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集团军概况 - 军事观察家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5:41

中国陆军集团军概况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97518

第1集团军

  第1军的前身为红军时期由贺龙元帅之一创建的工农红军第2军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创建过湘鄂西苏区,参加了2万5千里长征,六十年代风靡中国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就是描写这支部队红军时期的艰苦历程。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旅长卢冬生,后为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创建了晋绥边区,成为拱卫陕北的大门。

  解放战争中,是彭德怀西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编为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张宗逊,贺炳炎(1955年授上将衔,建国后任成都军区司令)先后任司令,廖汉生将军(建国后任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北京军区政委,南京军区第一政委)任政委。西渡黄河参加了保卫陕北的战斗,在西北战场转折点的沙家店战役中,被中央军委授予“硬骨头六连”的358旅714团6连(即该军第1师第1团6连)在仅剩13人的情况下仍顽强战斗,出色完成战斗任务。1949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以直捣黄龙的勇猛气势一举解放祸害西北人民几十年的马家匪军的老巢青海,解放了青海。60年代曾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后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70年代末起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将军在战争年代一直任该军第1师的前身358旅政委。

  建国后该军奉命兼任青海省军区,参加剿匪战斗。1952年全军整编,陆军第1军与第3军合并,仍用第1军的番号,为重装军,军长是黄新廷将军(建国后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司令,军委装甲兵司令)。组建完毕后全军入朝参战。

  朝鲜停战以后该军驻守朝鲜5年,直到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回国后部队驻守开封,担负一线警戒战斗任务。文革中,原属于南京军区的第20军因在“三支两军”中,支持派性,深陷于地方造反派的纠葛中,七十年代与第1军掉换防区,第20军去开封,第1军换防杭州。

  第1军具有传统优良,以能打硬仗、恶仗的硬骨头精神著称。几十年来从这支部队走出了贺龙元帅(曾任军委副主席),许光达大将(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贺炳炎上将(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廖汉生中将(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委,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余秋里中将(曾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黄新廷中将(曾任成都军区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等大批高级将领。现任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80年代初期任该军军长。

  八十年代末,第1军改组为集团军,是解放军陆军七个甲类军之一。在历次裁军中原一野系统的部队被裁掉的最多,而在全军的七个甲类集团军中,第1军是硕果仅存的原一野的部队。第1军现属下第1、3、7三个师和军属高炮旅、电子对抗部队等技术兵种。第1师是重装机械化部队,现在高炮旅正在改组为负责前沿防空的高炮导弹旅。

  该军还拥有全军第一个蓝军团(外军模拟部队),曾在一次演习中两小时敲调38军的团指挥所。现该军属南京军区,负责长江以南浙东沿海一带防区,是离台海前沿最近的快速反应部队。如果我军发起解放台湾战役,第1集团军毫无疑问的是进攻台湾北翼的主力部队。所以,该集团军的装备及动向值得关心台海形势的观察家注意。

第一军军部现驻杭州。 第12集团军

  第12集团军拥有赫赫有名的“百将团”,解放军名将陈锡联、谢富治、王近山、曾绍山均出自该军。部队骨干是红军时期的老队伍。

  第12军的前身为解放战争时期组建的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王宏坤(1955年授上将衔,曾任海军第一副司令,第二政委)任第1任司令。抗日战争中由“百将团”团长陈锡联率领在山西崞县火烧日军阳明堡机场,创下了“步兵打飞机”的著名战例。解放战争中,第6纵队在司令王近山将军指挥下进行定陶战役,一战成名。在挺进中原强渡汝河之战中,在政委杜义德将军(建国后任海军第二政委,兰州军区司令)指挥下,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一举杀开血路掩护野战军领导机关安全突围。1948年该纵在司令王近山将军指挥下,以“刀劈三关”的大胆战法一举攻下襄阳古城,生擒特务头子康泽。参加淮海战役后,该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之后在第2野战军第3兵团的建制内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进军四川,解放了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

  1950年底该军奉命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入朝作战,其时原隶属第11军的第31师(该师的前身为红军时期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即有名的陈锡联,谢富治师,抗日战争中是名震太行的129师769团)编入该军,军长为曾绍山将军(建国后任沈阳军区政委)。在第5次战役中,第31师91团在被敌军重兵包围在三八线以南将近100公里的困难情况下,机智灵活,不仅成建制安全返回,还俘敌240名,创下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上甘岭战役中,该军的第31、34师相继投入战斗,在副军长李德生(后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沈阳军区司令,国防大学政委,1988年被授予上将衔)指挥下,取得了战役最后胜利。

  60年代,该军涌现出著名的“郭兴福教学法”,推广全军,掀起了著名的“大比武”运动。当时该军是总参谋长罗瑞卿特别青睐的部队,也是许世友将军手下的主力。第12军长期驻守两淮地区,与第1军分把长江南北,拱守沪宁杭,是承担战略任务的骨干部队。但是,在八十年代裁军整编中,由于第1军是在编的24个军中硕果仅存的一野的部队,为平衡军中各派力量,属于二野系统的第12军只能屈列乙种集团军,军中地位有所下降。

  从彭德怀、林彪、徐向前、粟裕、叶剑英,在毛泽东时代从未启用过二野系统出生的人主政过军委。邓小平当政,二野终于获得一个扬眉吐气地机会,当时,即使属于南京军区第1军这样的甲类军,也没有配备直升机大队,机械化师一个也没有,这在七个甲类集团军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样厚此薄彼的结果,闹得军中矛盾四起,特别是陈毅粟裕的三野系统更是闹反了天,平衡的结果,就是让三野系统出生的迟浩田将军进入军委。

  现在形势当然不一样了,一是12军驻守在苏北,是军委主席的家乡军,受点照顾也是人之常情;二是台海形势紧张,第12军属于攻台的北翼主攻部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应轻视该军。这次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为数不多的北京军区以外进京参阅的陆军部队中,就有第12集团军的方队,不妨看看《解放军报》10月2日“国庆阅兵速写”中对车辆第七方队的描绘:

  “在10月1日的盛大阅兵式上,当首次露面的某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驶入受阅区时,立即引来众多的关注目光。

  这种重型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装备,它采用目视瞄准、数字控制、电视测角、激光传输指令,快速搜索、跟踪、瞄准目标,在行进中自动装填导弹,发射并控制导弹飞行,全天候对坦克或其它装甲目标实施准确、毁灭性打击。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装备部队,大大提高了我陆军攻击装甲目标的能力。

驾驭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接受检阅的是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官兵组成的方队。这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曾参加过著名的黄麻起义。战争年代,这支骁勇善战的部队曾先后参加了苏区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强渡长江、挺进大西南、挥师上甘岭,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个第七车辆方队就是由第十二集团军的第36机械化师组成的。文中所说的“反坦克导弹”就是性能超过美国“陶式”的红箭-8E型导弹。在众目睽睽的阅兵式上,让地处东海前线的第12军开着反坦克导弹车出场,谁都会由发联想。

  现在12集团下有装备85III型主战坦克第2坦克师,第36师是九十年代初改装的全军六个快速反应师之一,随着解放军战略中心的南移,军属的电子对抗分队、防空高炮导弹旅等技术兵种接近组建完成。武器装备虽还比不上甲类军,但也已升了一个档次,战斗力并不弱。特别是在台海战争中,该军担当的角色值得关注,比之第1军、第42军等一线部队,第12军的地理位置处于攻台的第二梯次,解放军攻打台湾究竟是“封”还是“登陆”,主要就是看后续的第二梯次部队的投入情况。如果第12集团军登场,就意味着台湾上空快要飘五星红旗了。

第12集团军属南京军区,军部现驻江苏徐州。 第13集团军

  第13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在鄂豫皖苏区组建的红四方面军的第73师,为红四方面军战斗历史最为悠久的老部队。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苏区后该师编为红31军第93师,抗日战争中93师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参加了开创太岳敌后根据地和反扫荡斗争,抗战胜利后,太岳军区主力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谢富治任政委。

  在解放战争中该纵队一直担负战略机动任务,先后归第1、2、4野战军指挥,是挺进中原的三大主力之一,即赫赫有名的“陈谢大军”。淮海战役后该纵队的第10、13旅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军长为周希汉将军,政委为刘有光将军,归第4兵团指挥。之后,千里渡江南进,在林彪指挥下随4野解放两广,胜利进军云南。

  第13集团军属下的第37、第38师参加过朝鲜战争。第13集团军的第149师原为第18军的52师,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第50军149师与由张国华和谭冠三指挥的西藏军区第18军52师对调防务并互换番号,52师改称149师调入50军。1985年第50军撤销番号后,属下的主力第149师编入第13军,进驻四川乐山。

  从第13军的历史看,既是红军时期的老部队,又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担当战略机动部队的角色,先后编入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四个野战军中的三个,与军中各方面的领导人关系都不错,四面有缘。因此,在八十年代末的裁军整编中,荣幸列编甲类集团军,活活把同军区在反越战中有出色表现的“山地猛虎”——第14军挤出了甲类军的行列。当然,这也与13军属于成都军区,14军属于合并前的昆明军区属于外来户有关系。所以,原14军的军长廖锡龙升任为成都军区司令后,与麾下的第13集团军始终有一份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在1979年对越自卫作战中,13军作为西线主力,从云南进入越南的黄连山省,虽然完成了作战任务,但因越军主力布于老山、者阴山一线,第13军并没有碰上如14军那样的两山战役的激烈战斗,没有值得一书功勋。

