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代隐形战机四种可能性曝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7:37

我隐形重歼战机现蓝图

  近期,国外军事刊物对中国下一代隐形重型歼击战斗机的研制工作进行了频密的报道,其中国际知名杂志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和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都对此进行了揣测性报道。据《简氏防务周刊》估计,继歼—10战斗机之后,中国正积极展开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 这是一种第四代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重型制空战机,具备出色的隐形能力,有望在2015年左右进入现役。


中国下一代战斗机列入日程?

  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下属的《国际展望》杂志2006年13期报道:2006年西方军事媒体开始聚焦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项目。以《简氏防务周刊》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军事媒体相继报道了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隐形重型战斗机的消息。

  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称:中国最主要的两家战斗机制造商——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正在为中国空军研制第四代战斗机。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有望在2015年左右进入现役。新战机的发动机和武器子系统的研制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简氏防务周刊》总编克雷格·霍伊尔在接受法国著名科技杂志《新发现》采访时表示,中国下一代重型战斗机将具备出色的隐形能力,根据《简氏》获得的模型照片来判断,中国下一代重型战斗机的隐形能力与美国隐形战机十分接近。而且它还采用了吸波涂料来加强这一效果。《简氏》声称,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进行下一代战斗机的预研工作。
《简氏》通过对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之后认为,中国下一代(即第四代)战斗机从总体要求上看,将是一种全新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空中优势战斗机。这种战斗机将以重型、低成本为主导思想,以高性能、高生存力、高作战效能为设计目标,要求飞机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形性能;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失速机动性。

  下一代战机有多种型号

  从目前西方媒体的报道来看,他们认为中国下一代重型战斗机的研发工作分为多种不同的型号。


美国华盛顿国际战略评估中心副主任理查德·费舍尔曾经撰写文章称,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都在发展中国的下一代战斗机。沈阳飞机公司似乎最有可能发展一种类似于美国空军F—15型(甚至有可能是F—22型)双引擎重型战斗机,该型飞机将具有隐身外形,内置武器夹舱,很可能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目前沈飞公司正在生产苏—27战机的国产型歼—11战机,因此俄罗斯的苏霍伊公司似乎非常有兴趣与沈阳飞机公司联合研制、生产中国下一代重型战斗机,但是现在还不清楚沈阳飞机公司对此有没有兴趣。
此外,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可能拥有两种第四代战机的设计方案。第一种含有鸭翼三角气动布局设计,这种设计思路明显受益于俄罗斯的设计思想,因为这种设计有些类似于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1.44型第五代战机,不过后来俄罗斯并未采用米格1.44型战机的设计思路。还有一些消息来源显示,成飞的第二种第四代战机的设计方案有些类似于美国的F—35型战机,只是外形稍微小一些,如果这种飞机设计成功,那么在造价上无疑要低于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生产的F—35战机。

  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则报道说,目前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正全神贯注于一个F—22A级别的隐身战斗机项目——歼—12战机项目的研制;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则在歼—10战机的基础上研制一种双发隐形战机——歼—13战机。


《简氏》称,1998年美国海军情报署的报告声称,沈飞正在研制一种先进的的双发隐形战斗机,项目名称为歼—12。2003年底,一张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战斗机风洞模型可能与歼—12项目有密切关系。概念验证机模型显示该机同美国的F—22A隐形战斗机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内置的武器弹舱。该项目目前还处在概念验证阶段。

  《简氏》还表示,在成功研制歼—10战机后,成飞公司及其下属的飞机研究所已将精力转向歼—10的双发型。据报道,该项目被命名为歼—13,它将与沈飞的歼—12项目竞争中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的采购合同。报道称,歼—13可能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起飞重量可能超过20吨。基于以上情况,歼—13应该是一型高性能重型制空战斗机,其性能在欧洲“台风”战斗机和法国“阵风”战斗机之上,但恐怕还与F—22A“猛禽”有一定差距。
德国《军事技术》杂志也通过对网上流传的想象图对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气动外形进行了分析:该战机将安装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为飞机提供自动稳定控制。从鸭式布局和机腹的进气口可以看出,这种飞机的总体设计明显地源于成飞在歼—10开发中获得的经验,并大量使用了源于米格1.44型演示机的技术。

