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老上海的迷人影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5:32
2005年07月27日 11:10   中国青年报【文章字体:  】
一、暖黄色阁楼上的暧昧
暗褐油黄色调的木制旧阁楼成为对面窗口的风景;萨克斯管悠缓的音调弥漫在酒吧中;蜡烛的火苗在柔光镜拍出的朦胧光影中诱人地摇曳;夜晚,闪烁的霓虹灯下,女人的旗袍和高跟鞋之间若隐若现的玉腿吸引着那些淫邪的目光;昏暗的房间里,大烟枪中喷出的白色烟雾回旋在颓废男女的脸上。他们的眼睛微微眯缝着,同睡在一张卧榻之上;他们也许是商战中的对手,也许是老板与被喂养的金丝雀,也许是拆白党勾住了有钱的少妇。伴随着这些画面的,是巩俐(她由黄土地走到了上海滩)和王菲(她从北京去香港唱红)等当今美女,对着老式麦克风,唱出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酒吧小调或舞厅浪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老上海忽然在电影中复活了,一个让人们无限遐想的旧上海从银幕上浮现出来,它穿过层层烟雾向我们飘来。她令多少人沉思、迷恋,她又令多少人恶心、愤怒。
相关:北京一夜,到胡同去
这类老上海题材电影大多具有一种浪漫氛围,艺术处理上都比较唯美化,多少都具有一点“怀旧”情怀。它们的影调都是那种暖色光的黄旧调子,色调是偏红、偏金黄的多,大多爱用饱和色调。叙事上来说,则大多是小处的人生,私人的故事,其内在精神都在个人命运的注视和个体欲望的认可上。
这仅仅是怀旧,还是前瞻?这仅仅是个人迷恋,还是百姓喜欢的趣味?这是少数艺术家跟在现大洋的叮当声后面的昏昧迷走?还是大众心底跳动的整齐节拍?我很喜欢这类影片编织的那几分浪漫、几分遐想的朦胧故事,喜爱那舒缓、华丽的电影语言。这时,我们得听小金宝(巩俐)的一句歌词:你要看就看个清。
二、时间感迷茫和杂色、杂语的老上海
好像是突然间到了梦醒时分,内地和香港、台湾的艺术家们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是有点儿突然地集体奔向那风格陈旧的石库门,倘佯于不很光彩的四马路(福州路)旁的会乐里、清和坊,他们的目光和镜头聚焦于旗袍、高跟鞋、石子路面、雾蒙蒙的雨巷;那里的巨商小贩、报馆写手从大马路(南京路)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上挤下来,又坐进了二马路(九江路)上人力车夫拉着吃力快跑的黄包车。心血来潮时,艺术家还会让穿旗袍的女人拉黄包车(《海上旧梦》陈逸飞导演)。同样是怀旧,又因为笔触和用墨不同而显出不同的色调。有的黄中泛出些古铜色而更像商业性的“行画”(《风月》),有的在黄基调里泛出些人情世故的惨白(《阮玲玉》),有的则因为在青灰色的雨中街道上溅上了血迹而有了几分惨烈(《紫蝴蝶》)。
《胭脂扣》是关锦鹏在拍摄上海题材之前的影片,故事是当代香港。但是,那富家少爷抽大烟的声色迷离,那才子佳人的绚丽爱情故事,显然是来自张爱玲笔下的海派文学传统,编剧李碧华也是有名的张爱玲崇拜者。其中的时间感觉是它的处理的重要情结。女主角如花的台词说得很凄美:“我这样一上来,来生便要减寿。现在还过了回去的期限,一切都超越了本分,因此,在转生之时,我……可能投不到好人家。”在《阮玲玉》当中,导演更是把叙事的时间和故事的时间作了看似十分随意的设置。导演关锦鹏似乎是在跟观众说:在历史怀念与现实境遇之间,我无从选择,我无从分辨,他好像呈现了一种被时间的阴错阳差所吞没的潜意识。
相关:英国男人聊天聊什么?
王家卫拍摄的《花样年华》描写一些到了香港的上海人的爱情故事,听听其中的吴侬软语、看看那雨后的街道、西餐馆和窄小的办公室,哪里是香港,就是他自己的上海记忆。《花样年华》的空间感(如此狭窄)、服饰、旗袍,是典型的美学中的上海性格之呈现。《花样年华》中的人际交往,社群关系也是上海的感觉被移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那说上海话的女房东,打麻将的邻居,都像极了上海上世纪30年代的氛围。最近看到王家卫的《爱神》,其中上门小裁缝(张震)和高级交际花(巩俐)的关系也是典型的上海情景。这其中勾引导演和观众的到底是空间/境遇的同质,还是某种永久的美学感受和小有产人士的趣味偏好?
香港电影中那种在时间上的错乱和难以逾越的情结又何止在上海怀旧题材中独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不也是这种情结的曲折表现?不也是试图去梳理或者抚摸香港人对时间企盼问题的错乱和难以逾越的心中块垒?一直到《功夫》,周星驰空间设置还是昨日上海,他拳头击打的那个交通岗亭就是南京路西藏路口的那一个,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中就有这个岗亭。那穷人杂居的猪笼城寨和包租公、包租婆是来自《七十二家房客》之类的老上海电影。这是我看到的惟一的今日电影中的旧上海穷人场景,周星驰的草根意识依然凸现。
相关:晚清时代的“明信片”
我曾经在报刊评论中将内地的怀旧影片称为“海上新梦”,因为我更注意这些影片中体现出来的与今天观众的心理意愿和当下的价值追寻的关系。
印象中的旧上海除了纸醉金迷的夜生活、便是那夕阳西照下的外白渡桥,亦或是伊人独倚门栏的哀怨。气氛似乎总是悲凉的,没有半点表面上的奢华与热闹>>>
这个海上新梦通过一批作品浮动、凸现出来:陈逸飞导演的《海上旧梦》和《人约黄昏》、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的《风月》。娄烨的《紫蝴蝶》表现的是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奇情故事和复杂的民族、爱情关系。
陈逸飞早年画过巡回展览派风格的主旋律作品《攻占总统府》。旅美后,他的画取得商业成功,为了自己的新组画找素材,于是拍摄了《海上旧梦》。那非叙事的松散心理结构与上世纪20年代先锋派形态相似,我称之为“古典的现代主义”。那部片子的现代性在它的视觉风格以及十分富于创造性的意象营造上。
对我个人而言,《海上旧梦》最富于现代趣味的是那段慢动作镜头:一群穿旗袍的美女拉黄包车。这个意象十分奇谲唯美,十足性感、富有视觉冲击力,它好像有点怪异的反文化意味。这一段意象的营造能力和才气是很突出的,其中的矛盾意味和对旧画、旧电影的相关使用令人着迷。这一段是根据画来的画中之画,根据电影来的电影中之电影。
下一页:糊涂地怀想旧梦,还是无意识地策划明天?
作者: 郝建   编辑: 雪薇