  第13军一直驻守西南地区,是作为中印中越边境的战略预备队使用的,在武器装备上一直受到照顾。七十年代大三线的建设,四川、重庆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军事工业群,得地利之便,一些新定型的步兵战车、坦克、装甲车等往往以试用为名先装备成都军区的部队。第13军属下的第149师就是陆军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第一批整编改装的机械化师,属于军委配置在西南方向针对中印边界的快速反应部队。是有消息说,最新的一轮师改旅整编,也是从该师开始的。

  由于成都军区的防区包括中印、中越两个方向,而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作为军区面向两个方向预备队的第13集团军装备配置就很有些麻烦。中越边境属于热带亚热带丛林和山地,不适合大规模的装甲坦克部队的机动,反越自卫战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印边境,除边界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外,山里山外都是高寒地带,虽地处高原,相对海拔却也大多是平地,适宜机械化部队的行动。第13军应该定位于何种作战样态?一直是军方挠头的事。好在陆军航空兵的建立,能满足多种地理环境的作战要求,成都有隶属总参陆航局建制但归第13集团军编成的陆军航空兵团,这将会大大提高第13军的机动能力和作战效能,完成守卫祖国西南大门的重任。

第13集团军现属成都军区,军部驻重庆江津。 第14集团军

一、光荣历史

  第14集团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薄一波奉命回山西建立抗日武装,利用阎锡山与蒋介石的矛盾,建立了一支有共产党领导的打着山西地方武装旗号的抗日军队——这就是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山西新军。山西沦陷后,该支军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太岳军区,在彭德怀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中和残酷的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中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驰骋中原。淮海战役后以4纵11、22旅和国军起义部队廖运周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长李成芳将军。在第4兵团建制内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两广,进军云南,成为刘邓旗下的主力部队。

二、援越抗美与反越自卫战

  五十年代后第14军一直戍守西南边疆,看守南大门。在六七十年代的援越抗美时期,该军不仅担负着滇越铁路和公路的守卫任务,保证援越运输线的畅通,而且还曾有两个团去越南帮助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重要桥梁、工厂,在后方的战略要地负责阻击美军、南越特工队的偷袭,为越南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也可能是与越南的这个缘分,二十多年后,在变兄弟为仇敌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与越军展开了一场该场战争中最为艰苦卓绝的战斗。

  这场战斗就是1984年进行著名的夺取法卡山和老山的战斗。1984年4月28日,第14军第40师、第49师分别对老山、者阴山一线越军展开大规模拔点战斗,经一日激战,40师一部7分钟占领662.6高地,5小时20分攻上老山主峰,下午,两个主力营向船头、八河里东山方向推进,占领敌10余个高地。49师在师长廖锡龙带领下,以阵亡不到百人的辉煌战绩,占领者阴山全线,推进至松毛岭前沿,全歼敌两个连,毁灭性打击敌两个营,击溃敌三个团,敌伤亡数字不详,这是因为我纵深重炮部队对敌纵深增援团队炮击,使敌伤亡重大,但伤亡数字不详(如者阴山之战中,越增援一个团遭遇我一个排阻击时,被我14军炮兵师两个重炮团集火密集炮击,敌尚未下车)。

  两山血战,以老山战场最激烈,最残酷,以者阴山之战打得最有魅力,廖锡龙不愧将才,大战之前,亲自赴前沿侦察敌情,勘察道路,为迂回部队选择最佳迂回道路。总攻之前,两度推迟总攻时间,在老山之战开战后40分钟才发起攻击,使得迂回掉队部队得以及时到位,匆忙赶到的部队指战员得以利用宝贵时间调整部署,休整部队。事实证明,两次调整总攻时间十分必要,部队战前准备了200口棺材,战后100口都多。此战之战果,不仅14军军长,军区首长没想到,许多参战官兵都没想到。须知,当时越军炮兵还是有对等还击的气概的,双方炮弹空中相撞的事情并不罕见。战后,悍将廖锡龙升任第14集团军军长,当选“84年十大风云人物”,数年后,又晋升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与者阳山之战比较,老山之战则打得十分艰苦,你来我往,拉锯战频繁,比较有名的战事有84年“4.28”之战,“6.12”之战,“7.12”之战。其中“7.12”之战规模最大,越军313师两个团,316师一个团,312师一个团,345师一个团,一个特工团,共计六个团的部队对我14军40师一个团的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进攻,松毛岭大战打得惊心动魄,“7.12”之战,敌反扑情况战前我已掌握,凌晨,我以两个炮连在阵地前300米处进行火力侦察,两轮炮击,击毙敌两名营长,敌伤亡重大,但敌军轻伤员无一呻吟,重伤员致死不动,失去指挥的部队蛰伏如前,不慌乱,不暴露,无线电静默,纪律和素质令人敬佩,颇有志愿军邱少云之精神传统。14军前指见没有情况,下令除一线保持警惕外,其余睡觉。凌晨越军扑上我军一线阵地,来势十分凶猛,我军集中老山地区所有炮群,甚至师属坦克营也一字排开,展开火力封锁,打敌后续梯队,封锁我阵地前沿300米一线,打成3道火墙,整整一个上午,敌军主力没有接近我主阵地。下午,2.5个基数的炮弹全部打光,越军一个营趁机抢占我一个高地,我军一个火箭炮营配合进攻,一个排45人15分钟夺回,当我军攻上高地时,敌军一个营几百人,只剩下6个活人。不甘心失败的越军十分顽强,纠集六个团轮番冲锋,甚至发动了少有的营团级集团冲锋。事后证明,这是本次战斗中最愚蠢的举动,白白遭受灭顶之炮火覆盖,一整天,敌被阻于松毛岭一线寸步难进,阵地前留下了3000余尸体,占整个两山之战越军伤亡总数的43%。

三、丛林猛虎的称号

  两山战斗后,第14军获得了“丛林猛虎”的称号。应该说,第14军也无愧于这个称号。经过两山实战证明,第49师、第40师是我军名副其实的丛林作战师。对于这场战争中西线的失利,人们往往归咎于许世友的指挥失误,没有注意到广州军区的部队原属四野,擅长在平原地区的大兵团作战,解放以后,又长期驻扎在珠江三角州的水网地带,不熟悉热带丛林战斗模式。而成都军区的部队原属刘邓的二野,渡江战役后就直插大西南,经过山地、丛林作战的锤炼。解放后,又长期驻扎在大西南,针对热带山地丛林,训练过各种战法。例如1962年3月昆明军区就在西双版纳举办过“昆明军区第一期战术研究班”,专门研究山地丛林的战法,参加学习的有军区副司令陈康将军、第14军徐其孝军长、军区副参谋长王非大校以及军区机关、各军、师、军分区、步兵学校主管训练的干部等。这次研究班后,第14军49师的副师长张化民上校还率领的一支200人部队,研究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经验。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平时的演练,第14军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丛林作战经验。

四、八十年代裁军、第14军落户成都军区

  八十年代裁军100万,八大军区改为七大军区,被裁掉的一个军区就是14军所在的昆明军区,14军由此改换门庭归属成都军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工业没有将研制适宜热带山地作战的特殊装备作为自己的任务,因此在集团军的改制中,作为担当热带山地丛林作战的第14军仍然以传统的步兵为主,并没有改组为多兵种的合成军。九十年代,为了贯彻打局部战争的新战略思想要求,陆军编成内将24个集团军分为甲类乙类,将甲类军改装为快速反应部队,划分的主要根据以该军的战史和任务而定。由于第14军担负热带丛林的山地作战任务,作战目标比较单一,又通常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等大型机械化装备并不适宜,因此第14军被列入乙类集团军。

在者阴山一战中表现出出色指挥才能的廖锡龙师长后来晋升为军区司令。

第14集团军现属成都军区,军部驻春城昆明。第16集团军

  第16集团军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其中第46师136团的前身是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发展起来的红一军团第2师第5团,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中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模范红5团”荣誉称号。

  在解放战争中,杨得志、杨勇先后任过1纵的司令,苏振华任政委,所以又称“杨苏纵队”,是华北战场战略机动部队。在解放战争中1纵从山海关到千里大别山,直至渡江,解放贵州,打遍了大半个中国,历经许多战斗。

  建国后,第16集团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一直驻东北。辖下原有三个师,一个师八十年代改为武警,主力第32师原属第11军,第11军撤编后并入第16军。八十年代大裁军时,第16集团军被列为简编军,属于乙类集团军,主要防务是中朝方向,防区内还有两个属于二炮的专门对付日本的东风战略导弹发射基地。九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国防战略的南移,东北境内过于密集的军力部署开始消肿,第16军本来就以步兵为主,没有重装备。有消息说,在新一轮的撤编裁军名单中,就有第16集团军。

