认为,像汽车这样的大宗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对其服务的需要伴随产品整个使用过程,买后需要定期维护、修理。只有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固、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因此服务不仅仅是服务,也是营销。

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经过不断的变化,现在已经伴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在产品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迅速缩小的形势下,服务起来越成为企业今后新的利润增值空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仅要守住自己的市场,更要突出重围,抢占更多的市场先机。不能坐等跨国公司到我们这里来采购。我们也许不能和国外大型主机厂配套,但是我们可以像“滚雪球”一样,成为他们一级供应商的配套商,成为他们维修市场的零部件供应商,慢慢将“雪球”越滚越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服务潜力,“走出去”销售,在营销上实现突破。根据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经验,在客户的需求进入多样化阶段后,生产企业就要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并向具有综合能力(产品+服务)的产业转移。主动了解客户提出的各项要求,将服务渗透到客户和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另外,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正逐步实现产业整合和重新布局,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分布亦将逐渐转向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前景备受国内外瞩目,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专家指出,按照目前我国汽车服务占12%的比例计算,如果以成熟汽车市场中服务所占的比例为参照,再结合汽车金融、租赁等服务还相当薄弱等情况,汽车售后服务在现有12%的市场份额基础上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原材料成本加大,利润趋薄,多数汽车分析人士虽然表示成本的增加难以影响到汽车企业,但对身处产业下游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却成了转嫁成本压力的主力,感到了压力重大。为进一步缓解成本压力,汽车零部件业应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从管理提升的角度来挖潜。

成本是企业市场制胜的“法宝”,是企业提高效益的“牛鼻子”。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不少拉下企业成本的“猛虎”:一是质量问题多发,投诉居高不下是“吞食”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的一大猛虎。有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综合合格率仅达百分之八十几,这就相当于一年当中有两个多月是在做无用功,无论怎么提高产量,将近20%的产量相当于白干,这20%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在原材料等各项成本大幅涨价的情况下,质量问题将吞食汽车企业利润直到企业消亡。二是技术基础薄弱,自主创新力不强是“蚕食”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第二大猛虎。由于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引进产品,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足,缺乏产品研发实践,尚未形成产品研发的整体力量,缺乏核心技术。造成我国汽车产品品种少,技术水平落后,缺乏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优势产品,70%的零部件企业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靠人力成本或本土优势根本不足以弥补与国外竞争者的差距。三是生产组织不均衡,物流不畅,大量的在制品是“消食”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的第三大猛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精益生产似乎刚刚起步,很多零部件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生产组织仍处于计划式生产,并不能在连续作业中通过利用看板类工具传递信息,按照规定的时间、质量、数量, 以最少的设施、设备、物料和人力投入生产出用户所需要的产品,造成企业生产组织不均衡、物流不顺畅,甚至产生大量在制品,占用企业大量资金,“消食”着企业利润。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必须从提升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科技创新、精益生产管理等方面入手,向管理要效益。要抽出精力做好生产管理,推动精益生产,要巧生产,按订单生产,降低库存,增加有效供应,快速反映;要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做到以质取胜;要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消耗,减少重复、无谓开支。另外,还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人力资源;要抓好安全稳定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如湖南江滨活塞公司,一直注重企业的成本管理,连续几年开展“成本风暴”,通过培训、宣传等教育手段以及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等多种手段和形式,让员工切实认识到成本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从而让每名员工在思想上树立起效益为先、降耗为本的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大家管,管大家,人人抓,抓人人”的全员成本管理模式,企业通过“成本风暴”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公司在加强成本管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产品单价毛坯成本和成品成本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5.5%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