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离不开成熟国民与和平环境 时政要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6:35
 中新网4月28日电 青岛海上多国阅兵虽然已于上周结束,但外国媒体对其背后的象征意义依然有很多讨论。新加坡《联合早报》28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这次阅兵显示了中国崛起的前景,但这种发展离不开培养精神成熟的国民,同时创建和平的国际秩序。文章摘录如下:

  这次阅兵的小背景是中国海军建军六十周年,而其大背景则是近年中国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因此发生极其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对此次海上阅兵,除了纯军事意义上的观察和解读外,还可从历史和当代及未来国际秩序两个角度予以审视;而恰好这两个角度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到“中国崛起”的问题。而这个话题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和国际社会都无法绕开或回避的。

  海上阅兵的历史审视

  从历史的角度,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海军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1949年后中国历代领导人曾进行海上阅兵,但出动如此强大阵容的海上阅兵还是首次。从百多年前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到今天中国在崛起期重振海军军威,其间的历史意涵是不言而喻的。

  150年前,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着力发展北洋海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支在东亚地区堪称先进的海军力量。但由于洋务运动忽略在制度层面上的建设最后功亏一篑,而且在与日本的交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其间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从清王朝的覆灭到中国经过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后的再度崛起,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到今天海军建军六十周年之际大规模海上阅兵,历史在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似乎又给当代中国人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那就是:中国如何吸取当年洋务运动和北洋海军的惨痛教训,不但从技术层面,更从管理经验和制度层面学习、研究并实践现代化的精髓和真谛,使中国崛起真正具有可持续的前景。

  从中国崛起的更为深层的意义上看,此次大规模海上阅兵,使各国观察家和舆论对中国海军未来的走向议论纷纷,颇多猜测。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阅兵是中国利用建军六十周年,展现甚至炫耀已经取得的军力。

  这一方面涉及到世界如何看中国海军和海洋战略发展,以及中国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规划海军和海洋战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世界与中国自身如何看待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影响力的对外延伸,以及自身保持国民集体精神世界成熟的问题。

  影响力外延与精神成熟

  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中国崛起作为21世纪上半叶的一个重大趋势,究竟能否或如何规避历史上一些大国崛起的错误轨迹,继而拓展出一种具有人文和哲学意义的崭新国际秩序,似乎从有关中国海上阅兵的议论中,可以产生一些相关思考。

  首先是中国海军和海洋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海军和海洋战略发展的延伸本是题中之义。笔者几年前就曾总结过,中国海军需要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为海上运输路线提供保护,还要走向蓝水海军。这些任务轻重缓急虽不同,但都是崛起过程中无法绕开的挑战。

  就中国石油运输管道而言,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内石油开采潜力的严重不足,中国能源战略“走出去”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方面,无论是海外开采还是购买海外石油,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面临一个将石油安全运回中国的问题。在这方面,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以及中国海军能否承担安全保卫任务,本身是与中国发展紧密相关的。

  与此相关,中国崛起期的影响力对外延伸,虽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忧虑乃至反弹,但本身并非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在崛起期影响力对外延伸的同时,如何沉稳把握对内成熟和对外沟通两个关键。所谓对内成熟,乃指崛起期国民集体精神世界的成熟。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大国崛起须伴随国民精神世界的成熟,不然就会出现经济、军力高度发展和国民精神世界处于未开垦之荒芜的反差,其对民族持久发展将构成极大的不确定因素。而所谓对外沟通,则指中国在崛起和影响力外延过程中,能否创造出一种和平相处的国际秩序。

  上述对内和对外两个环节,其实互有内在联系,都需要人们进行历史、人文和哲学意义的深邃思考,而且具有超越自身、克服和战胜自身的勇气和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