第16集团军现属于沈阳军区,军部驻吉林省长春市。第20集团军

  第20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军主力长征离开南方后留在闽浙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说起渊源,是陈毅、粟裕的老部队。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就是赫赫有名的粟裕将军。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活跃在苏鲁皖的敌后根据地,著名的“黄桥决战”就是改支部队的杰作,以三千人击败了国民党几万人的进攻,使新四军在苏北站稳了脚跟。

  解放战争中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由叶飞指挥参加了淮海、渡江等华东战场上的主要战役,是三野的主力部队,战绩并不亚于三野九纵——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第27集团军。朝鲜战争爆发后,20军是1950年第二批进入朝鲜参战的部队,在长津湖战役中涌现出的著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就出自该军第58师172团。

  回国以后第20军的第60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在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斗中,该师表现出色。此后,该军归南京军区,驻防杭州。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时,为了使军队从地方纠葛中解脱出来,缓解紧张的军地关系,让第20军与济南军区的第1军换防。第20军由此去了河南。

  第20集团军现属乙类集团军。下属第58步兵师,第60机械化师,第11坦克师,独立高炮旅(第59师改制),独立地炮旅。在新一轮的旅团化整编精简中,主力第60师被整编为第60机械化旅,据说还要组建一个地空导弹旅。从编成看,属全装集团军,地处中原逐鹿之地,基本沿着京广陇海线排兵布阵,比较利于机动展开,应该是担负预备队的角色部队。

第20集团军属济南军区,军部驻河南省开封市。 第21集团军

  第21集团军的前身,是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主力部队。抗日战争爆发时,南方红军游击队被编为新四军,其中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红28军编为第四支队,是当时新四军4个支队中兵力最多的一支,也是唯一位于江北的支队。皖南事变后整编为新四军第2师,师长为有名的“奴隶将军”罗炳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病逝)。而新四军第4师则是由名将彭雪枫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敌后武装,彭雪枫师长牺牲后,由张爱萍继任师长。

  抗战胜利后,这两个师的主力编入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韦国清将军任纵队司令兼政委。这个纵队作为华东野战军4大主力兵团之一——苏北兵团的主力,转战于华东战场。而后又进行了解放舟山群岛作战,解除了上海被封锁的局面。

  建国后,于抗美援朝后期,入朝轮战,停战后长期留守朝鲜。回国后又奔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平叛作战。从第21军作战历史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属于三野系统的王牌部队。八十年代裁军整编中,第21军被荣编为甲类集团军,被赋予镇守大西北的重任,是驻守西北的主力军团。当年发生六.四事件时,老邓都没敢动用这支军队,可见第21军在大西北的重要地位。第21集团军下有装备直-九的直升机大队和第4坦克师,所属的三个步兵师——第61、62、63师中,第63师已换装为机械化师,属中央军委重装的全军六个快速反应师之一。

该军现属兰州军区,军部驻陕西宝鸡。 第23集团军

  第23军属三野系统的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新四军第1师、第6师各一部组成,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陶勇将军(建国后任东海舰队司令)任司令,转战华东,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战斗、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在打完淮海战役后,改称23军,在渡江战役中给耀武扬威挑衅的英国远东舰队以重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该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六十年代初,该军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1969年第23军第67师部分部队参加了珍宝岛战斗。八十年代,在震惊全国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中,该军参加了扑救工作。

  第23集团军属沈阳军区,军部驻黑龙江省会哈尔滨。该军属于乙类集团军,主要任务是中俄方向的防御作战,下属第65、66、67步兵师,和独立防空炮兵旅、地炮旅,与其他乙类集团军不同的是,第23军有一个陆航直升机团,不过该团直属总参陆航局。现任军长是粟裕之子粟戎生,巧合的是,第23军的前身的新四军1师师长就是粟裕,子继父业,担任同一支部队的首长,这在解放军里可能不会有第二例了。 第24集团军

  第24集团军的底子是红军留在江南由陈毅等领导的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编为新四军第6师。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长期战斗在南京、上海敌人心脏区域,同日、汪、蒋势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解放战争中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将军(建国后任上海警备区司令,昆明军区,武汉军区司令)任司令,参加了解放战争。使24军青史留名的战役是苏中七战七捷战斗。在孟良崮战役中,该军表现出色,为全歼蒋介石嫡系精锐整编第74师立下大功,之后参加了淮海、渡江等华东战场历次大战。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该军由军长兼政委皮定均将军(建国后任兰州,福州军区司令)率领入朝参战,战争后期改由张震任代军长兼政委。该军现属北京军区,属于简编乙类集团军。1970年唐山大地震时,该军得第1坦克师是最先进入震区的救灾部队,在抗震救灾发挥了重大作用。第24军下属三个师,即第70、71步兵师和第1坦克师。

军部驻河北承德。第26集团军

  第26军的前身为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鲁中军区的地方武装,解放战争中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王建安(1956年授上将衔,建国后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兼政委)任首任司令,转战华东、中原战场,参加过莱芜战役、开封、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8纵被编为第26军,司令张仁苏,政委王一平,属华东野战军第8兵团。26军参加了渡江、解放舟山等战役,是三野中一支作风比较强悍的部队,其战斗力用邱清泉的话说是“排炮打不动,一定是八纵,”八纵以善打阻击闻名。1950年,第26军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26集团军的主力,是原第46军撤编后并入第26军的第137师。在新一轮的裁军撤编中,同属济南军区的第67集团军撤销,67军的主力第199摩托步兵师将并入第26集团军。这样第26集团军的主力全是由其他军撤编后并入的师组成,这可能在全军也是少见的。

  第26集团军现属济南军区,军部驻山东莱阳,在编成上属于乙类集团军。从第26集团军所处地理位置看,是连接我国中原腹地的沿海地区,战略地位非同小可,特别是第67集团军撤销后,该地区就只驻扎第26军这一个集团军。因此,该军的主要作战任务除负责山东全境,主要是沿海地区的防空、反登陆、反空降作战以及负责渤海湾的门户——庙岛列岛的守备任务外,还应该担负战略机动作战任务,北驰京畿,南援华东,由烟台渡海踏上辽东半岛,可迅速进入东北。

  在科技强军的战略下,蒙军委中山东籍将军的念乡之情,第26集团军已被列入第一批机械化改装和武器升级换代的部队,新组建的高炮旅将装备HQ-7防空导弹;该军的第8坦克师目前装备有热成象仪的国产最新型的96式主战坦克,国庆阅兵式上车辆第三方队中,就有第26集团军坦克师的官兵驾驶着这种坦克走过天安门广场,令世界瞩目。 第27集团军

  第27集团军在解放军中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属于中央军委部署的全军战略预备部队。

一、解放战争——济南战役奠基业

  第27集团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主力进军东北,余下的第5师、第6师和警备第3旅于1947年1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许世友将军任首任司令。

  奠定9纵地位的是1948年的济南战役。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攻打山东省会济南,攻城部队由山东兵团司令许世友指挥。9纵在司令员聂凤智指挥下,第25师73团(现第79师235团前身)首先突破坚固城防,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光荣称号。济南战役的胜利显示了解放军攻打大城市的能力和气魄,为我军开展城市攻坚战提供了作战经验。之后,该军又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全歼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在淮海战役中,9纵参加了碾庄围歼黄伯韬兵团,于双堆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

  1949年2月,解放军整编,华野9纵改称解放军第27军,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副军长兼参谋长贺敏学,隶属第9兵团,兵团司令宋时轮。在渡江战役中该军侦察大队创造了“木盆渡江”的范例并获得“渡江第一船”荣誉。5月份在聂凤智司令指挥下,27军作为上海战役的主力,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

  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就是在这个军成长起来的,先后任该军第235团团长,政委,第81师政委。

二、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建功勋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27军于1950年10月随第九兵团入朝作战,军长彭德清、政委刘浩天,辖79、80、81、94四个师。

  11月,27军做为参加第二战役的第一梯队,第80、81师由北偏东向长津湖机动与世界最强大的美军精锐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7师交战,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忍饥挨冻,浴血奋战,打残了美军王牌陆战师;歼灭了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第1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1个加强团4千余人,第31团团旗亦被缴获。创下全歼美陆军一个整团的模范战例,这也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唯一全歼美陆军一个完整团建制的范例。这在美国陆军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成为世界上以劣势装备全歼优势装备的典型战例。彭德怀闻讯大喜:“嘉奖第二十七军。”以此表彰27军对清(川江)、长(津湖)战役(第二次战役)做出的贡献。于此同时,第27军79师在柳潭里击溃美海军陆战第一师7团及5团两个营。

  东线的第九兵团奋勇作战,彻底打垮美第10军,美军残部于11月底从海上撤退,“三八线”以被地区大部解放。时至今日,美国一提朝鲜战争,都少不了提到清长之战;一提清长之战,又少不了提到英勇善战的第27军。

  “清长之战”迫使联合国军由进攻转入防御,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这是中国人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西方列强,而且是最强国的军队。通过这场战役,西方人才开始认识中国军队,在美国对中国的几十年禁运围堵中之所以不敢再挥舞拳头,就是因为朝鲜战争中轻举妄动留给它的教训。