  米格公司有信心竞标中国下一代战机


对于中国的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认为,虽然中国下一代战斗机不排除会以美国F—22或F—35型战斗机作为研究对象的可能性,但从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空军战机类型和技术积累来看,中国下一代战机如果以低成本、高效率、时间短为指导思想,那么俄式战机将是中国短期内最好的选择。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米格式战机到苏霍伊战机,俄式战机一直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从飞机的零件生产到日常维护,再到飞行员的飞行经验,中国在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项目中没有理由不选择俄式战机。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俄罗斯的战斗机制造商对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和生产都非常“关心”。米格公司迄今为止并未放弃向中国推销米格战斗机的努力。早在1993年,米格公司当时的总设计师别利亚科夫在接受《汉和防务评论》独家专访时就强调,中国的天空本来就是米格战斗机的市场。米格公司对中苏关系解冻之后,苏霍伊公司抢占了中国军用飞机市场的做法本来就不服气。
米格公司目前的主力机型——米格—31战机的最大特点是首次在俄式战斗机上实现了数据链作战的构想,一架米格—31由于拥有较大的雷达涵盖面积,而且同时可以把数据传输给其它米格—31,因此,具备了预警机的功能。为强化对地攻击能力,米格公司又推出了米格—31BM型战机,该型机携带H31A反舰导弹和H58反雷达导弹。

  米格—31当初向中国大陆推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携带的远程雷达和高性能的远程空对空导弹,能够对美国的舰载预警机、台湾地区预警机实施有效的阻遏,武器系统具备了更远程的打击能力。况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米格—31曾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米格公司就曾经向中国建议联合设计一种新型战斗机。《汉和》认为,米格公司在设计单发战斗机方面依然拥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最新发展的米格—35战机上安装了矢量推进技术。因此米格公司在中国下一代战斗机项目中具有一定优势。


苏霍伊公司不放松

  作为米格公司的最大对手,目前占据中国军机市场绝对地位的苏霍伊公司自然也对中国下一代战机项目“不放松”。

  正因如此,苏霍伊公司开始积极向中国推销苏—35型战机,并且把这一推销活动列为继苏—30型战机之后最为重要的工作。《汉和防务评论》报道说,无独有偶,中国空军内部也在认真考虑苏—27SK、歼—11之后的“重歼接班人”的问题。是延续苏霍伊的道路?还是另起炉灶?还是取长补短,以自力更生为主,外来技术支持为辅?这已经成为一个“原则性”问题。
根据俄罗斯方面试飞计划,装备由NPOSaturn生产的117发动机的苏—35型计划在2006年至2007年之间试飞。117系列发动机来源于AL—31F,并且加装了矢量喷口。

  苏—35战机在展出的模型中显示,该机具有新一代相控阵雷达和光学瞄准系统。其外挂的武器也可谓十分强大,从远程空对空导弹、反舰导弹、空对舰导弹、小型镭射制导炸弹、卫星制导炸弹到苏—30战机目前使用的所有导弹,都可以在苏—35战机上投入实战运用。

  苏霍伊公司的设计师也多次放出消息,称有兴趣与中国联合研制并生产新型战斗机,换句话说,苏霍伊公司肯定不会把中国巨大军机市场拱手相让。

  不过《汉和防务评论》最后总结的观点认为,在下一代中国主力战斗机的项目上,进口俄罗斯战斗机整机的高潮可能已经过去。中国军用飞机在未来10一20年的基本走向已经确定,那就是国产化歼—11配合歼—10A联合生产的道路将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对这两种战斗机不断进行改良,使其服役到国产的第四代战斗机服役之时。当然在不断改良歼—11和发展第四代战斗机的过程中,还有可能进口部分俄罗斯的航空子系统,诸如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大功率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等。此外,不能排除在其改良过程中会得到米格公司或苏霍伊公司技术咨询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气动外形、隐形化的改良方面。

  总体上,中国可能会将下一代空军主力战斗机的技术研发、生产、零件维护等多项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