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巨大的風險 巨大的收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7:02
 人民币升值---巨大的风险 巨大的收益! 五岳盟主/编辑         【资料档案】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日本和德国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经历了持续的贸易顺差,成为了战后世界经济最突出的亮点。汇率升值也都成为困扰这两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难题。

  196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面临来自国际与国内的双重升值压力。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兑换。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固定汇率制度)崩溃。1973年3月2日,德国马克同美元彻底脱钩。

  1974年,德国放松外汇汇兑方面的管制,注重国内的经济政策目标,尤其是国内物价和产出的稳定,马克汇率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德国不愿以过多牺牲国内经济政策来维持既定的汇率。在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者之间,德国货币当局选择了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让马克汇率自由浮动。

  1960—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累计升值1.79倍,同期,经过贸易加权的马克名义汇率升值1.43倍。无论是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还是贸易加权的名义汇率,同期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过了日元。

  在欧洲,70年代末德国马克已取代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到80年代,德国马克成为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国际货币。  

  【竹卿点评】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和德国经济发展取得惊人的成就,在战后仅20年间就分别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在经济崛起和国家发展的轨迹和过程也极为相似:同样是贸易立国,推动出口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同样是要面对持续的升值压力,本币被迫大幅度的升值。但是,后来两者的国家命运却截然不同。美国仅仅在日本身上收割了国家财富,让日本经历悲惨的“失去的10年”,而悲剧并没有发生在德国的身上,德国人最终平安渡过大劫。

  日本的“广场协议”至今23年过去了,亚洲金融危机也刚渡过了它的10周年祭日。如果说日本这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血的教训,那么在德国的身上,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德国马克升值那些有益的经验,得到那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并用来解决今天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令人不安的困惑和难题,使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安全之路。

  下面,让我们从当年美国为什么没有利用德国马克升值趁机收割德国的财富,或者从当年的美国为什么不能如愿以偿从德国身上收割财富说起。

  1、当年美国的目标不是德国。

  美国华尔街的资本利益集团,仗着极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兴风作浪寻机寻找新的猎物吸血,但是,这种兴风作浪是刀尖上舔血的买卖,风险也是巨大的:在1985年-1989年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期间,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我们可以观察到,美国的经济是处于疲软状态的。因为当时其国内资金几乎全军出动奔向日本/东南亚去抢劫了,使美国经济处于贫血状态。从资金进入期->资金炒作期->资金撤退期,一个周期长度大约是3-5年,美国经济的贫血状态不能持续太久时间,超过了这个时限,一旦美国资本不能成功掠夺财富,未能及时退回美国为自己补充新鲜血液,美国经济势必受严重的内伤,会加剧美国内出血状态,那时,美国面临的绝不是经济危机这样简单,而是大厦将倾,随时会致命的。

  出于自身经济风险的担忧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美国需要在众多升值的其他国家货币中寻找猎物,力量是不能分散的。抓紧的拳头打出去的力量比五指松开的大。这个道理,美国的资本集团也不是傻子不会不明白。由于美国自身的力量所限,(只能锁定目标重重一击,不能四面开花。)所以,当年美国资本集团猎取金融攻击目标时,是经过精心考虑和细心分析,从中剔除出的猎物只会仅仅锁定其中一个国家。那一个成功机会最大,这个国家就会成为美国的猎物。

  当年美国锚准的众多猎物当中,日本和德国是两个最大最明显的目标。(期间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的幅度最大)但是 ,由于重心只能锁定其中的一个,并且要考虑最终的成功机率。(一击必须成功)美国最终放弃了德国而猎取了日本。这是因为:

  (1)、日本是被美国深度控制的国家。美国驻军,政治渗透, 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因而日元升值的整个过程,是美国完全可以一手操控的。资金何时进入,在什么样的价位进入,资金何时撤退,在什么样的价位撤退,这些都是可以预先知道和操控的。一击而中,还能全身而退,丝毫无损,这对于美国资本集团而言,简直就是零风险,一单只赚不赔的大买卖。而在德国,虽然德国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控制,但是操控马克升值的难度很大。(这一点,稍后再作详细分析)

  (2)、日本对美国的经济威胁远比德国大。美国的汽车业、钢铁业受到来自日本的强大冲击,美国的电器业被贴着“索尼”、“松下”、“日立”标签的日本电器军团打得溃不成军。在日本产品强大的侵吞攻击下,美国工业节节败退。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最高时一度达到了约占50%的程度。日本对美国发动的潮水般而来的经济攻势,令美国上下从美国政府到民间都一时大为震惊,坐如针毡而信心尽失,手足无措而至今仍对日本心有余颤。这就是当年美国的“日本威胁论”。日本那时被视之为苏联以外对美国的最大威胁。这种深入美国人心中的难以磨灭的“日本威胁论”,使美国以日本为攻击目标具有了深厚的国内民意基础。而德国的对外贸易更多地在欧洲国家国家占据较大比重,对美国虽然也有大量的贸易顺差,但远不如日本贸易顺差那样集中。所以,美国国内很少会感受到“德国威胁”,如果强行以欧洲的盟友德国为猎物,会使美国在道义上难以得到国内民意的支持,在国际上也会动摇美国千辛万苦才建立起来的全球道义领袖的地位,若因此失去欧洲盟国的支持或引起欧洲国家的戒心,会得不偿失。所以,使美国对德国下重手时顾虑重重。