  清长之战是对一百年前鸦片战争的一个交代,12月24日这一天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永远引为自豪并加以纪念。

三、头等主力——战略预备队

  第27军于1952年回国,归南京军区,驻防无锡。珍宝岛事件后,军委为加强北京军区的防务力量,于1971年9月调动该军一个师到北京,加强内卫力量,后又将该军调入华北。时任军长尤太忠。

  1982年第27军参加了华北大演习,1987年军侦察部队到老山轮战,表现出色,当时的军长是现任济南军区司令的钱国良中将。1998年,在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抗洪抢险队伍中,就有第27军。这个集团军派出三支堵口技术分队,分赴"三江"抢险救灾,为封堵九江大堤决口,扼制洞庭湖滑坡,强固洪湖危堤,保卫哈尔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8月7日,位于九江市区以西约4公里的一段防洪墙突然坍塌,肆虐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顷刻间把城区大堤撕开大口,九江市区危在旦夕。紧要关头,国家防总再次想起这支在1996年河北抗洪抢险中制服滹沱河164米长的大决口,创造了"钢木土石组合坝封堵决口技术"的英雄部队,中央军委紧急调遣这个集团军200多名官兵飞抵九江,连续奋战3昼夜,搭起一座钢木组合结构坝,创下了封堵大江大河干堤决口的奇迹。

  八十年代末,第27军整编为集团军,改称第27集团军。集团军下属第79机械化师,第80、81摩托步兵师,炮兵旅、工兵团、防化团等,属于甲类集团军,是全军的战略预备队,但从装备上看,没有配备直升机部队,机械化装备也不够。在国庆五十周年的阅兵式上,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徒步第六方队,就是有第27军的官兵组成的。

  第27集团军军部驻石家庄,属北京军区。有消息说,在96年的对台演习中,27军的部分主力已悄然南下,驻防属南京战区的两淮地区,看来第27集团军可能是解放军为台独准备的一道大餐。 第31集团军

  在解放军的队伍里,第31集团军是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组建起来的一支年轻的部队。该军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以胶东军区地方部队组成的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在济南战役中,该纵第37师109团(现第91师271团前身)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二团”光荣称号。

  解放以后第31集团军长期驻守在福建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八二三炮轰金门”战斗,以后的炮轰金门、马祖的任务也是有该军承担的。由于第31集团军年轻,没有多少光荣历史可以显赫,也就很少被人关注。但是一旦台海形势紧张,该军的动向就很受瞩目,据说台湾的军情局收集该军每一个连以上的军官的档案。

  第31集团军原辖有第91、92、93三个步兵师。1997年驻莆田的第93师改制成武警,而第29军撤销后,主力第86师则编入第31军。所以该军现在仍有三个满装师,这在乙类简编集团军中是不多见的,也见我们对台独的戒心始终没有松懈过。不过,邓小平主政军委后,为了缓解台海两岸紧张形势,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将第31集团军列为乙类军,三个步兵师的武器差强人意,没有换装成机械化或摩托化部队,主要是表现大陆求和平的诚意。

  第31军长期负责对金门等地的炮击和地面防空,该军的炮兵是非常出色的。无论是对地还是防空的炮战能力在解放军中当属一流,我国新研制的炮往往先装备该军。该军辖有独立的高炮旅和地炮旅,另外还有一个坦克旅和军直属侦察队。从第31军的编成看,技术兵种主要是炮兵,是我军唯一拥有两个独立炮兵旅的集团军,但不知有没有换装成导炮旅,装备红旗-7低空和红箭-8E反坦克导弹;从31军的装备看,主要是担负炮击及沿海防空、反登陆、反空降等防御性作战任务。

  在今年10月1日的阅兵式上,走过天安门的车辆第十五方队的35mm防空火炮,就是由第31集团军的独立高炮旅组成的。下面摘一段《解放军报》10月2日的“阅兵式速写”中对车辆第十五方队的描述,回忆31军当时的雄姿:

  “由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官兵操纵的共和国自己设计生产的先进中低空防空火炮,被人们誉为‘制空猎手’。

 它具有卓越的技战术性能。每分钟射速可达千余发,形成密集弹幕,在瞬间对敌实施毁灭性打击;能在各种复杂的天候和环境下打击敌隐形飞机,拦截敌巡航导弹;具有同时跟踪和处理多批目标,并自动进行最大威胁判断的能力;从捕捉目标到火炮实施射击,仅在数秒之内便能完成。

  这个集团军地处东南沿海前线,为更好地履行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这个集团军领导自接装之日起,就带领训练攻关小组,组织官兵研究解决训练中的疑难问题,摸索适应新装备训练的新的组训方法手段,为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当开路先锋。某天正好刮起了台风,能见度极差。当4架航模机呼啸而过时,官兵们迅速启动“防空卫士”雷达和自动火控系统,一眨眼间航模便在空中开花,常备不懈的思想和刻苦的训练,使这支掌握先进武器的部队不经人员装备补充、不经临战训练,即可在规定时限内遂行高技术条件下的防空作战任务。近年来,他们在东南沿海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中,均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在全世界瞩目的国庆阅兵式上,让一个对岸国军的老对手操着防空火炮,千里迢迢参加阅兵走过天安门广场,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台独可能不认识他们,但是驻金门、马祖的国军一定认得出操炮手是谁。

第31集团军属南京军区,军部驻位于厦门附近的同安县。 第38集团军

一、诞生于平江起义 成军于解放战争

  第38集团军的前身是1946年8月编成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

该军的主力112师是彭德怀所率领的湘军独5师第1团于1928年发动平江起义创建的工农红军第5军,1930年以红5军为主的红三军团一举攻克湖南省省会长沙市,这也是十年内战时期红军攻下的最大城市。红三军团,是当时的中央苏区红军两大主力之一,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1939年编为山东区第1师随罗荣桓进军山东,创建敌后根据地。

  第113师的前身是徐海东大将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一部,在长征中孤军奋战,率先到达陕北。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其中一部进入山东,抗战大反攻时编为山东军区第2师。第114师的前身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第53军111师,抗日战争中在地下党员万毅将军指挥下在山东举行起义,编入八路军。

  抗战胜利后编入八路军山东军区第1、第2师,陆续出关进入东北。此后山东军区第1、2师与东北军起义的第111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李天佑将军任首任司令。1947年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在东北解放战争中,1纵以“三下江南”,“四战四平”名扬天下。在平津战役中担任天津主攻。

  在解放战争中,1纵是东北野战军的三个猛虎军之一,是四野的头等主力,以善打大仗、硬仗著名。38军的三猛精神很有特色,部队历史其实算不上久远,但他的战斗力却是没人敢小看的,其下属的112、113师更是王牌中的王牌:112师攻坚能力强,113师长途奔袭能力强。两师相互配合上演了不少好戏,四野中的几个“第一”都与38军紧密相连——打赢出关后的第一场歼灭战;编为第一纵队;被誉为第一只“虎”…,许多许多“第一”的美名和38军结下良缘。

  在黑土地与国民党军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作战战功显赫,打了不少成名仗。“四战四平”是38军的第一个成名仗。在整个解放战争中,38军从祖国最北的松花江畔一路过山海关,打到滇越边境,打遍了半个中国。

  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1月,1纵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所辖第1师改称第112师,第2师改称第113师,第3师改称第114师。同时将辽北独立第10师划归38军建制,改称第151师,有近5万人,并组建了炮兵,工兵和汽车部队。接着迅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38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天津主攻,率先突破天津城防,歼灭国民党军2.7万,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主攻天津成为38军的第二个成名仗。在向全国进军的路上,38军还参加了宣沙,衡宝,广西,滇南等大小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38军从祖国最北的松花江边一直打到云南中缅边境,纵横5000公里,转战11个省市,歼敌16余万,攻占大小城市100余座,解放了半个中国。

二、在朝鲜战争中赢得“万岁军”美名

  1950年38军随13兵团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军长为梁兴初将军。

  在第一次战役中,因38军在与美第1骑兵师步兵第5团遭遇时,动作迟缓,贻误了战机,军长梁兴初被彭老总在志愿军高级作战会议上骂了个狗血喷头,并说"再贻误战机,我要送你上军事法庭"。

  “知耻而后勇”,在第二次战役中,38军在梁兴初将军指挥下,担负关键的穿插重任。第113师大胆冒充李伪军溃退部队,14小时急行军70余公里,赶在了全机械化的美军前,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337团3连以果敢动作抢占松骨峰,一举切断了美第8集团军南撤退路;激战两昼夜,不顾敌疯狂突围,死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使敌南北两部相距不到1公里却始终无法会师,迫使其大部转道新义州才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下场。此役,38军共歼敌1.1万余人,缴获坦克14辆,大炮200余门,汽车300余辆。一举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局。第二次战役是38军的第三次成名战,也是使该军名扬天下的战役。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在嘉奖电的最后亲笔写下“第38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名扬四海。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列入今天中学教科书的著名的报告文学,就是著名作家魏巍采访38军337团的“松骨峰阻击战”的英雄事迹写成的,为志愿军赢得了“最可爱的人”的赞誉。

