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经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4:32
朱德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经历  

一、萧菊芳1912年秋,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学生萧菊芳结婚。朱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年轻教官。萧菊芳没缠足。婚后,朱德依旧住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整日带兵操练,萧菊芳继续在师范学校读书,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萧菊芳已怀孕,毅然坐轿子来到泸州,租一小的住宅,同朱德住在一起。9月底,生一男孩,取名保柱。出生后数月,萧菊芳患去世。

二、陈玉珍萧菊芳病逝以后,许多人劝朱德再婚。朱德想到没有母亲的婴儿需要有人照料,就同意了。陈玉珍,受过教育,大足,参加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6年的革命。不久,俩人就结婚了。1922年夏,朱德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告别妻子和儿子。朱德再也没有见到他们。

三、伍若兰朱德一生则酷爱兰花,这源于朱德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1928年2月15日,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攻下耒阳古城。伍若兰,生于县城南九眼塘姓伍的知识分子家庭,上过衡阳女子三师,前年入党,县有名的女秀才。伍若兰组建妇女联合会,给部队送大米、蔬菜、稻草,朱德让后勤部按价付款。临走时,朱德把她们送出军营。伍若兰发现许多官兵赤脚,她和女子联合会,发动全县妇女开展“编草鞋竞赛”。伍若兰特意为朱德编双新草鞋,做了一双布袜子,用花布包好。全县妇女两天编织1000多双草鞋。她们肩挑捆捆新草鞋,送向军营。伍若兰打开花布包,草鞋、布袜递给了朱德:“这是我特意为你做的,请师长收下吧!”朱德和伍若兰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部举行了婚礼。4月28日,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砻市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并后,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这期间,伍若兰从未离开过朱德。除了协助他工作以外,还精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伍若兰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她走遍了整个山区,边调查边搜集宣传材料。为了给朱德提供情况,她派人化装成老百姓混到敌占区弄来一些报纸。夜幕降临后,她坐在豆油灯下,整理简报或者抄写文章,给朱德参考阅读。1929年1月部队走下井冈山,一天朱德和小股部队在小庙里休息,突然被跟踪而来的敌军刘士毅的部队包围了。伍若兰望着丈夫,坚定地说:“我和警卫班的同志掩护你突围!”归队后,毛泽东见到朱德不见若兰,禁不住问道:“若兰呢?”朱德含泪说:“若兰同志在战斗中不幸被捕了。”敌审讯官对伍若兰毫无办法,电告蒋介石,要求严处。蒋介石复电:从速处决,割头示众。伍若兰就义。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兰花的钟爱和怀念伍若兰之情:“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四、康克清1929年底,朱德和康克清结婚,朱德43岁,红四军军长,康克清是战士。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参军后,康克清担任宣传工作。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朱德热情鼓励和辅导康克清。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说:“打了胜仗来结婚。”1929年3月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在赣闽边界地区游击。3月14日红军在长汀一战中,歼敌2000多人,攻克长汀县。不久,朱德和康克清结婚。
朱德五次婚姻

                                   朱德第一位妻子萧菊芳
                                    朱德第四位妻子伍若兰 

                          朱德第五位妻子康克清

朱德曾经有过五次婚姻,

  朱德的第一位妻子是云南姑娘萧菊芳。

  1912年秋天,26岁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19岁的学生萧菊芳结婚了。

  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1917年朱德的第一个妻子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留下襁褓中的儿子。

