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去过春节必须做的六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54:08
中国人过去过春节必须做的六件事类别:默认分类 | 浏览(1199) | 评论(4) 2010-01-27 15:47

中国人过春节必须做的六件事

 

    过年决不是单单看电视;过年决不是单单放鞭炮……假如英美人过圣诞节,忘了圣诞树、忘了吃火鸡,大概有点搞笑吧?  

  我见过真正纯洁的中国人的新年

  农民是伟大的,文化是神圣的。这种伟大而神圣的文明是永远也不可战胜的。这种伟大而神圣的文明是指引与凝聚龙的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火种。

  1964年,文化大革命还没有扫荡过来,在山东掖县西由公社外祖母的小村子里,我见过真正纯洁的中国人的新年。为什么我的血液里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的红色?因为真正纯洁的中国人的新年,是如此震撼着一个七岁北京男孩的心灵。

1.祭灶王,

小年二十三,自家印灶王。木版三色套色,供“大糖”,即麦芽糖。我每年还印,每年送给老父亲两张。“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吉祥”,然后把骑马的灶王烧了,上天给打小报告去。

宋朝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诗,而把民间灶神的习俗刻画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爷并不是纯粹的铁面无私,也不是专打小报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达理、圆滑世故、稍加贿赂就替人消灾免祸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众的世态。全诗如下: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别忘了买一幅灶王,别忘了在灶王嘴上抹大糖,别忘了咱是中国人…

  

2.年卅儿上供。准备给祖先上贡。家里北面条案上供上“大画儿”,也就是家谱。从太太高祖起,到高祖,几十个人供起来。小草房顿时成了心中丰硕伟岸的大教堂。在北京潘家园,还能见到这种印家谱的大木版,两米多长,要价一千元。被亚洲某国人买走了,也许又拿家谱去联合国申遗去了。

   胶东半岛中西部地区(潍河以东昌邑---莱西,即墨附近)春节时所悬挂的大幅祭祖图画。

  除夕当日扫墓祭祖完毕,请出家堂挂到客厅正北面。摆放贡品。是一种纪念祖先的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图像整体布局为一座大型的院落。院外右边为明代人物画像群,院外左边为清代人物画像群。屋内为古装一男一女的老者,是为祖先。左右为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内有一逝去祖先姓名,从上到下,一代接一代。

  明清人物画像中年人身着官服,惟妙惟肖,老幼神情各俱风格。副连图像通常为一副荷花,一副芍药。该地区一般人家都有挂家堂的习惯,原因与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移民有关系。是研究民俗的很好题材。

 别忘了写下逝去亲人的名子,别忘了在祖先的牌位上设祀品,这可不是迷信,这是孝,别忘了咱是中国人…

3.烧纸敬祖。姥爷用毛头纸卷成元宝状,上写:

  银钱二十两,

  仙逝显考祖父……

  仙逝显妣祖母……

  化冥府一切恶鬼强神不许抢夺。

    看来地府阴曹也有“两抢”。拿到墙角烧了,寄托劳动人民对先人的追思,孝感天地,慎终追远。我还会写这些字,不知儿孙们还会记得吗?

 别忘了吃年夜饭时,给逝去的亲人留双筷子,别忘了在心里念叨上亲人的名字。别忘了咱是中国人…

 

4.蒸“大饽饽”。白面在农村是好东西,平日舍不得吃。过年蒸许多“大饽饽”。姥姥用剪子把“大饽饽”剪成小刺猬、小燕子、小猪。动物欢快卡通,每个头上还点一个“朱点红”,像印度女孩的那一种。现今在高档饭店,“大饽饽”一装盒,卖一百七十八元一份。

 

5.磕头。初一早上,正房地上洒上高梁头,大画挂在正中,供上自己蒸的“大饽饽”。早早地人来,进门先说:“我磕一个”,三拜九叩,然后拜年。

 别忘了给逝去的亲人盍个头,别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别忘了咱是中国人…

6. 赛灯。正月十五,村里的大街上从东到西拉了一根铁丝,家家户户,绞尽脑汁,扎出千奇百怪的灯。门楼上千灯万灯,争奇斗艳,曰“赛灯”。小院里,厕所里都挂满了灯。最简单的灯是萝卜老鼠灯:一个萝卜,中间挖空为老鼠身子,下边插四根木棍做老鼠腿。挖空的老鼠身子中倒进煤油,用棉花做灯芯,放得满院子都是。冬天的小麦地,小麦像草坪一样一望无边。小麦地里放满了萝卜老鼠灯,一望无边,是灯的海洋。

   技术水平最高的是“走马灯”,利用空气动力原理,人物会自己走动。我至今还会自己扎“走马灯”。上边用纸做“螺旋桨,”下面用毛线针为转动轴。四个小人在蜡烛的热动力推动之下,自动旋转。“走马灯”中的极品是“小猴子玩小鸡鸡”。一个纸做的小猴子一只手玩自己的小鸡鸡,手会自己有节奏地动。那时,农村有个风俗,老爷爷见了小男孩总会说:“来,摸摸雀儿”。这是对有男孩的一种骄傲。中国文化中对孩子有特殊的感情,如“麒麟送子”、“小男孩玩小鸡鸡”的民俗灯笼,可能是“多子多福”,“绵绵瓜瓞”的一种延续,是远古齐国人生殖崇拜的活化石。

对联走马灯

  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此联出自《王安石捡联获妻》的典故。传说王安石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晚上上街闲逛,见马员外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下联。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手连称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妙。站在旁边的马家家人误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对,立即禀告员外。

  这上联是马家小姐为择婿而出的,因此员外急忙出来找王安石,王却夸了一句就走了,两下里没见着面。

  在科场上,王安石第一个早早交卷,主考官见他交卷快,想试他的才艺,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马员外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奇不已。

  回头想起走马灯给他的机缘,忍不住又来到马家门前。马家家人认得是日前说好对的人,便请他到府中应对。有了主考官的飞虎旗,自然就好对了,马家当即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并择吉成婚。

  正在举行婚礼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高中,明日请赴琼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一时传为美谈。

 别忘了给孩子买个走马灯,别忘了在什么地方挂个灯笼,别忘了咱是中国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像个中国人的儿子了。我会印灶王,拿手的是做走马灯。给姥姥烧纸,为祖先留筷子。伟大的祖国呵,我走过许多国家,过过圣诞节,去过芬兰圣诞老人的故乡,有哪一国有你的文化沉淀如此丰厚?做一个中国人,有幸体验纯洁的山东农村文化,回忆自己的祖先文化,不是人生一种最大的幸福吗?

  愿我故乡的人们,充满活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