  在第4次战役中,38军背靠即将开冻的南汉江,依托简易工事,顽强抗击兵力,面对火力均占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的反扑,前仆后继,使敌军每昼夜只能前进不到900米,以巨大代价胜利完成了战役掩护任务,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

  抗美援朝战争,在38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该军有3个连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连”称号,涌现出“一级战斗英雄”2人,“二级战斗英雄”14人,1万多名指战员荣立战功。

三、将军的摇篮 主力中的主力

  在漫长的战斗历程中,38军诞生了300名将军。即使从1946年1纵组建算起,也有71名将军,其中上将1名、中将10名、少将60名。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38军驻防东北。1966年2月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提议将该军调到保定地区,接替第69军的防务,拱卫京师。38军由此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待遇,1969年2月第一个编组为摩托化军,辖3个摩步师,1个炮团,1个火箭炮团,1个高炮团和相应保障部队。1982年增加一个坦克6师,一个直升机大队,在当时38军的编制中,一个摩步师辖3个摩托化团,1个坦克团,1个炮团,1个高射炮团和相应保障分队。全军编6.4万人,坦克240辆,汽车3600辆。

  1985年38军侦察部队到老山轮战,表现出色。1985年38军改编为集团军,装备有直升机、坦克、装甲运兵车、步兵战斗车、齐射火箭炮、工程技术装备、高射炮、汽车运输工具、加油车等。编制为五个师(坦克师、机械化师、摩步师、步兵师、炮兵师),三旅(导弹旅、高炮旅、工兵旅)和直升机大队,以及防化团、工兵团、通讯团、电子对抗分队等保障部队,编员8.6万人,属重装集团军,是全军战备值班部队中配备在主要方向的快速快速反应部队,2-7昼夜可抵达中国任何地方。

  在国庆五十周年的阅兵式上,由该军组成的徒步第七方队通过了天安门广场,在车辆方队中,车辆第一方队驾驶的88B中型坦克(坦克6师)、车辆第三方队驾驶的88C式主战坦克(坦克6师)、车辆第四方队驾驶的86式步兵战车(112师334团“平江团”)、车辆第五方队驾驶的89式装甲输送车(113师337团“松骨峰团”)、车辆第八方队驾驶的89式122自行榴弹炮、车辆第九方队驾驶的89式120mm自行滑膛炮、车辆第十方队的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车辆第十一方队驾驶的89式122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车辆第十六方队的飞蠓-80地空导弹(防空导弹旅),都是来自于第38集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在最后出场的空中梯队中,第九梯队——驾驶武直-9武装直升机第一次出现在阅兵式上的陆军航空兵,也属于第38集团军的陆航大队。

第38集团军现属于北京军区,军部驻河北省保定市。 第39集团军

  第39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红15军团。该军团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红军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25军;另外一部分是陕北苏区的红26军。红15军团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突围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五个团重新组建的,由徐海东任军长(后由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坚持大别山斗争。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和鄂豫皖省委的决定,年轻红25军的二千健儿告别了父老乡亲,踏上西征的征途,留下的一个团后来组建为红28军,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以后发展为新四军第二师,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即今日中国陆军重点集团军之一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的前身)。

  红25军在千里西征中孤军奋战,经历了残酷的斗争考验,军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军长程子华,徐海东先后身负重伤。经过艰苦转战,率先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高岗领导的红26军会合,组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红15军团组建后顽强阻击敌人的围剿,胜利迎接了红一、二、四方面军的远征到来。

第39集团军就是由这样两支具有红军光荣传统的部队组成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15军团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为赫赫有名的徐海东将军。344旅在挺进华北之初,由于不熟悉日军的作战特点,惯于猛打猛冲,指挥比较机械,同时政治工作薄弱,造成部队伤亡,尤其是军官的伤亡较大,官兵们很有怨言,甚至发生了副团长带队投敌的事件,这是第39军抹不掉的历史耻辱。为此,朱德总司令亲临部队严厉批评旅的主要干部,不久徐海东等陆续回延安学习,军委任命杨得志为代旅长,黄克诚为政委。部队后扩大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总部直接领导。1940年根据中央发展华中的命令,黄克诚率第五纵队大部南下华中,留在华北的部队日后发展为二野的第六、第一纵队的一部分(即今天第12集团军,第16集团军之一部,以及第13集团军149师)。黄克诚部在苏北与陈毅的新四军会合后,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原344旅整编为第10旅,刘震任旅长,不久洪学智调任师参谋长,吴文玉(即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三师三万七千人千里进军东北,占当时出关我军三分之一。三师7旅在林彪亲自指挥下进行了著名的秀水河子战斗,开东北我军初战胜利。1946年,原新四军三师的第八、十(即344旅)两个旅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7旅编为第六纵队第16师(即今天的第54集团军第127机械化步兵师的前身)。刘震任二纵队司令员,吴法宪任政委,洪学智调任六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参加了"三下江南",秋季,冬季,夏季攻势,在辽沈战役中参加锦州战役,第六师首先攻克外围重点义县,在锦州总攻中,二纵迅速突破城桓,在巷战中,二纵五师战士梁士英勇敢地用胸膛挡住敌军的暗堡火力点,保证部队顺利发起冲锋。战后锦州人民将烈士牺牲的街道改名为士英街。据第四野战军司令部1950年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记载,二纵队五师(即344旅)是东北解放军十二个纵队三十六个师中表现和成绩最突出的。以勇猛,机智,果断的战斗作风取得连续辉煌的胜利。该师师长钟伟号称中国的“巴顿”将军,是东北我军中唯一从师长直接晋升为军长(第49军,即今天的空5军)者。在天津战役中,二纵队四师率先攻破坚固的城防进入市区。1949年初,二纵队整编为第39军,刘震任军长,吴信泉任政委。尔后部队千里南进,横扫中南大地。胜利解放桂林、南宁等大中城市。在祖国解放战争中,第39军从松花江畔一直打到广西镇南关,为祖国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39军随13兵团首批入朝参战。在第一次战役中,与美军骑一师在云山镇交手,美军骑一师是美军中战斗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是当年华盛顿创建美国的开国师,不可一世。39军以机智勇猛的战法,不仅重创其第八团,还将增援的第五团击溃,并击毙其团长,共歼敌两千多人,创中美现代陆军首次交锋的胜利,这是解放军陆军的光荣,是解放军全体将士的光荣,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

  在第二次战役中,第39军通过战场喊话,使美军一个黑人工兵连全连一百一十五人集体战场投降,从此美军改变了自独立以来的一贯传统,不敢再按肤色编队。第39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解放了平壤,在第三次战役中又解放了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第39军115师担任砥平里战斗的主攻,由于指挥战斗的邓华(当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兼东线集团指挥),温玉成(当时任四十军军长,负责前线指挥)不够坚决,火力较弱,部队蒙受巨大的伤亡,撤出战斗时未及掩埋烈士遗体,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部分烈士残骸才经板门店运回祖国。第39军参加了整个五次战役和阵地防御作战,牺牲副军长以下大批烈士,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直到朝鲜停战前才撤回祖国。

  自朝鲜回国后,第39军长期驻守辽东半岛,是我军布防在东北首屈一指的主力军团,担负警戒苏联、朝鲜半岛军事态势的战略力量。1985年,第39军改编为集团军,是全军重装的三个快速反应集团军(另两个为38军和54军)之一,属于全军的战略预备部队。

  第39集团军属满编军,武器配备优良,下辖四个师,即115摩步师,116混成师,117机械化师和第?坦克师,以及装备“小羚羊”的陆军航空兵大队、特种兵大队、防空旅、工兵团、防化团等技术兵种,全军现有7万5千人。第39集团军现属沈阳军区,军部驻辽宁省营口市。 第40 集团军

  第40集团军是在解放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支劲旅。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确定将东北作为战略后方,为抢得先机,冀察热辽根据地的八路军李运昌部奉朱德总司令之进军命令迅速挺进东北。在东北,由1937年底在鲁中建立的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成为山东军区第三师和警三旅为主的部队被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

  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在曾克林将军(建国后任海军航空兵司令)指挥下进行了三保本溪,四保临江作战。在东北反攻阶段,由名将韩先楚接任司令,连续打了不少好仗,赢得“旋风部队”的美誉。在辽沈战役的锦州攻坚战中,三纵七师(即第118师)以顽强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尔后迅速突破城防,攻入市区。在辽西会战中,三纵表现最为出色,以勇猛机智的动作首先消灭了国民党名将廖耀湘(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抗战中是有名的新六军军长,在缅甸战功卓著)的兵团司令部,顿使十万敌军群龙无首,为全歼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军、新六军,彻底解放东北做出了贡献。1949年三纵改编为第40军,韩先楚任军长,解方任副军长,罗舜初任政委。辽沈战役结束后,三纵随四野南下,解放武汉三镇,在衡宝战役中,第119师动作迅猛、坚决,为全歼白崇禧的桂系起家部队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主力做出贡献。