  朱德的第二位妻子是四川姑娘陈玉贞。

   第二次婚姻,让朱德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家庭生活。

恰在这时,朱德的一位朋友有个受过教育的妹妹,并且参加过辛亥革命。那个朋友一再当着朱德的面夸他妹妹陈玉贞思想进步,聪明过人,知书达礼,又非常温顺贤慧,是个典型的中国现代女性。在其他朋友的撺掇下,朱德和陈玉贞见面了。初次见面,“爱”字谁也没吐出口,但谁都在捕捉对方的可爱之处。正是这次见面,朱德真情地爱上了陈玉贞。
  朱德后来回忆说:“这个妇女并不漂亮,也不难看,可是她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夺人的风度。”“如果说最吸引我的地方,那大概是她的端庄、沉着和自信。此外,还因为她曾作为地下工作者参加过辛亥革命。她出身于小康读书人家,很早就和革命运动有了接触。我们在谈话中,发现彼此都读过很多书,都爱好音乐。此外,还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此后不久,我们便结了婚。她把家庭布置得简朴、新颖,而且非常干净,里里外外都是鲜花。我们非常喜欢养花,她修整了很漂亮的花圃。她爱我的孩子,如自己所生一样;我想,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已经去世。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从外面回来,经常看到她们母子俩在院内花丛中捉迷藏。她没有生小孩,所以,当时我只有这一个孩子。”
  朱德的第二次结婚是幸福的。他和陈玉贞仿佛是天生的一对。朱德喜爱音乐,陈玉贞也喜爱音乐。清晨或傍晚,人们常常听到朱德的住处传来悦耳的音乐。那正是陈玉贞在弹琴,朱德在吹箫、拉胡琴。后来,他们又学会了其它乐器,如手风琴、吉他等。一个初夏的傍晚,在轻盈的月色下,陈玉贞抱着一个琵琶,来到幽静、清香的小院里,沐浴着月光、星光,轻轻弹奏起来。琴声象个信号,不大一会儿,朱德便寻着琴声来到玉贞身边,用胡琴很自然地同她演奏同一支曲子。他们忘情地融进了甜蜜的琴声中。
  此时正是伟大的五四运动时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及苏联关于种族和民族平等的宣言传到中国以后,朱德和陈玉贞尽力搜寻这类题材的书籍或小册子,并且订阅了《新青年》和《新潮》杂志。不仅如此,他俩还博览群书,布置了一个精致的小书屋,在那里看书、著文、写诗。自然,这里也成了朱德和他的朋友们展开思想辩论的极好场所。书屋里不仅有各种进步书刊,也有为青年朋友所喜爱的各种文学读物,诸如《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李太白诗集》等,在这间小书屋里都能找得到。
  对这间书屋,朱德和陈玉贞都十分满意,他们有时独自一人进来,在书海徜徉;有时手拉手进来,贪婪地读书。有时也为某些问题展开争论,以求把问题弄个明白。他们为古代英雄岳飞、史可法精忠报国的精神喝彩,为孙中山推翻封建王朝的壮举而鼓舞,也为袁世凯擅自称帝的卑劣行径所愤慨。这个时期,朱德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更带有无限的甜蜜。
  然而,朱德并没有在爱河中陶醉,1922年夏天,当轰轰烈烈的革命在向他召唤时,追求进步的朱德决心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临走前,朱德接到川东军阀杨森的电报,杨森邀请朱德到重庆做客。于是,他毅然抛妻别子,投身于滚滚的革命洪流。朱德离开了陈玉珍的家乡南溪。这一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他时常思念妻儿,然而,他却再也不能见到妻儿。直到他起义之后,才得知他的爱妻陈玉贞和年幼的儿子已被反动派所杀害。他曾陷入非常的痛苦之中,他怀念与陈玉贞情同手足的生活,也更加想念他年幼的儿子。

 朱德的第三位妻子是四川姑娘贺治华。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失败婚姻。这段不幸的婚姻,在朱德的心灵上留下了很大的创伤。所以,朱德对外从不提及,他们的亲生女儿朱敏,也不愿提及。有关历史学者讳于领袖、讳于君子也甚少涉及。

  贺治华曾是四川开江县女子中学的教员,开朗、漂亮。其兄是朱德的手下和好友,也是他们相识的介绍人。

  1922年9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朱德远赴德国,随行的除了好友孙炳文,还有女友贺治华。在柏林,朱德幸会周恩来。同年11月,36岁的朱德在周恩来、张申府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朱德和贺治华再结良缘,并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

  1925年7月,朱德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局驱逐出德国,前往苏联。在苏联,朱德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军事,不久,贺治华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生下了女儿朱敏。四十岁得了一个千金,朱德格外高兴。他为女儿起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四旬,以表达他四旬得子的喜悦。而贺治华觉得有点土气,又给女儿起了一个带点洋味儿的名字——菲菲。