  (3)、美国考虑到前苏联这个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苏联解体前,德国是北约中的核心国家,又是欧盟的核心国家,是美苏争霸中最坚实的基石。与德国保持良好的盟友关系,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首选项。而苏联解体之后(1991年),德国由于自身的统一过程需要机体的慢慢消化,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乏力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美国对德国的担忧和戒备之心。(德国至少在10年内对美国不会构成威胁)。对于其他能给美国带来严重威胁的国家,俄罗斯处在极度休克的状态,中国在1989年夏季风波之后也处在极度虚弱的状态。唯一能让美国担心的是日本。由于前苏联这个美国最大敌手的解体和消失,美国那时已经可以慢慢腾出手来,转而对付日本这个美国经济的“最大威胁”,日本的厄运就到了。(这个缺脑的日本,被美国主子算计了,还在乐呵呵的在为美国主子数钱。)

  2、德国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并执行了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纵使美国无意攻击德国,如果德国在马克升值时,没有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或自身经济体系存在重大隐忧,让美国有机可乘或顺手牵羊的话,有可能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而德国相对于日本来说,其货币政策有其高明之处,因而在客观上使德国多了一面防火墙,也使德国免遭大难。

  德国的货币当局,即德国的中央银行------联邦银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德国的政府和德国宪法也赋予联邦银行强大的独立性。在德国,联邦银行需要为物价稳定负责。在德国联邦银行的信念里,物价的稳定是最重要的目标。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是德国政府特别是财政部的责任,不在联邦银行的职责范围内。这种强大的独立性,使德国联邦银行制定自身的货币政策时,可以尽可能地排除来自德国政府行政方面的影响和干扰,独立自主地作出决策。

  1987年2月,在美国财长的倡导下,西方七国集团在法国巴黎达成“卢浮宫协议”,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币值。但是美国不愿意通过提高国内利率的办法来稳定美元,转而对日本和德国施加强大压力,要求两国降低利率,从而消弱日元和马克来实现美元的稳定。结果是日本被迫降息,将利率下调到2.5%的超低水平,并一直维持到1989年5月。缺脑的日本,在其央行错误的超低利率政策(被迫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下(自愿的),直接导致了国内流动性过剩,资本潮水般涌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于是越吹越大了。(“广场协议”后的泡沫经济,不是由日元升值本身造成的,而是升值之后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那时美国政府也以同样的方式威迫德国政府,要求德国降息,但是德国政府一脸无奈的表情:联邦银行是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独立性很强,政府无法干预,也没有权力威迫联邦银行。德国联邦银行说:如果降息,会增加流动性,给德国带来通货膨胀。对不起,德国不能降息。结果独立性很强的德国联邦银行根本不买美国的帐,坚持不降息,因而避免了日本式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危机在德国身上出现。

  对于德国而言,保持货币的对内稳定,保持国内产出和物价的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始终是最高目标,或唯一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甚至可以牺牲汇率的稳定。1970年代初,在德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下,德国联邦银行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投放马克,引起流动性过剩,威胁国内物价稳定,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那时,德国面临蒙代尔“三难悖论”(即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维护固定的汇率制度、开放资本市场和实行积极有效的国内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最后德国的选择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没有为汇率的稳定牺牲货币政策)在1973年3月,马克与美元正式脱钩,放弃了4马克兑换1美元的固定比价,实现自由浮动汇率,马克开始连续升值。

  德国马克的升值总体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德国的贸易顺差以及出口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或者说比较大的的冲击。顺差和出口继续增加,这是因为:(1)、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2)、地区性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3)、德国人把升值看作是一条鞭子来鞭策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汇率政策从属于货币政策,加上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引导,德国最终实现了马克的升值与经济的平稳发展。

  3、欧洲区域内的货币联动机制,使德国较少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

  1972年,欧洲共同体达成协议,区域内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动保持在2.25%以内。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以后,这一区域内的汇率联动机制也被延续下来。如果说,相对独立的德国联邦银行是德国经济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那么,欧洲区域内的汇率联动机制,就是德国经济安全的第二道防火墙。

  这种汇率联动机制,相当于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阵,面对最强大的敌手,化一人的压力由七人共同承担。马克的升值意味着区域内各国货币也随之升值,(各国要保持在2.25%以内的汇率波动),这使德国无形中得到了其它欧洲国家的扶持,马克升值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它欧洲国家共同分担。更何况在更多的时候,当市场普遍预期德国马克相对于美元升值时,由于欧洲其它国家货币随马克升值而升值联动,投机资本注意力并不集中在马克身上,而是转而对相对于马克较弱的里拉,英镑或者是其它欧洲国家货币造成直接冲击。

  这种情况下,投机资本实在不好操作:如果仅仅是一个德国,还好办些,但是要面对是欧洲共同体所有国家呢?如果说得罪了一个国家,这种风险还可以承受,但是要是得罪的是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并联手的十几个国家呢?这种风险还可以承受吗?除了增加投机资本的总额,(这个数额恐怕要增加不止10倍了,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操控马克升值等于操控整个欧洲货币升值,一不小心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投机资本操控的难度之大操作之艰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也使那些有心迫使马克升值收割德国财富的国家,在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巨大的困难面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由此可见,从德国的经验和日本的教训表明:一国在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遇到汇率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升值的本身并不可怕。无论是选择阵痛式的快速调整(自由浮动汇率),还是渐进式的缓慢调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都将取决于中国的自身实力。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以中国现在的魄力和实力(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多万精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只要我们能奉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加上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牢记人民币升值“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人民币的对内稳定,保持国内产出和物价的稳定,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鞭策中国企业提高生产率,实现国内的产业升级,人民币必将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外在未来全球经济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新的国际货币。

  人民币升值的未来之路是一个充满艰辛而曲折的过程。经济数据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刀,有巨大的风险,也有巨大的收益。深入思考和冷静的分折,才能在前人未涉过的大川中找出最安全的路。(谭智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