  全国解放以后,第40军又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是西线登岛的主力军团,第118师是攻陷海口的主力部队。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40军随即挥师北上,编入13兵团首批入朝参战,10月25日晨,40军第118师遭遇窜入温井向北镇进犯韩军第6师的一个加强步兵营,当该敌进至两水洞地区时,第118师突然发起攻击,经一小时激战,全歼敌人,并乘胜攻占温井,揭开了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序幕。后来中朝两国政府以这一天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这里摘录一段刊载于《中国国防报》上的参加当年“第一枪”战斗的118师的志愿军老兵苏尚彬的回忆:

  “1O月24日晚,我随八连进至温井地区的两水洞时,突然迎面发现了一大队人马。起初,我们以为和敌人遭遇了,后来才查明是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朝鲜人民军炮兵部队的女战士。两军相会,热泪齐涌,悲喜交加。她们当即要求和我们共同抗击后面的追兵。我们考虑到她们突出重围时,己付出很大牺牲,疲惫不堪,就劝她们急速赶赴后方去休整。送别朝鲜战友之后,我们随即离开公路,来到东西山坡埋伏下来。

  10月25日,天还没亮,我们连正要准备吃早饭,营部通信员就来传达战斗命令,命我们八连迅速进入阵地准备战斗。进入我们伏击圈的南朝鲜主力第六师的一个加强营和炮兵中队,是我们团先头二营把他们放进来的。当他们和我团二营接触时,还以为我们二营是被打散的朝鲜人民军呢,根本不予理睬,就大摇大摆地沿公路向北开了过来。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已经钻进了我军为他们摆下的口袋阵。在这里迎接他们的,正是当年生擒兵团司令廖耀湘、被对手称为“旋风部队”的精锐师团。冤家相会,分外眼红。这股敌人,没等炮支架、枪开膛,就被我八连打得晕头转向,满山乱跑。当他们清醒过来、向我疯狂反扑时,又被我们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次次地压了下去。我们把他们紧紧围在一个不到几平方公里的地带开始了聚歼战。战斗中,当年四平登城战斗英雄连长王和高把抓来的100多名俘虏交给我和连文化教员之后,又带着连队继续与敌人拼杀去了。这次战斗,我们师主力并末全部展开,主要靠我们团攻歼敌人。经过一个小时,我们团采用拦头、截尾、斩腰的办法,把这股打头阵的敌人尽数歼灭。彭德怀司令员得知此消息后,马上给我们师师长邓岳打电话,宣布了志愿军司令部对我师的通令嘉奖。当天夜晚,我们军奉命攻占温井重镇之后,旋即调头北返,迅速包围了窜到中朝边境的伪第六师第七团,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先是把敌人增援的4个营大部歼灭,最后又把伪第六师第七团围歼在鸭绿江边的楚山、古场地区。

  在第一次战役总结大会上,彭德怀司令员宣布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决定:把10月25日,118师首战两水洞,打响出国作战第一枪的日子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并鼓励我们说,这是118师和40军的光荣。”

  40军从朝鲜回国后长期驻守在东北,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被军委确定为做纵深防御的重点军团。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军力重心南移,在整编时,40军被编为简编集团军,只有下属的第118师保留甲类师编制。在新一轮裁军整编中,第40集团军将要进行大的改编,第119师将精编为第119机械化旅,第120师将被撤销番号,骨干编入武警编制,技术兵种在第?坦克师、地炮团、工兵团、防化团以外,可能还要组建防空导弹旅。第40集团军现属沈阳军区,军部驻锦州,担负扼守东北咽喉的重任。第41集团军

一、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第41军是解放军中的一支的虎军,其前身是抗日战争烽火中中诞生的八路军胶东军区主力部队,与军中另一支虎旅——第27军同出一源。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冬,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在祖莱山地区领导发动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理琪是中共在山东地区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1938年9月,第3军与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辖6个团共7000余人。1939年秋改称第5旅,为胶东地区主力部队,旅长吴克华(曾任成都、乌鲁木齐、广州军区的司令),政委高锦纯。抗战胜利后,部队扩编为山东人民解放军第5、6师及部分独立团。

  1945年10月,吴克华奉命率山东解放军第5、6师,共1万余人(胶东地区其余部队后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即今天的第27军),分批从海路挺进东北。1946年2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曾任第4野战军第13兵团政委,军委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军委装甲兵政委)。

二、本溪新开岭显英雄本色 虎啸塔山一战成名

  1946年初,国民党抢占抚顺,营口等地后集中了5个军兵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夹击东北民主联军。4月7日,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命令国民党第52军军长赵公武指挥第25师由抚顺出发,第6军4师由沈阳出发,两路合击本溪。当时守备本溪的有3纵、4纵等部队,敌右路14师在进攻中被4纵10师阻击于金钟山地区,9日黄昏,4纵10师发起反击,于长岭地区追歼敌14师部副师长以下1300人,取得东北战场首次消灭国民党军一个师部的胜利。

  1946年10月,国民党新1军、新6军和52军共10万人,分左,中,右三路进犯南满根据地,企图将南满民主联军主力压缩于风城、安东地区。国民党52军25师号称“千里驹”师,以能打善跑著称,师长李正谊根本不把“土八路”放在眼里。23日李率师主力猛攻赛马集,4纵主力已预先撤出,只留少量牵制部队。李部一个猛冲就攻入赛马集,更是狂妄无比。李师在赛马集留下两个营防守,师主力继续“追击”共军。四纵副司令员胡奇才率部在赛马集西南双岭子设伏,与25师激战一夜,为诱敌深入于拂晓主动撤出战斗。25师休整后继续冒进,29日晨分两路向风城进发。右路75团出发不久即发现“小股共军”,团长赵振戈当即令全团追击,眼看前方零散共军若隐若现,75团来了劲头,很快超越师主力,一直追到新开岭,赵才发现落入埋伏,只见四周高地共军人影晃动,赵团想掉头回窜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急电李正谊请求火速增援。李率25师主力匆匆赶到,发现自己也中埋伏。25师是机械化装备,重武器多,在狭长山谷里排成一字长蛇阵,完全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李正谊求援未果,战至11月2日全师被歼,曾趾高气扬的李正谊化妆成伙夫逃跑,被我军俘虏。新开岭一役首创东北战场全歼蒋军一个正师的战绩,获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通电嘉奖,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第二十五师的毁灭”以示祝贺。

  1948年9、10月间,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序幕。首战锦州,老将急掉调沈阳和关内部队,从东西两个方向增援锦州。塔山位于锦州与锦西之间,是锦西敌人东进的必经之地。名曰塔山,但不仅无塔,甚至称山都勉强,只是海拔200米的一片土丘,有人形容象是窝头。如此地形显然不利于阵地阻击战,执行任务的正是东野4、11两个纵队和两个独立师。塔山作战期间,蒋介石曾两度到葫芦港督战,组织6个师共10万兵力,在包括重庆号巡洋舰在内的海空军火力支援下,向塔山轮番冲锋,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12日战况空前惨烈,4纵以战斗力最强的28团守卫塔山主阵地,蒋军以95师等4个师倾巢出动,进击的敌人几乎塞满塔山前沿。国军独立95师号称“赵子龙师”,据说在其战史上从未丢过一挺机枪,冲锋时以下级军官打头,手持冲锋枪狂扫,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继续上,竟以尸体作活动堡垒,逐次向前推进,其凶猛程度在国民党军中实属罕见。但在4纵阵地前这些亡命徒却成了蒋帮的冤死鬼。国民党军又以每人50万金元券的代价组织“宁死不退”的敢死队,身背大刀,手提自动枪,狂叫着冲锋。4纵28团阵地被多处分割,2连1排坚守塔山桥前小营盘,首当敌敢死队冲锋要冲,战至下午与外界联系中断,全排孤军奋战,用石头,枪托,刺刀与敌肉搏,打得敌人弃尸累累,阵地始终未丢。14日上午10时锦州方向响起排山倒海的炮声,宣告攻锦战役开始。战后锦州守城司令官范汉杰化妆逃跑被俘,押解途中路过塔山时曾问解放军战士:“这就是塔山吗?”,答:“正是”,范还是不敢相信眼前这样一个小小的山包竟断绝了10万将军的生路。塔山一仗打出了41军的4个英雄团队:12师34团(即现367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称号;12师35团(现369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称号;10师28团被授予“塔山守备英雄团”称号;炮兵团被授予“威震敌胆炮团”。

  辽沈战役的胜利后,4纵未经任何休整,就掩蔽进关,配合华北野战军杨成武兵团一举攻克察哈尔省首府张家口。北平和平解放后,该军进驻古都北平,在盛大的入城仪式上,接受了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军中领袖的检阅。

三、安邦守疆抗洪抢险立新功

  解放后,第41军长期驻守汕头前线,多次粉碎了蒋军企图反攻骚扰大陆的企图。在对越边境斗争中,该军担任总预备队,完成了保卫边疆的重任。

  现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张万年上将、北京军区司令李新良上将都曾任第41军的军长。11月10日刚获国务院中央军委任命的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司令刘粤军,就是原第41军第121师的师长。