  1926年5月,党决定朱德回国,去四川万县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

  为给母女俩的生活创造一定的方便,临行前的几天,朱德千方百计设法为她们准备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归国前的夜晚,朱德紧紧地把襁褓中的女儿抱在怀里,一遍遍用他那宽厚的大手轻抚着女儿娇嫩的小脸,一种别妻离子的凄楚陡上心头。

  朱德回国后不久,俩人因政见不同而分手,这段婚姻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朱德的第四位妻子是湖南姑娘伍若兰。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发动了湘南起义,攻占了郴州、耒阳等县城。在中共耒阳县委召开的群众欢迎大会上,耒阳女界联合会主席———伍若兰与朱德相识。

  相识不到半个月,他们就相互有了爱慕之情。

  伍若兰问朱德:“你过去谈过恋爱吗?”

  “没有谈过恋爱。”朱德坦然地说,“但我结过婚。”

  “你的妻子?”伍若兰满脸惊色。

  “在我的老家、四川省仪陇县,是双方父母把她抬进我家的。”

  朱德告诉伍若兰,虽然那个女人并不坏,但他和她从来没有过爱情,他远离老家忙于革命,不会再到老家去做那个小脚女人的丈夫,而那个女人,也决不会随他从军,在硝烟战火中艰苦地生活。

  “若兰,”朱德亲切地说:“我和你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共同的革命道路,有共同的美好追求,有了这些,我们就能够和谐生活,白头偕老……”

  1928年3月上旬的一个晚上,朱德和伍若兰在东江兵工厂旁边的一个农舍,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1928年3月下旬朱德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伍若兰任政治部宣传队队长。1929年,为开辟新的根据地,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挺进。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伍若兰和部队一起阻击敌人,被敌人发现,大股敌人冲上来要“抓朱德的老婆请赏”。伍若兰不让部队保护自己,端起牺牲了的射手的机枪,猛烈向敌人扫射。后来,由于子弹打完,寡不敌众,伍若兰落入敌人魔掌。

  伍若兰被押到江西赣州。敌人马上把活捉伍若兰的消息电告蒋介石,蒋介石立即回电:“软硬兼施,为我所用。”

  敌人想尽办法,但一切都无济于事,赣州敌首如实地电告蒋介石:“软硬兼施,伍难为我所用。”蒋介石遂回电:“斩首示众!”

  1929年2月12日,年仅23岁的伍若兰在赣州城边英勇就义,头颅被悬挂在长沙街头。

  得知伍若兰英勇就义的详情,朱德泪如雨下。一朵兰花被敌人摧残了,这也成了朱德一生的痛。

  朱德的第五位妻子是江西姑娘康克清。

  康克清在一篇文章中说:

  “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有一天,我们的队伍停在遂川附近,听到同志们兴高采烈地互相传说:‘朱军长来了。’以前,我还幼稚地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呢,后来才知道是两个人。他们被传说得非常神,现在有机会亲眼见到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敬仰。我挤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走近了,才看清楚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着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个像农民一样的军人最终成了康克清的丈夫,他们携手走过了47年的婚姻历程,坚韧而执著。

  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贫苦农民的家庭里,没有上过学。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参加红军以后,康克清担任了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在朱德的热情辅导和影响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

  对于自己的选择,康克清曾坦率地说:“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

  1929年年底,43岁的红四军军长朱德在井冈山与17岁的女战士康克清结为伉俪。

  康克清在回忆自己的婚姻生活时曾说:

  “1939年冬天,朱老总五十三岁寿辰。记得我给他写的贺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和你相处十多年了。觉得你无时不以国家和革命为重。凡事不顾自己的利害。人们不能忍受的事你都能忍受,人们所不能干的事你去开辟。还有,你见书便读,学而不厌,总是前进着,提醒同志,督促同志,爱护同志……’这是我当时的认识,也是我现在的认识。几十年过去了,后来的生活实践更加深了我的这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