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不是那个世界了-《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03:29
2009年第22期 总第249期


旧的模型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一定要采取激进的方式改进这个模型
  □ 史蒂芬·罗奇/文
  现在谈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前景,“后危机”时期这个词很流行。但我担心它会造成误解。这个词包含着一种自满。事实上,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世界了。
  “危机”在中文里面蕴含了“危”和“机”两层意思,对中国来说,重点是应该抓住其中的机会。如果中国在“后危机”时期不进行深刻的变革,将会面临很多严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处理,恐怕就不太容易得到更好改进的机会了。
  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变化。大家对于变化的意愿,实际上正是对不健康经济发展的一剂对症良药,无论如何,中国应该再次进行变革了。
  中国经济结构让人感到不安。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总量的75%,而内需所占比重太少,这个缺陷举世皆知。
  中国领导人两年半之前就提到过,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当中,存在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以及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个认识在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印证。
  中国经济肯定会更加不平衡。今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长为7.7%,这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已经达到了75%,占到了GDP增长的95%。出口下滑的趋势一时不会改变。
  这当然不是因为中国的出口竞争对手会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出口市场(也就是所谓的外需)会长期疲软,尤其是美国。所以,如果还选择旧的经济模型,就意味着投资占比一定要再往高处走。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占了75%,你还想占多少呢?
  旧的模型是不可持续的模型,而且它已经走入了关键时刻,这就要求中国一定要采取激进的方式改进这个模型。或者,更换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型。
  改变中国经济结构,有几个重要因素必须注意。第一是家庭储蓄。2000年居民储蓄和GDP之间的比例是27.5%,八年后变成了37.5%。大多数人是因为对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心存不安,要对医疗、教育等可能的巨大支出做出准备,才到银行存更多的钱,所以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消除人们这种不安。
  发展中小服务企业也非常重要。这些年中国的中小服务企业发展不够显著,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印度的水平差距也很大。为什么要关心第三产业呢?因为服务业是人口密集型产业。
  除了基础服务业之外,还有物流、交通、IT服务,包括在高等学院周围的IT集群产业,还有医生、会计、咨询师和金融服务领域,这些都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
  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发展基础也越来越好,必定会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的发动机,它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应该在未来的新发展模型当中占更高的比例。
  中国新的发展模型中还要处理好一些定量化的因素,包括低消费、低服务,以及研发占GDP的百分比过低等问题。现在看来,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但是和城市建筑的发展相比,社会所需的软件环境的发展还极不协调。
  对普通民众来说,劳动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险额还是太低,社会保障系统的进展也令人失望,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没有解决,中国的解决方案在哪里呢?
  我个人认为,要想捕捉“后危机”时期的发展机会,有三件事一定要做好。
  第一件事就是社会安全网络的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企业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支持社会保障,但是目前这些措施的力度太小了,远远不够。中国必须采取更多的保障措施,让民众减少预防性的储蓄,让他们都能够把储蓄用于消费。
  第二件事是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对他们提供支持。目前有8.5亿中国人生活在农村,家庭收入非常低,而且也缺乏更多的收入来源,所以应该多给他们一些优惠的税收政策,采用更好的土地改革政策,帮助农村建设实用的IT设施,让中西部农民家庭和沿海区域的差距减少,建设更加平衡、和谐的社会。
  第三件事就是要规划一个大规模发展服务业的蓝图。要特别强调需求的转型,即从资金密集型转变为人力密集型。这样能够更好地吸收劳动力,并借此增加民众的收入。服务业对于“十二五”规划来说是个机会,肯定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 规划一年之后就要实施,所以留给政府筹划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此文是作者12月18日在《财经》年会上的演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