  在1998年发生的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中,第41军数万官兵奔赴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在湖北、湖南等地参加抗洪抢险斗争。

  由于中央军委确定的广州军区防区内的快速反应部队是属于空军的第15空降军,所以军区内的陆军没有甲类集团军。现第41集团军辖三个师:121摩托步兵师(“塔山守备英雄团”在这个师),123师(“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在这个师),第164师(第55军撤编后专入)以及军直属高炮旅、舟桥团。

  第41军军部曾驻汕头,现已调防至柳州,而且主力也基本布防在广西境内,显然第41集团军的主要指向是越南。一个越南要牵涉我国广州、成都两个大军区的军力,使防务指挥条块分割,无法形成合力,79年自卫反击战时就已显出弊端。为合理分配军力,建议将对越南的防务全部交给成都军区,也就是将广西列入成都军区防区,使广州军区集中担负华南、香港、澳门的防务以及未来台海战争时对台湾南翼的进攻,更合理些。

第41集团军现任军长欧金谷,政委钟渭贤。 第42集团军

  第42军是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最为年轻的部队,其前身为是1948年春由三个独立师改编而成的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也是解放战争各野战军中唯一的第5纵队),是在辽沈战役前才由辽南、辽东解放区的地方部队升级组成的。说来有趣,当时全军各大野战军中,只有东北野战军有第五纵队。原因似乎是其它野战军觉得“第五纵队”臭名远扬,容易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挪威那个吉斯林的间谍“第五纵队”相混淆。

  5纵成立后,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但都没有经历恶仗。唯一可说的是在辽沈战役打响后,5纵在辽西阻击,强行军280公里,截断廖耀湘兵团的退路,歼灭敌军1.7万人,俘新1军中将军长文小山。

  南下时,该军留在河南剿匪,收拾二野没扫干净的残局,打过一个不算漂亮的新乡攻坚战,是整个第四野战军中唯一没有渡过长江的部队。

  1950年该军调齐齐哈尔准备集体转业,从事农垦。恰时朝鲜战争爆发,该军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战斗机动部队,被编入13兵团的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在朝鲜战争的第一次战役中,该军第124师单独在东线黄草岭地区,顽强阻击强大的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完成了战役掩护任务。在第二次战役中,第42军奉命与第38军一起执行战役穿插任务。第38军的近距离穿插十分成功,赢得了“万岁军”的美誉;但是第42军的远距离穿插却未能完成任务,致使敌军绕远路逃跑。在第三次战役中,该军并指挥第66军在东线勇猛突破“三八线”,大胆于白天连续作战,给韩国陆军第5、7两个师以毁灭性打击,受到志愿军总部通令嘉奖。

  在前三次战役结束后的总结中,第42军第124师被列为表现最好的三个师之一(另外两个为第38军113师和第39军116师)。第42军于1952年回国,金日成首相曾亲自举行宴会为该军送行,回国南下路过北京时,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回国后该军调防华南地区,防范台湾蒋军的反攻大陆。1979年对越南自卫还击作战中,第42军是东线的主攻部队,曾在失去友邻配合的情况下,单独对越北最大的城市谅山发起攻击,横扫越南最精锐陆军第308师的防线,追过奇穷河,虎视河内,震动了越南最高当局,联撤了3个将级军官,当时河内街头已经开始挖工事,42军出色完成了西线的主要战役任务。

  在八十年代整编时,因军委确定的广州军区辖区内的快速反映部队是列编为空军的第15空降军(军部驻湖北孝感),第42集团军只能屈列简编乙类军。但1996年台海形势紧张后,中央军委从战略上考虑,重新按甲类军装备第42集团军,实行一军四师制。现第42集团军下属:广州军区战备值班师第124机械化师(驻罗浮山飞云顶下的长宁镇),第125(驻惠州)、126步兵师(驻汕头),以及军属炮兵师(驻韶关市曲江县城马坝镇,将改制成导炮旅)、坦克旅(驻花县)、舟桥团(驻湖南)、高炮团、特种兵大队、电子对抗分队等,还有一个在第42集团军编成内直属总参陆军航空兵局的陆军航空兵团,配有武装直升机和攻击直升机。

  第42集团军的武器装备,已接近甲类军,具有较强的攻击作战的能力,特别是124师的作战武器已全部实现装甲化和摩托化,经常与第15空降军合作空降训练;125、126师和坦克旅今年以来也与南海舰队演习了两次渡海登陆作战,并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有关专家介绍自二战以来的两栖登陆战范例,开始积累渡海作战的经验。第42集团军的动向是台湾各媒体最想要的大陆新闻之一,今年8月台湾TBS电视播放了一组第42军坦克旅与南海舰队登陆舰大队在南澳岛演习两栖登陆作战,竟使当天下午的台湾股市急挫八十多点!

  可以预期未来如果发起解放台湾战役,从第42集团军所处地理位置看,应该是充任登陆台湾南翼的主攻部队,将与第15空降军、第1集团军(北翼主攻)共同担当歼灭台湾陆军的重任。

  今年9月下旬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进行的三军大演习的主角,就是第42集团军。在中央电视台有选择的画面中,第42集团军特种兵大队攀墙走壁摧毁敌通讯指挥所的绝招,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从电视画面看,该军似乎已装备了HQ-7地空导弹、HJ-8E反坦克导弹,野战攻击装备已属国内最好水平。

该军属于广州军区,军部驻广东惠州,现任军长叶爱群少将,政委邓汉民少将,副军长罗来胜少将、杨凤海少将。第47集团军

  第47军的前身是彭德怀、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的红五军一部,后发展为红八军,战斗在湘赣苏区。长征中编为红6军团,由肖克(1955年授上将衔,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副司令、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北京军事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任军团长,王震(1955年授上将衔,曾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兼政委、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兼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兼政委,新疆军区代司令兼政委、军委铁道兵司令兼政委、国家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任政委,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中红6军团被编入八路军120师359旅,以“南泥湾大生产”闻名。抗战胜利前夕,359旅分两个梯队南进华南,其中当第二梯队到达河南时,日本投降,于是奉军委急电转进东北,到达关外后恢复359旅,先后解放了哈尔滨市,胜利完成了合江剿匪任务。在东北战场转入反攻时,该部扩编为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在辽沈战役中该纵胜利地进行了著名的大黑山阻击战,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贡献。南下之后,该纵配合二野进军四川,而后进行了著名的湘西剿匪,解决了千年匪患。名噪一时的电视剧《湘西剿匪记》描述的就是该部队的故事。

  1951年第47军入朝,担负后方道路桥梁的抢修任务。在金城战役中,第47军与64军共同担当西线防御主力,抗击美军骑兵第1师、陆军第3师和英联邦师在航空兵和200多辆坦克支援下的凶猛进攻,与敌展开英勇顽强战斗,大量杀伤敌人,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在西线的进攻,共歼敌2万2千余名。战争结束后第47军留驻朝鲜,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生前就是该军141师的战士。

  自朝鲜回国后,第47军进驻诞生之地的湖南,武汉军区撤销后,该军又进军西北,肩负西北的国土防御和消灭新疆叛乱分子分裂活动的重任。在八十年代的精简整编中,第47军被列为简编集团军,军属139、140、141三个步兵师和一个第?坦克师,其中141师已实现摩托化,是该军的主力师。现在有人开玩笑说,要当军长最好去47军,因为第47集团军成了解放军党校了,近几届军委委员中,有不少重要岗位的人都来自该军:总后勤部部长王克八十年代中期曾任47军军长;有望接任总参谋长的现任常务副参谋长郭伯雄九十年代初起也担任过47军军长。

第47集团军属兰州军区,军部驻陕西临潼。第54集团军

一、各取一数编成54军

在解放军历史上,总共编成过70个军。而第54军则是一个特殊的混编军。

  在1949年四个野战军整编后的序列中本没有第54军,该军是由第44军和第45军合编而成的。1952年,随四野南下并驻守广东的第44军和第45军奉命入朝,接替兄弟部队驻防。以第45军军部及第134、135师和第44军130师(前身为抗日战争中的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合并,撤销哪一个军的番号呢?因两军都是功勋卓著的部队,相执不下,最后有周恩来作主,原两军番号同时取消,取两军的尾数“5”与“4”编为第54军,由名将丁盛任军长参加抗美援朝,第54军由此诞生。

  54军入朝后,130师在67军指挥下参加了金城战役。停战后,全军驻扎在朝鲜,为战后朝鲜重建立下过汗马功劳,1958年随志愿军最后一批部队回国。回国后,第54军马不停蹄立即奔赴西北、西南地区参加肃匪作战,1959年开赴西藏,参加平叛作战。在1962年的对印度自卫还击作战中,第130师在军部指挥下取得“瓦弄大捷”,给印军主力第4军——号称参加过二战、击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荣誉部队以歼灭性打击,威名声震印度军界。至今印度陆军军官学校模拟实战考试时,假想敌的规模不管是军或师或旅,番号总是取“54”,第54军成了印度阿三的死敌了。

  在八十年代的裁军中,第43军随武汉军区一起撤销,主力第127师专隶第54集团军。所以,组成今天第54集团军的各师,尽是原林彪第四野战军属下的精锐部队:127师(43军、原四野6纵),130师(44军、原四野7纵),162师(45军、原四野8纵135师)。原属54军的第134师转制为武警部队。

二、四野的7纵与8纵

7纵:

  第44军的前身是晋察冀部队和新四军第三师,解放战争中编为四野7纵,由邓华上将指挥。该军先后参加了四平街、锦州、天津等战役。1952年该军主力130师编入第54军入朝后,44军军部入编海军改为南海舰队。第130师是抗战爆发后在冀中地区组建的八路军第3纵队,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平原抗日游击战争,著名的“回民支队”就是这支部队的一部分。一九四二年日寇调集重兵发动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后,冀中主力部队陆续转入外线,其中有六个团由吕正操带领撤到晋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吕正操带领约一个团的冀中子弟兵进军东北,出关后部队壮大为保一旅,由邓华率领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后来编为邓华纵队的第1师,即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19师。在解放战争中,19师参加了血战四平街、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擅长城市攻坚。平津战役后该师编为第44军130师,直捣广东。

8纵:

  第45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政府警卫团,即著名的"瑞金团"。长征前夕扩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就是著名的“奴隶将军”罗炳辉。在长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中单独活动于黔北川南,迷惑调动敌军,掩护主力顺利突破重围。1936年奉中央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改编为红三十二军,与红二、六军团一起组成红二方面军,北上与中央红军(第一、三军团)会师陕北。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后编为警备第一旅,驻守陕甘宁解放区的关中分区。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编为热辽纵队,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即即著名的“黄永胜纵队”,黄永胜任司令,邱会作任政委,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冀热辽战区我军头号主力。组建不久,以弱胜强,取得辽西三战三捷,赢得秋季攻势的胜利。在锦州战役中,由段苏权接任军长,因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入关后黄永胜调回该军任军长,在天津战役中十分出色,第135师首先一举突破民权门,而后全军以勇猛动作插入市区,与第38军胜利会师金汤桥,将天津南北守敌一举割裂,赢得战役全胜。南下以后,在衡宝战役中,135师(师长丁盛)大胆插入敌后拖住敌军主力,为全歼桂系四个主力师起了关键作用,被刘伯承元帅称为“腰斩七军”(李宗仁慈白崇喜起家部队)。衡宝战役结束不到一个月,45军的指战员就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镇南关(今友谊关)。

三、由“叶挺独立团”到今天的127机械化师

  第54集团军第127师的前身是大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可以说是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北伐战争中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34团,即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连克贺胜桥、汀泗桥,血战武昌城头,赢得“铁军”美誉。大革命失败后,该团又成为我党最早武装,经历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是红四军、红一军团的骨干部队。解放军名将林彪、粟裕、萧克均出自这个团。

  南昌起义时,这支部队编为第25师73团。起义以后,陈毅任团政治指导员。在逆境中,这支部队顽强坚持下来,在发动了湘南暴动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奔向井岗山。在艰苦的井岗山斗争中,部队编为工农红军第4军第28团,是当时红4军的骨干,王尔琢、林彪先后任团长。在开辟中央苏区的斗争中,这支部队整编为红1军团第4军,林彪任军长,罗荣桓、罗瑞卿先后任政委。以后部队又整编为红1军团第2师第4团,耿飙、王开湘先后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

  在长征路上,该团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攻克天险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战功卓著。抗日战争爆发后,该部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杨得志任团长,邓华)任政训处主任。1940年前后,其主力奉命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员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政委吴法宪(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执行挺进华中任务。皖南事变后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4军第3师第7旅,转战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著名的刘老庄阻击战中,该旅一个连八十二名勇士顽强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最后全体壮烈牺牲。被延安《新华日报》誉为“刘老庄八十二壮士”。

  抗战胜利后,奉中央军委命令,该部千里进军东北。在恶劣环境下,作为主力参加了著名的秀水河子战斗,开东北我军歼灭美械蒋军的先河,大大振奋了我军的士气。在参加四平保卫战后,部队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16师,师长为梁兴初(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历次大战。在辽沈战役中,该师在兼任师长的李作鹏(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指挥下,大胆机断,一举切断了美械蒋军精锐廖耀湘兵团的退路,为全歼蒋介石五大精锐主力之二的新一军、新六军,取得辽沈战役决定性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参加平津战役后,部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7师,随后千里南进,横扫中南大地。一九四九年十月,这支英雄的部队胜利解放了她的诞生地——华南首府广州。随后该师又奉命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先后两次强渡一个加强团突破敌海空严密封锁的雷州海峡,为战役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后该师参加了广西剿匪,海南国防工程建设。

  1979年在师长张万年指挥下参加了中越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圆满完成作战任务。一九八五年百万大裁军,第43军建制撤销。但基于第127师显赫的战史和无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建制被保留了下来。如今这支部队已经改装成为机械化步兵师,驻守在中原古都洛阳,属下的379团,就是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四、屯兵中原的战略预备队

  在八十年代的裁军整编中,原第55军撤销,主力162师并入135师,为了照顾被裁部队的情绪,改用162师的番号。整编后的第54集团军被列为甲类集团军,全军实行四个师的编制,属于全军战略预备部队。

  属下的127师和162师装备的都是我军一流的机械化装备,130师是混成师,都部署于京广陇海线上,与第15空降军毗邻,战时可以实施快速投送,是我军最靠近台海前线的战略预备队。第54集团军还辖有军属直升机大队、电子对抗大队、特种兵大队、第?坦克师、防空导炮旅、地炮旅等技术兵种,全集团军8万9千人,镇守中原,向北增援北京,南可驰援南京、广州战区,是担负战略任务的快速反应部队,集团军的主要作战和保障部队只要6小时即可动员完毕,投送至北京或台海前线只需15小时。

  在199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开着新型步兵轮式装甲车组成的车辆第六方队,就是第54集团军第127师的官兵。这种轮式装甲车(WZ551型)不仅具备高速的机动性能,还有较强的装甲防护能力,“三防”和夜视功能完备,能在恶劣环境下作战;对空可打击来袭的低空目标,强大的火力使它成为一座快速移动的“钢铁堡垒”,还能涉水作战。有了这样的武器,第54军的野战能力将获得质的提高。

  在国庆阅兵式之后没多久,第54集团军的数万官兵又在中原大地摆开战场,练武习艺,演练攻台的各种战法,将士们充满着“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信心。当年孙中山的铁甲卫队正等待着祖国的命令:清理国民党门户,消灭背叛中山先生的民族败类,消灭台独,解放全中国!第63集团军

  第63集团军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冀中各游击队集中起来组建的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杨成武、郑维山先后任司令,胡耀邦任政委。组建以后这支部队转战华北,西北战场,在平津战役中果断灵活,出色完成战役任务。

  1951年该军被编入19兵团入朝参加第5次战役。在第一阶段,第187师出其不意地于白天强渡敌重兵严密封锁的临津江,歼灭英国皇家第29旅的一个营,但由于第189师未能及时穿插完成阻击任务,使全军失去了全歼英军第29旅的战机。在第二阶段战略转移中,该军在严重减员,粮弹不继且极其疲劳的情况下奉命死守铁原12天,掩护全军安全转移,受到彭德怀司令员亲自嘉奖。

  在六十年代末的中苏对抗中,第63军被派驻山西在太行山构筑我军在华北的第二道防线,保卫我国部署在山西的军工厂和战略导弹基地。八十年代中期的大裁军中,第63集团军整编为简编乙类集团军,下属的第189师改制为山西省武警总队,军以下只有第187、188两个步兵师,其中只有187步兵师实现了摩托化,如果将陆军的39军、54军列为一等战斗力部队,第12、20、31军列为二等战斗力部队,第63集团军充其量也只能算三等部队。有消息说,在第二批裁减的陆军部队中,军委的候选名单中有第63集团军。

  该军属北京军区,军部驻太原。   第65集团军

  第65集团军是解放战争后期组建的华北军区第8纵队。创建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和解放大西北,建国后兼任宁夏军区。该军主力第193师的前身是黄公略创建的红三军,长征中的番号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1951年编入第19兵团入朝作战,赶上第5次战役,担任右翼突击集团实施战役迂回。因不够顽强,部队的指挥者不敢大胆穿插并进行昼间作战,不仅未完成向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的任务,而且全军数万人马集结在临津江南岸的狭小地带,遭敌军航空兵和炮兵的狂轰乱炸,伤亡惨重。阵地战阶段担任守卫开城,顽强阻击敌人机械化军队的进攻,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在解放军的陆军中,第65军无论是历史和战绩都不显赫,装备也一般。在六十年代末的中苏对抗时期,65军被赋予阻击由中蒙边境可能入侵的苏军地面部队,装备了大量的反坦克炮,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周遍战略态势的变化,第65军列编为简编集团军,军以下只有第193、194两个师,装备与同在一军区的第38、27集团军相比,简直也是天上地下之别。

  第65集团军属北京军区,军部驻河北省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